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球的运动 教案
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二.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地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2. 教学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3. 教学用具课件4. 4.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1.地球的自转(提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提问)地轴的空间位置有何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提问)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自转一周360 °,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这叫做1个恒星日。
即地球某一子午线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的时间间隔,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2024【人教新版】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参考教案

二地球的公转【教学目标】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用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2.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1个、手电筒1个,地球公转运行仪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有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坐地日行八万里”可能吗?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就能较容易地解决这一问题。
2.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四季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那么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了解地球的运动,寻找产生四季的原因。
3.近几年,候鸟度假理念受到追捧,去海南过冬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时尚风向标,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
他们天冷时到海南过冬,待到春暖花开时再回来,这样组团或家庭去海南过冬的老人群体被称为“候鸟老人”。
分析“候鸟老人”去海南过冬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1.学生对照教材,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一: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
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地球的公转?(2)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什么?(3)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正着身子?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4)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可以到达哪里?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承转: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2.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仪的概念、作用和使用方法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3.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2. 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仪的概念、作用、使用方法和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续)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五带划分4.2 教学内容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地球的五带划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4.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2. 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五带划分,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续)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5.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物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第六章:地球的运动与日常生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6.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 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地球的运动与导航技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实践操作法:进行导航技术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八章:地球的运动与天文观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的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进行天文观测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2. 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地球的运动与人类文明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9.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2 教学内容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学会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10.4 教学步骤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2.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和周期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重点关注。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原理;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
三、教学难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差异;2. 如何清晰地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又称为地球的旋转运动。
-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一夜。
(2)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又称为地球的轨道运动。
-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
3. 图片分析(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
4. 实物演示(10分钟)教师使用实物或模型来进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以增强他们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5. 小结(5分钟)教师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进行简单总结,并强调地球运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地球运动的重要性。
6. 深化拓展(15分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与地球进行对比。
学生可以用表格或图表对比各个行星的自转和公转周期。
7. 练习与检测(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检测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8.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互相交流,并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想法。
五、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布置学生通过观察家中的钟表和日历来感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和影子的移动,以进一步理解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四季的划分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消失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消失昼夜长短的变化,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力量。
德育目标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气,从而对同学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用图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肯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围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阅读p9~p10)(板书)其次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绕地轴转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年4.轨道:椭圆轨道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
