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学校体育的启示
张伯苓体育思想及实践

学生 在 美 国福 特 汽 车 厂 做 工 时 , 体 和 工 作 效 率 都 身 比不 上外 国人 , 他 进一 步坚 定 了“ 国必 先 强 种 , 使 强 强种 必先 强身 ” 的强 国理念 。投身 教 育 事业 之 后 , 张
、
伯苓便将这样 的理念带人南开学 校 , 使更多的有志 青年受其泽被 。 二、 张伯苓 的体 育思想 及 实践 ( ) 出“ 育 并进 ” 思想 一 提 三 的 张伯苓认 为 “ 育里没 有 了体 育 , 育就不 完 教 教 全” 。他在 创办 南 开 学 校 之初 , 明确 提 出 , 育 一 就 教 事 , 要在 造成 完 全人 格 , 、 、 三育 并 进 而 不偏 尤 德 智 体 废 。张伯苓最早提 出“ 三育并进” 为了实现“ , 三育并 进 ” 张伯 苓 总 结 出一 整 套 培 养 学 生 成 才 的 训 练 方 , 法 , 中包 括重 视体 育 、 其 提倡 科 学 、 团体 组织 、 德训 道 练 、 养救 国力 量 。重视 体 育 是 张 伯苓 在 培 养 人 才 培 过 程 中十分 关 注 的问题 。他 强调 “ 智 体 三 育之 中 , 德 我中国人所最缺乏者为体育。 他认为 : ” 不认识体育 的人 , 不应 当校 长 。
一
上” 0 。2 世纪 2 年代 , 0 张伯苓率先把奥林匹克教育 列 入 了体育 科 学 教 学 大 纲 中。12 99年 1 O月 印 行 的 《 天津私立南开 中学一览》 体育学科 ” 中“ 教学 大纲 的“ 级 中学 ” 高 部分 就 明确 要 求讲 授 “ 洋 体 育 史 纲 西 要” “ 和 世界 、 远东 、 国、 北 运 动会 之 历 史 及 组 织 全 华 法” 。他 是 “ 东奥 林 匹 克运 动 ” 远 的创 建 和 组 织 者 之 是 中华全 国体育协进会 的创始人 和领导者 。在 他 的努 力下 ,9 1年我 国成 为 国 际奥 委 会 大 家 庭 的 13 员 ;92年 开启 了 中 国运 动 员参 加 奥 运 会 比赛 的 13 历 史 ; 14 在 9 5年 9月 7 E, 第 一 次 提 出邀 请 15 t他 92 年 第 1 奥运会 在 中国举行 的倡 议 , 预 言 :奥 运 5届 并 “ 举 办 之 E, t就是 我 中华 腾 飞 之 时 ! 奥 运 圣 火 在 北 京 ” 的点 燃 , 是 由 于有 像 张 伯 苓 这 样 奥 林 匹 克 运 动 推 正 广 和传 播 的先 驱 , 我们 的梦 想才 得 以实 现 。
强身健体,百代不衰

强身健体,百代不衰南开的体育精神可谓是历史悠久而又历久弥新,在每一代南开人的回忆中,体育运动一直享有一个重要的地位。
作为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先生曾言: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
在《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中,张伯苓说,“苓提倡运动目的,不仅在学校而在社会;不仅在少数选手,而在全体学生。
学生在校,固应有良好运动习惯;学生出校,亦应能促进社会运动风气”。
张伯苓校长认为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体育真正摆在与智育、德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同时,他还是国民政府首届全国运动会总裁判和中国奥委会创始人,他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风向标,被尊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
在张伯苓校长的呼吁下,南开学子的校内体育运动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天地的佼佼者。
走过五虎路,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南开五虎”的勃发英姿。
在南开五虎的带领下,南开篮球队在1928年获华北篮球赛冠军。
此后连胜华东区篮球冠军沪江大学队等三支著名篮球队和远东运动会篮球冠军菲律宾圣堤托马斯大学队。
他们远征大连、沈阳,六战六捷。
1930年在天津获万国篮球赛冠军,同年代表天津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获篮球冠军,并代表中国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
南开篮球队威震远东,“南开五虎”名扬神州大地。
他们是南开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巾帼不让须眉,南开女子在体育运动中亦是捷报频传。
南开女排的气概更是在代代南开人中传承。
南开大学允公女排成立于1987年,从1987年首次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至2002年第16届大学生排球联赛,南开女排已连续11次蝉联冠军。
1989年,南开女排作为唯一的大学生队参加全国女排乙级队联赛,以不败战绩获得冠军。
1997年,逄锦聚副校长率南开女排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第十九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面对强手,南开女排姑娘们顽强拚搏、团结战斗,获得了第八名。
2003年8月,女排姑娘们再接再厉,在韩国举行的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一举夺魁,实现了在国际大赛中夺冠军、升国旗、奏国歌——南开女排多年来为之奋力拼争的凤愿,为中国争了光,为南开争了光。
“体育校长”――张伯苓7页word

