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王立本与郭锡良本比较

《古代汉语》王立本与郭锡良本比较
《古代汉语》王立本与郭锡良本比较

摘要

古代汉语教材是古代汉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汉语课所讲授的内容来自于古代汉语教材,因此,教材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众多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开山之作,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则是近年来教材中的优秀之作。对此,我们以这两本教材为例,通过对两家教材的结构、语法和编写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尝试得出当今高校古代汉语教材的一些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古代汉语;结构;语法;教材;比较研究

1952年,各大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实施院系调整后,陆续设立了古代汉语课。但是,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而定,随意性大。直到1962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的问世,才结束了古代汉语教学没有教材的历史。此后,很多优秀的教材相继问世,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1981年版)、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1988年版)、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1992年版)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其中郭锡良先生编写的教材不仅对王力先生所创制的传统古代汉语教材编写体例有所继承,还加入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这部教材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王本包括三个内容:文选、常用词和古汉语通论。这三个内容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部分跟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文选的次序安排,大致是既按时代,又按文体,有的还照顾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术语不用文言。总体内容详细具体。

郭本分上下两册,每册分为三个单元,每单元都有文选、古代汉语常识、词义分析举例三部分。文选大体上按体裁编排,上册是各种体裁的散文,下册是先秦诸子和骈文、辞赋、诗词。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由浅入深的原则和文体的语言特点。同一题材的作品,按时代先后排列。每篇选文前面都有作家或专书的简要介绍以及选文内容的简要说明。同一作家或专书第二次出现时,不再重复介绍。文选的注释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便于自学。除注释词义外,还适当的做了一些串讲和语法分析。注释词义一般是注该词本身固有的意义。

一、排版结构比较

1、文选部分

古代汉语的学习讲求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相结合,感性认识就要依靠大量的文选的学习,因此文选是古代汉语教材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王本选择了247篇文章,郭本比王本少。作为后生教材,这显然违背了以文选为纲的传统教学指导思想。但事实上,就文选的编选而言,郭本包括诗、词、曲在内的文选,涵盖了各种体裁,覆盖了各个历史朝代,而且加入了很多王本所没有触及的典籍文章。数量的差距就在于王本选择了更多的诗词曲。

事实上,除诗词曲外,郭本其他类型的文章比王本多,拓宽了文选的范围。郭本收录的文选将时间提前到远古时期,增加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这样编选的原因在于甲骨卜辞、钟鼎铭文等是用远古文字写成的,远古文字是古汉语的源。另外,郭本还选择了较

难的《周易》、《尚书》,二者皆是儒家的经典,也是古汉语的源。我们学习古汉语,要从源头学起,不能舍本逐末。此外,“春秋三传”中,王本只选择了《左传》中的篇目,《公羊传》、《毂梁传》没有涉及,造成了一种误区,抬高了《左传》的地位。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典型的古注,且注的方式自成一家,它的影响已达数千年之久却遭到忽视。因而,郭本从《公羊传》、《榖梁传》中各选了几篇文章,又增加了《国语》、《孝经》、《孙子兵法》、《晏子春秋》、《列子》、《后汉书》、《新序》、《说苑》、《三国志》、《水经注》、《资治通鉴》等典籍中的文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古籍的面貌。古白话部分,郭本增加了《世说新语》和佛经译文《百喻经》,加入了对联,涉及到了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贺联、励志联、行业联等。最为重要的是,郭本增加了应用文部分。

郭本教材的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和根据格律写作诗、词、曲、联以及写作应用文言文的能力”。原因在于文言文写作在知识分子中还是很普遍的,提高学生写应用文的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文言文的写作能力,还可以促进阅读古代书籍能力的提高。郭本应用文言文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实际出发,具有实用性。此外,郭本在文选编排形式上也有其独特的创新之处。“古注文选,就是把古人对古书的注解原封不动地选入教材”。古注文选较难,因此,选用的文章均出自中学文言文,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还有利于看懂古注;“标点文选”,即是把古文加上现代标点而无注解,因此也有一定的难度。郭本也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个问题,选用的文章短而有趣,使学生不至于因枯燥无味而厌烦学习。而白文,则是古籍的原貌,是否能看懂白文,是衡量学生阅读古书能力的标准。白文的增加,虽然增加了教材的难度,但也增加了教材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了解古籍原貌。而且编者在每篇文章前面加上了说明,其中,对生僻字进行了注音、对难词进行了解释,这样为文选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2、常识部分

