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

合集下载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郑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郑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T e d me t n n en t n l c oa k a iu r s a c h o si a d i tr ai a s h lr ma e v ro s e e r h c o
a d su y o h u t i e eo me t o i .Wi h p e n t d n t e s san d v lp n f ct y t te s e d h p o e s o i r a iai n i h n , u t i e e o me ta i t r c s fct u b n z t n C ia s san d v lp n b l y y o i
维普资讯
第 5期

中国农机化 ・ Ⅲ N S G U R LM C A A N C E EA mC 删 A E H MZ ⅡO
一 一 一 . 一 一 ~ …

我 国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研 究
— —
郑 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f. Taj Unvri , Taj , 3 0 7 , C i ; 2 Hea 1 i i nn ie t sy ini n 0 0 2 hn a . nn U ie i f eh o g , h nzo , 50 2 C ia nvrt o c nl y Z e ghu 4 0 5 , hn) sy T o
1 主成 分 分 析 方 法 7 1
o i s r c g ie r a d f c t wa e o n z d mo e n mo e h i a e tk s t e y r .T s p p r a e h
Z e ghu ss i d vl m n a it a h td bet p t hn zo ut n ee p etb ly ste s y ojc, u a o i u

基于组合评价的浙江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基于组合评价的浙江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研 究探 索
《 计 科学 与 实践 》2 1 年2 统 0 2 期
DOI .9 9j s .6 4 8 0 . 1 .20 9 :1 3 6 /i n1 7 - 9 52 0 .0 0 . s 02
基 于组合评 价 的浙江省 城 市 可持 续发展 能力 实证 分 析
曾守桢 ’ 、陈佳 琴 、王赢政
人 均 G P( ) A D 元 1 人均财政收入 ( ) 2 元 A
续发 0 7 9 . 7 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 比重 ( ) 3 4 % A 展能 G P D 增长率 ( %) A 4
果有所 不 同,但三 者之 间总体上 具有 高度 的正相关性 。因此 ,采用这三 种评 价方 法为基 础的组合
评 价 模 型是 合 理 有 效 的 。
关键词 :组合评 价 ;可持 续发展 ;A ;熵权 法 ;主成分分析 HP


引 言
尽 相 同 , 有 时 甚 至 差 别 很 大 。 如 白先 春 等 ( 0 9) 和 谐 社 20 从
( 浙江万里 学院计 算机与信息学 院、2 1 浙江财经学 院金 融学 院 。浙江
宁波、杭州 3 1 0 1 0 1 、3 1 50 0 8)
摘要 :通过构建 层次分析 法、熵权 法及 主成分 分析 的组合评 价模型 ,对浙江省十 一个地级 市 的 可持 续发展能 力进行 综合评价 。结果显 示,杭 州市 毫无 争议 的登上 “ 头把 交椅” ,而其他地级 市也有 其相 应 的 “ 次”。 同时 ,也可 以看 出采用三种评 价方法对城 市可持 续发展 能力的评价结 座
28
从现 有文 献看 ,绝 大多数 文献 采用 的都 是单 一综 合评价 方 法
《 统计科学与实践 》2 1 年2 0 2 期

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

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

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汇报人:2023-12-15•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目录•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新疆作为我国西北边陲的重要地区,城镇化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新疆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2 3通过实证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理论意义研究成果可以为新疆各级政府制定城镇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践意义通过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推动新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策意义0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广泛研究。

他们主要关注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同时,国内学者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

他们主要关注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同时,国外学者还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VS研究发展动态国内研究动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更加深入。

他们不仅关注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发展模式,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实证研究

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实证研究

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实证研究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空间分布模式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演变趋势,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特点城市空间分布模式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布局和分布。

一般来说,城市空间分布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中心分布城市内部常常存在多个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

这些中心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多中心分布模式。

多中心分布模式能够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2. 功能分区城市内部常常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分区划分,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这些功能区域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分区模式。

功能分区模式能够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空间分异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分异现象,即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差异较大。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空间分异现象既是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分布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交通网络等。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1.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山地和水域等自然地理条件会对城市的发展和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更适合城市的发展,而山地和水域等地区则需要更加谨慎的规划和开发。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从而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生影响。

例如,发达地区的城市往往具有更多的商业中心和高端住宅区,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则更多集中在工业区和低端住宅区。