“体育校长”――张伯苓南开学校是一个非常重视体育的学校,其体育特色与其创始人张伯苓校长的倡导密不可分。
在中国近代教育家中,倡导体育,而且使学校体育蔚然成风、形成传统的,张伯苓校长是第一人。
他是近代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是名副其实的“体育校长”。
一、张伯苓对体育的理解深刻而独到张伯苓把体育提到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富强的高度来认识,认为振兴体育就是振兴国家和民族。
1898年,张伯苓在北洋水师服役,亲历“国帜三易”那耻辱的一幕。
他到刘公岛时,看见两个士兵:一个是英国士兵,一个是中国士兵。
英国士兵身体魁伟,穿戴整齐,脸上露出一副对中国人不屑一顾的样子;而中国士兵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虽然胸前有一个“勇”字,却面色憔悴,两肩高耸。
这两个士兵一比较,实有霄壤之别。
张伯苓受到极大的刺激,感到十分羞耻和痛心。
于是,他以改良教育为己任,立志培育中华新种族。
后来,张伯苓在美国考察时遇见几个在福特汽车厂工作的来自南开大学的矿科毕业生。
他们在国内感到身强力壮,在国外却觉得体力和工作效率明显不如外国人。
对此,张伯苓感触颇多。
他认为,身体强壮不见得仅对打仗重要,对做事也很要紧。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他认识到:国民体质虚弱,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服务年龄短,主要原因是国人不重视体育,“我国人最差的是体育”。
于是,他大声疾呼:“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张伯苓提出,学校体育关系到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早在1914年,张伯苓就指出:“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1916年,张伯苓强调,学校的目的是“造成德育、智育、体育完全发达,而能自治治人、通力合作之一般人才,以应时势之需要。
”因此,南开学校倡导学生知识优美、道德高尚和身体强健。
张伯苓强调:“教育与体育,绝对不能分离。
”“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
”体育与智育、德育有密切的关系。
“体育发达非啻身体之强健已也,且与各事均有连带之关系。
9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

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今天看了《张伯苓: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的文章,感触尤深。
毛泽东1917年《体育之研究》上发表过“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古往今来之圣贤伟人都深知体育之重要,都在尽力践行之。
而当今教育则漠然处之,谁之过?文中写道:作为私立学校的南开,办学经费捉襟见肘是常有的事。
但对于体育经费的投入,南开却不遗余力。
上世纪20年代中期,南开在校生不过千余人,却有15个篮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3处器械场,以及两个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
看到这些数据,我估计连体育学院都要汗颜了!现在城镇化加剧,学龄青少年纷纷向城市聚集,成千上万人的超大校比比皆是。
然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教育用地是一缩再缩,只容得下几栋超大的建筑,孩子们也只能站在走廊上看看四角的天空。
哪有地方去一展拳脚?哪有场所去野蛮其体魄?当今社会仍然是以分数论学校优劣:高考没有清华北大的学生就说这所学校不行,中考没有全县前100名的学生就说这所学校很差。
全县人民便口诛笔伐,学校便难于生存,为了逆势上扬,只有置师生于书山题海之中而不能自拔。
只是一味的在教室寝室徘徊,一味的在深夜中挑灯,哪有时间去运动场腾跳飞跃?哪有精力去器械场挥洒汗水?现在的舆论环境几乎可以让学校窒息。
如果有学生在运动场受伤,那家长便会兴师问罪,甚至大打出手。
如果有个人学生突发疾病在长跑中不幸猝死,那对于学校来说无异于毁灭,将人人自危,个个噤若寒蝉。
这样的环境有谁会去较真上体育课?有谁敢去野蛮其体魄?呜呼哀哉,君不见我们的学生热冷不适,犹如温室里的花朵?君不见我们的学生个个带着眼睛,弱不禁风?君不见我们的学生每天睡眼朦胧,表情冷漠?我们教育人除了呼吁,更多的是要努力破解之!我虽自己生性好静,体育奇差。
但我犹知体育之重要,一直让学生朝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努力奋进!每天早锻、上午大课间,晚上夕会跳绳是全体学生都要参加的,加起来一个小时足足有余;我们也克服困难向江西师大体育系和南昌豫章师范学院各争取了一名体育专业的支教老师,认真上好体育课;我们还把体育器材发放到班,提倡课后爱好体育的学生选择运动场;我们还组织了”舞龙、武术、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的兴趣班;我们借助毗邻江西省武警总队训练基地的优势,每年组织一次军训,我们还想每学期组织一次体育测试,把体育成绩纳入学生总评。
张伯苓