王本将这部分称为古代汉语通论,共31个通论,分附在14个单元的结尾部分。郭本的常识部分,6个单元,共6小节。二者均涉及了辞书及辞书的查检、汉字的结构、词的本义及引申义、古今词义异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体、骈体文、辞赋、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曲律等方面的知识。而郭本教材的常识部分较以往的古代汉语教材更具系统性、科学性。

文字部分增加了汉字的产生、形体演变。利用楷书形旁推求字的本义范畴、古书用字等内容。虽然与现代汉语中的知识有所重复,但经重新梳理后,可以使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古代文字的发展。

词汇部分包括词汇和词义的继承和发展、词的构成、词的本意引申义假借义、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词义的理解与训释。这些内容虽然在王本中也有所介绍,但郭本更为细致、全面、简明,条理也更为清晰。此外,郭本语法部分所举的例子均出自于中学文言文和文选,这样的例子不生僻,也有出处,节省了教师的时间,也更易于学生理解。

语法部分向来争议较大,词类的划分、词类活用等都有待商榷。郭本大体上继承了王本的知识体系,增加了新的学术成果。

古代文化常识郭本只介绍了历法、官职、地理、姓氏等;而王本更为全面地讲解了古代乐律、天文、科举、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古代文体部分讲解了骈体文和辞赋等特点,从句式、节奏、平仄、用典、藻饰等方面介绍了骈体文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骈体文的常识,有助于对文选中骈体文的理解,而且郭本内容更为明确,知识体系更加合理。在王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音韵学的介绍、古书的读音、上古音说略、中古音说略和联律联律知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创作对联,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见,两书中常识的知识含量都很大,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常识只是辅助,不能代替语言本身。常识部分知识容量过大,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不能全部在课堂上讲解,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自学。郭本古汉语简明扼要、行文清晰,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这些常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常识的掌握可以辅助文选的理解。

3、练习部分

王本创了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郭本则用练习代替了常用词。常用词的编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当时编写教材时,没有专门、完善的辞书,常用词可以说相当于一部微型词典。因此,在书中编入常用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词的查阅。如今,各种工具书都十分便利,因此常用词部分也可以删减。郭本在每章常识后加入了练习,分附在每节常识之后,几十个练习的内容:(一)复习本节常识所学的主要理论知识;(二)运用本节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文选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增加阅读本单元白文文选并为其加上标点的内容;(四)标点并翻译一篇有趣味的短文。郭本练习不仅复习常识所讲内容,更关照到文选的内容,便于对知识的学习和回顾,讲练结合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如果缺失练习部分不仅不能使学生及时复习,而且教师、学生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与文选相关的练习内容,难度大,浪费时间,因此,练习部分的设置是有必要的。

4、附录部分

王本附录有: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汉字部首举例、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上古声母及常用字归部表、天文图、音韵、常用字表、词谱、曲谱、曲韵常用字表及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和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这两部分是配合常用词部分设置的),共11个。而郭本附录内容更为丰富,有简体字与繁体字对照表、专有名词拼写规则、国际音标表、宋本《广韵》东韵中的一部分、《佩文诗韵释要》东韵中的一部分、常用词谱及范作、常用曲谱及范作、四角号码检字法、上古声母上古韵部诗韵词韵曲韵常用字四角号码检字索引、上古声母上古韵部诗韵词韵曲韵常用字笔画检字索引、上古声母常用字表、上古韵部常用字表、诗韵常用字表、词韵常用字表、曲韵常用字表等。附录内容的扩充有利于学生的自学,郭本扩充的知识大部分是被称为“绝学”的音韵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虽晦涩难懂,但对其有一点认识、有一点印象也是好的。此外,诗词曲谱及范作等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学写诗词曲的工具,这样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还可以练习写作诗词曲联和应用文,提高写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为全面。

王本是古汉语教材的开山之作、奠基之作、杰出之作,直到现在,也是被应用最为广泛的古代汉语教材,其地位之重要自不必言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要求也在提高、在发展,因此,成书于60年代的王本有些地方的确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而郭本是新型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优秀之作,大体上继承了王本的编排体例和知识体系,也加入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尽管有些成果还是一家之言,有待商榷,但其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郭本教材有很多优点,但由于是合众人之力编写而成,所以难免有纰漏,我们在学习时,取其有益之处,以达到优化古代汉语教学课堂的目的。

二、教材语法部分的比较

1、两部教材语法部分的优点。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由“文选”、“常用词”和“古汉语通论”三个系列组成,其中“古汉语通论”系列中有八节,讲授古汉语语法, 较之文字、词汇和音韵部分略显单薄,这取决于教材编写者对“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认识。作为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 要使学生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掌握古汉语知识,提高古汉语阅读能力,不可能用更多的篇幅讲授古汉语语法。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语言要素中,语法的稳定性最强,变化最小,古今差异也不大。

