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人教版高中历史总复习限时训练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测试卷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宋元时期,我国文化高度繁荣,能代表当时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有(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 ①郭守敬编制出《授时历》 ①指南针用于航海 ①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A . ①①①① B . ①①①C . ①①①D . ①①①2.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

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 . 个人的情感B . 真实的景象C . 多彩的生活D . 繁盛的社会3.近代有学者说,“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 “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

该学者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 A . 西方画作都以形似为重 B . 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C . 文人画有形似的不足D . 文人画与立体派都重精神表达4.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既注意吸收当时最新实践成果又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实验。

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A . 极为强调实用科学技术 B . 注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C . 重视理论的概括和抽象D .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龙”字象征着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寓意深刻。

下列对“龙”解读全部正确的是( )①从龙字字体演变看出中国字体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①第二个“龙”字字体始于西周时期,具有线条的特点 ①龙字书体由曲线逐渐发展到笔画并摆脱描绘过程 ①龙字写法从难到易说明要固守传统文化 A . ①① B . ①①C . ①①D . ①①6.“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

”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 ) A . 楚辞 B . 唐诗C . 宋词D . 元曲7.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测试卷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下面书籍内容与之相符的是( )A.《明儒学案》B.《聊斋志异》C.《三国演义》D.《儒林外史》2.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下面是代表汉字四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A. AB. BC. CD. D3.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①根据《九章算术》来计算田亩面积①运用算筹计算谷仓容积①用《伤寒杂病论》来治病①使用《授时历》来安排农时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4.“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

”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A.楚辞B.唐诗C.宋词D.元曲5.斯特雷奇在比较希腊和中国诗歌差别时认为:“中国诗不是格言式的,它要留下一个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终结的,而是无穷境界的开端。

”下列诗歌不能佐证该评价的是()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①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①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①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6.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

下列表述正确的有()①发展顺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①唐朝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造就了诗歌的辉煌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作者被誉为“诗圣”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豪放派的代表作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①7.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唐代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

人教版本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单元复习检测题

人教版本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单元复习检测题

人教版史必修三第三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与文学元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检测题一、民国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板刻,意在流,然史籍,初无版行。

而日字,平常浅陋之,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佛以奉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

”明( )儒学复影响雕版印刷展公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C.佛教流行推雕版籍出D.市需求引雕版技改革《梦溪笔》:“方家(指方之士)以磁石磨,能指南,然常偏,不全南也。

”资料了然宋朝( )指南广泛用于航海治者重科技明C.科技有了新的打破D.科技先世界3.以下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

一著作是( )A.《氏春秋》B.《梦溪笔》C.《》D.《天工开物》英国学者李瑟在《中国科学技史》中:“于科技史家来,唐朝不如宋朝那存心⋯⋯每当人在中国的文件中找一种详细科技史料,常常会它的焦点在宋朝,不管在用科学方面或许粹科学方面都是这样。

”以下能印其点的是()①火最早用于事②指南用于航海③活字印刷的出④明淬火工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5.在郭守敬的建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址行天文,其果制《授》供给了科学的数据。

由此推测()国家扶助促了古代科技的展中国古代政府来重天文学展C.人民是推科技展的力D.制治的化阻挡了科技的展在文学展程中,有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全部的特别方言;内容上是“”式的,内涵却在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格地押韵,但确有韵。

以下作品切合特色的是()1/6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检测题A.《二京赋》B.《将进酒》C.《雨霖铃》D.《窦娥冤》7.下表是史猜中所收录的唐朝文学家地区散布状况(今地名)。

由此可知,唐朝文学人材( )《旧唐书·文苑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河南22 传》人(115 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位)《新唐书·文艺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 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河南22 传》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77位)由南方向北方不停地迁徙 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呈北重南轻的不均衡场面 D.受传统文学创作地区影响明朝中后期,大多数图书采纳说明和注音的编写方式。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二课时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课时训练 新人教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二课时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课时训练 新人教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1.迎新年书画展览馆里,韩老师指着其中一幅作品对他的学生说:“这类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韩老师所说的是哪一字体( )解析:A项是楷书,B项是行书,C项是草书,D项是隶书。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答案:B2.我们可以依据多种史料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要研究商周历史,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应该是( )A.传说B.甲骨文C.《史记》D.《资治通鉴》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最有说服力的史料”和所学史实可知,应该是一手材料——实物,甲骨文就属于一手材料。

答案:B3.下图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部分摹本),它可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的(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和所学史实可知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兰亭序》。

答案:C4.2011年5月22日,中国嘉德春拍中,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以4.255亿元拍卖,这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

下列对这幅画的认识,正确的是( )A.这是一幅继承古代创作风格的文人画B.注重写实,并融书画为一体C.“天下太平,人生长寿”的字体为隶书D.画中“松柏”喻意气质高洁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图片信息的获取能力。

