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
张伯苓中学教育思想研究

添加标题
强调体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 性
提倡“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 念
美育思想
张伯苓认为美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 创造力。
他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形 式来实施美育,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 围。
张伯苓认为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还包 括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方面的教育, 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张伯苓中学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公平,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该思想提倡普及教育,认为教育应该覆盖各个阶层和地区,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张伯苓中学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性和适应性,使得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提高了教育的 社会价值。 该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 社会进步。
他主张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以实 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04
张伯苓中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教育思想的特点
提倡“公、能”教育,注重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 际能力
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 重
注重教育普及,强调教育公 平
强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提 倡“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教育思想的影响
推动了南开学校的发展,成为国内著名中学之一。
创新教学方法:张伯苓中学教育思想提倡创新教学方法,如分组教 学、实验教学等,为未来中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张伯苓中学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 因材施教,有助于未来中学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培养师资力量:张伯苓中学教育思想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提倡教 师专业发展,对未来中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作文]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作文]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5de0eb403d8ce2f01662308.png)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作文]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青年节】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也是我十分佩服的校长。
张伯苓先生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
下面,就由yuwenmi给大家分享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希望各位童鞋喜欢!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立志教育救国张伯苓生于1876年4月5日。
那时中华民族处于日益寇深祸亟的灾难之中,自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赔银割地,丧权辱国。
1889年,13岁的张伯苓报考北洋水师学堂,希图强国。
在水师学堂,张伯苓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严复的思想影响。
可是,当张伯苓即将毕业要上舰实习时,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他到残存的通济轮上实习,亲睹了"国帜三易--即1898年日本将威海卫交还中国,降日旗升龙旗,然而转天清廷又转交英国,再降龙旗升英旗,致使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戟!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于此时。
(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自那时起,张伯苓历经劫难、矢志不渝地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南开教育,义无反顾地践行教育救国之宏志。
从1904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构建起一个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1904年创办私立中学堂(1912年始称南开学校),1919年开办南开大学,1922年成立南开女中,1928年成立南开小学,1931年建立经济研究所,1932年建立应用化学研究所,1936年成立南渝中学,1937年接办蜀光中学。
张伯苓以南开系列学校为依托,开创并践行公能教育,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周恩来等一大批民族英彦辈出南开,书就了爱国育才的光辉篇章。
“土货”校长张伯苓

张伯苓,名寿春,天津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
年在天津爱国士绅、清末翰林严修家设馆,年,在严修的协助下,创办了南开学校(南开中学前身),1919年创办了南开大学,以后相继创办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渝中学等,使南开成年辞去南开校长。
后来将私立南开全部交ZHANGBOLING1904年8月3日,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考察日本学校教育的清末翰林、直隶学校司督办严修,刚登上开往中国的轮船就大发感慨:“吾安得于吾津试办民立中学一处,以作中学之模范?”陪同考察的严家私塾教师张伯苓回答道:“是不难,所虑者无地与钱耳。
