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1.经络证治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经络辨证。
2.治疗脾病,首选的穴位是:章门。
3.诊断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均匀一致性的血性脑脊液。
4.合谷、复溜均可治疗的病症是:汗证。
5.头痛位于前额者,其病变的经脉是:阳明。
6.内踝尖至胫骨内侧牌下方的骨度分寸是:13寸。
7.针刺治疗喘急不能平卧取天突穴,其操作方法是:先直刺0.2寸,然后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方针刺1.0~1.5寸。
8,交接于足小趾端的两条经脉是: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
9.手少阴心经的终止穴是:少冲。
10.治疗寒邪所致的疼痛宜选用的灸法是:隔姜灸。
U.肌无力危象叮胆碱能危象的最主要区别是:新斯的明不足。
12.第一个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王惟一。
13.治疗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首选的脸穴是:那穴。
14.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的辅助检查是:脑CT015.同时针刺中皖、章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宜选择的体位是:仰卧位。
16.合并肺部感染的重症肌无力病人,针对其肺部感染,应选用:青霉素。
17.治疗行痹取血海、膈俞的目的是:活血养血。
18.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为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
19.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2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的时间应在:24小时内。
21.手三里在前臂,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22.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治疗最佳补钾方法是:口服。
23.推-基底动脉系统TlA的特征性表现是:跌倒发作。
24.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突触后膜乙猷胆碱受体敏感性降低和受体数目减少。
25.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最主要区别点是:有无局灶性定位体征。
26.梗死灶继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指明的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也是溶栓治疗的潜在危险,再闭塞的概率约10%~20%,发病机制不清,也是溶栓治疗的并发症,而血管痉挛不属于溶栓的并发症。
27.根据五输穴的主病特点,治疗1•体重节痛”应取:输穴。
针灸必背知识点

针灸必背知识点
1.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由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构成。
2. 针灸主要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身体的气血、阴阳等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养身体的目的。
3.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各种疼痛、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4. 针灸应用时需要注意卫生、穴位的临床病证匹配、针刺深浅、针灸剂量等因素,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5. 针灸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孕妇、感染性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应慎重使用。
6. 针灸治疗需要患者与医师相互沟通协调,遵循医嘱,不要自行调整诊疗方案。
7. 针灸治疗的效果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一般需要多次针灸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8. 正规合法的针灸诊疗机构应当具有合法的执业证照和医疗设施,医师应当拥有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名词解释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相关: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
(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作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针灸学重点

针灸学重点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临床治疗。
针灸学的基本内容:针灸理论,针灸技术,针灸临床应用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为侧行的分支,网络的含义,较经脉较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2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是由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经筋、皮部,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循行走向的总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循行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6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奇经八脉的督脉、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作用:统帅主导作用,沟通联络作用,蓄积灌溉的调节作用。
7十五络脉,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意义。
8、“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级之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四根三结”意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9、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针灸知识点总结归纳

针灸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历史起源针灸起源于古代中国,据史书记载,针灸学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其中《灵枢》一书详细记载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
到了西汉时期,针灸学经历了飞跃的发展,后来传入韩国、日本等国家,成为国际通行的疗法。
二、理论基础针灸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是指人体经络系统,认为人体内部有十四条经脉、十五条络脉和奇经八脉共主十八条脉络。
经络贯穿于全身,贯通脏腑组织,形成了生物信息传递通道。
腧穴学说则是指人体上有一些特定的穴位,人们可以通过在这些穴位上施以针灸治疗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气血津液学说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活动是靠气、血、津液等维持的,只有气血津液的平衡,人才能保持健康。
五行学说则是指五脏六腑和人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调理方法。
三、临床应用针灸疗法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疾病、眼耳鼻喉疾病、骨伤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还可以用于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人体的免疫调节,有助于健康保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安全性针灸疗法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疗法,但是在实践中还是需要重视安全问题。
首先,需要严格控制针灸器具的消毒和无菌操作;其次,需要树立正确的针灸操作观念,严格遵循有关的标准化操作规程;最后,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在临床实践中因人而异,有机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五、文化意义针灸不仅是一种疗法,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针灸疗法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在全国各地成立了众多的针灸医院和临床部门,疗效显著。
