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
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备考知识

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备考知识2016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备考知识以下是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相关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2016年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考生备考。
一、得气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临床两个方面分析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目闰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这可以说是对得气与否所作的最形象的描述。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
《灵枢》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充分说明得气的重要意义。
临床上一般是①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②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
《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因此,在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① 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针刺手法,这样再次行针时,一般即可得气。
二、行针法的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
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
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
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高频考点速记

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高频考点速记1.子午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2.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3.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腧穴的主治特点:5.手阳明大肠经穴表6.足太阴脾经穴位表7.手少阴心经穴位表8.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表9.足少阴肾经穴位表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表11.手少阳三焦经穴位表12.足少阳胆经穴位表13.经验效穴总结:14.辨证配穴总结:15.头痛的选穴主穴百会风池太阳合谷阿是穴趣记:百风太赫+阿是头痛配穴:16.面痛的选穴主穴四白攒竹合谷地仓太冲内庭下关趣记:四伯攒谷仓,(干活)太冲了,(累)面痛了,停下(休息)。
17.坐骨神经痛的选穴-主穴足太阳经证:承山、昆仑、腰夹脊、委中、秩边(成昆要位置)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丘墟、悬钟、阳陵泉(要环球宣扬)18.中风-中脏腑闭证治法:平肝息风,醒脑开窍。
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
闭证主穴:十二井水沟太冲丰隆劳宫助记:井水冲龙宫---壁倒墙塌脱证治法:回阳固脱。
以任脉经穴为主。
脱证主穴:关元神阙助记:元神脱了19.眩晕的选穴实证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助记:白痴冲关虚证主穴:肝俞肾俞百会足三里风池助记:肝肾二叔约会三里池20.不寐的选穴主穴三阴交、照海、百会、神门、申脉、安眠穴助记:三阴照百会,神脉安眠配穴21.外感咳嗽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外感咳嗽的选穴:主穴肺俞列缺合谷 --- 助记:肺裂谷内伤咳嗽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内伤咳嗽的选穴:主穴三阴交太渊肺俞---- 助记:费姻缘22.胃痛治法:和胃止痛。
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胃痛的选穴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助记:三中内配穴23.落枕的选穴主穴天柱后溪悬钟外劳宫阿是穴助记:天后选老公配穴:24.痛经实证治法: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针灸学是中医医师考试的重点,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了中医针灸学高频考点!1。
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心中。
2。
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肺中。
3.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胸中.4。
手三阳经在上肢的排列按照前中后的顺序,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5。
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6.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太阴、厥阴、少阴。
7。
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肺经、心包经、心经。
8。
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肘膝关节以下。
9。
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十二经别.10.一源三歧指的三条经脉是-—冲脉、任脉、督脉。
11。
十二经脉之海是——冲脉。
12。
阳脉之海是——督脉。
13.腧穴总体上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4。
腧穴的主治特点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5。
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腰痛取大肠俞。
16。
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大椎退热.17.诊断心病常用的腧穴是——巨阙、膻中、大陵。
18。
诊断肺病常用的腧穴是-—中府、肺俞、太渊。
19。
诊断脾病常用的腧穴是--章门、太白、脾俞。
20.诊断胆病常用的腧穴是--日月、胆俞。
21。
治疗高血压首选的腧穴是-—曲池.22。
治疗头项强痛应首选的腧穴是——列缺.23。
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内庭.24。
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合谷。
25。
治疗梅核气、噎膈首选的腧穴是——天突。
26.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外关、公孙。
27。
肝阳上亢型头痛,应配合的穴位是——太冲、太溪、侠溪. 28。
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疾病宜选用的配穴是——照海、列缺。
29。
治疗胃痛胃阴不足者,除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內庭、三阴交。
30。
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除十二井穴外,应主取的是——督脉、手厥阴经穴。
31。
治疗耳鸣、耳聋实证,除局部取穴外,应主选的经穴是-—足少阳、手少阳经穴。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系统备考知识点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系统备考知识点2016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系统备考知识点以下是店铺整理的2016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系统备考知识点,希望帮助各位考生复习备考。
针灸治疗原则的含义及应用举例(1)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因此,“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
虚则补,实则泻,是属于正治法则。
① 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