苟有此二者,吾极愿效绵薄。
”一诺千金。
此后40多年,张伯苓一直为“学校之模范”而操劳,终成一代教育大家;慧眼识才的严修,也被尊为“南开之父”。
“对教育之信心”南开学校“私立而非私有”,从严修到张伯苓,都没有把它当作自己的私产年轻的张伯苓并非一帆风顺:19岁以优等生第一名的成绩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正赶上甲午海战,中国海军已没有可供训练的舰船,他彻底无事可做了;20岁他回天津结婚,没过几天新媳妇便因病去世;22岁随海军同济轮到威海卫,亲历了“国帜三易”的耻辱,刚从日本人手里收回的港口,第二天又被迫租借给英国人。
张伯苓感到整个国家已腐败透顶,习武救国之梦彻底破灭。
1898年11月,严修邀请22岁的张伯苓担任家塾的新学教师。
两年后,张伯苓又受天津盐商王奎章之请,到王家塾馆教西学。
这样的家庭教师角色持续到1904年。
严修和张伯苓从日本考察归来后,一直为在天津建立一所日式的民立中学而奔忙。
1904年农历九月初八,在合并严、王两馆的基础上,天津第一所民立中学堂成立。
第一期招收了梅贻琦等73人,张伯苓任监督(民国后改称校长)。
这便是私立南开学校历史的开端。
值得关注的是,私立南开学校建校之初就与私塾做了较为彻底的切割,严修和张伯苓也不再是东家与伙计的关系。
在这所学校里,校长有了相对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聘任,也都依照官方《奏定中学堂章程》执行。
张伯苓大师观后感

张伯苓大师观后感看完关于张伯苓大师的事迹,我就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整个人都被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贡献给震住了。
首先啊,张伯苓这人可太有想法了。
那时候的中国教育就像一艘在暴风雨里飘摇的破船,到处都是窟窿眼儿。
可张伯苓呢,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造船匠,他想把这船给彻底翻新了。
他知道教育是救国的根本,就一门心思地扑在教育事业上,这决心就像铁打的一样,坚不可摧。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创办南开学校的事儿。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要找地儿、找钱、找老师,哪样不是难如登天?可张伯苓就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到处奔波。
他去求这个帮忙,找那个资助,嘴皮子都快磨破了。
就这么一点一点地,南开学校像个小幼苗一样冒了出来,而且还茁壮成长。
这就好比在一片荒地上,他硬是种出了一棵参天大树,为无数学子遮风挡雨。
而且啊,张伯苓的教育理念那是相当超前。
他可不像有些老古板,只知道让学生死读书。
他注重的是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们有强健的体魄、高尚的品德,还要有创新的思维。
在南开,学生们既能在教室里钻研学问,又能在操场上撒欢儿奔跑。
这就好比是在打造一个个全能战士,将来走向社会各个角落发光发热。
再说说他这个人的品德吧。
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周围的人。
他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心地希望他们好。
他那种以身作则的劲儿,让学生们都特别敬佩他。
我就想啊,要是我能有这样一位老师,那可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张伯苓大师的一生就像一部超级励志的大片。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教育者的担当和奉献。
看完他的故事,我觉得自己也得好好努力,虽然咱做不了像他那么伟大的事儿,但也得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发光发热,不能辜负像他这样的前辈为我们创造的这么好的条件啊。
就像他在教育的田野里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咱们也得让这些种子在自己身上继续发芽开花才是。
南渡北归中关于张伯苓的描述

南渡北归中关于张伯苓的描述摘要:一、张伯苓的生平简介二、张伯苓的教育理念与贡献三、张伯苓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四、张伯苓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南渡北归是一部描绘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著作,其中关于张伯苓的描述,展现了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的风采。
张伯苓(1876-1951),原名张寿龄,字伯苓,祖籍江苏兴化,生于天津。
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被誉为“北方教育的领袖”。
张伯苓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等系列南开学校。
他的教育理念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实用主义”和“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在南开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张伯苓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先进的教育设施,使南开学校成为中国北方教育的一面旗帜。
张伯苓的教育贡献不仅体现在创办系列南开学校,还在于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
在南开学校中,他倡导男女平等,废除跪拜礼,实行鞠躬礼,提倡国语教学,引进西方教育制度,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此外,张伯苓还关心社会进步,积极参与政治、文化、慈善等事业,展现了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教育史上,张伯苓的地位举足轻重。
他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南开系列的创办人,被誉为“北方教育的一颗巨星”。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伯苓的一生,为我国教育事业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张伯苓的影响和启示在于,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家是如何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民族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
