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脚——古代汉语指膝盖以下部位.如 古代汉语指膝盖以下部位. 古代汉语指膝盖以下部位 韩非子难言 难言》 孙子膑脚於 膑脚於魏 《韩非子 难言》:"孙子膑脚於魏." 中古以后指足. 杜甫《 中古以后指足.如杜甫《乾元中寓居同 谷县作》 手脚冻皴皮肉死. 谷县作》:"手脚冻皴皮肉死." 涕——上古指眼泪. 如《诗经 邶风 燕 上古眼泪. 诗经邶风 邶风燕 上古指眼泪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中古 以后指鼻涕.如王褒《僮约》:"目泪 以后指鼻涕. 王褒《僮约》 鼻涕长二尺. 下,鼻涕长二尺."
雌,雄还可指称植物,如"雄花", "雌蕊".
2,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於古 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的范围之内. 宫:上古泛指房屋.《墨子节用 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 时,因丘陵掘穴而处焉."秦汉以 后,一般民房不能称"宫",只有 帝王的殿堂,住处才能称公,如阿
房宫,未央宫,有些寺庙也可 称"宫",现在除了某些旧有名 称叫"宫"外,只有某些文化娱 乐场所叫,如"少年宫","文 化宫"等.
劝:古义是勉励,鼓励."以劝事 君者."是积极鼓励别人做某事. "劝学","劝耕" 劝 的今义一般是从消极方面来劝说 别人.
汤——古代汉语指热水.《论语 季 古代汉语指热水. 论语季 古代汉语指热水 见善如不及, 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 又如成语"以汤沃雪"" ""金 汤."又如成语"以汤沃雪""金 城汤池""赴汤蹈火" ""赴汤蹈火 城汤池""赴汤蹈火". 现代指食 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如"米 ""菜汤 菜汤" 汤""菜汤".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的一些词,到现代汉语里不能单独使 用,而成为构词成分,即语素。
三、词义发展的历史性与地区性
所谓词义变化的历史性,主要指古与今是相对而言 的,对汉代而言,先秦是古,而对唐代而言,汉代 又成为古。 所谓词义变化的地区性,是指古今词义的变化在不 同的方言里表现是不一致的,古代不少词义,在现 代汉语里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已经消失了, 但是,有可能仍然存在于方言中。
四、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古今詞義的異同,難的不在迥別,而在微殊,因而細微 的差別易生誤解。 2、注意詞義異同的系列性,把相關的詞放在一起來考察。 3、詞與概念的對應關系。 4、古與今是相對的,要歷史地對待詞義,不能搞一刀切。
《左传·庄公十年》“乡人”指同乡人,而 非乡下人。 《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 国。”“敌国”指“与我地位相当、相匹敌 的国家。”
二、古今詞義發展和變化
(一)古今詞義發展變化的类型与方式: 三种类型: 1、詞義范围的變化,有三种方式: 〈1〉詞義的扩大:菜、睡、匠、響、江、好 〈2〉詞義的缩小:宮、瓦、金、禽、臭、子 〈3〉詞義的转移:湯、府、涕、腳、走
词义范围发展变化的三种情况图示
A
X
A
X
A
B
A 义取代X义:扩大
X义取代A义:缩小
A义取代B义:转移
應用
理:治玉→治理(扩大) 官:官府→官员(转移) 替:废弃、衰微→代替(转移) 玺:印章→皇帝的印章(缩小)
三种类型之 2、詞義感情色彩的变化
褒義 貶義
词的褒贬意义的变化 词义轻重的变化
貶義 褒義 中性 貶義 古义轻,今义重 古义重,今义轻
通論之二
古今詞義的異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扩大
• 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从古义过 渡到今义,是在同一类属关系中 演进的。词义的范围由小到大, 由部分到整体,因而古义成了新 义外延里的一部分。
20
词义的扩大-响
古义:
后起意义:
回 声
声 音
响,《玉 篇》:“应 声也。”
天下云集而响应,羸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文化意义--女
古代汉语 柔弱 卑下 不是女人的本 质属性,而是 古代对女人的 文化评价意义
《诗经· 豳风· 七月》:“猗彼女桑。” 唐孔颖达疏:“女是人之弱者,故知 ‘女 桑’柔桑。”按:“‘女桑’柔桑” 意思是女桑 即是柔桑。
文化意义--一、二
一:奇 二: 不专一 背叛
这种意义的产生与 古人数的文化观念 有关。古人在很长 时间里存在偶数崇 拜观念。
39
词义的转移-汤
古义:
后起意义:
热水
菜汤、 米汤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 告子上》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的转移-涕
古义:
后起意义:
眼 泪
鼻涕
臧叔入,哭甚哀,多涕。
《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的转移-贼、盗 古义:
后起意义:
贼二人得我。
《童区寄传》
强 盗
小偷 偷窃
窃人之财,犹 谓之盗。
古词 今 义
颧骨部分
今义:
面部
脸
面
脸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的扩大-皮
今义: 一切动植物 的表层组织
古义: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左传· 僖公十四年》
兽皮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
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
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
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