王力先生说:“着重讲清楚古今相异的部分,省去古今相同的部分,既避免了语法部分过

于庞大,又使学生能够有重点的掌握古汉语语法。”王氏教材“语法”部分的编写,是以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法为前提的。注重古今语法的比较,只讲古今差别大的词法现象和句法现象,因而更加实用。例如,现代汉语有所谓“包孕句”,古汉语没有这种句型,而古汉语有一种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入一个“之”字的句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人之不己知”不是“包孕句”中的子句,而是名词性词组,其中的“之”字不能转化成现代汉语的“的”字,与现代汉语“包孕句”的结构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上古汉语中,这个“之”字又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它,句子就不通顺。这就是古今汉语语法不同的地方。自从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 出版以来,国内的古汉语语法研究经历了大约三四十年的时间,进入以历史语法描写为主的时期。王力先生的三部语法学专著《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和《汉语语法纲要》(1946),反映了他的语法学思想。王氏吸收了叶斯泊森“三品说(词级说)”理论,主张在语法分析中以词代替词类,认为词类只存在于词典里。他又根据方德里耶斯的理论,一个语言结构可以分为意义部和形态部,把汉语的词类分为理解成分和语法成分。理解成分是各种实词,语法成分包括半实词(副词)、半虚词(代词和系词)、虚词(联结词语气词和记号)。根据意义划分实词的类别,根据语法作用划分虚词的类别。

王氏重视汉语的特点,与以前的语法著作不同,把“数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对“副词”的范围也加以限制,并提出了“记号”这个新的概念。王氏《古代汉语》教材采用王力的语法体系, 自成一格。在句法分析上,王力先生很重视句型的分析,把单句分为“判断句”、“描写句”和“叙述句”,把复句分为“等立复句”和“主从复句”。作为编写教材的理论基础, 这一学术思想在王氏《古代汉语》教材中都有所表现。例如,“人之不己知”本来是一个句子,有主语,有谓语。在这个“主语”和“谓语”之间插进去一个“之”字, 它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了。马汉麟先生称这种语法现象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王力先生最初称之为“句子的仂语化”, 在他的《汉语史稿》中有专章讲述,后来觉得欠妥,干脆把这种“之”字结构视为“名词性词组”。与“之”字句起相同作用的,还有“其”字句。“其”字是代词,但这个代词总是处于领位,它的作用等于“名词+之”。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在这里,“其”不能转化成现代汉语的“他”,“其为人”等于“某之为人”,是一个名词性词组。这个名词性词组是“主语”,而不是由“其”充当主语。这些,在王氏《古代汉语》教材中都有反映。

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 共6章, 其中大量篇幅介绍的是“古汉语虚词”,突出了“虚词”在古汉语语法学习中的重要性。此外,每个章节之后都附有配合课堂教学的“思考练习”。郭氏《古代汉语》教材是专门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编写的,其“古汉语常识”中的语法知识较为系统、翔实。使用这部教材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讲某些章节,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法教学没有统一的规划教材,学校可选择某一专家的语法著作作为基本教材,语法体系和语法术语不统一,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吸收了当时一些语法学者在语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郭氏《古代汉语》教材的“语法”部分,采用的就是这个“暂拟”语法系统。该教材讲述语法知识,尽量吸收学术界的最新语法研究成果,包括编写者自身的研究心得。对于一些尚无定论的问题,努力做到择善而从。例如,“之”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之一是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传·齐桓公伐楚》)郭氏《古代汉语》教材认为,“之”字是助词,而王氏《古代汉语》教材则认为,“之”字是复指代词。“之”字作为“助词”,是由其“指示代词”用法演变而来的。从西周金文和早期典籍来看, 大概春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这种演变。郭氏《古代汉语》教材的这些说法, 采纳的是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的成果。例如,构成名词性词组的“者”字结构、“所”字结构, 其中的“者”、“所”,

郭氏《古代汉语》教材都认为是“助词”,而王氏《古代汉语》教材,则认为它们是“复指代词”。类似的情况不在少数, 兹不备举。

2、两部教材语法部分的不足。

王氏《古代汉语》教材, 语法讲述不够全面、系统, 而且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现代汉语语法的假设前提下学习古汉语语法的。对于那些语法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 学习起来会很困难。赵振铎先生认为:“王力重视句法,重视词品级,重视句子的格式,而不怎么重视词类。”因此,王氏《古代汉语》教材在“词类”部分着墨不多。至于郭氏《古代汉语》教材专门讲述“古书的标点”,与全书体例显然不合,更不足取。两部教材共同的不足之处, 是语法研究的语料不够全面。