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教育事业的伟大和崇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传承张伯苓的教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总之,张伯苓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事迹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张伯苓的事迹作文素材

张伯苓的事迹作文素材Zhang Boling, also known as Zhang Boliang, was a prominent educato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张伯苓,字伯苓,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
Born in Jiangsu province in 1876, he was known for his dedication to modernizing Chinese education and his tireless efforts to promote physical education. 他于1876年出生在江苏省,以致力于现代化中国教育和不懈推动体育教育而闻名。
Throughout his life, Zhang Boling worked tireless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China, advocating for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hat included both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张伯苓一生致力于提高中国教育质量,倡导更全面的教育方法,包括心理与体育的双重发展。
One of Zhang Boling's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was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kai University in Tianjin in 1919. 张伯苓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于1919年在天津创立南开大学。
He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academic knowledge but also on practical skills and physical fitness. 他认为教育不仅应注重学术知识,还应关注实用技能和身体健康。
张伯苓的观后感

张伯苓的观后感引言《张伯苓的观后感》是对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一部纪录片进行观后感的总结与分析。
张伯苓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念和贡献,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教育理念与贡献张伯苓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他强调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并提出了“爱国、守法、诚信、正直”的教育口号。
张伯苓先生在中国革命时期也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工作,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他建立了南开大学等许多高等学府,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素养的人才做出了伟大贡献。
张伯苓的教育实践张伯苓先生在教育实践中遵循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倡导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教育学生要有爱国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倡导了一种开放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张伯苓的影响和启示张伯苓先生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深远。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他的教育观念在中国教育界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深深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他的贡献为培养了一大批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素养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张伯苓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首先,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
另外,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最后,教育应该以开放的教育环境为基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结论张伯苓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伟大推动者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

三一文库()〔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张伯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也是我十分佩服的校长。
张伯苓先生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
下面,就由yuwenmi小编给大家分享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希望各位童鞋喜欢!▲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立志教育救国张伯苓生于1876年4月5日。
那时中华民族处于日益寇深祸亟的灾难之中,自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赔银割地,丧权辱国。
1889年,13岁的张伯苓报考北洋水师学堂,希图强国。
在水师学堂,张伯苓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严复的思想影响。
可是,当张伯苓即将毕业要上舰实习时,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他到残存的通济轮上实习,亲睹了“国帜三易”——即1898年日本将威海卫交还中国,降日旗升龙旗,然而转天清廷又转交英国,再降龙旗升英旗,致使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戟!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于此时”。