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
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
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
),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
”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
”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
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g)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我们知道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特别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以外,还表现为词义的不断演变。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旧义不断地积累,新义不断地产生。
所以,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基本未变,完全不同,同中有异。
1.古今词义相同,没有发生变化。
尽管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仍有一部分词意义基本没有变化。
如: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等。
这些词都属于基本词汇。
但基本词汇也并非意义都不变,如:江、河,由先秦的专指→泛指。
没变的是基本词汇的核心部分,即我们在小学一年级最先学习的词语,马牛羊人口手……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就是说,有一些词,字形古今一致,意义却迥然不同。
如“该”古义为“完备”。
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招具:招魂所用的器具。
备,完备。
该,王逸注:“该,亦备也。
”永,长。
啸呼,指大声呼喊被招者的名字,这是招魂的习俗。
些(suò)句尾语气词,为楚人禁咒语惯用的句尾字。
3.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异,而在微殊。
P84例如:勸:以劝事君者(《左传成公二年》)——×规劝○劝勉、鼓励(上古)劝学、劝业场给: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给予(让对方得到)○供给(提供)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又○两次、第二次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1.词义范围的差异(1)词义范围的扩大——语言发展的一种总体趋势上面提到的“江、河”就属于这种情况。
再如:皮(毛)古:带毛的兽皮,类似于今天的裘皮。
《左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革去掉毛的,叫革。
西装革履、人造革(皮鞋)肤至于人的皮,古人称肤。
《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脸皮、植皮嘴后起字。
2: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汇2: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中绝大多数词,词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我们阅读古书的障碍,其中一个就是词义变化造成的。
因此有必要学习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把先秦至五四运动之前,当作一个整体,这是“古”。
把现在看成一个整体,这是“今”。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的三种情况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口、手、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牧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类词,我们叫它基本词汇。
“基本”,意味着它们并非没有一点变化。
如《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基本词汇数量不多,它和发展缓慢的语法一起,保证了语言的稳固性。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1)该: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suò)。
”(些,语气词)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
(2)抢:《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抢,突过。
】《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抢,撞。
】今义,“抢夺”。
(3)找:《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
或从手。
”【“找”为“划”的异体字】《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
”今义,“寻找”。
(4)偷:《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古义“淡薄、轻薄”,今义“偷窃”。
(5)羞:《左传·隐公三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古义“进献”,今义“害羞”。
(6)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古义“使者”,今义“出门携带的东西”。
