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郭锡良版)

合集下载

郭锡良古汉 复习要点(1)

郭锡良古汉 复习要点(1)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一、古代汉语的历史概述
1.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2.古代汉语主要的历史阶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等
3.古代汉语的影响因素: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文化交流等
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1.古代汉语的音系构成:音节、声母、韵母等
2.音韵变化规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3.古代汉语的音变规律:声母变化、韵母变化等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1.句子结构:主谓宾、主谓补、主谓状等
2.词类和词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3.时态和语气的表达方式: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四、古代汉语的词汇与用法
1.古汉字的部首和偏旁的意义与用法
2.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引申义、转义、借义等
3.古代汉语的规范用法:谦辞、礼貌用语、官方文书用语等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
1.古代汉语文学体裁的鉴赏与分析:诗、词、赋等
2.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仗等
3.古代汉语的名句解析和背诵:《论语》、《红楼梦》等
六、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翻译
1.古代汉语的阅读理解:古代文献、古籍、诗词等
2.古代汉语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考虑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七、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1.多读多背: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背诵经典名句
2.多写多练:模仿古代文体写作,进行文言文写作训练
3.多交流多讨论:与他人交流古代汉语学习心得,参加学习小组
以上是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对古代汉语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且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水平。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参考答案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古代汉语(郭锡良)复习提纲讲义1

古代汉语(郭锡良)复习提纲讲义1




2、《经传释词》(同上) 3、《词诠》(同上) 4、《古书虚字集释》(同上) 5、《诗词曲语词汇释》(同上)

2、《经传释词子书为辅。全书按古声 母发音部位排列,共10卷。体例严密,引 证广博,解说详备。借助同音假借的原理 说明虚词的意义。对语法研究很有启发。 分类不科学,收字太少。


9、亦声(名词解释,还要注意教材中的例 字) 汉字中合体字的义符兼有声符的作用, 这个音义相兼的部分叫作亦声。例如:坪, 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



B、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1、六种常见结构形式(熟悉并能举例) 左形右声 右形左声 上形下声 上声下形 内声外形 内形外声



5、《诗词曲语词汇释》(同上) 近代人张相著。主要收录唐宋元明时期的诗 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共收录单字、词语537项。 基本体例为:每条按照先诗后词再曲的顺序,采 用诗词曲自证或互证的方法。引证相当丰富,推 考缜密。但是,有语词失收、溯源失考等问题。 划地:怎的、只是;倒断:了断;坐来:本来; 脱空:故弄玄虚;吩咐:交付;左右:总之;赤 紧:当真;使数:奴仆。 情受、年时、来、闪、折、夜来、攲
3、古代汉语: 五四以前,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叫作 古代汉语。 4、小学: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二、古代汉语常识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辞书是字典、词典、辞典的统称。字典是主要用来解 释汉字的形、音、义的工具书,词典是主要用来解释词语 的意义、概念、用法的工具书。 词典与辞典:词、辞在表达言词、文词时意义相通, 但在古代,“词”可以用来指“语助”(虚词),如《经 传释词》、《词诠》;“辞”的指称范围比“词”大,一 般来说,以收录语文词汇为主的语文词典多称为“词典”, 而以收录术语、专名、学科性词汇为主的被称为辞典。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5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5答案

练习五(P907)一解释下列名词:四六:文体名,就是骈体文。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

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

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

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萧统《文选序》)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屈原)进谏逆耳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

“思”指根据确定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选择。

2.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

(萧统《文选序》)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

“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意思。

“观”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译文:晚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同飞,秋水和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

“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作“和、跟、同”等。

“与”另有动词“给与”和连词“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屈原《离骚》)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

“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马快跑,需要人驱赶。

“骋”是指纵马奔驰,卽马随意狂奔,不需要人驱赶。

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屈原《离骚》)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了别的想法。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郭锡良版)

(一)含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易·乾·文言》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系辞》(二)分类:1、消极修辞: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的方法,如增字,删字,颠倒,炼字等。

2、积极修辞:指广泛使用的各种修辞方式。

(1)引用①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文心雕龙·事类》②分类:A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列传》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B引事:引用历史故事。

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报任安书》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李白《与韩荆州书》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C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

先秦以引经书为主,如《孟子》引《诗经》26次,《荀子》引《诗经》70次。

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

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论语·子罕》。

c略改:左相日与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杜甫《饮中八仙歌》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王朗健笔誇翘楚。