3. 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分布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
郭 存 芝 凌 亢 白先春 胡振 宇 梅 小平
( . 京 财 经 大 学 经 济学 院 , 苏 南 京 204 ; . 京 人 口管 理 干 部 学 院 , 1南 江 106 2南 江苏 南 京 204 ) 10 2
摘要
应用 D A方法构 建了一个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 资源与环境效率 系数, E 利用除拉萨 以外的全国 3 0个直辖
评 价指 标的基 础上 , 以除拉 萨 以外 的全 国 3 直辖 市 、 0个 省
源 、 境类评价 指标 的个数 和总权重通 常少 于经济 、 会类 环 社 评价指标 _ , 1 这又使得 以较高 的经济 、 社会 类评 价指标 值 弥补较低 的资源 、 环境类评 价指标值 比较容易 。 而在我 国发展 中 , 恰恰 是这 种 以牺 牲资 源 与环 境为 代 价换取 经济 增长 和社会 进步 的现象 需要 引起 足够 的重 视 ,
市、 省会城市、 自治 区首府 20 —20 0 5 08年的面板数据 , 算了城 市资源与环境效 率系数 , 计 并对资源 与环境效率 的影 响因素进行 了实证
检 验 。 城 市 资 源 与 环境 效 率 系数 的计 算 显 示 : 单 个 城 市 而 言 , 源 与 环 境 效 率最 高 的城 市 是 合 肥 , 次 是 沈 阳 、 春 、 沙 、 南 , 就 资 其 长 长 济 最
会 出现 以较高的经济 、 社会类 评价指标 值弥 补较低 的资 源 、
环境类评 价指标值 的状况 。另外 , 在评 价指标 的设置 中, 资
当方法综 合评 价城市 可持续 发展 能力 , 析城 市 可持 续发 分 展能力 的影 响因 素 , 相 关决 策 提 供 依 据 , 分 必 要 。本 为 十 文 在研 究可持 续发展 能力综 合评 价方 法 、 构建 适 当 的综合

北京市经济可持续增长实证分析——“绿色索罗模型”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北京市经济可持续增长实证分析——“绿色索罗模型”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北京市经济可持续增长实证分析——“绿色索罗模型”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凸显,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在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人口密度大、城市化程度高,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峻,同时具备了先进的环保科技和产业发展优势,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因此,研究北京市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探索其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选用“绿色索罗模型”对北京市经济可持续增长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探究北京市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模式向绿色经济模式转型的路径和特征,为推动北京市绿色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对于深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提高北京市经济可持续增长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通过对北京市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本研究将探究北京市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路径、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等。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估,揭示主要的经济增长的特征和问题;2.对北京市绿色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环境产业的发展、节能减排的情况、绿色创新的特点等;3.基于绿色索罗模型的框架,对北京市绿色经济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并探究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4.针对北京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本研究旨在通过绿色索罗模型的实证分析,揭示北京市经济增长模式的现状和特征,为制定和推行长效的绿色经济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旨在推进北京市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绿色经济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绿色索罗模型”的实证方法,综合运用数据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北京市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

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

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许陈生;邓淇中【摘要】基于DEA模型,本文评估了1993-2007年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协调性,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而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环境协调性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甘肃、宁夏、山西、广西、辽宁、贵州等地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严重失调。

本文进一步采用面板随机效应T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协调性的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的环境协调性与工业占比、对外贸易、政府规模显著负相关,与人口密度、国有企业占比显著正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U型曲线关系。