1> 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要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如在有关脏腑经脉的背俞穴、原穴,施行补法,可达到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等的不足;2>应用偏补性能的腧穴。
如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等穴,也可起到补益正气的作用。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范畴,就是说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当气虚出现陷下证候时,应用温灸方法可较好地起到温补阳气、升提举陷的目的。
》> 如子宫脱垂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② 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实则泻之”就是实证采用泻法治疗。
1> 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
如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可以起到祛除人体病邪的作用;2> 应用偏泻性能的腧穴。
如十宣穴、水沟、素髎、丰隆、血海等,也可起到祛邪的目的`。
“宛陈则除之”,“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
“陈”即“陈旧”,引伸为时间长久。
“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如由于闪挫扭伤、丹毒等引起的肌肤红肿热痛、青紫肿胀,即可以局部络脉或瘀血部位施行三棱针点刺出血法,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如病情较重者,可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恶血,促进病愈;如腱鞘囊肿、小儿疳证的点刺放液治疗也属此类。
③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五单元 特定穴

要点一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要点二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一)原穴、络穴1.分布特点和组成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又名“十二原”。
阴经五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为同一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或说成“以输为原”。
阳经输穴后另有一个原穴。
络穴:指络脉从本经别出的部位。
“络”,是联络的意思。
十二经的络穴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五络穴歌》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封飞扬膀胱焦外关,胆是光明别络崇督脉长强任鸠尾,公孙脾络大包同2.临床应用:诊断和治疗脏腑疾病。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
原穴有调治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畅,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十二络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络穴能“一络通二经”。
十二经的络穴除可治疗本经脉的病证、本络脉的虚实病证外,还能治疗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
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
如肺经先病,先取其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
反之,大肠先病,先取其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二)背俞穴、募穴1.分部特点和组成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分布于背腰部膀胱经第1侧线上,六脏六腑(含心包)各有一相应的背俞穴,依据脏腑名称命名,共12个。
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各有一相应的募穴,共12个。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备考知识点(2)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备考知识点(2)“输”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的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入湖海,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
常用配穴方法的概念和应用举例总体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经脉配穴法、部位配穴法。
①按经脉配穴法:经脉配穴法是以经脉或经脉相互联系而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1> 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
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
2> 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和其相表里的'经脉腧穴配合成方。
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
”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中的特殊实例,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将详细论述。
3> 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
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的内庭;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
②按部位配穴法:是结合身体上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1>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如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阴挺(子宫脱垂)可上取百会,下取三阴交;肾阴不足导致的咽喉肿痛,可上取曲池或鱼际,下取太溪或照海;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也属本配穴法,具体配伍应用将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介绍。
2> 前后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又称“偶刺”。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核心重点整理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核心重点整理考点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经脉流注顺序、表里)考点二:互为络属---属本经、络表里手三阳:从手走头(阳明、少阳、太阳---大焦小)头--诸阳之会考点三足三阳,从头走足(阳明、少阳、太阳---胃胆膀)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内踝高点上8 寸--太厥少;内踝高点8 寸下--厥太少考点四:胸腹部:肾胃脾考点五:膀胱经(后背):1.5、3 寸考点六:手三阴阳经:手指末端手足三阳:头面部足阴阳:足末端手足阴经:胸部考点七:十二正经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考点八:1、相表里--四肢末端手(兰花指)肺大肠--食指;包焦--无名指;心小肠--小指足:肾与膀胱--足小指;肝胆--大外;脾胃--大内2、同名阳经:鼻翼(阳)、目外眦(少)、目内眦(太)-- 三角形3、心脾交接在心中;肺肝交接在肺中;肾与心包在胸中下午十二正经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1、走行考点:属本经,络表里。
胃经入:入上齿大肠经:入下齿脾经(脸皮(脾)只有一个):连舌本肾经(肾有俩):挟舌本肝经:1.直达巅顶(足太阳膀胱经、督脉)2.绕阴器十二经络与脏腑器官的联络(有能力的可以看一下这个表格总结)2、一源任脉:起于胞中,走前正中线、止于目眶下(阴脉之三岐:海)主胞胎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走后正中线,止于上唇系带(阳脉之海)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与肾经并行(腹部-2、胸部-4,止于目眶下。
