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郭锡良版)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通论 讲义(郭锡良)

古代汉语通论 讲义(郭锡良)

通论古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周南·关雎》)三、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二、“六书”与四体二用
1.“六书”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指:象形、象事、象意、 象声、转注、假借。 郑玄注《周礼·地官·保氏》指:象形、会意、 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指: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假借 我们今天说到六书,一般是指:象形、指事、会 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 清·戴震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
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字 之体”,指造字法;“字之用”指用字法。“四 体二用说”被清代文字学家接受,并成为今天的 共识。
3.“六书”性质:六书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人根
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的 字体分类。先有汉字,后有六书。汉字五六千年 以前就有了。
(2)比较宽泛的观点认为,只要二字同义,不论 其音形间有无联系,都可以定为转注。 (3)转注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
顶—颠 命—令 父—爸 转注表明了汉字中的同源现象。
3.关于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讬事,令長是也。
語言中有些詞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專門造字, 而是借用一個已造的同音字來表示,這就 是假借。假借的本质就是同音替代。
三、会意
形象会意——会意字的组成部分(意
符)虽然多数是由象形字充当,但该 象形字一旦充当了会意字的部件后, 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质,只是一种形象 的符号。









由一前一后的两个 “人“组成,正是 两人前后相随的形 象 莫,即“暮”的初 文,以太阳落入草 丛或树丛中表示傍 晚时分的意义
所谓古今字,是对前代多词多义共用的统
用字与后世为示区别而出现的分化字的称 呼。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 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暮”这个词,本来用“莫”来记录,后 来写作“暮”,“莫”和“暮”就是古今 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 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规
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 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 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九千三 百五十三个。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 武信是也。”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 即都表义。 第二、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分类 第一、同体会意。即用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步 、 林 、从 、比 等字。 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逐 、 莫 、牧 、取 、休 等字。
(2)《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作者说法不一。全书共3卷,20篇。 编排体例: 按所释词的内容分为19类 解说体例: 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 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 (3)《康熙字典》 编排体例: 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 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 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不足: 错误较多。 (4)《汉语大字典》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等形体。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分类 第一、纯符号性的,如: 上 、下 、一、二、三、亖、 五。 第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 本 、末 、亦 、刃 、甘 、寸 等字,分别表 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参考答案(四)

《古代漢語》(郭錫良本)參考答案練習四一、解釋下列名詞:疏:古人給古書作注解時,除了解釋古書原文(經)之外,還給前人的注作注解,這種經注兼釋的注釋就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

讀爲:古人注解古書常用的以本字說明假借字的訓詁術語。

其特點是,既注音又釋義。

讀若:古人注釋字、詞的術語,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時也用來說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學術語,也叫“衍字”,簡稱“衍”,是指古籍因傳抄、刻印等誤加的文字。

句讀:古人讀書,常在句末一個字的旁邊加個點或圓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頓處字的下面加一個點,叫做“讀”。

兩者合稱句讀。

正義:又叫做“疏”,也叫“註疏”、“義疏”,是一種經注兼釋的注釋。

義疏産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於思想統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爲基礎把經書的解說統一起來,這種新的註疏唐人稱之爲“正義”。

十三經註疏:宋代學者爲了便於查閱,把儒家十三部經書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書,即《十三經註疏》。

這十三部經書的註疏包括:《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註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公羊傳註疏》(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註疏》(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勳疏)、《論語註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經註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註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郭锡良古代汉语通论打印版

郭锡良古代汉语通论打印版

《古代汉语》通论详稿[郭锡良主编]第一章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

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现常用意义为“应当”。

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今常用义为给。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古代汉语 郭锡良版 第六讲 古代的文体..

古代汉语 郭锡良版 第六讲 古代的文体..
王阁序)
2、四六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登大雷岸与妹书) 泉水激石,泠泠作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登大雷岸与 妹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 王阁序)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 王阁序) 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文选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4、原 “原”是探源的意思。这种文体是针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比 较强。 韩愈的《原道》《原毁》、黄宗羲的《原君》《原臣》
返回
三、杂记文
(一) 山川景物人事记
山水地理:《水经注》、《小石潭记》、《徐霞客游 记》 、 《登泰山记》
第六讲 古代的文体
一、文体
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二、文体划分的标准 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 三、古代文体就语言形式的分类。 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1、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
韵文是押韵的。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
2、骈文和散文的区分是前者讲求平仄、对仗,在句式 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文也叫“四六”文), 散 文没有这些规定。
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3、对策 古代考试把考题写在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 答,称为“策问”,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做对策。 苏轼的《教战守策》。
(二)墓志铭 墓志铭是刻在石头上并且是埋在坟墓里 的文字,内容是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三)祭文 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 袁枚的《祭妹文》。 (四)书信 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五)赠序 赠序是赠人以言,就应用范围而言是应用文,但就语言 形式来说属议论文。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打盹
打盹
义素二
其它睡觉方式
⑦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沈。”
⑧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
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章 古汉语知识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1
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
④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 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 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 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⑤瓦:古义指陶器的总名。《说文·瓦部》:“土器已烧之总名。”今专指一种建筑材料。《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
此外,人们的称谓“朕、丈夫、丈人”等也属于词义范围缩小的例子。 3、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 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
面的“鸭子、鸡、鱼”等。“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蔬菜
蔬菜
义素二
肉蛋奶等副食
②睡: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 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①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周易·系辞》: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香)。”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 学》:“如恶恶臭。”“恶臭”指难闻的气味。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这 里“臭”和“香”相对,显然指秽气。
②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部》:“宫,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 宫,不见其妻,凶。”《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经 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为宫也。”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 地方皆称宫,自秦始皇始专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 缩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宫”等。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 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 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①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2
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
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
与“肉”分别画然。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该
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
度轻重等。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一)词义范围不同 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 系:
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 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 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 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这是多数词义变化的情况。C 图 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D 图古义包含今义,表示今义缩小。E 图古今意义不在同一个意义 范围,表示词义转移。
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此外,“雄、雌、牙、齿”等词也表现出词义范围的扩大。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
3
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 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