朱德熙先生曾经说过:“长期以来,汉语语法的研究一直集中在先秦和现代两头,无论国内和国外都是如此……近些年来,国内年轻一代的语言学者中间萌发了研究近代汉语的兴趣,令人感到高兴。不过研究多偏重于词汇方面,致力于语法的人还不多。”可喜的是,致力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人逐渐增多起来,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而且“先秦”一头的研究不再限于经、史、子、集,已经扩展到甲骨文、西周金文领域,语料大大丰富了。不仅研究文言文(即使文言文,也不能一概而论———文言文包括先秦的书面语言和后世的模仿之作,我们不能把几千年的语言材料摆在一个历史层面上来进行描述),对白话文的研究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只有充分地对这些材料加以利用,我们才能进一步看到语法现象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轨迹。在语法学界,断代的研究成果和专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详见宋绍年、郭锡良《二十世纪的古汉语语法研究》孙良明《从〈古汉语研究〉评述十年来的古汉语语法研究》等),还有一些方言语法研究和汉藏语系亲属语言语法研究的成果。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书中个别的“例外”现象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例如,王力先生1937年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中指出,判断词“是”的产生时代在六朝,1958年在《汉语史稿》中, 又认为是在西汉末年。目前, 语法学界对此还有争议。但是,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增多,提供给人们的语言信息也越来越多。例如,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幅帛书彗星图,其文字材料中有几个“是”字就是用作判断词的: “是是帚彗, 是是苦彗。”这说明西汉早期的“是”字已可以用作判断系词。又如,王氏《古代汉语》教材在谈到“焉”字的用法时指出:它还可以用于句中,似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公输子自鲁南游楚, 焉始为舟战之器。”(《墨子·鲁问》)教材进一步指出,这种用法的“焉”字又可以写作“安”或“案”。例如,“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荀子·礼论》)有人把这种“焉”字解释为“于是”、“乃”、“则”,认为是“连词”。在出土文献中也有这方面的例证,如郭店简本《老子》“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中的“安”,可以读为“焉”,训为“乃”;而与之对应的今本,作“大道废, 有仁义;六亲不和, 有孝慈……”。近年来,地不爱宝,地下出土文献资料越来越多,为古汉语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料资源,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因此,在今后的《古代汉语》教材编写过程中, 我们应当注意吸收这些新的研究成果, 尽量避免遗珠之憾。

两部教材能够被许多学校和教师选择使用, 足以说明其学术价值。王氏《古代汉语》教材,筚路蓝缕,更是功不可没。而且在1962年版不断重印的基础上, 教材1981年和1999年还先后进行两次修订,发行了“第2版”和“第3版”。该教材能够成为高等学校“古代汉语”讲坛上的一株常青树, 其永葆青春的学术魅力不言而喻。

三、探究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特点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其它许多文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教材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材的编写自然应该字斟句酌,谨小慎微,精益求精,力争全面完美,尽量避免出现错误。如

果出现错误,即使是细微的疏忽错漏,也应该及时更正,以免一错再错。虽然只是很小的错误,白璧微瑕,但终究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师生的信任和评价及教学效果,因此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古代汉语教材,目前所见不下于五十种不同版本,而其中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当为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是目前国内最权威,使用范围最广,使用数量最多的古代汉语教材。这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其优点,也各有其不足。

1、古代汉语课程教材内容的考查分析

古代汉语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对这些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文选部分中的一个通病———“厚古薄今”,即只重视先秦两汉的文言文,对唐宋以后的白话文、小品文、章回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基本不选或重视程度不够。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完全涵盖古代语言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就不能适应教学和运用的实际及社会文化多方面的需要,因此要调整。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古代汉语课在高校开设30多年来,其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并各自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教材。我们查阅了目前在高校中比较通用的14种教材,它们是: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主编的《简明古代汉语》、张之强主编的《古代汉语》、周秉钧主编的《古汉语纲要》、郭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程希岚主编的《古代汉语》、洪成玉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周本淳主编的《古代汉浯》、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的《古代汉浯》、李新魁主编的《古代汉语自学读本》、赵光智主编的《古代汉语》、汤可敬主编的《古代汉语》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具有极高的声誉,也一直是国内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使用的教材或参考书。教材分为文选、古汉语通论、常用词三部分。文选按各时代主流文体分类编排,常用词从文选中抽出,通论穿插在文选、常用词之后,主要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常识,包括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知识,还有辞赋、骈体文、诗词格律等文体知识及各类文化常识等。郭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对理论性的知识比较侧重,比如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知识论述比较全面深入,并且补充了相当多的参考资料、背景资料。朱振家主编的《简明古代汉语》,面向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张之强主编的《古代汉语》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面向的是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各家教材都有其专门的教学对象。