(血海、十二经脉之海)3、带脉:约束纵行诸经阴跷阳跷:都起于足跟(踩高跷--足)功用:司眼睑开合、调节睡眠,调节肢体活动阴维、阳维:起于小腿内、外侧(阴维)功用:维系一身之阴阳、联络各经任脉的络脉:鸠尾—分布整个腹部络脉督脉的络脉:长强—分布整个后背连头脾之大络:(脾的络脉)大包-腋中线6 肋间隙:治疗全身痛、乏力。
4、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5、十二经别:肘膝关节附近分出离入出合: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于相表里经脉6、五输穴、腧穴俞穴的区别歌诀:手三阴经同治胸,手三阳经咽热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作用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十五络脉的分布细目五:十二经筋要点:十二经筋的分布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分经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尺泽、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内庭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天宗、听宫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曲泽、郄门、内关、劳宫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丝竹空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听会、阳白、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太冲、期门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腰阳关、大椎、哑门、百会、水沟、印堂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承浆第二十一单元奇穴要点: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太阳、夹脊、外劳宫、十宣、膝眼、胆囊、阑尾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要点:1.消毒2.体位细目二: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1.角度2.深度细目四:行针与得气要点:1.行针的基本手法2.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平补平泻细目六: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要点:1.晕针2.滞针3.血肿4.断针5.弯针6.气胸7.刺伤内脏8.刺伤脑与脊髓细目七:针刺注意事项要点: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4.不宜针刺的疾病第二十三单元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要点: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细目二:灸法的种类要点:1.艾炷灸2.艾条灸3.温针灸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要点:1.施灸的禁忌2.灸后处理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要点:1.拔罐方法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拔罐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要点:1.电针法2.三棱针法第二十六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作用要点:1.疏通经络2.凋和阴阳3.扶正祛邪细目二: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第二十七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头痛要点:1.头痛的辨证要点2.头痛的治法3.头痛的处方4.头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中风要点:1.中风的辨证要点2.中风的治法3.巾风的处方4.中风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眩晕要点:1.眩晕的辨证要点2.眩晕的治法3.眩晕的处方4.眩晕的治疗操作细目四:面瘫要点:1.面瘫的辨证要点2.面瘫的治法3.面瘫的处方4.面瘫的治疗操作细目五:不寐要点:1.不寐的辨证要点2.不寐的治法3.不寐的处方4.不寐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感冒要点: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法3.感冒的处方4.感冒的治疗操作细目七:哮喘要点:1.哮喘的辨证要点2.哮喘的治法3.哮喘的处方4.哮喘的治疗操作细目八:胃痛要点:1.胃痛的辨证要点2.胃痛的治法3.胃痛的处方4.胃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九:呕吐要点:1.呕吐的辨证要点2.呕吐的治法3.呕吐的处方4.呕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便秘要点:1.便秘的辨汪要点2.便秘的治法3.便秘的处方4.便秘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一:腰痛要点:1.腰痛的辨证要点2.腰痛的治法3.腰痛的处方4.腰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二:痹证要点:1.痹证的辨证要点2.痹证的治法3.痹证的处方4.痹证的治疗操作第二十八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月经不调要点:1.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2.月经不调的治法3.月经不调的处方4.月经不调的治疗操作细目二:痛经要点:1.痛经的辨证要点2.痛经的治法3.痛经的处方4.痛经的治疗操作细目三:崩漏要点:1.崩漏的辨证要点2.崩漏的治法3.崩漏的处方4.崩漏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2.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3.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4.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遗尿要点:1.遗尿的辨证要点2.遗尿的治法3.遗尿的处方4.遗尿的治疗操作第二十九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瘾疹要点:1.瘾疹的辨证要点2.瘾疹的治法3.瘾疹的处方4.瘾疹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辨证要点2.蛇串疮的治法3.蛇串疮的处方4.蛇串疮的治疗操作细目三:颈椎病1.颈椎病的辨证要点2.颈椎病的治法3.颈椎病的处方4.颈椎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四:落枕要点:1.落枕的辨证要点2.落枕的治法3.落枕的处方4.落枕的治疗操作细目五:漏肩风要点:1.漏肩风的辨证要点2.漏肩风的治法3.漏肩风的处方4.漏肩风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扭伤要点:1.扭伤的辨证要点2.扭伤的治法3.扭伤的处方4.扭伤的治疗操作第三十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目赤肿痛要点:1.日赤肿痛的辨证要点2.目赤肿痛的治法3.目赤肿痛的处方4.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耳鸣耳聋要点:1.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2.耳鸣耳聋的治法3.耳鸣耳聋的处方4.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牙痛要点:1.牙痛的辨证要点2.牙痛的治法3.牙痛的处方4.牙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咽喉肿痛要点:1.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2.咽喉肿痛的治法3.咽喉肿痛的处方4.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一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晕厥要点:1.晕厥的辨证要点2.晕厥的治法3.晕厥的处方4.晕厥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内脏绞痛要点:1.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2.内脏绞痛的治法3.内脏绞痛的处方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