同时,由于针灸的独特魅力和神秘感,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学习和研究,为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现代研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界对针灸的疗效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理化学角度、生物学角度和医学实践角度等多方面,对针灸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也出现了许多基础针灸学、临床针灸学和针灸治病疗效等相关研究成果,为针灸疗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针灸的知识点总结

针灸的知识点总结1.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中国人民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使用针灸治疗疾病,最早的针灸器具是石针、骨针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针灸疗法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的《灵枢》对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整理,为针灸疗法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 针灸的理论基础: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气血理论等。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上分布着365个经络穴位。
腧穴学说认为人体上的特定穴位与脏腑经络相联系,可以调理脏腑功能。
气血理论则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运行,针灸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来治疗疾病。
3. 针灸的治疗原理:针灸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
针灸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刺,刺激局部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等组织,产生生物电、生物化学等生理反应,进而调理人体的生理机能,改善疾病症状。
4. 针灸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针灸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失眠症、糖尿病等。
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下不能进行针灸治疗,比如患有严重心脏病、血液病、癫痫病等疾病的患者不能进行针灸治疗。
5. 针灸的方法和操作:针灸的方法主要包括经皮针灸、经腹膜针灸、耳穴埋压、温针、灸法等。
其中,经皮针灸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分为直刺法、浅刺法、深刺法、旋刺法、麻刺法等。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注意卫生、消毒、顶针、刺入、抽针等操作细节。
6. 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针灸疗法在治疗一些慢性病、慢性疼痛症状和一些功能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失眠症等。
同时,针灸疗法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针灸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7. 针灸的现代研究和应用: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对传统医学疗法的重新认知,针灸疗法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针灸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它利用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特定部位,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针灸学的基础理论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
2. 腧穴理论: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用以解释和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1. 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经络阻塞。
3.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正气,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1. 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不同针刺角度和手法。
2. 灸法: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条,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
3. 电针法:通过电针仪将电流引入针体,增强针刺的效果。
针灸学的主要腧穴1. 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特定病症的腧穴:如治疗头痛可选用百会穴,治疗腰痛可选用命门穴等。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1.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软组织损伤、疼痛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规律、痛经等。
4.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哮喘等。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 针刺禁忌:如皮肤感染、高热、孕妇等情况下不宜针刺。
2. 灸法禁忌:如阴虚火旺、皮肤破损等不宜使用灸法。
3. 操作规范:确保针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1. 机制研究:探讨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
2.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验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对针灸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皮肤,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对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十二正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三、穴位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穴位的定位和功能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穴位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等。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内关、涌泉等。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强身健体;合谷可以疏风解表、止痛。
四、针刺方法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针刺的方法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等环节。
进针的手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
行针的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等,通过行针可以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出针时要缓慢,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在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不同的穴位、病情和患者体质,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
同时,还要注意针刺的禁忌,如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穴位、小儿囟门未闭合处等不宜针刺。
五、艾灸方法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1、《针经》是指《灵枢》
2、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一次大总结的著作是《内经》
3、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三次大总结的著作是《针灸甲乙经》
4、针灸学发展史上,对针灸进行第三次大总结的著作是《针灸大成》
5、杨继洲的著作是《针灸大成》
6、王惟一的著作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7、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外眦 8、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侧