%Based on the 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ng in China from 1993 to 2007.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 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not mutually in line, and this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region to region. Obviously,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wo in the east is better tha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a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an be seen in provinces such as Gansu, Ningxia, Shanxi, Guangxi, Liaoning and Guizhou. Furth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actors of coordin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 tion based on the panel random effects Tobit model. It find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and the size of GDP, foreign trade andgovernment, but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 tion between this coordination and population density as well as scal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evertheless, there exists a U-shaped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coordination and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期刊名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22)005【总页数】6页(P47-52)【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协调性;数据包络分析;Tobit模型【作者】许陈生;邓淇中【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006;武汉大学,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实施路径研究报告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实施路径研究报告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及实施路径研究报告第一章综述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第二章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4)2.1 城市发展历程与现状 (4)2.2 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2.3 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势与潜力 (5)第三章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5)3.1 战略目标与定位 (5)3.1.1 战略目标 (5)3.1.2 战略定位 (5)3.2 战略重点与任务 (6)3.2.1 战略重点 (6)3.2.2 战略任务 (6)3.3 战略布局与空间结构 (6)3.3.1 战略布局 (6)3.3.2 空间结构 (7)第四章产业转型升级 (7)4.1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7)4.2 产业链完善与升级 (7)4.3 创新驱动与产业技术创新 (8)第五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8)5.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8)5.1.1 城市道路建设 (8)5.1.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8)5.1.3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9)5.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9)5.2.1 教育设施建设 (9)5.2.2 医疗设施建设 (9)5.2.3 文化设施建设 (9)5.3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 (9)5.3.1 城市绿化建设 (10)5.3.2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0)5.3.3 生态环境教育与宣传 (10)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0)6.1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0)6.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10)6.1.2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0)6.2.1 政策法规制定 (11)6.2.2 污染防治措施 (11)6.2.3 生态用地保护 (11)6.3 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11)6.3.1 水环境修复 (11)6.3.2 空气质量改善 (11)6.3.3 生态用地恢复 (12)第七章城市人口与就业 (12)7.1 人口规模与结构优化 (12)7.1.1 人口规模控制 (12)7.1.2 人口结构优化 (12)7.2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 (12)7.2.1 劳动力市场建设 (12)7.2.2 就业政策 (12)7.3 人才引进与培养 (13)7.3.1 人才引进 (13)7.3.2 人才培养 (13)第八章城市文化与旅游发展 (13)8.1 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13)8.1.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13)8.1.2 城市文化传承策略 (13)8.1.3 城市文化创新途径 (14)8.2 旅游产业发展与规划 (14)8.2.1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4)8.2.2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14)8.2.3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14)8.3 旅游市场营销与推广 (14)8.3.1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4)8.3.2 旅游推广活动 (15)8.3.3 旅游市场拓展方向 (15)第九章城市治理与政策保障 (15)9.1 城市治理体系创新 (15)9.1.1 治理理念更新 (15)9.1.2 治理结构优化 (15)9.1.3 治理手段创新 (15)9.2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15)9.2.1 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15)9.2.2 制度创新 (16)9.3 政策实施与监管 (16)9.3.1 政策实施机制 (16)9.3.2 监管体系构建 (16)第十章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16)10.1 实施路径设计 (16)10.1.2 实施路径 (17)10.2 政策建议与措施 (17)10.2.1 政策建议 (17)10.2.2 具体措施 (17)10.3 实施效果评估与调整 (18)10.3.1 评估指标体系 (18)10.3.2 评估方法与流程 (18)10.3.3 调整策略 (18)第一章综述1.1 研究背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10-23作者简介:郭存芝,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0473035)资助;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NCET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专项资助。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3郭存芝1 凌 亢2 白先春1 胡振宇1 梅小平1(1.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江苏南京210042)摘要 应用DE A 方法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利用除拉萨以外的全国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2005-2008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并对资源与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

城市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的计算显示:就单个城市而言,资源与环境效率最高的城市是合肥,其次是沈阳、长春、长沙、济南,最低的是贵阳、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分区域来看,资源与环境效率最高的是位于东北的城市,其次是位于东部和中部的城市,最低的是位于西部的城市。

资源与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显示:产业结构对资源与环境效率有显著影响;政府财力对资源与环境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经济外向度、人口质量对资源与环境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效率系数;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 F06113: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143-06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26 城市是一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也是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贡献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和决定其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不容忽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

选择适当方法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十分必要。

本文在研究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构建适当的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除拉萨以外的全国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

1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1.1 常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一个不足之处与改进思路常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目的性、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指标设置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对指标值的加权平均计算评价结果。

应当说,这种评价方法,通过系统、科学的指标体系的设置和合理的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对评价指标值的加权平均进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较全面地反映了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等,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不难看出,这种评价方法也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一定程度的掩盖了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现象。

因为以评价指标值的加权平均评价可持续发展,会出现以较高的经济、社会类评价指标值弥补较低的资源、环境类评价指标值的状况。

另外,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中,资源、环境类评价指标的个数和总权重通常少于经济、社会类评价指标[1-6],这又使得以较高的经济、社会类评价指标值弥补较低的资源、环境类评价指标值比较容易。

而在我国发展中,恰恰是这种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现象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走上20世纪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消耗、后节约,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7]。

针对常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一定程度地掩盖了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现象的不足之处,本文认为,应借助专门的方法,就评价结果的计算进行改进,计算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投入效率系数,用效率系数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严格意义上讲,环境污染伴随着经济增长而产生,是一种负的产出,但适度的污染是经济增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可将环境污染看作是一种投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0卷 第3期 CHINA POPU LATION,RESOURCES AN D ENVIR ONMENT V ol.20 N o.3 20101.2 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的构建这里借助DE A模型计算效率系数。

由于本文关注的是投入,即资源与环境投入,因此采用基于投入法的DE A 中常用的具有非阿基米得无穷小的C2R模型。

借助C2R模型计算效率系数,可将常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中评价结果的计算,由对各评价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综合评价指标,改为通过指标值的加权平均分别计算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进而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两个综合评价指标作为输入指标,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两个综合评价指标作为输出指标,利用C2R模型进行评价,计算效率系数。

其中,资源效率系数、环境效率系数可分别用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的DE A 评价目标值与实际值之比表示,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可用资源效率系数、环境效率系数的加权平均值表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DE A方法本身不受输入、输出指标量纲的影响,但由于常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一般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DE A方法对常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进行改进也涉及到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并且,由于改进综合评价方法要计算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投入效率系数,采用改进综合评价方法的数据标准化处理与采用常见综合评价方法的数据标准化处理有明显的差别。