2、统观这些教材,大致可以归纳五种类型:

(1)专讲通论(或称常识) 。代表教材有周秉钧的《古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2)通论与文选相结合,这是大多数《古代汉语》教材的编选方式。代表教材有周本淳主编的《古代汉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3)通论、文选、常用词相结合。代表教材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和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4)通论、文选、练习、参考资料相结合。代表教材有郭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

(5)通论、文选、题库相结合。代表教材有赵光智主编的《古代汉语》(齐鲁书社) 。

以上五种类型中,除了周秉钧的《古汉语纲要》是只讲通论外,其他四种类型的教材虽然包含不同的内容,如有的有常用词,有的有练习、参考资料和题库等等内容,却无一例外的都含有通论和文选这两大部分。

文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并为讲授古汉语基础知识积累语言材料。通论是古汉语的基础知识,这方面的教学是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古代语言规律的认识。这两部分的结合是大家的共识。早在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编者王力先生就多次提到文选与通论的结合,并突出强调了文选的重要性。他指出,这三个内容(指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部分跟它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的,也不是强求三者处处机械地相结合,如果勉强那样做,势必多所迁就,结果会破坏了三者本身特别是文选的系统性。1980年修订本《教学参考意见》中王力先生又再次强调,如果课时不够,可以删去常识,但不能不讲文选。以后其他教材的编撰者也都遵循这一原则,无论是郭锡良先生等编的《古代汉语》教材,还是朱振家先生等编的卫电师专教材,文选部分均占很重的份量。在1992年颁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中对古代汉语文选部分的课时量也有明确规定“文选教学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事实上,凡是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工作者都对文选教学予以高度重视,清楚地认识到文选是古代汉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非就意味着真正能使文选教学得到落实和保证,相反,在实际教学中,文选教学的弊端正在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文选部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择上。

首先,一般教材的文选部分,所选文选大都是先秦两汉的文言作品,尤以历史散文居多,其次是一些政论性文章。如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四册) ,一、二册的文选共有96篇,其中《战国策》6篇、《左传》10篇、《论语》18篇、《礼记》7篇、《孟子》10篇、《庄子》9篇、《墨子》1篇、《老子》1篇、《荀子》1篇、《韩非子》1篇、《吕氏春秋》1篇、《诗经》25篇、《楚辞》6篇。三、四册是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全部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等名家的散文、贾谊等人的政论文和李白、苏轼等为代表的唐诗、宋词。再看看郭锡良先生的《古代汉语》(上、中、下册) ,上、中两册共有文选66篇,其中《论语》、《老子》、《战国策》、《左传》等这些先秦的典籍共有33篇,历代名家的散文、政论文共计27篇;而下册所讲的内容主要是古诗词,文选也全部来自历代诗歌、词、赋的代表作品。郭嘉璐的《古代汉语》共有六个单元,文选部分共有选文94篇,其中《韩非子》八则, 《庄子》四则, 《孟子》八章, 《论语》二十章, 《左传》6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历代名家的散文政论文共计22篇, 《诗经》、《楚辞》、乐府诗、唐诗、宋词共计26首。

其次,在文选部分的选文中,还有一些与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选文是一致的,甚至许多篇目已经在初、高中课本中出现过了,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触龙说赵太后》、《论积贮疏》、《五蠹》、《谏逐客书》、《魏公子列传》、《伶官传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陋室铭》等等。这些内容上相近甚至相同的作品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选用,违反教材的不同层级特性,也不适于知识能力的提高。

再次,古代汉语应涵盖两大部分,即文言文和古白话文。汉语传世文献也存在文言和白话两大系统。文言与古白话既相通又有区别,它们在基本的词汇语法方面是相同的,但存在着书面语和口语两大系统的语体差别,存在俗文字、口语词、行业词、外来词及语法的不同表述方式等问题。学了文言文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懂了古白话文,前者不能代替后者。

