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组:16青山不老》公开课课件_1

1970年3月5日 春天的晋西北,还是一派荒凉的土尘。去年的霜冻还在我们
的黄土地上盘旋,西伯利亚大风像冬日般肆虐着。 老人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了……
1974年9月21日 老人唯一的女儿又从城里回来,劝他回城了。他可敬的老伴,
与他风雨同舟一生;没见着最后一面,就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乡 亲们也觉得老人该享享清福了,种树的活儿太苦了。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 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 么了不起的奇迹。
3700亩相当于2467900平方米 相当于65个实验小学的总面积。 相当于12000个报告厅的总面积 相当于50000个普通教室的总面积
受各种恶劣气候影响,400万亩 土地沙化,1000万亩水土流失。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 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一位山野老农,一座杨柳青山,一 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他——植树老人 高富,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 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花儿永远这么红!青山永远不会老!
一位山野老农,一座杨柳青山,一 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他——植树老人 高富,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 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颁奖词】
花儿永远这么红!青山永远不会老!
【入选主题】
这是一个关于(
【入选理由】
【颁奖词】
)的故事
推荐阅读: 《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 《吕梁“植树英雄”传——乔建平》 《“野人”——张侯拉》
【入选主题】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入选理由】 找一找文中哪些文字、哪些叙述让你产
生这样的感受,划一划,再想一想为什么?
1974年9月21日
六年级语文上册 青山不老1_1-5

教育课堂笔记T H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A L T E M P L A T E
部编版六年级上
新知导入
天气如此恶劣,唯有改变才能在此安居。
有一位老人他深知这一点,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山野老农,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走进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课文链接
晋西北,位于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他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水库论坛https://。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青⼭不⽼》⼀⽂⽤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位⼭野⽼农,⾯对⾃然条件的恶劣和⽣活条件的艰⾟,义⽆反顾地投⾝到植树造林⼯作中,⽤⼗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绿洲的故事,赞扬了⽼⼈与环境做⽃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第⼆⼗课《青⼭不⽼》课⽂原⽂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在⼭沟⾥,⼭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的波浪,风⼀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沟所处的⼤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风常来肆虐的地⽅,是⼲旱、霜冻、沙尘暴等与⽣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风吹沙起,能⼀直埋到城头。
当地县志载:“风⼤作时,能逆吹⽜马使倒⾏,或擎之⾼⼆三丈⽽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我对⾯这个⼿端⼀杆旱烟袋的瘦⼩⽼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的⼩环境。
⼀排三间房,就剩下⽼者⼀⼈。
⽼⼈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粮扛上铁锹进沟上⼭;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六⼗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离世。
他可敬的⽼伴,与他风⾬同⾈⼀⽣;⼀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岁,知道终有⼀天⾃⼰也会爬不起来。
他的⼥⼉三番五次地从城⾥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就是⽣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五年啊,绿化了⼋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林业收⼊资助每户村民买了⼀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爬不起来为⽌。
在屋⾥说完话,⽼⼈陪我们到沟⾥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洼⼭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 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 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
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 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 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 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 同辉了。
课堂小练笔:以“青 山是不会老的”写一 段自己的感想。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课文原文

青山不老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0课《青山不老》01 名师教学课件PPT

共存、与日月同辉,老人的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保护环境、美化家园。
青 山 不 老
AOYAMA IMMORTALITY
课文 写作特点
三
1.文章层次井然有序,内容清晰。
课
文 风
文章以作者看到老人院外的山林景观为切入点,进而描写了老人改造山林
景
的环境状况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最后以作者的心灵感触升华全文,点明了
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
题。
青
山
不
老
AOYAMA IMMORTALITY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 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
三
1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
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
景
“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
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第二部分 (第2-5自然段)主要写老人改造山林所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
6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字词 词语搭配
二
字 词 百 花
(凶恶的)豺狼
(险恶的)地方 (邪恶的)念头
(恶劣的)环境
青 山 不 老
AOYAMA IMMORTALITY
第三部分|课文风景
TEXT SCENERY
三
课 文
19 青山不老
风
景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知识归类【重点词】四字词语: 三番五次风雨同舟日月同辉不紧不慢近义词: 恭敬——恭顺肆虐——暴虐劲挺——挺拔词语理解:﹝盘踞﹞非法占据;霸占(地方)。
文中指中国的晋西北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重点句】1.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解析:这句话写出了黄土与绿树、老人与青山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
2.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解析:“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生命的意义在巍巍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大,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3.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解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示了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4. 青山是不会老的。
解析:这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点名了文章的主题。
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
5.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解析:这句话表明老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事业。
【写法】1.采用篇末点题的手法,揭示文章的主题。
示例: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现实和过去互相对照,表现出了老人改造山林的巨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语文同步练习-青山不老1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肆虐.( ) 盘踞.( )
杨liǔ( ) pán( )腿
杨shāo( ) hàn( )烟
荡yàng( ) zāi( )树
2.多音字组词。
cān( ) ě( )
参cēn( ) 恶è( )
shēn( ) wù( )
sù( )
宿xiǔ( )
xiù(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风雨( )( ) 不( )不( )
日月( )( ) 三( )五( )
一泻( )( ) 滔滔( )( )
4.写出下列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 )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 )
(3)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 )
5.选择句中合适的词语。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A.抉择 B.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A.归宿 B.住宿)。
(2)这位老人还有(A.雄伟 B.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3)这位普通老人让我(A.领悟 B.感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4)他已将生命(A.变化 B.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6.给句子排序。
( )它们没有一丝哀愁,也不感到一点悲凉。
(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飘到地上。
( )因为它们懂得自己一生曾给人们献出过一片片绿荫,把大地装扮成绿的海洋。
( )于是,它们终于落下来了,从相伴了一个春夏的树上悄悄地落下来了。
7.课内文段阅读。
①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拳,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1)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说出第②段中画波浪线句的大意。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郡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请用“——”从文中画出来。
(3)文章写道:“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
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
这些记叙采用了_______的表现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
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联系全文看,这表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参加恶心宿舍
2. 参差恶劣住一宿
人参厌恶星宿
3.同舟折扣如梭年载千里不绝
4.(1)比喻 (2)拟人 (3)拟人
5.(1)B A (2)B (3)A (4)B
6.2 1 3 4
7.(1)略 (2)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候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
8.(1)种树老人 (2)略
(3)对比突出表现了种树老人种树、爱树,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4)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深刻含义:种树老人在人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人们永远记住他。
(5)形象地表现丁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