(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师):地球始终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新教材人教版七上地理第一章 第3节《地球的运动》 课时2 教案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1.观察记录,认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动画:2.出示地球公转图,提出问题:(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3.认识黄赤交角,出示图片,并引导学生读图思考。
(二)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公转基本特征2.观察发现:(1)椭圆形(2)倾斜(3)倾斜的角度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
3.读图分析:(1)找一找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的角度。
地轴倾斜角度为23.5°(2)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多少?黄赤交角的角度为23.5°1.模拟观察:利用手电模拟太阳光垂直照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强度与光照角度之间的关系。
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1)在下图中的A、B、C三点,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多?哪一点获得热量最少?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规律?(2)光线直射获得热量多,还是斜射获得热量多?2.播放视频《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3.实验演示——地球公转4.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位置及时间。
5.绘制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太阳直射位置在南北纬23.5°之间有(二)模拟操作+观察发现1.模拟实验,观察思考(1)A点获得热量最多,C点获得热量最少规律:太阳光线越倾斜,获得热量越少。
(2)直射:获得热量多;斜射:获得热量少2.观看视频,获得感性认知。
3.按照要求动手操作:(1)在暗室里;选用合适光源照射地球仪,模拟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
(2)自西向东移动地球仪,使地球仪围绕光源缓慢移动,模拟地球公转。
在移动地球仪的过程中,要保持地轴的指向不变。
(3)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4.观察记录—读图分析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
归纳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的次数。
(三)揭秘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知识铺垫:(1)认识昼弧和夜弧,从图中判断昼夜长短状况。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1.3 地球的运动 教案01

人教版地理七级上册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地球的自转导入:地球自转方向思考:昼夜交替每天都在进行,但,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呢?地球自转之昼夜更替:昼半球:有太阳光照射的半球夜半球:没有太阳光照射的半球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地心说】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
亚里士多德: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在各自轨道上绕地球旋转。
哥白尼:太阳处于宇宙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一起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思考:一年为什么会有四季?课件演示:地球公转的特征如果地球没有倾斜角:地球表面每点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同;赤道地区终年高温,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每天昼夜时长相等,没有四季变化。
但当地球有了倾斜角: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移动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昼夜长短获得太阳光热冬至12.22前后23.5°S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最少春分 3.21前后0°一样长一样多夏至 6.22前后23.5°N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最多秋分9.23前后0°一样长一样多(说明:“二分二至”是初中地理学生时的难点,教师演示时一定注意地轴倾斜角度及方向,并边演示边画图,注意分解难点)活动: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列内容:1.五带划分的标准: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2.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3.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4.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5.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6.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7.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变化③五带的划分课件展示:地球公转之不同季节正午物影长短变化课堂小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新教材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明确不同地区在地球运动中的位置和表现,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地球运动、观察地理现象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差、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
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区时的计算和五带的划分。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地理现象的原因。
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日出日落、四季变化等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引出地球运动的主题。
新课讲授地球自转演示地球自转模型或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和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差等。
通过动画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其形成原因。
讲解时区和区时的概念,以及区时的计算方法。
地球公转演示地球公转模型或动画,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轨道形状。
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和轨道形状(椭圆形)。
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
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四季变化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其形成原因。
讲解五带的划分依据和范围,以及各带的气候特点。
地球运动的综合影响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综合影响,如对气候、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课时)一、课标解析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方向:自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自转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角速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即。
速度: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典题解析1.在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A.a B.b C.a+b D.a-b解析:时间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该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每一天长短的确立的理解程度。
就能力考核来说,则也可以说是看看考生对从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的强弱。
题目中隐含着的一个知识点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公转的方向是一致的。
即,从空中看地球,如果其公转方向是逆时针的(如该图所示),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也一定是逆时针。
有了这个基础常识,读图即可以明白,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答案:C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角∠α、∠β的度数是,从其大小及其所对应的弧长分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特点是。
(2)图中C点的经度是,如果E点是10点钟,则C点的时刻是点钟。
(3)由C向A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由C向D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发生向(东、南、西、北)偏移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涉及到经度的概念、地球自转速度、时间计算和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等知识点。
