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一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一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一一、古代史1.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1)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新石器时代指的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时期,人类开始使用磨制工具。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包括临沂文化、马坝文化和仰韶文化等文化时期。

(2)夏、商、周三代夏代是传说中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主要是指夏启和夏桀时期。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实记载的朝代,主要是商汤、商纣时期。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周室有武王、周文王、周幽王等。

2. 希腊罗马古代文明(1)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包括政治制度、哲学、艺术和运动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

古希腊文明主要包括米诺斯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等。

(2)罗马文化古罗马文化是古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罗马政治制度的发展、建筑艺术的发展、宗教制度和民族风情的发展等都有很多特色和贡献。

3. 印度古代文明(1)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

古印度文明包括种姓制度、婆罗门、佛教、吠陀经、摩揭陀、阿育王等。

其扩展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300至前1300年。

(2)印度文化的传播印度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佛教、摩揭陀、阿育王等方式向外传播。

4. 东亚古代文明(1)日本古代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主要包括弥生文化和古代日本的宗教和文化。

(2)朝鲜古代文明古代朝鲜文明主要包括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时期和朝鲜半岛的宗教和文化。

5. 美洲古代文明(1)玛雅文明玛雅文明是美洲最重要的文明之一,玛雅人以构筑庙宇、运用数学、天文学起家。

(2)印加文明印加文明是南美洲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印加王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中世纪史1. 基督教世界(1)基督教教会的建立基督教是世界三大一神宗教之一,它是在公元前1世纪创建的,基督是天主教最高的神。

(2)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12世纪到13世纪为扩张基督教势力,对抗伊斯兰教的战争。

2. 伊斯兰世界(1)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是伊斯兰教建立的第一个大帝国,统治范围包括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等。

高中历史必背考点知识

高中历史必背考点知识

高中历史必背考点知识一、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变: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战国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

3.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始皇是秦朝的创始人。

4. 汉朝的兴盛和汉武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汉武帝是汉朝的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

5. 三国时期的分裂和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魏、蜀、吴三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政权。

二、中国近代史1.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不平等条约则是中国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公平的条约。

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3.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文化背景。

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政党,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革命运动。

5. 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世界古代史1. 希腊古典文明和雅典民主制:希腊古典文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明,雅典民主制是希腊古典文明的政治制度。

2. 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君士坦丁大帝: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最大的一个帝国,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帝国的一位重要皇帝。

3. 印度古代文明和佛教的传播:印度古代文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明,佛教是在印度发源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一种宗教。

4.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文化交流: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亚、欧洲之间的一条重要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5. 埃及古文明和金字塔:埃及古文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明,金字塔是埃及古文明的一种宗教建筑。

高一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高一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高一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人类起源和早期社会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古猿时代,随着人类智慧的逐渐发展,人类逐渐走向文明社会。

早期社会以狩猎为生,逐渐发展出部落社会和农耕社会。

2. 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他们是古代中国的神话始祖。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分别统治了中国的不同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奴隶社会中的劳动和生产由奴隶完成,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都是奴隶社会的代表。

4. 奴隶社会的灭亡和封建社会的兴起奴隶社会最终灭亡,封建社会逐渐兴起。

封建社会中的三农经济、等级制度、封建文化等都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5. 古代东方文明古代东方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谷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等,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是古代欧洲文明的两大代表,分别对政治制度、哲学思想、艺术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7.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科技发明和思想文化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为封建时期和中央集权时期,科技发明有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思想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等不同学派。

8. 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文明得到了传播和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融。

9. 印度古代的政治制度、文明成就和佛教的传播印度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吠舍、拘勿罗、摩揭陀、孔雀王朝为代表,文明成就有城市规划、医学、数学、体育等,佛教传播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成为世界重要的宗教。

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大航海时代和殖民主义大航海时代是欧洲人向世界各地航行的时代,开始了殖民主义时代。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纷纷进行殖民扩张,将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带到其他地区。

新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新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新高二历史必背知识点一、秦朝的统一与特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其统一过程主要包括战国时期的秦国逐渐崛起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

1. 秦国的崛起秦国是战国时期六个强国之一,由秦穆公打开疆土,秦孝公积攒兵力,到秦昭襄王实施连横和秦政变,秦国逐渐崛起为战国时期的霸主。

2.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秦始皇嬴政发动了一系列征战,成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他采取了改革措施来巩固统一,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法律等。

3. 秦朝的特点秦朝具有集中统一的特点,例如建立郡县制、设置三公九卿等来加强中央集权。

秦始皇还修筑了万里长城等防御工程,重视军事力量。

此外,秦朝还实行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措施。

二、汉朝的兴盛和经济文化繁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其历经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盛世的朝代之一。

