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四.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通论七至十四习题库

古代汉语通论七至十四习题库通論知識點梳理第一章一。
填空題1、漢字的形體演變分為古文字階段和今文字階段。
今文字主要包括和2、古人分析漢字構形而總結出的六種條例依次為象形、、、形聲、、假借。
3、是漢字由古體演變為今體的一次質的飛躍。
二。
選擇題1、古文字與今文字之間的過渡字體為()。
A。
秦隸B。
漢隸C。
草隸D。
小篆2、“三”一字是()字。
A。
象形B。
指事C。
會意D。
形聲3、(多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假借所記錄的兩個同音詞在詞義上沒有任何聯繫B.“六書”一詞最早是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提出的C.指事字都是獨體字D.形聲字的義符可以表示字的具體含義4、以下哪一條不是金文的特點:()A。
比甲骨文符號性更強B。
存在不少同字異構的現象C。
形聲字很少D。
在書寫形式上注重協調美觀5、(多選)以下哪幾種字體中大量存在著同字異構的現象:()A。
甲骨文B。
戰國文字C。
小篆D。
隸書三。
判斷題1、楷書產生於漢末,一直沿用至今。
2、漢字點畫結構的典型字體是隸書。
3、總體來講,漢字構型在演變中趨於簡化。
4、“上”“下”兩字純用符號構成,是象形字。
5、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
填空題1、隸書;楷書2、指事;會意;轉注3、隸變二。
選擇題1、A2、B3、BD4、C5、ABD三。
判斷題1、對2、錯3、錯4、錯5、對第二章一。
选择题1、《鞌之戰》中有“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一句,其中“桀”屬於()A。
異體字B。
古今字C。
通假字D。
繁簡字2、《孟子·滕文公上》中,“五谷不登,禽獸偪人”一句,其中“偪”屬於()A。
異體字B。
古今字C。
通假字D。
繁簡字3、下列各組字,關繫為異體字的是()A。
佗,他B。
翦,剪C。
說,悅D。
反,返4、《晋灵公不君》中有“晋靈公不君。
厚斂以彫牆”一句,其中“彫”属于()A。
異體字B。
古今字C。
通假字D。
繁簡字二。
填空题1、在文字發展過程中,其中一歷史時期音義完全相同,識詞職能也完全一樣,只是形體不同的字稱作___。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14古汉语通论13

14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古汉语通论(十四).

懲 蓋 薦 滅 戰
芻 穀 臘 畝 徵
從 顧 蘭 難 尔丰妇肤盖谷顾刮 画欢获几击价荐腊兰礼 怜临虏乱屡庙灭亩难农 系习县向响叶战征众昼
2、其 “其”字作詞頭,一般用於不及物動詞或 形容詞的前面。如: 既見君子,雲何其憂?(《詩經•唐風•揚之 水》)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詩經•邶風•北風》)
3、言、于、薄 “言、于、薄”作詞頭時,都只用於動詞 的前面。如: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周南•葛覃》)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詩經•周南•葛覃》)
(2)加強祈使語氣。如: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傳•齊桓 公伐楚》) 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左傳•隱公三年》)
(3)加強反問語氣。如: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韓愈《答李 翊書》)
词头,词尾
詞頭、詞尾一般均不表示什麼含義,只起補充音節的作用, 位置固定。 1、有 (1)用於專有名詞的前面。如: 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書經•召誥》) 禹攻有扈。(《莊子•人間世》) (2)用於一般名詞前面。如: 予欲左右有民。(《書經•皋陶謨》) (3)用於形容詞前面。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詩經•邶風•擊鼓》)
4、然、如、爾、若 這幾個字均是詞尾,一般用於形容詞後, 和形容詞一起充當狀語或謂語。如: 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晏如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子路率爾而對。(《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華侍坐》)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衛風•氓》)
愛 辦 畢 蠶 嘗 稱 鬭 獨 爾 豐 婦 膚 畫 歡 獲 幾 撃 價 憐 臨 虜 亂 屢 廟 繫 習 縣 嚮 響 葉
古汉语通论(十四