首先根据经度的概念得出∠α、∠β的度数是45°。
根据DE所在的经线为15°W,根据图中N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跟着地球方向增大的为东经,得到C点的经度为30°E(注意不能简单地用15°加上45°,因为这一区域在0°经线的两侧),从E点10点钟C点在E点东面45°,加上3个小时,故C的时刻为13点。
第(3)小时如对偏向知识比较熟悉的话,不难得到答案。
答案:(1)45°除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外,角速度处处都相等,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30°E 13 (3)西北四、课堂练习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90°E,89°N B.80°W,40°S C.10°E,1°S D.180°W,71°S2.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A.就线速度而言,高雄小于马尼拉;就角速度而言,高雄大于马尼拉B.高雄与上海的角速度相等 C.南北极点线速度为0,但角速度最大D.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3.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有()A.地球自转一周(360°)的时间为24小时,叫一个恒星日B.南北纬60°处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二分之一C.地球上的物体作水平运动时,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左偏,在南半球向右偏D.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是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4.有关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公转轨道是椭圆,但半长轴与半短轴相差不大,仅为12千米B.太阳位于公转轨道的一个焦点上C.从南极上空垂直俯视轨道平面,地球呈逆时针方向公转D.地球公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5.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公转轨道是正圆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一月初C.地球从A点出发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6.下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读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且晨昏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恰好重合。
回答7~9题: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时长江流域一带进入梅雨季节B.此时北京地区在晴夜的19时~20时,天顶附近可以看到牛郎星和织女星C.此时武汉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D.此时悉尼昼最短,夜最长8.若地球正朝近日点方向运动,此时“北京时间”是A.9月23日3时20分 B.3月21日8时C.3月21日3时20分 D.9月23日7时9.与北京日期相同的地区占地球表面积的A.一半 B.一半以上 C.一半以下 D.无法判断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78°55′N,11°56′E)建成.据此完成10-11题10.从黄河站往正南方,将到达A.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B. 西伯利亚C.阿拉斯加D.大不列颠岛11.黄河站至北极点的距离约为A. 600千米B. 900千米C. 1200千米D. 1500千米五、能力提高1.在右边地球公转示意图中,A、B、C、D分别表示二分、二至四个节气之间的时段,读图填空:(1)地球从春分日(北半球)运行至夏至日(北半球)的这一时段,在图中由字母表示。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3)北半球昼短夜长的时段是。
(4)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增大的时段是。
(5)北半球白昼逐日缩短的时段是。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崇明岛将长江口分为A、B两汊,两汊中的流量较大,原因是。
(2)最近几十年,崇明岛以东沙洲群迅速扩大、增加,原因是(3)启东港今后的发展趋势为,理由是。
(4)崇明岛上C、D两个港口中,发展前途好的是,理由是。
(5)上海港主要在市区黄浦江两岸,海轮要经过吴淞口进入黄浦江。
长江口泥沙情况对上海港进出航道的影响是:。
六、课后学习反思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一、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三)地球自转与时差意义:制约人类的起居作息;地球表面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时间的确定:根据同一纬度地区各地看到太阳的迟早而定。
概念:因而异的时刻。
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小时。
经度与地方时的对应关系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分钟。
划分的目的:避免世界各地使用地方时带来的不便。
国际标准:全球共分时区,每个时区跨,东西十二时区,2.地方时区时各跨经度合为一个时区。
计时方法:以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区时计算: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
不同时区计时法,如美国。
各国实际使用的特别计时法使用首都所在时区的区时,如中国。
使用本国东部时区的区时,如朝鲜。
原则上指经线。
国际日界线向东过日界线天,向西过日界线天。
二典题解析下图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A.7日4时B.8日8时C.7日8时D.8日4时解析:解第1题时,首选必须能够根据经纬网区分哪条虚线是晨昏线,哪条虚线上是180°经线。
进一步,依据学过的地球公转的知识,判断大体的季节,即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远时,北半球是夏天。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判定图上看到的是晨昏线的晨线部分,它和赤道的交点是上午6时。
至此,就不难看出:题中甲地为8日8时。
对于选择题,一般很难将真正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能力的考生和凭着临时“蒙”的考生区分开。
答案:B2.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 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解析:第2题是和第1题相关联的题目,真正明白了第1题的考生解第2题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在该题目中,采取了正确选项不易判断的“逆向思维”的题型,加大了考查内容的空间尺度。
即,必须对三个不可选项逐一排除。
答案:A判断1~2题:1.甲地的时间为A.8时B.9时 C.15时D.16时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A.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B.东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C.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D.罗马气候干热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右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3~4题:3.甲地的时间为A.15时B.9时C.3时D.12时4.北京为A.6日8时B.7日8时C.6日20时D.7日20时5.一艘海轮自洛杉矶向西驶向上海,船上的乘客往第一天见到太阳在上中天相隔的时间是.A .24小时 B.大于一个太阳日C.小于一个太阳日 D.恰好是一个恒星日(07高考真题)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图3)。
回答5~6题。
6.可能反映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A.① B.②C.③ D.④7.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8.读“极点为中心的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月日时。
(2)N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L点的夜长约是小时。
(3)下列四图中阴影,正确表示此时雨带位置的是。
(4)此时,北印度洋洋流的流向呈时针方向。
(5)M点位于L点的方向。
9.读右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1)该图表示的是每年(节气)日的情况,此刻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线上,乙地日出时刻是点钟。
(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点钟,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长小时。
(4)在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A.北京 B.广州 C.甲地 D.乙地(5)按图中所示,如果是晴天,40小时后能看到北极星的有下列地点中的()A.北京 B.纽约 C.悉尼 D.莫斯科10.如图中,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
读图回答。
(1)OP的经度为,ON的经度为。
(2)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日时。
三.能力提高我国某企业在伊斯兰堡(33.7°N,73.1°E)、利雅得(24.6°N,46.7°E)、东京(35.7°N,139.8°E)、悉尼(33.9°S,151.2°E)、底特律(42.4°N,83.0°W)、和圣保罗(23.95°S,46.64°W)等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回答1~3题。
1、该企业于北京时间2007年3月1日8时召开电话会议,其在圣保罗分支机构的人员参加会议的当地时间为A. 2007年3月1日19时B. 2007年3月12日8时C. 2007年2月28日21时D. 2007年2月28日19时2、假定总部和各海外分支机构的办公时间均为当地时间9时至17时,并计划召开1小时电话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