1. 西汉的兴盛刘邦建立了西汉,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一和稳定社会,如开展代县制、推行察举制等。

西汉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迅速发展,铁器和纺织品产量大幅增加。

同时,汉武帝还兴修水利和丝绸之路,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2. 东汉的经济繁荣东汉时期,由于长期战争和政治腐败,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停滞,但东汉中后期经济有所恢复,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繁荣。

同时,东汉还对海外贸易进行了积极开拓,与西域、南洋等地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

3. 文化繁荣汉朝的文化繁荣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的“文景之治”,在社会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如汉朝出现了两汉文化的繁荣,兴起了儒家学说,撰写了大量的史书和文学作品等。

三、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政治制度演变和文化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建立了科举制度,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选拔官员,提高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和能力。

唐朝还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详解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详解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详解一、古代中国史知识点:1.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古国,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及外交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期,政治分裂,诸侯争霸,开始了分封制的封建时代。

3.秦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公私分明,税制完善,经济发展。

4.汉朝的政治制度变革:汉朝通过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增设郡县,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及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文化繁荣,佛教传入中国。

二、近代中国史知识点:1.清朝的政治制度及其衰落原因:清朝采取封建制度,实行八旗制,政权腐败,经济、科技发展滞后,导致衰落。

2.19世纪中国的社会问题:19世纪中国面临列强侵略、民族压迫,农民起义等多种社会问题。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纪元。

4.中华民国初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中华民国初期面临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社会问题等多方面挑战。

5.旧中国的文化变革与启蒙运动:旧中国的文化变革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三、世界史知识点:1.古代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文明的发展:人类通过工具的制造、火的使用等逐渐发展出社会。

2.古代欧亚古国的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古代欧亚古国的兴衰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西方探险与殖民扩张:西方国家通过探险和殖民扩张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4.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5.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对战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只是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内容需要掌握。

高考历史中 国古代史重点梳理

高考历史中 国古代史重点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重点梳理中国古代史是高考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明清的漫长岁月。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重点内容。

一、先秦时期(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而周朝则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通过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起了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巩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这一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人生哲学。

二、秦汉时期(一)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他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汉朝的政治与经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上,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政治格局的变化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在民族融合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四、隋唐时期(一)隋朝的统一与制度创新隋朝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再次实现统一。

隋文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和人才选拔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唐朝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唐朝的对外交流频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五、宋元时期(一)宋朝的政治与经济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分化事权、重文轻武等措施,巩固了统治。

【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

【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

【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
一、中国古代史
1. 原始社会的特征与转变: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农业的起源等。

2. 古代文明的主要类型和代表:如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

3. 夏、商、周的社会组织与政权运作,以及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化与思想文化的繁荣。

二、中国近代史
1. 鸦片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2.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清政府的失败,割地赔款及对中国的影响。

3.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运动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

三、中国现代史
1. 五四运动:背景、经过与影响。

2. 土地革命:原因、经过和结果。

3. 抗日战争:全面抗战的爆发、战略防御与相持阶段、战略反攻与胜利。

4.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新中国的成立。

四、世界史
1. 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的兴起与特点。

2.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经过与影响。

4. 两次世界大战:一战、二战的爆发原因、经过与影响。

5. 冷战与非对称世界秩序:美苏冷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中国高中古代史总结知识点

中国高中古代史总结知识点

中国高中古代史总结知识点一、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我们通常将它分为夏、商、西周三个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初期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的"三代"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形成,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朝代,他的建立被看做是中国社会由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过渡的标志。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统一文字、统一权力的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封建国家的形成。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逐渐发展完善的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国纷争,力量对抗的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同时也充满了学术、思想、文艺的繁荣。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荀子、老子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兵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兴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外扩张的力量很强,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

同时,也有一些思想和政治改革的尝试,如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齐桓公、智仁政治的尝试等。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时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行政、军事和管理制度,使得中国社会在统一的王朝的统治下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安定。

在秦朝统治下,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变革和对外战争的扩张。

但是,秦朝对百姓实行严格的暴政,使得社会不满情绪高涨。

刘邦在与项羽的战争中逐渐壮大起来,最终与项羽合纵连横,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汉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辉煌的王朝,这一时期中国科技、文化都有非常大的发展。