9、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10、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胸中 11、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外端 12、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的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13、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作用的是任脉 14、具有调节六阴经经气作用的是阴维脉 15、任脉别络分布是从鸠尾分出散布于腹部 16、督脉别络分布是从长强分出散布于头部 17、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 18、手三阳经筋结于角(头)
19、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肘膝关节以下 20、十二经别从正经别出的部位大多是肘膝关节附近 21、四总穴歌内容: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
22、除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外,腧穴主治特点还包括特殊作用
23、足三阴经主治特点是前阴病、妇科病 24、手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咽喉病、热病 25、足三阳经主治相同的是眼病、神志病、热病 26、善于治疗无脉症的腧穴是太渊 27、大肠的募穴所属经脉是胃经 28、循行“入下齿中”的经脉是大肠经
29、经脉循行中,不与目内眦或目外眦发生联系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30、常用于治疗瘾疹、瘰疬的是曲池 31、常用于治疗经闭、滞产的穴位是合谷 32、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合谷 33、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是阳溪 34、胃的募穴所属经脉是任脉 35、头维属于足阳明胃经
36、在胸部,距前正中线4寸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 37、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是承泣 38、胃经在循行中,未与下齿发生联系 39、循行至第3趾的经脉是足阳
明胃经
40、伏兔穴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41、梁丘穴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 髌骨外上缘上2寸
42、厉兑位于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43、足窍阴位于第4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44、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的是隐白 45、治疗经过多、崩落的首选穴位是隐白 46、治疗痛经的首选穴位是地机 47、足太阴脾经的终
止穴是大包 48、脾经在循行中,未与肝发生联系
49、起于大指之端,夹咽,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
50、善治水湿病证的腧穴是阴陵泉 51、善治慢性出血证的腧穴是隐白
52、位于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的腧穴是地机
53、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的腧穴常用于治疗全身疼痛
54、少泽不属于手少阴心经
55、在胸部没有穴位的经脉是手少阴心经 56、常用于治疗阴痒、阴痛、痈疡的腧穴是少府 57、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等血证的腧穴是阴郄 58、循行“绕肩胛”的经脉是手太阳小肠经 59、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是听宫
60、位于耳前的耳门、听宫、听会三穴,起所归属经脉分别是三焦经、小肠经、胆经
61、经脉循行既到目内眦又到目外眦的经脉是手太阳小肠经
62、手少阴心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肺
63、手太阳小肠经除属、络的脏腑外,循行中联络的脏腑还有胃
64、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 65、攒竹常用于治疗呃逆症 66、与志
室相平的是肾俞 67、治疗虚劳诸疾的是膏肓 68、治疗急性吐泻有速效的是委
中 69、治疗痔疾常取承山
70、与腰阳关在同一水平上的是大肠俞 71、与哑门在同一水平上的是天柱 72、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 73、起于目锐眦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74、
次髎穴的主治病证是痛经 75、委中穴的主治病证是丹毒
76、膏肓位于第4胸椎脊突下旁开3寸;育俞位于脐旁开0.5寸
77、治疗汗证首选复溜 78、足少阴肾经“贯脊”
79、肾经在循行中,未与心包发生联系 80、善于治疗痴呆的腧穴是大钟 81、
手厥阴心包经的起止穴是天池、中冲 82、中冲穴在中指尖端的中央
83、手厥阴经腧穴除主治心、心包、胸、神志病外,还主要治疗胃病
84、用于治疗心痛、心悸、呕血、咳血、疔疮的腧穴是郄门
85、善于治疗心痛、烦闷、口疮、口臭的腧穴是劳宫 86、善于治疗胃痛、呕血、呕吐、暑热病的腧穴是曲泽 87、治疗便秘效果较好的是支沟 88、肩髎属于手
少阳三焦经
89、耳门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90、听宫穴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91、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92、手少阳商家经的起止穴是关冲、丝竹空
93、经脉循行“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
锐眦”者的经脉是手少阳三焦经 94、常用于治疗消渴、口干、腕部疼痛的腧穴是阳池 95、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肩肘臂酸痛的腧穴是中渚 96、治疗带下
病首选带脉 97、针刺环跳穴最佳体位是侧卧位
98、通于耳的经脉是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经 99、与肺相联系的经脉是手少阴、足厥阴、足少阴经 100、悬钟常用于治疗痴呆、中风 101、足临泣常用于
治疗乳痈、瘰疬 102、足厥阴肝经循行“环阴器”
103、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
104、与肝相联系的经脉是足厥阴、足少阳、足少阴经 105、与胃相联系的经脉是足厥阴、手太阳、足太阴经 106、常用于治疗疝气、阴中痛的腧穴是大敦
107、常用于治疗阴痒、阳痿、遗精、小便不利的腧穴是曲泉
108、对治疗痫病有较好作用的是长强
109、善于治疗黄疸、胸胁胀痛等肝胆病证的腧穴是至阳 110、善于治疗目痛、鼻衄、鼻渊等头面部病证的腧穴是上星
111、善于治疗中风、癫狂痫、癔病等内风为患神志病证的腧穴是风府
112、善于治疗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肾阳不足病证的腧穴是命门
113、相距不到1寸的腧穴是下脘、中脘
114、任脉循行至口唇、面部、咽喉、目,(未至鼻)? 115、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的腧穴是建里 116、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的腧穴是上脘 117、
仰靠坐位适宜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不适宜上下肢部位)
118、针刺肾俞、环跳、足临泣,宜采用侧卧位 119、针刺人迎、廉泉、通里,宜采用仰靠坐位 120、针刺环跳穴常采用的进针方法是夹持进针法 121、灸法
作用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122、蒜泥灸不是艾灸
123、隔蒜灸多用于治疗未溃疮疡 124、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 125、瘢痕灸多用于治疗肺痨瘰疬 126、施灸的禁忌证是阴虚发热证 127、属于天灸的是
白芥子灸 128、属于实按灸的是雷火针灸 129、隔蒜灸的适应证是瘰疬、初起
肿疡 130、隔姜灸的适应证是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 131、隔盐灸的适应病证
是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132、隔附子饼灸的适应病证是疮疡久溃不敛
133、治疗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常选的拔罐法是闪罐法
134、留罐法的留臵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135、点针取穴应选用身体同侧腧穴组成1对,选1—3对穴位为宜
136、具有镇静、止痛、缓解肌肉痉挛选用的电针波型是密波
137、治疗痿证、瘫痪宜选用的电针波型是断续波 138、三棱针刺络常用于治疗急性吐泻 139、对横纹肌有良好刺激收缩作用的是断续波 140、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性水肿的是疏密波 141、三棱针刺络法常取的腧穴是曲泽、委
中 142、三棱针点刺法常取的腧穴是十宣、井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