(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自那时起,张伯苓历经劫难、矢志不渝地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南开教育,义无反顾地践行教育救国之宏志。
从1904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构建起一个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1904年创办私立中学堂(1912年始称南开学校),1919年开办南开大学,1922年成立南开女中,1928年成立南开小学,1931年建立经济研究所,1932年建立应用化学研究所,1936年成立南渝中学,1937年接办蜀光中学。
张伯苓以南开系列学校为依托,开创并践行公能教育,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周恩来等一大批民族英彦辈出南开,书就了爱国育才的光辉篇章。
爱国,是张伯苓为人与办学最为鲜明且一以贯之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伯苓前言:张伯苓先生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是中国奥运先驱。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造了中华教育史上一道辉煌篇章-------“南开”教育。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个人生平张伯苓(1876~1951),现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
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
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
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
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现在的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
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
1919年秋正式开学。
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
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
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
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
他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也曾保护过进步师生。
“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
1936年迫于抗战形式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重庆南开中学。
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
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5年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8年6月,他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
1949年拒绝去台湾,留在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称赞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曾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
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
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2004年4月10日在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建立了张伯苓纪念园。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
他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
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渝。
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
他从一生办学,饱经沧桑的切身经历中,逐步看清了中国的前途,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
张伯苓的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一生。
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伯苓的晚境张伯苓一生根基系于南开系列学校,被称作“南开先生”。
他在世的七十五年中,大部分时间为南开学校而喜而忧,殚精竭虑,从无保留。
不过,在他最后的几年,却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如1948年出任国民党政府的考试院长),使这位教育家添加了复杂成分,以至由喜而悲,进退维谷,处境尴尬,最终在南开校园视之如“瘟疫”,自感“一生事业全遭否定”的黯然心绪下抑郁而死。
如此无奈的结局,乍看起来似属个人悲剧,面对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审时度势的功夫欠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矣。
然倘深入探究,悲剧也许就不只属于张伯苓个人……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在此暂住的张伯苓已经七十四岁,在新中国他只逗留了短短一年两个月又二十余天。
其间,他先后两次中风,第一次在1950年1月的重庆,幸而经治疗恢复过来;第二次在1951年2月的天津,发病九天后去世。
关于张氏这段最后岁月,现存的文字资料并不完整,其中令人质疑或相互矛盾之处颇不少。
总的感觉是,张伯苓的处境不妙,其精神状态低迷不振,外界刺激接连不断,难以融入正在改天换地的新时代。
重庆易手前几天,蒋介石父子接连三次劝请张伯苓去台湾或美国,张谢绝了,留在大陆。
张谢绝蒋氏的托词据说是“衰老多病,不利远道飞航”云云(赵光宸《张伯苓年谱》),而以当时接触过张的南开校友观察,此时张“精神衰微,体力已竭,愿终老故乡。
”显然身体因素不容忽视。
不过,从他病逝前数月与部分南开校友在津聚会时称“咱南开到处有校友,北京有周恩来,在台湾还有吴国桢”的情形揣测,他选择留在大陆或许内心也有某种把握。
素来善于做统战工作的周恩来恐怕不会轻易让老校长“沦落海外”,通过特定渠道捎话给张也未可知。