从画面可以看出《松柏高立图》融诗书画为一体,以花鸟为题材,这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选A项。

答案:A5.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下列绘画作品中,最能体现文人画风貌的( )解析:A项是文人画;B项是制陶艺术;C项是年画;D项应是反映农业生产的图画。

答案:A6.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阶段训练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阶段训练 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下面为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变化的部分情况。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文学诗文选本蔚成风气,白话小说大量出现·书法帖学兴起,碑帖印本广泛流通·绘画版画和年画成为新画种,民众喜闻乐见A.印刷技术发展B.城市经济繁荣C.科举制度完善D.市民文艺兴起2.我国古代一部著作有《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书末附有《活字印书法》,系统记录木活字印刷的新成就。

后人盛赞此书: “文章尔雅,绘画亦皆工致。

”此书作者是( )A.王祯B.沈括C.毕昇D.葛洪3.18世纪末,中国画师手绘了竹纸制造全套工艺流程工笔设色组画24幅(图示为抄毛头纸),由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寄往巴黎。

该组画在欧洲不断被人临摹,为欧洲提供了一种新的造纸思维方式,成为通向近代造纸机的必要阶梯。

这说明( )A.中国的造纸术开始传到欧洲B.中西方绘画艺术相互吸收借鉴C.闭关锁国政策并未得到严格执行D.中华文明促进了欧洲发展进步4.下表是中国春秋至元代理论、实验、技术在各朝代科技总积分中所占比重(%)。

据此表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朝代理论实验技术春秋12 2 86西汉 6 9 85东汉10 14 76魏、西晋13 1 86南北朝15 123 72唐8 11 81北宋 4 6 90元8 12 80A.C.随着国家统一而发展进步D.理论指导着技术和实验5.下图是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中的壁画(摹本),该壁画详尽地展现了四象二十八星宿。

画中有一人牵牛形象和一跪坐女子形象,其身旁的星星属于牛宿和女宿,学者推测其分别象征着牛郎与织女。

该画像石( )A.体现了汉代石刻技术的高超B.凸显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C.证实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D.反映了汉代的天文学成就6.《刘消子鬼遗方》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医学专著,书中详细记载外伤、痈疽(毒疮)湿疹、疥廨的治疗技术,代表着南北朝时期外科医学的较高水平。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模块三第11单元第2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模块三第11单元第26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Word版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51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

这一记载()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书面认知,故D项正确。

]2.(2017·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探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B[“科研应该适可而止”观点本身有误,故A项错误;根据“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古代数学并不追求对理论的探索,故B项正确;《九章算术》的主要方向就是应用,故C项错误;根据“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古代的数学强调与生活接近,故D项错误。

]3.元朝时期,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

这表明()A.农业科技发展迅速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加强C.私人修书蔚然成风D.农业生产得到高度重视D[根据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突出总结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抑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私人修书外,尚有官修农书,故C项错误;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私人撰写……”表明官方和民间均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季出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3128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季出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3128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3-1-28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2012·青岛二模)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中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统计数据图,出现图示情况的概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C.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答案] D[解析]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之下,以农业为主,古代科学技术也大多为农业服务。

2.(2013·甘肃张掖)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

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

”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D.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答案] D[解析]火药武器在中国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因为作者生活于明代,此时火药武器已经普及,所以并未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故B、C两项错误。

A项材料没有反映。

3.(2011·北京西城期末)“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

”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A.都城不在洛阳B.造纸术没有被发明C.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D.赋这种文学形式没有诞生[答案] C[解析]雕版印刷术大约出现于隋唐时期,西晋时期尚未出现雕版印刷术。

4.(2012·山东烟台一模)某学者在评价中国17、18世纪时的科技时强调:“在中国,技术的发展跟不上科学的发展,它在原地踏步。

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无疑是中国的□□□□,不必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

”根据该学者的观点,你认为空格部分最合适的内容应该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人力资源太过丰富C.专制体制腐朽僵化D.商业发展缓慢迟滞[答案] B[解析]据材料“不必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可以看出空格部分最合适的内容应该与人口的过多有关,故正确答案为B项。

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考试测试卷

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考试测试卷

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考试测试卷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 A . “司南”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 B .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 . 活字印刷始于宋朝,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2.下图说明( )A . 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B . 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C . 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D . 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3.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以下对联刻画的对象是唐朝诗人杜甫的是( )A .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B .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C .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D .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4.苏轼在欣赏王维的画作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下列作品在绘画风格上与之相似的是( )A . AB . BC . CD . D5.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下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 .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B .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 .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D .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6.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

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自然流变),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改革)。

下列主要属于自然流变的是( ) A . 繁体字到简化字 B . 小篆到隶楷C . 大篆到小篆D . 秦始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7.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训练(二十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第351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

这一记载()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书面认知,故D项正确。

]2.(2017·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探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B[“科研应该适可而止”观点本身有误,故A项错误;根据“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古代数学并不追求对理论的探索,故B项正确;《九章算术》的主要方向就是应用,故C项错误;根据“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古代的数学强调与生活接近,故D项错误。