(7)叔:《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
”古义,“拾取”。
古 代 汉 语(二)古今词义异同

偷 《商君书》:“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
于农。”
该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抢 《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
行李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范围上的差异
《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 《辛史。记” ·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于园圃,窃其桃李。”
4、合音词
诸 句中:之+于 《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
句尾:之+乎 《孟子·梁惠王》:“武王伐纣,有
诸?” 旃 之+焉 杨恽《报孙会宗书》:“愿勉旃,毋多谈。”
(2)词附。义”缩小
宫
《说文》:”宫,室也。”
《豳风·七月》:“上入执宫功。”
今古
瓦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
名。” 《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臭
《易·系辞》:“其臭如
兰。”
丈人 《论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3)词义转移 暂 突然、一下子
暂时
《广雅·释诂》:“暂,猝也。”
母亲 贫穷
母 《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 贫 荀子《天论》:“天不能使之贫。”
而且
且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古汉语中常常是两个单音词:
贪婪 婴儿 糟粕
《楚辞·离骚》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 《玉篇》:“男曰儿,女曰婴。” 《释名》:“酒滓曰糟,浮米曰粕。”
不要误将古汉语中的两个单音词当作现代的双音词: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老师费财,亦无益也。”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漢語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語言是發展的,學習語言要有歷史發展的觀點。
現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們又必須承認語言的繼承性,看到古今漢語相同的方面;但是更應該重視語言的發展,看到古今漢語相異的方面。
繼承和發展,是矛盾的統一,忽視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對的。
語言的各方面,詞彙變化最快。
舊詞不斷消亡,新詞不斷產生,詞義不斷演變。
在學習古代漢語時,我們必須特别注意古今詞義的異同。
有沒有這樣的一些詞:它們的意義直到今天仍舊是幾千年前的意義,幾乎沒有發生變化的呢?有的。
例如“雞”、“牛”、“大”、“小”、“哭”、“笑”等,它們所指稱的仍舊是幾千年前的同一概念。
這些是屬於基本詞彙的詞,是詞彙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語言的繼承性、穩固性的重要表現之一。
但是,像這種意義幾乎沒有變化的詞,在漢語詞彙中只占少數。
有沒有這樣的一些詞:它們的現代意義和古代意義是毫無關係的呢?也是有的。
例如“該”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當“完備”講(注:古代漢語裏,字和詞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漢語,傳統上都以字為單位。
本書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傳統的辦法,在論及某個具體的單音詞時,往往不稱“某詞”而稱“某字”,如不說“‘該’這個詞”,而說“‘該’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這樣,但我們實際上還是以詞為單位)。
),宋玉《招魂》:“招具該備,永嘯呼些。
”王逸注:“該,亦備也。
”到了中古以後才有“應當”的意義,在這後起的意義和“完備”的意義之間,我們看不出繼承的關係來(注:《說文》:“該,軍中約也。
”段玉裁注:“凡俗云’應該’者,皆本此。
”但是“軍中約”的意思沒有史料可以證明。
)。
又如“搶”(qiǎng)字,現代是搶劫的意思;《莊子·逍遙遊》中“搶(qiāng)榆枋”的“搶”,是“突過”的意思,《戰國策·魏策四》中“以頭搶(qiāng)地爾”的“搶”,是“撞”的意思,都和“搶劫”的意義無關。
再如尋找的“找”(zhǎ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
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
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
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
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
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
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
),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
”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
”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