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

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2)譬喻(比喻)①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3)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3)

(十一)介词、连词介词部分: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

2. 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

“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

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

连词部分: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

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答:主要有三种: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

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

意思是……。

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语气词部分: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和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含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易·乾·文言》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

《系辞》(二)分类:1、消极修辞: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的方法,如增字,删字,颠倒,炼字等。

2、积极修辞:指广泛使用的各种修辞方式。

(1)引用①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文心雕龙·事类》②分类:A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列传》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B引事:引用历史故事。

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报任安书》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李白《与韩荆州书》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C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

先秦以引经书为主,如《孟子》引《诗经》26次,《荀子》引《诗经》70次。

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

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论语·子罕》。

c略改:左相日与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杜甫《饮中八仙歌》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王朗健笔誇翘楚。

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

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2)譬喻(比喻)①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

②分类:A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等词语加以表明。

例:背如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肤如凝脂。

《卫风·硕人》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B隐喻:不用“譬喻”等比喻词,而是直接表述。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

……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柳宗元《封建论》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韩愈《答李翊书》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苏轼·卜算子》C博喻:用很多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例: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秋水》(3)代称(借代)①定义: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词,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②区别代称与譬喻:譬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某事物,译为“像”。

代称是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译为“是”。

例:乘坚驱良逐狡兔。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乘坚策肥。

《汉书·食货志》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水经注·巫山·巫峡》③分类:A用该事物的性质、特征指代该事物。

例: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诸葛亮《出师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水经注·巫山·巫峡》载圆履方。

《淮南子·本纪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伟业《圆圆曲》)赤脚挑残笋,苍头摘晚茶。

陆游《幽居初夏》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淮南子·礼论》皤然阡陌间,来往几鲐背。

陆游《若耶村老人》B用泛称代特称。

例: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后汉书·华佗传》擅山海之富。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

《青溪寇轨·容齐逸史》C用特称代泛称。

例:凌阳侯之犯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九章·哀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许史相经过,高门盈四牡。

王维《偶然作》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韩愈《马说》D用人名代事物。

例:日高五丈睡正浓,将军打门惊周公。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春网荐琴高。

黄庭坚《送舅氏野夫之宣城》E用地名代事物。

例:欲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

黄庭坚《题郑防画夹》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白行简《李娃传》常恐夜寒花索寞,锦茵银烛按凉州。

陆游《花时遍游诸家花园十首》F代职业,工种,官职等。

例: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大雅·板》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孟子》吴人伐楚,获俘焉,以为阍。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及三闾桔诵,情采芬芳。

《文心雕龙·颂赞》G用部分代全体。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4)并提(分承、合叙)①定义:并提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例: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脭醲肥厚。

……发皇耳目。

枚乘《七发》耳目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②并提之法用不好,则以辞害义。

例: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子左车为安阳侯。

《史记·孝景本记》③古籍中,合叙法用得较广泛。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韩愈《师说》风霜高洁,水落而不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公孙丑下》(5)互文(互见、互文见义)①特点: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②分类:A一个句子中某些字词互见。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没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郦道元《水经注》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欧阳修《醉翁亭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B多数情况下,互见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

例: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焦仲卿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诗》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C同义词互训,避免行文重复。

例: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

李斯《谏逐客书》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

《庄子·山水》跖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

《淮南子·说林》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王勃《秦王阁序》(6)夸饰(夸张)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史记·鸿门宴》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

《洛阳珈蓝记·王子坊》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7)倒置倒置是一种没有规律的修辞方式。

倒装是一种有条件的语法现象,今人的倒装对古人来说是正常的句式。

例: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公十九年》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江淹《恨赋》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韩愈《柳州罗池庙碑》(8)委婉①定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②分类:A避粗俗例: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

《史记·樊郁滕灌列传》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汉书·玄成传》权起更衣。

《赤壁之战》B避忌讳例:放勋乃徂落。

《孟子》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史记·秦始皇本纪》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汉书·灌夫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诸葛亮《出师表》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诗经·唐风·葛生》越数月,而先生亦捐馆。

廖廷柏《切韵考外篇·跋》C避冒犯例:陛下富于春秋。

《史记·李斯列传》太子方富于年。

枚乘《七发》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D交际辞令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迁议书》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左传·齐桓公伐楚》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左传·鞌之战》此外,还有反语、双关、拈连、设问、错综、对比、排偶、反复、层递、顶真等,今已见之,故从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