汉武帝推行开疆拓土的政策,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使得汉朝的国土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和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五胡乱华、民族动荡、社会变迁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1
一、原因(根源) 因素关键条件
1.造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生产能力低下
2.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3.出现私有制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氏族公社由母系发展为父系的主要原因男子在生产中取得支配地位
5.夏朝出现“家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时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显著提高
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8.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主要原因实行管仲改革,齐国经济实力强大
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
10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而社会经济仍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11.战国时期,封建之取代奴隶制的直接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12.法家思想在战国受到统治者重视的主要原因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13.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14.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实力最强
15.迫使陈胜等人在大泽乡起义的主要原因法律严酷、误期当斩
16.楚汉相争中刘邦取胜的主观原因争取民心归顺,军事策略正确
17.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社会十分贫困
18.汉初统治者采取宽舒政策的直接原因秦王的教训
19.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军事力量薄弱
20.西周和汉初实行分封制都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诸侯势力增强
21.汉武帝能实行“大一统”的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
22.东汉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23.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军阀集团割据局面的根源封建的自然经济形态
24.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地区的决定性条件注重农业,保证军粮供应
25.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的最主要原因孙刘结盟抗曹
26.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成均势
27.东吴时代江南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原战乱,北方人士南迁
28.东汉到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主要原因中原文化先进
29.西晋时期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实力增强,南方衰落
30.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风,佛道盛行,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社会动荡不安
31.西晋统一为时短暂的根本原因腐朽的门阀掌权,皇族争权夺利
3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广的根本原因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33.祖逖北伐收复中原努力失败的主要原因朝廷没有给予有力支持
34.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的主要原因得到士族地主的支持
35.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前秦统治不得人心
36.前秦败于淝水之战的主观原因军心离散,缺乏斗志
37.祖逖北伐、淝水之战都未能完成统一的共同原因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
38.对淝水之战的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心的向背
39.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先进经济形态的影响
40.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思想根源对现实不满
41.东晋至南朝末,朝代更替频繁,政局不稳的最主要原因大将拥兵夺权
42.公元5世纪晚期,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较为稳定的最主要原因政府大力推行均田制
4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北方劳动人民南迁
4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45.隋朝开凿大运河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江南地区经济日益重要
46.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专制地位
47.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光照四邻,这时文化发达的最根本原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48.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接受隋亡教训
49.唐朝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盛况的根本原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50.促使唐朝扬州繁荣至极的直接原因交通枢纽地位
51.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发展
52.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五田可授,其根源在于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53.唐朝募兵之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均田制的破坏
54.唐朝中期藩镇权力过大的根本原因军事制度的缺陷
55.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政府腐败的直接原因唐玄宗不理政事,重用坏人
56.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最根本原因均田制破坏导致军事制度缺陷
57.唐朝两税法得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58.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改变了征税标准
59.唐末和东汉末农民起义的相同原因宦官专权
60.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藩镇割据
61.导致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经济条件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62.“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轻揺薄赋,重视农业
6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北方多次战乱
64.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根源唐末潘镇割据的延续
6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前提条件社会安危
66.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的根本原因商业活动频繁
67.导致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原因绍兴与议后,金获得淮河以北广大地区
68.南宋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商业往来,其重要原因在于造船技术大有提高
69.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70.五代两宋以后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以海陆为主的直接原因五代两宋时期战乱导致西北陆路贸易中断
71.元朝政府发展长江口至直沽之间海运的主要原因全国经济重心在江南
72.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的加强主要的原因国家的统一
73.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产生资本主萌芽的最主要条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74.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十分严重,导致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存在
75.郑和下西洋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主要原因农工商发达,国力强盛
76.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77.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78.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79.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强烈的民族意识的驱使
80.清乾嘉期间崇实学风消失的主要原因文网严密,人心自危
8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82.造成近代中西科学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作用
83.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的主要原因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84.元朝的松江成为棉纺业中心的主要原因黄道婆改革面纺织工具
85.促使原始社会人类过定居生活的直接原因原始农业的发展
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归纳2
二、目的目标意图用意
1.齐恒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主要目的提高齐国地位
2.秦朝修筑万里长城的直接目的抵御匈奴南下
3.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奠定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
4.周初统治者实行封建制的主要目的巩固奴隶主国家政策
5.汗初实行款舒政策的根本目的稳定统治
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分割王国的封地
8.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目的在于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
9.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大月氏
10.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保证北魏政府财政收入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观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1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14.隋唐实行科学举制的最主要目的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15.唐政府规定农民可以纳绢代役的主要目的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16.唐太宗注意用人纳谏的根本目的维护统治地位
17.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8.五代十国很多政权比较重视发展生产的目的保存实力
19.宋太祖即位后,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直接目的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20.元朝重视国内陆路水路交通,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的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
21.元朝政府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的主要目的解决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
22.元朝政府重视国内陆路水陆交通,其直接目的在于取得南方粮食供应
23.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文”、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本质目的在于强化思想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