(二) 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 是词的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意 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 表示一种词性。在那种情况下,就真 正是有音无义了。 (甲)关于词头,我们只讲 “有”“其”“言”“于”“薄”五 字。
(1)有
“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常见的 有 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 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例如: 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例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 有夏
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被发左衽矣!(论语 宪问 !(论语 宪问)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梁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 !(孟子 惠王上) 惠王上) (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 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 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 (我还是回去吧。)
(3)惟(唯、维)
“惟”字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 惟 字用在句子的开头, 语词。在记叙文中, 语词。在记叙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的 开始,引出年月日。 开始,引出年月日。
。(尚书 泰誓上) 尚书·泰誓上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 泰誓上) 十有三年春, 十有三祀, 。(尚书 洪范)( 尚书·洪范)(祀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 洪范)(祀: 年)
古汉语通论(十四) 古汉语通论(十四) 句首句中语气词; 句首句中语气词; 词头, 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 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 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 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关于句尾语气词, 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 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 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 谈过了。 谈过了。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 讨论“ ”“其”“唯 三个字。 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 鄘风· 柏舟)
厥土惟白壤。(尚书· 禹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 五子之歌)
除了上述的“夫”“其”“惟(唯、维)” 等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 例如“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左传隐公 元年),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 年), 这个“繄”字也是句首句中语气词。这些 都不一一列举了。
书· 召诰)
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 大宗师) 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 夏本纪)
“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 面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为政)
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孔甲”,夏王;“扰”,顺;“帝”,上帝。)
“有”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 (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您还是向水滨追问吧。)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 (以上是祈使句。)
“其”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这种加重反问语 气的“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1)夫
“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 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 “那个”。 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 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 察传)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 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 之所长也。(庄子· 列御寇)
辛垣衍怏然不悦。(战国策· 赵策)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战国策· 赵策) 硜硜然小人哉!(论语· 子路) 夫子怃然。(论语· 微子) 填然鼓之。(孟子· 梁惠王上)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 梁惠王上)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孟子· 梁惠王上)
“乎”、“焉”、“如”、“尔” 等字,用作词尾时,它们的作用和 “然”字相等。
(4)于
“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周南· 桃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 秦风· 无
衣)
(5)薄
“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薄污我私,薄汗我衣。(诗经· 周南· 葛覃)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 小雅· 六月)
吾十有五而志於学。(论语· 为政)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论语· 乡党)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孟子· 万章上)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书经· 尧典) (“期”jī,一周年。)
(2)其 :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 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 例如: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 邶风· 击鼓)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 邶风· 北风)
古汉语通论(十四)
句首句中语气词; 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 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 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 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 谈过了。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 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 来之,则安之。(论语· 季氏)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 “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 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 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 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 逍遥游)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 邶风· 击鼓)
(“有忡”,等于忡忡,心中不宁的样子。)
有洸有溃。(诗经· 邶风· 谷风)
(“有洸有溃”等于洸洸溃溃,形容水激怒溃决 的样子。)
“有”字还有一种特别的用途,就是“有” 字嵌入数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 在上古时代,“十五”也常说成“十有五”, “三百六十六”也常说成“三百六十有六”。 但是这种用法的“有”字不是词头, 是 “又”的假借字。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为政) 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 子张)
(3)惟(唯、维)
“惟”字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 语词。在记叙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的 开始,引出年月日。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 泰誓上)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 洪范)(祀:
年)
“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 示希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个。)
唯荆卿留意焉。(战国策· 燕策)
(希望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唯”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帮助判断语气
《左传僖公四年》:“唯是风马牛不相 及也。”
“惟”“维”用於句中,也是帮助判断语 气
焕乎其有文章。(论语· 泰伯)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诗经· 小雅· 小弁)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论语· 乡党)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 先进)
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的后面,能增加形象 化的色彩。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的,也变 为形容词的性质。 例如“欣”字本来是动词,但“欣欣然” 却是形容词; 单说“欣然”也变了形容词,例如《庄子 秋水》:“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 季氏)
“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 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逍遥游)
(2)其
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 的语气。 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 怕”等意思; 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 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 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二) 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 是词的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意 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 表示一种词性。在那种情况下,就真 正是有音无义了。 (甲)关于词头,我们只讲 “有”“其”“言”“于”“薄”五 字。
(1)有
“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常见的 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例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
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 宪问)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梁 惠王上) (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它 们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都放在动词前面。这里 就不细讲了。值得注意的是:除“有”字外,这些 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乙)关于词尾,着重讲一个“然” 字
“然”字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这 样”、“那样”。
当“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的时候,它 的指示性就减轻了,变了词尾的性质。
(“雨雪”,降雪。“雱”pāng,雪盛的样子。
八月其获,十月陨蘀。(诗经· 豳风· 七月)
(“获”,收获。“陨蘀”,叶子落下来。)
(3)言 :“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 词的前面。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 周南· 葛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 周南· 汉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 召南· 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