张伯苓:强我华夏,体育为先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
会议指出,学校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大约一个世纪前,教育家张伯苓提出,要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首先要重视体育;教育精神中应以“体育”为骨干;德智体三育中,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
“只知道压迫着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处也没有。
”张伯苓的教育实践,为我们今天思考体育问题,提供了一定借鉴。
张伯苓:强我华夏,体育为先张伯苓,1876年生于天津,早年弃武从文创办南开学校,一辈子献身教育,桃李满天下。
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首先在体育。
中国近代教育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像他这样倾心体育、精通体育。
张伯苓是“中国注重体育的第一人”。
早年立志造就新人才张伯苓弃武从文,有其历史渊源。
张伯苓的父亲以教私塾为生。
从小耳濡目染,张伯苓对私塾这种填鸭式教育深有感触。
一般而言,私塾的成立,只要有一位塾师、几个学生、一间草棚、一幅《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和几张桌椅,即可开班授课。
私塾的教育模式,构建的是没有愉悦的教育环境,主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生便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在战战兢兢中抱着书本死记硬背。
由于家庭并不富裕,加之父辈也无心供他走科举道路,张伯苓读了几年私塾后便报考了时称“新学”、不用缴纳学费的北洋水师学堂。
水师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主要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后来鲁迅到南京求学时入的也是水师学堂。
张伯苓在水师学堂学习5年,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新式教育训练,学到了比较系统的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对中西文化教育的异同也有了最直接的感受。
1894年,张伯苓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开始服务于北洋海军。
时值中日甲午战争,当时北洋海军数量、质量都不亚于日本,却惨败于对方。
兵败后的北洋海军,军心涣散、士气低落。
一日,张伯苓在海军衙门前竟看到一位军官在懒散地逗小哈巴狗开心,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痛感祖国国土虽大,历史虽久,人口虽多,但是人不行了,“必须改造人!”而此后不久,张伯苓亲眼目睹“国帜三易”,更令他毅然决定弃武从文、献身教育救国。
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兼顾德、智、体

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兼顾德、智、体作者: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15年第01期张伯苓创办南开系列学校,担任校长四十余年。
在南开园这块民主与科学的土壤中培养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从举世钦敬的革命伟人到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从读书万卷的文苑大师到为国争光的体坛虎将,他们都是从南开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张伯苓的人才教育信条是兼顾德、智、体三个方面,且德育、智育、体育观都有其独到的见解。
(一)张伯苓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视“德育为万事之本”。
他认为,“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育教育,而应特别着手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
在他看来,德育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内容,积极的人生观、事业心、意志、社会公德、正直、善良、无私等多种素质,都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尺度。
他的德育之首乃是爱国主义教育。
他认为,最大的公德就是爱国,学生要成为有用之才,必须“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
”张伯苓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1905年日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日东三省事宜条约”,独霸东北权益。
为了调查日本的侵略活动,1927年4月张伯苓曾亲赴东北考察,并成立东北研究会,把揭露日本侵略东北的罪行作为一个主要课题。
“九·一八”事变后,张伯苓出于爱国义愤,根据东三省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人文地理状况编写了一本教材《东三省地理》,作为高年级的必修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张伯苓的独创,是对帝国主义的挑战!此外,他还经常以亲身经历向学生讲述清政府的腐败,民族危机的严重,举行各种“国耻”纪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他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要求很严格。
他认为:“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
”他把人格的培养归纳为五个方面:1.立志,2.敦品,3.勤勉,4.虚心, 5.诚意。
他亲自抓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每逢周三的“修身课”,总是邀请校外专家名流,或者自己对学生作深入浅出、引人人胜的讲授,宣传为人作事和处世治学之道。
张伯苓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价值