最后,汉魏六朝时期的文献不仅有“一鳞半爪”的口语成分,而且已经有了“口语成分占上风的文字出现”,如任日方的《奏弹刘整》,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某些史书传记中大段而生动的俚俗对话描写,翻译佛经中十分通俗浅显的小故事等,这些都说明中古汉语与上古文言文比起来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以其口语化的特色在古代汉语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所以应正视它的存在,确认其独立的语言发展价值和认识社会的价值。蒋礼鸿先生在《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序目》中指出:“古代口头语言的真实面貌,反映在‘正统’的文言文里的非常之少,而在民间的创作以及文人吸取民间口语的作品中可以窥见其一部分。民谣、诗、词、曲、小说、随笔、语录等,其中或多或少地保存着口语的材料。研究古代语言的人,对这些还没有加以足够的注意,以致古代语言真相隐而不显。”专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已经深深感到,以先秦以来的正统文言文代表古代汉语,确实不能真正解决古白话中的问题。因此,在目前古代汉语教材中增加古白话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四、总结

古代汉语课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过去一直面对的是古代文言文,即书面语言,而古白话文不作为教学内容,这是有失偏颇的。我们认为一门课程只研究程式化的东西而忽视活的、基础性的东西,很难学以致用,而我们现代社会对古籍的整理、发掘、应用,大量涉及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唐宋以后的白话文、小品文、章回小说、戏剧等,其中有很多词语和语法规则不同于传统文言文。随着这些作品受重视程度的增加,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涵盖古代语言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汉语课如果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就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多方面的需要,因此要研究、调整,使之更加客观、科学,符合社会需要的实际。增加的古白话文内容,可以依照通论、文选、常用词、俗语词的体例编排。通论应包含俗字的基本知识,中古以来复音词的发展,佛经翻译与汉语词汇,外来语的结构形式与词义,传奇、小说、民歌、笔记、戏曲词语,古白话的语法和句式,古白话的修辞等等。作品应选传奇、小说、民歌、笔记、戏曲等的典范篇章,常用词能够从中产生。

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有些高校将古白话内容作为一个专题课开出,这无疑是对古代汉语课的一个补充。之所以没能够放到古代汉语课程中进行,对古白话研究不系统、成果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古白话理论体系一定会建立起来,并应用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

20世纪末期,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再次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热门话题,随着改革的深入,理论探讨和实践试验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一个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时代已然到来。为了实现这个企盼已久的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远景,为了古代语言完整、科学地为中国语文现代化提供养料,我们力求比较全面、客观地对现在通用的古代汉语教材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语文现代化和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增添一个齿轮。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一 一、填空(20分) 1、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第人称,尊称代替第人称。 2、文学学家主要凭来辨析本义。从造字方法上来看,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和本义亦有密切关系。 3、《经籍籑诂》由清代等编纂,这是一部专门收集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全书共分为卷。 4、“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是许慎给“六书”中下的定义。 2、“鹿、逐、鼎、甘”四字中,会意字是。 3、“难”本是鸟名,后用来表示不容易,这种情况在“六书”中属于。 4、“荆”是个形声字,它的形符是。 5、“哲一喆、奉一俸、后一後”三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6、把中古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出的五个类别是__、__、__、__、__。 7、研究上古声母得出上古只有舌头而无舌上音结论的是清代的学者。 8、“从”意为“跟随”时,音cóng;用作使动词时,音 zòng 。这种改音别义的方法叫。 9、当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时,其领联对句的平仄应是。 10、三十六字母中,舌头音指,舌上音指。 二、简答题(40分) 1、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的何不同特点?各举例说明。(5分) 2、什么叫“读破”?怎样看待读破?(5分) 3、下列各句中“字”的意义是怎样引申的?请用示意图表明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5分) A、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B、仓颉之初作书,盖依声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C、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D、搜奇扶怪,雕镂文字。 E、二兄早逝,奉嫂字孤,恩礼兼尽。 F、高丽国王王治请婚于辽,辽许以东京留守萧恒德女字之。 G、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4、区别下列各组字在古书中表意上的差异(5分) (1)后:後 (2)征:徴 (3)余:馀 (4)丑:醜 5、请说明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有何特点。(5分) 6、中古声母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母,主要变化是什么?(5分) 7、古人名、字之间常有同义、近义关系,请举三例说明之。(5分) 8、《诗经·鄘风·硕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毛传:“止,所止者息也”。郑笺:“止,容止。《孝经》:‘容止可观’。”释文云:“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请说明这三家注何者为优?为什么?(5分) 三、标点下面二段古文(20分) 1、段氏說文注與桂馥王筠並列量其殊勝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學非專辨章形體要於推尋故言得其經脈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此段氏所以爲桀旁有王氏廣雅疏證郝氏爾雅義疏咸與段書相次郝於聲變猶多臆必之言段於雅訓又不逮郝文理密察王氏爲優然不推說文本字是其瑕適若乃規摹金石平秩符璽此自一家之業漢之鴻都鳥篆盈簡曾非小學之事守也專治許書竄句增字中聲雅誥略無旁通若王筠所爲者又非夫達神恉也(15分) 2、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江南耿介之意既伤壹欎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5分) 四、把下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10分) 2、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猎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附加题(可做可不做): 1、翻译下列文言文:(10分)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迭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埏,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10分) 2、标点古文: 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侯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好於神爲不祥於德爲愆義于人爲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 古书注解 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一、填空: 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10、清代王引之 《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 列(上、下平声各15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11、近人张相《诗 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 笔划多少为序。笔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12、古代汉语以单音 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五种依次排列。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B、加上词头词 尾。 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1 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辨别本义。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 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纠正。的分水岭。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16、押韵分为三种: 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 押韵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 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17、《诗经》押韵 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 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 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 代。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简答题 1. 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1)音序法。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 简述隶书的特点。(存疑) 答: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 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如“东”,本指囊橐(tuo 第二声),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 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代汉语郭锡良句子翻译重点