]3.元朝时期,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

这表明()A.农业科技发展迅速B.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加强C.私人修书蔚然成风D.农业生产得到高度重视D[根据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突出总结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抑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除了官修的农书之外,私人撰写的各类农书达十七种之多”,私人修书外,尚有官修农书,故C项错误;材料“一批总结生产经验的农书纷纷问世,除了官修……私人撰写……”表明官方和民间均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4.(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以下图表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

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C.体系完整D.注重实验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从它涉及的领域可知门类齐全,没有体现出技术先进的特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申遗科技类涉及纺织、制纸、印刷、珠算、针灸等门类,都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可知反映的是古代科技特点实用性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门类众多,不能体现出某一领域科技体系完整的特点,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不具有注重实验的特点,故D项错误。

]5.(2017·潍坊高三模拟)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这说明当时()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B[明朝末年的1644年的欧洲已经诞生了近代科技,而我们中国仍然属于古典科技,故A项错误;明朝末年一些欧洲传教士到中国来传教的同时把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出现了一个西学东渐的局面,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的是西学东渐而不是东学西传,故C项错误;当时传入中国的是自然科学知识而不是西方进步思想,故D 项错误。

]6.(2017·山西高三质检)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

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

这说明西周()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C[分封制下,地方有较大独立性,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而是文化的传播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体现了共同文化的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交流的问题,故D项错误。

] 7.(2017·佛山高三质检)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

《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

这表明()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D.《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C[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故A项错误;诗歌是文学作品,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社会风貌,但并不能说其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可以看出,当时平民对政治有一定的发言权,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故D项错误。

]8.2014年,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诞生了史上第一个赋社彭城赋社,专门从事辞赋的整理、创作、研究,重点开发“汉代五绝”之一的汉赋资源。

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B.以华丽的词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B[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诗经》而不是汉赋,故A项错误;汉赋词藻华丽表现了汉代气势恢弘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指的是宋词的兴盛,故C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如屈原、李白等,故D项错误。

]9.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代杂剧()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D[材料没有评论元杂剧的艺术特色,故A项错误;材料多谈杂剧的内容及来源,没有谈到其创作者,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了内容取自生活,但无法说明古代诗书的平民化,故C项错误;“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可见其内容大多源于生活,故D项正确。

]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

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

”据此可知()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C[材料中并没有对唐代音乐形式和宋代的音乐形式受欢迎程度的比较,只是比较了两个朝代音乐形式的不同,故A项错误;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太绝对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得出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故C项正确;据材料“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唐代的音乐下降”可知,宋代音乐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而不是多模仿唐代,故D项错误。

]11.(2017·邯郸高三模拟)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

这一变化折射出()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A[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值追求”,故B项错误;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12.下面是在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中出现的四件藏品,其中一定是赝品的是()A.有甲骨文铭饰的商代青铜器B.带有阿拉伯文图案的明代青花瓷C.怀素书写的行书对联一副D.有宋徽宗题跋的王冕《墨梅图》D[甲骨文和青铜器在商代都已出现,A项正确;明代瓷器大量出口,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图案的瓷器,B项正确;怀素是草书大家,但也可能书写行书,C项正确;王冕是元代画家,其作品宋徽宗不可能看到,D项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的演进。

与古代剧场发展关系的五个阶段》材料二19世纪末,教会学校组织学生演剧,让中国学生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不仅有助于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所演之剧,不再是中国旧式的戏本,演剧的方式,也完全不是中国传统旧戏唱念做打的做派,而是直接用外语原文演出外国经典戏剧作品,演剧方式也是严格依照西洋戏剧的样式和要求进行,使其成为当时国人眼中的新潮、时髦之举。

进入20世纪之后,伴随着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学生演剧逐渐跃出校园走向社会。

受该运动的影响,学生所演的自创剧目的题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主题则和“时装新戏”一样主要来自维新派的社会、政治改良思想。

——摘编自范方俊《清末学生新潮演剧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戏剧的发展趋势,并分别指出其依据。

(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戏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分)(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戏剧与社会的关系。

(6分)【解析】第(1)问,可以根据材料一“戏曲之代表”“表演区”“观众区”“说明”四列来发现发展趋势,寻找依据。

如第一列“戏曲之代表”发展趋势:戏曲日益完善、种类逐渐增多;依据:宋元明清戏曲的相关元素日益完备,多种地方性剧种出现。

第二列“表演区”,趋势:舞台更加完善;依据:舞台区域功能分化更加明显,有舞亭、乐亭、后台、伴奏曲等。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组织学生演剧”得出演员不再专业化;根据材料二“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扭转、打破国人的传统偏见”得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戏曲的偏见,提高了其社会地位;根据材料二“题材也基本上取材于社会时事”得出取材贴近社会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