张伯苓的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价值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张伯苓,近代教育家,生于1876年,在1951年逝世,他也是旧中国民办教育的楷模。
1894年,张伯苓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深刻的打击了他,他立志要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创建新式教育,将重心放在现代体育教育事业上。
他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创建了天津南开教育系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尤其是对学校体育思想与实践对当代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上更是做出了突出影响力。
一、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独具特色的体育教育理念关于体育教学,张伯苓有新颖独特的体育观念。
甲午战争中,中国被小国日本所打败,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清兵的腐败、懦弱。
张伯苓从思想上深受打击,从而提出了要改革教育体制,特别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度不断上升。
他认识到当时中国人的懦弱之处就在于缺乏健全的体质健康,只有重视国人的身体素质与体格锻炼,才可在外敌来临时做到有勇有谋、所向匹敌。
他曾经仰天长叹道:“夫中国当此千钧一发之秋,所恃者果何?在恃教育青年耳!欲与他国争衡,最紧要之方法,亦惟归诸教育”。
“强我种体育为先”。
他深深地认识到要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加身强ft健合格的人才,当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改革与创新现有的教育体制。
1934年,张伯苓在《南开的目的与南开精神》的演讲中提到的:“要想救国,教育是根本。
救国一定要要改变中国的旧面貌,而改造中国的关键之处在于改造人,这是总的出发点。
中国人知识经验贫乏、身体底子弱,以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局面,如何能存亡?”他任南开院校校长以后,在学校专门开设了体育课程,来强健学生的体魄。
他将西式的体育活动引进到中国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些举措比晚清政府开设体育课的时间。
(二)注重体育管理与建设自南开学校创建初,张伯苓就一直坚持着这三项基本准则,即“思想教育、推行科学、倡导体育健康’也由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校规与校纪,提倡学校要重视学生德智体齐头并进。
张伯苓的学校体育思想研究

张伯苓的学校体育思想研究作者:周宇来源:《体育时空》2012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9-000-01摘要本文通过对张伯苓学校体育思想的研究发现,他所倡导强国强种的体育思想、主张体育运动人人参与、强调体育运动能为学校及国家争光的学校体育思想,这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与体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张伯苓;学校体育思想;研究一、前言张伯苓(1876—1951),原名寿春,字伯苓,天津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始人,我国著名的体育家,我国近代早期体育领袖。
他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的顾拜旦,中国奥运第一人”。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旨在弘扬他的学校体育思想,汲取这种思想的精髓。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张伯苓的学校体育思想。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本人到云师大图书馆、西南联大人文库、云南省图书馆、一二一纪念馆等处查阅与联大体育活动有关的相关史料。
2.分析比较法:依据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对张伯苓的学校体育思想的相关资料做以收集、汇总、分析。
3.实地考察法:对西南联大旧址、一二一纪念馆、联大纪念碑等处。
三、结果与分析(一)结果1.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体育思想张伯苓因家学渊源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并接受了最初西方教育,深刻认识到祖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落后,通过对祖国、对国民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世界形势的了解后,张伯苓逐渐认识到祖国的积弱,萌生救国思想,逐渐形成了“教育救国”、“体育救国”的信念。
他说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对学生的教育方针须注意五点:“一曰重视体育;二曰提倡科学;三曰团体组织;四曰道德训练;五曰培养救国力量[1]”。
从他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体育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主张应人人参与学校体育人人参与体育运动是南开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南开学生的强烈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伯苓体育教育思想及其对现代学校体育的
启示
张伯苓的体育教育思想以自然、卫生、快乐和道德为中心,融运动训练与教育文化于一体,力求利益大众。
他认为,健康与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健康的人才能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贡献。
其体育教育思想,催生了自然疗法学说、运动道德思考和运动文化认识,探索出一条兼容并蓄、觉悟良知、健身快乐的提升身心健康的创新之路。
现代学校体育受到张伯苓的体育思想的影响,应当传承张伯苓的体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意识,让学生具有身心健康的意识,通过体育活动,塑造学生性格和培养学生的尊严,逐渐实现全民参与健身的目标。
并着力建设完善体育教育体系,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另外要注意加强体育教育教学力量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倡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倡导体育运动的文明文化,以便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快乐,为社会青年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当今社会,学校的体育是建设健康的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张伯苓的体育教育思想,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首先要运用良好的体育教育思想和有效的体育管理,着力建设一支安全、健康、高效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让学生能够从体育中获得快乐,并培养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