古代汉语下册翻译三十题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万物兴起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不自己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失去功。)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以辞让君王之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这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以为河水广大一样吗?) 5、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6、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

(完整版)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doc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 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 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 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 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 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 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 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 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 ,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 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 学时,共计108 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 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 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 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 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

《古代汉语》王立本与郭锡良本比较

摘要 古代汉语教材是古代汉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汉语课所讲授的内容来自于古代汉语教材,因此,教材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众多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开山之作,而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则是近年来教材中的优秀之作。对此,我们以这两本教材为例,通过对两家教材的结构、语法和编写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尝试得出当今高校古代汉语教材的一些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古代汉语;结构;语法;教材;比较研究 1952年,各大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实施院系调整后,陆续设立了古代汉语课。但是,当时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而定,随意性大。直到1962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的问世,才结束了古代汉语教学没有教材的历史。此后,很多优秀的教材相继问世,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1981年版)、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1988年版)、许嘉璐主编的《古代汉语》(1992年版)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其中郭锡良先生编写的教材不仅对王力先生所创制的传统古代汉语教材编写体例有所继承,还加入了很多前沿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这部教材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 王本包括三个内容:文选、常用词和古汉语通论。这三个内容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部分跟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文选的次序安排,大致是既按时代,又按文体,有的还照顾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术语不用文言。总体内容详细具体。 郭本分上下两册,每册分为三个单元,每单元都有文选、古代汉语常识、词义分析举例三部分。文选大体上按体裁编排,上册是各种体裁的散文,下册是先秦诸子和骈文、辞赋、诗词。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现由浅入深的原则和文体的语言特点。同一题材的作品,按时代先后排列。每篇选文前面都有作家或专书的简要介绍以及选文内容的简要说明。同一作家或专书第二次出现时,不再重复介绍。文选的注释力求准确鲜明,通俗易懂,便于自学。除注释词义外,还适当的做了一些串讲和语法分析。注释词义一般是注该词本身固有的意义。 一、排版结构比较 1、文选部分 古代汉语的学习讲求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相结合,感性认识就要依靠大量的文选的学习,因此文选是古代汉语教材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王本选择了247篇文章,郭本比王本少。作为后生教材,这显然违背了以文选为纲的传统教学指导思想。但事实上,就文选的编选而言,郭本包括诗、词、曲在内的文选,涵盖了各种体裁,覆盖了各个历史朝代,而且加入了很多王本所没有触及的典籍文章。数量的差距就在于王本选择了更多的诗词曲。 事实上,除诗词曲外,郭本其他类型的文章比王本多,拓宽了文选的范围。郭本收录的文选将时间提前到远古时期,增加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这样编选的原因在于甲骨卜辞、钟鼎铭文等是用远古文字写成的,远古文字是古汉语的源。另外,郭本还选择了较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免费下载)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 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 03年 翻译《汉书-师丹传》 04年 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碑刻) 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问题一:隶定并标点。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 |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 四、请回答。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 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 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帝谪虹豇贡扛坻邸馥愎 五、分析句子结构。共10个单句,每句1分。共10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大哉尧之为君!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君。 六、请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每题1分。共5分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人不能以死免其君我谬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七、标点并翻译。15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匿且擢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者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日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固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3(少)益耆食。 4老臣贱(息)舒祺。 5没死以(闻)。 6(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7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非(弗)思也。 10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3恣君之(所)使之。 14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15(惊)姜氏 16今京不(度) 17无(生)民心 18夫人将(启)之 19(隧)而相见 20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2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22不(介)马而驰之。 23从左右,皆(肘)之。 2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5以(劝)事君者。 26若(望)仆不相(师)。 27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8故祸莫(憯)于欲利。 29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30(显)岩穴之士。 31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32随而(媒孽)其短。 33(倡优)蓄之。 34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35则仆偿前辱之(责)。 