在改进综合评价中,逆向资源、环境类指标或正向经济、社会类指标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应采用常见综合评价中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办法,正向资源、环境类指标或逆向经济、社会类指标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应采用常见综合评价中逆向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办法。

2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本文利用前述资源与环境效率对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2005-2008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由于拉萨市的相关统计数据缺失较多,以除拉萨市以外的30个城市为样本。

2.1 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的设定遵循指标设计的数量性、总体性、代表性、具体性等原则,以及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性、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为指导,参考相关文献,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在指标权重设定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文献,大部分指标的相对权重取了相关文献中的平均水平。

以资源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相对权重的确定为例,蒋耀[1]设定为0.25、0.25、0.5,张彤军[2]设定为0.3572、0.3214、0.3214,等等,我们取0.3、0.3、0.4。

对于相关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的指标,参照类似指标的权重水平确定。

指标体系以及各指标权重的最终确定征求了南京财经大学相关专家陶用之教授、杨益明教授、胡荣华教授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建议作了适当的调整。

2.2 数据本文所用数据,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外,其他数据都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其中,一些数据直接摘自年鉴,大部分数据通过年鉴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得到。

对于个别缺失的数据,如2005年海口市的用水量、重庆市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在2006年的年鉴上没有显示,利用前后两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插值法计算得到。

在数据的统计口径上,尽可能保持一致,统一采用市区数据。

但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个别指标使用了近似替代数据,具体如下:环境污染类的6个指标没有找到市区的统计数据,用全市的统计数据近似替代;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没有找到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的统计数据,用全省或整个自治区的数据近似替代。

由于各评价指标都是反映人均水平或特定比率的相对指标,对于任一指标来说,这种各个城市统一使用的以全市或所在省份、自治区的数据替代市区数据的近似替代,产生的偏差在各个城市是一致的,基本上都是正的偏差,或都是负的偏差,且一般情况下偏差比率差别不大,不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多大影响。

2.3 评价结果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综合评价指标作为输入指标,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作为输出指标,利用DE A方法对全国除拉萨市以外的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2005-2008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计算效率系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资源与环境效率最高的城市是合肥,2005-2008年均位于前沿曲线上,其次是沈阳、长春、长沙、济南4市,其中沈阳、长春各有一年位于前沿曲线上,长沙、济南虽然各年都不位于前沿曲线上,但都接近前沿曲线;资源与环境效率最低的5个城市是贵阳、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资源与环境效率系数均未超过0.5。

从大的区域上看①,位于东北地区的城市(以下简称为东北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3期①按照传统的区域划分(东中西部)以及“十一五”规划中关于8大经济区的区域构思,并结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将除西藏之外的30省、市、自治区分为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更大范围内考察城市之间的资源与环境利用效率差异。

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陕西;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表1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二、三级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权重T ab.1 Indicators of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the weight ofthe2nd level and3rd level indicators relative on superior indicators指标类型T ype of indicators指 标Indicators一级1st二级2nd三级3rd输入指标Im port indicators 资源利用土地(0.25)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00)水(0.25)人均用水量(1.00)电(0.25)人均用电量(1.00)气(0.25)人均液化石油气用气量(1.00)环境污染工业三废(0.80)人均未达标废水排放量(0.25),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0.25),人均烟尘排放量(0.2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0.25)生活污染(0.20)生活污水处理率(0.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50)输出指标Export indicators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0.20)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1.00)经济规模(0.4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0.7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0.30)经济结构(0.20)第三产业产值比重(0.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0.40),限额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占总产值的比重(0.20)经济效益(0.20)第一产业人均从业人员产值(0.20),第二产业人均从业人员产值(0.40),第三产业人均从业人员产值(0.40)社会发展生活水平(0.25)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75),人均年末储蓄余额(0.25)基础设施(0.20)人均城市道路面积(0.70),人均绿地面积(0.30)教育水平(0.25)每十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数(1.00)社会保障(0.20)单位就业人口中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就业比重(0.25),每万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0.25),每万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0.25),每十万人城镇失业登记人数(0.25)商业服务(0.05)单位就业人口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就业比重(1.00)文体娱乐(0.05)单位就业人口中文化、体育、娱乐业就业比重(1.00)市),其资源与环境效率最高,效率系数平均值为0.83600,其次为位于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的城市(以下分别简称为东部城市和中部城市),效率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74895、0.74927,位于西部地区的城市(以下简称为西部城市),其资源与环境投入效率较低,效率系数平均值仅为0.51597,这一结果与魏楚、沈满洪[8]和Hu、W ang[9]关于各大区域能源效率的计算结果接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