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在教材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重点内容,而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是难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对地球的运动和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道它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

3.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地球运动的地理现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仪。

3.自制教具: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的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详细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操作,亲身体验地球运动的地理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的自转】1.教材图1.18是对于昼与夜的说明。

课文部分围绕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昼夜交替展开。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当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时光线几乎是平行的。

太阳光照在不透明的地球表面,被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则为黑夜。

图中所示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又称晨昏圈。

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各是一个半圆弧,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图中经度不同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有的正迎来黎明,有的正值中午,有的则正值子夜,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间要早一些。

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计算,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

2.教材通过一段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

此标题下的“思与学”栏目,能拓展学生的天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按现在的观点看,哥白尼的宇宙体系是有局限的,但他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承袭的错误的宇宙观念。

地球的自转,最早是由哥白尼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在很长时间里只是停留在让人们在主观上接受的水平,没有得到科学证明。

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即“傅科摆”所证实。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C.热 带 D. 北 寒 带 【拓展延伸】 哥白尼、伽利略对“地静说”的反驳 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哥白尼首先从理论上论证,“天旋”是由于“地转”。他用 几何方法严格地证明:“天比 地大,其大无比”,如果让庞大无比的天穹,在 24 小时内绕小小的地球旋转一周,那是令人无法思议的。 伽利略说得更尖刻:“如 果有人认为,为了使地球保护静止状态,整个宇宙应当转动,是不合理的;试想 有个人爬上你府上大厦的穹顶,想要看一看全城和周围的景色,但是连转动一下 自己的头部都嫌麻烦,而要 求整个城郊绕着他转;这两者比较起来,前者还要不 近情理得多……地静说比起上述那个要求整个城郊围绕 转动的例子,其荒谬程度 有过之而无不及。”
1.长期减慢。这种变化使 1 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 1~2 毫秒, 使 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 年来累计慢了 2 个多小时。 由于海 洋和海床之间的摩擦以及其他种种因素,消耗了地球自转的能量,所以地 球自转 会有变慢的趋势。科学家发现在 3.7 亿年以前的泥盆纪中期地球上大 约一年 400 天左右。
6. 热带地区气候 , 温带地区四季 , 寒带地区气 候 。
【互动探究】 活动二:探究地球的公转 (一)探究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四季的变化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小组探究完成下列活动
1.据图可知,地球的公转方向是 ;从北极看,公转方向是 时针。 2.据图可知,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 3.据图可知,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 。 4.读“读地球公转的移动轨迹图”填写下表:二分二至的相关特点(以北
【拓展延伸】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2012 年 7 月 1 日 7 时 59 分这 1 分钟,将包含 61 秒,而非通常的 60 秒。据 介绍,国际地球自转
服务组织和国际地球时间局根据地球自转变化的情况宣布: 全世界在英国格林尼治时间 2012 年 6 月 30 日 23:59:59 将增加一秒,记为 23:59:60,然后才是第二天的 00:00:00。相对于北京时间,也就是 7 月 1 日 7:59 增加一秒,出现 7: 59:60 的特殊现象,然后才是 8:00:00。这是进入 2000 年 以来,第三次出现“闰一秒”现象了。据有关 专家 ,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减 慢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情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的运动,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

2.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观察地球的运动。

2.PPT:用于展示地球的运动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使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地球的运动。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制作一个关于地球运动的PPT,下次课分享给同学们。

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9篇地球的运动 1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地球公转轨道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

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

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

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

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出示投影1】观察讨论一: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运用地球仪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运动的兴趣;(2)增强探索自然地理现象的积极性;(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 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运动;2.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增强直观感受;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国的影响;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2)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直观感受;(3)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国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作用;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更替、四季变化、五带划分等方面的影响,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学会使用地球仪、地图等工具,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现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引发他们对地球运动奥秘的探究兴趣。
3.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教师强调地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责任感。
安排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观察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5.案例分析,联系实际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时差、气候变化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6.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一年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现象: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
3.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
4.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节气变化: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春分
(讲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讲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讲解):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秋分、南半球是春分,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9、10、11月是北半球秋季,南半球春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冬至
(讲解):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冬至、南半球是夏至,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12、1、2月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动画页:播放视频《二分二至日(北半球)》
5.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昼夜变化和太阳直射状况
(导学):北半球夏半年和冬半年的昼夜变化状况。

(讲解):春分日——秋分日(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秋分——次年春分(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

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永远昼夜平分),全球昼夜等长。

(导学):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太阳在一年中的直射状况
(讲解):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终年无太阳直射。

动画页:播放视频《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第三课时
(四)地球上的五带
1.读图1.19 地球上的五带
(导学):图片展示,寒带、温带、热带获得热量状况。

(讲解):寒带,阳光斜射得厉害,气候终年严寒;温带,地面得到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明显;热带,正午的太阳高悬空中,气候终年炎热。

(导学):分析各个温度带的天文特征和气候特点。

(讲解):热带有有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炎热;南、北温带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气候四季分明;南、北寒带有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上的五带》
3.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一年中夏季太阳升得高一些?冬季太阳升得低一些?
(2)一年中夏季白昼时间较长?冬季白昼时间较短?
(3)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季节是夏季,此时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是冬季。

(4)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因果关系。

(5)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

三、知识拓展:四季的划分(北半球)
四、课堂练习
1.读地球的自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周期是
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更替和产生时间差
异等。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自转是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俯视,自转是顺时针。

(4)判断昼夜情况:济南昼长夜短印度洋昼长夜短,太平洋主要是昼长夜短,北冰洋是极昼
(5)东京、济南、新德里三个地点,白天来得最早的是东京.
2.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公转周期一年
(2)北半球的节气分别是:A冬至,B春分,C夏至,D秋分
(3)当地球运行至B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向北回归线移动;当地球运动到C处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时,北极
圈出现极昼现象.
(4)地球运行至C位置时,合肥的昼夜长短
状况
是昼最长,运动到D 处,合肥是秋季
(5)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在公转时,
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五、课堂小结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定义、周期、方向、现象)。

2. 地球的公转(二分二至日):节气变化。

3. 地球上的五带。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活动P13和P15
2. 记住地球自转的特点
3. 理解记忆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板书设计】




动 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地球上的五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