不过,由于张伯苓留在大陆,这面南开的旗帜随之发生了政治性分裂,台海两侧的南开校友们明显地赋予他不同的政治色彩,以至在他身后竟有两份政治取向截然相反的“遗嘱”流传……在50年代初期的新中国,张伯苓无疑得到早年学生周恩来的特别庇护,政治上没有像对旧政权军政要员那样进行清算。
张氏夫妇搭乘飞机回到北京,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暂住傅作义斋舍,在京逗留近半年之久。
之所以如此,是周恩来考虑到张伯苓即时返津,可能会遭到激进学生的斗争。
1950年9月中旬张伯苓终于回到故乡,可是“城郭依旧,人面已非”。
当时进步的南开师生对归来的老校长并不欢迎,态度冷淡,许多同学认为他是“战犯”,没按反革命分子去政府登记就已宽大他了。
只有一批南开故旧在情感上给予他一些慰藉,尚存人间温情。
他希望暑期到南开大学暂住一段时间,特意征求南开大学党支部意见,却未得到任何答复。
不久,南开校庆来临,他早早准备前去参加有关活动,但南开中学不允许他进入,而南开大学也只安排他在相关活动中坐一般座席。
从此,他变得沉默孤独,常常呆坐居室,以手击头,神情颓丧,叹息不已,自感平生工作全被否定……与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愈挫愈奋”、自强不息的虎虎生气相比,其晚境之凄凉无奈,适成两极。
张伯苓逝世后,除天津报章刊出张家的“哀启”和由他人代笔起草的“张伯苓遗嘱”外,大陆新闻媒体一片寂然,无任何评论和深度报道。
即使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临吊唁一事也未作公开披露,好像仅是一项个人活动。
周恩来在审读张氏遗嘱时,从政治高度表示遗憾说:“可惜少了两句话,即张伯苓应表示悔过,向人民低头。
”(见梁吉生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35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直到张伯苓逝世后44天,才由张的朋友和学生在南开女中礼堂举行了一个小型追悼会,致悼词者乃早先南开大学秘书长、张氏遗嘱(大陆版)代笔人黄钰生(字子坚)先生。
这篇洋洋万余言的长篇悼文,新旧观念混杂,既有饱含深情的真知灼见,也不乏追随时代话语的笨拙努力,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堪称一篇难得的用心良苦的纪念文字。
其中写到:……张伯苓四十多年间为教育、为中国,辛辛苦苦,劳碌奔波,到处碰壁,失败了再起来,起来了又失败,愈失败愈奋斗,他是中国新教育的启蒙者,也是一代人师。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张伯苓是孙中山时代的人,而不是毛泽东时代的人。
他是真诚的爱国者,甚至于他在政治上的错误,也由于他爱国情切,把希望寄托到错误地方上去了,如把蒋介石当作中国的救星。
但是,他懊悔晚节的失足,他叹息老境不能参与这个伟大时代的工作,他悲伤他是被新中国所扬弃的人,他悲伤在新社会里无有他的地位,他悲伤他不如他的老友颜惠庆,他悲伤他的一生的工作都被否定了,他悲伤他的一生心血所在的南开中学已经不认识他了,在校庆的那一天到礼堂里去坐一坐都得不到许可,他伤心极了……悼文最后列举张伯苓读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等文后的感悟,特别申辩道:有人说,张伯苓没有形式地向人民低头,但是他向人民意志的代表毛主席,低头了,如果天假以年,这位老人或者还要在新民主主义的旗帜下做一些有用的教育工作……这篇悼文经过差不多三十年后方公开发表。
此后,在南开大学的各院系便陆续展开了对张伯苓的批判,诸如“人格卑鄙”、“不学无术”、“公、能教育旨在升官发财,为蒋介石服务”、“其办学是搞改良主义”之类不实之词、诛心之论像污水一样一股脑泼向辞世不久的张伯苓。
有的单位要求教师逐一表态,批判过程中出现不易理解的问题则派出工作组专门加以辅导。
一些老教职员即使发出“不和谐之声”,也迅即淹没在一片政治声讨的批判之中。
1960年校方编印的《南开大学校史》更对张伯苓予以全面否定。
海外对于张伯苓逝世的反应和评价则是另一番情形。
香港、台湾、美国等地报纸和通讯社反应迅速而强烈,《纽约时报》刊发专题文章,称颂南开校长张伯苓“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家”。
台湾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亲致祭文,党政元老几乎倾巢出席。
在台的南开校友随后陆续编印有关纪念册、纪念文集、传记和专著,对张伯苓的办学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当然,其中涉及政治的成分也所在多有。
台海两岸对张伯苓的认知趋于一致或接近,已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情。
两地南开人颇有“历尽劫波校友在,相逢一笑求共识”的感受,张伯苓不仅是南开的旗帜,也是中国近代教育领域一个颇为独特的成功者。
而他的晚年经历,固然说明教育与政治之间攸关损益的微妙联系,也集中折射出当年政治对垒势若水火已无中间地带可言的严酷现实。
早在58年前,著名文学艺术家老舍、曹禺就说过:“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
这不吹,也不是谤,真的,天下谁人不知,南开有个张伯苓!”张伯苓有着传奇的人生——他当过清朝海军,参加过壮丽的甲午海战。
他当过私墅教师,他又是美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他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和南开女中,又在天府之国的重庆创办新的南开中学;他是著名西南联合大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又是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先驱;周恩来是他的学生,张学良是他的朋友,他也曾与蒋介石、汪精卫多有过从。
他从清末走来,直到新中国出生。
他用人才丈量了中国近代历史;他从平民中走来,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矗立起教育家的丰碑。
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就是从张伯苓放弃海军生涯,立志传播新式教育开始的。
宏伟的历史场景,把人们引向血与火交融的东海战场。
近代天津的特有生活情味,展现了张伯苓初为人师的教学、爱情和抱负。
他苦苦情愫中国被蕞尔小国日本战败的原因。
他与南开的另一位创办人严修乘舟东去,到日本学习新教育的经验。
他们携手在中国北方吹响了新教育的号角,成立了敬业中学堂----这就是著名南开学校的滥觞。
而后又是艰难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以及重庆南开中学……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运动的主题,也是教育家不可回避的现实课堂。
电视剧在充满激情地展现南开教育的同时,也极具巧妙地引出另一条主线,即反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的爱国斗争。
日本的军人、外交官、文化人一一走近张伯苓的生活舞台。
与此同时又交织出封建卫道文人螳臂挡车的挣扎的及反动军政当局的种种表演,从而构成了北洋军阀社会的众生相和春风桃李的另一个天地。
历史为敢立潮头者歌。
电视剧并不是图解式的----描写张伯苓建立中学、大学的过程。
是在教育和学校的平台上,展现一位教育家的大情、大义、大智、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