3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38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4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4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5无(以),则王乎? 4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7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48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49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50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5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52徐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53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5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55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56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57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58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59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60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61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62(之)二虫又何知。 63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6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66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 67七月(流火) 68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69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70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71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7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7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74(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7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76上入执(宫)(功) 77(朋)酒斯飨 78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79(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80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81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82(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 (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古代汉语答案(郭锡良版教材)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2.“为”字被动句式 3.“为……所”被动句式 4.“见”字被动句式 5.“见……于”被动句式 6.“被”字被动句式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前句是,无标志。 2.是,“见……于”式。 3.前句是,“于”字式。 4.后句是,“为……所”式。 5.前句是,无标志。 6.后句是,“为……所”式。 7.前句是,“见”字式。 8.后句是,“于”字式。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臵?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2.是。“何厌”作“有”的前臵宾语。之,代词,复指前臵宾语。 3.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是。“不谷”作“为”的前臵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臵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是。“之”作“行”的前臵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6.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是宾语前臵,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臵宾语。之,动词,到、去。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臵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臵。 2.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臵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臵。 3.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臵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臵。 4.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臵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臵。 5.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臵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臵。 6.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臵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臵。 7.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臵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臵。 8.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臵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臵。 9.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臵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臵。 10.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臵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臵。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2.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4.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3.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4.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古代汉语第二学期总题库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顾炎武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 A10 B17 C25 D30A 2、段玉裁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 A10 B17 C28 D30 B 3、黄侃划分的古韵部数量为…………………………………………………………() A10 B17 C28 D30 C 4、下列字母中属于牙音的是…………………………………………………………() A溪 B船 C从 D晓A 5、下列字母中属于唇音的是…………………………………………………………() A见 B章 C非 D并C D 6、下列字母中属于舌音的是…………………………………………………………() A端 B昌 C书 D精ABC 7、下列字母中属于齿音的是…………………………………………………………() A心 B崇 C清 D日ABC 8、下列字母中属于喉音的是…………………………………………………………() A端 B帮 C影 D邪C 9、下列字母中属于半舌音的是………………………………………………………() A群 B精 C来 D匣C 10、下列字母中属于半齿音的是………………………………………………………() A定 B晓 C来 D日D 11、上古声母系统中,三十六字母的帮滂并明应该与另一类合并的字母是………() A见溪群疑 B端透定泥 C非敷奉微 D精清从心C 12、上古声母系统中,三十六字母的知彻澄娘应该与另一类合并的字母是………() A见溪群疑 B端透定泥 C帮滂并明 D精清从心B 13、“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说这句话的是() A王念孙 B王引之 C顾炎武 D王力B 14、东汉时期为三礼作注解的学者是………………………………………………() A毛亨 B马融 C郑玄 D孔安国C 15、唐代出现的新的注解形式是……………………………………………………() A笺 B疏 C正义 D集解BC 16、郑玄《毛诗笺》的主要内容是…………………………………………………() A补充毛传 B订正毛传 C阐明毛传隐晦的地方 D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ABCD 17、区别同义词的差别并且被释词放在后面的注解术语是………………………() A曰 B之言 C谓 D谓之AD 18、以具体释抽象并且被释词放在前面的术语是…………………………………() A曰 B为 C谓之 D谓D 19、用来声训的术语是………………………………………………………………() A之言 B之为言 C如字 D衍文AB 20、为《史记》作注解的学者有……………………………………………………() A李善 B司马贞 C张守节 D裴松之BC 21、唐代李善与五臣所注解的作品是………………………………………………() A《诗经》 B《楚辞》 C《玉台新咏》 D《文选》D 22、南朝裴松之所注解的史书是…………………………………………………()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后汉书》C 23、以注明典故的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作品是…………………………………() A萧统《文选注》 B李善《文选注》 C裴松之《三国志注》 D郑玄《毛诗笺》B 24、侧重阐明哲学思想的注解作品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