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 g)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
再如寻找的“找”(zhǎo)。
《集韵》有个“找”字,那是“划船”的“划”(huá)的异体字,和“寻找”的意义无关,读音也完全不同。
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这少数字,有的只是同一个字,古今用法不同,表示不同的词;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它们的来历还没有被发现罢了。
就一般情况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由于语言的继承性,今义从古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今古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
有些关系是比较明显的,有些关系是比较隐晦的。
有些关系非常密切,竟致使一般人分辨不出古今词义的细微区别;有些关系比较疏远,却又令人误以为没有关系。
我们对於古今词义的关系,不管是密切的还是疏远的,都应该加以注意。
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假使古代汉语的词都像“鸡”、“牛”、“哭”、“笑”等一样,古今词义相同,我们读古书的困难就会小得多。
假使古代的词是死去了的,现代罕用的,当然对阅读古书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我们一查字典,也就解决了问题。
例如“傩”(nuó)字,《辞海》说是“驱逐疫鬼”,我们一看也就懂了。
又如上文所举的“该”(又写作“赅”)字,我们知道它在古代只有“完备”的意义,和现代“应当”的意义截然不同,那也好办,我们很容易就把古今词义分辨得清清楚楚。
只有在古今词义“微殊”的情况下,最容易产生误解,例如“劝”字,我们读到《左传》成公二年的时候,很可能把“以劝事君者”了解为“以此规劝事君的人们”。
事实上,上古的“劝”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这里的“劝”,只能作“勉励”讲。
至于“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义,那是很晚才有的。
我们如果把古今词义之间这种细微的差别忽略过去了,那就没有真正地读懂古书。
又以“给”字为例。
当我们读《战国策·齐策》,读到“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一句的时候,很容易把“给”字解作“给与”(给予)。
的确,这样讲似乎也讲通了。
为什么说“也讲得通”呢?一则因为现代“给”字所具有的“给与”的意义本来就是从古代“供给”的意义发展来的,所以二者自然能有共通之点;二则因为这样讲也能适应上下文。
但是,这一句话的“给”字绝对不能解作“给与”,因为在那个时代“给”字还没有这种意义。
又以“再”字为例。
“再”字在上古只有“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这些“再”字都只能解作“两次”(或“第二次”)。
要注意“再”和“复”的分别:“再”字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古人不说“二而衰,三而竭”,也不说“一之为甚,其可二乎?”),“复”字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
例如《战国策·赵策》:“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这里是“重复”的意思,所以用“复”,不能用“再”。
现代汉语的“再”相当於古代的“复”,假如拿“再”的现代意义去理解古书中的“再”(特别是上古),就会产生误解。
总之,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
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义去理解古书中的词汇。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在字、词、句方面狠下功夫,有一个“求甚解”的态度,认真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进而还应该对先秦、两汉和唐宋以后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的注意。
在解释古代词义方面,《说文》所讲的词义基本上是可靠的。
例如许慎在“再”字下面说:“一举而二也”,意思是说“同一的动作进行两次”。
这是非常恰当的解释。
《辞海》根据别的书把“再”字解作“重也、仍也”,已经不够确切,假定有人在解释先秦的作品时,把“再”解作“复也、又也”,那就完全错了。
我们要正确地了解古代的词义,就必须依靠比较好的字典和辞书。
《辞源》、《辞海》在字义的解释上比较慎重。
试看《辞海》对“劝”字的解释:【劝】去怨切,音券,愿韵。
(一)勉也。
礼表记:“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此为劝勉他人;又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此为受教而知所劝勉。
(二)俗谓以言说使人听从曰劝。
(一)是“劝”的古义,(二)是“劝”的后起意义,《辞海》把它们分得清清楚楚,这对我们了解古代词义无疑是有帮助的。
但是《辞海》却往往把古今词义混在一起,容易令人发生误解。
试看《辞海》对“给”字所下的解释:【给】基揖切,音急,缉韵。
(一)足也。
孟子梁惠王:“秋省敛而助不给”。
(二)供也。
左传僖四年:“敢不共给”,给亦供也。
汉书张汤传:“用善书,给事尚书”,谓供给书写之事。
(三)赐与曰给。
晋书舆服志:“四望三望夹望车,形制如皂轮,王公大臣有勋德者特给之。
”按凡与人以物亦曰给。
(四)言辞捷给也。
参阅口给条。
口给的“给”是特殊的意义,这里不讨论。
(一)(二)两个意义是上古的意义,本来都不错。
(三)“赐与”和“与人以物曰给”,则是后起的意义,混在一起就分不清时代了。
我们看《辞源》、《辞海》的时候,自己要下一些判断。
从所举的例子来看,还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
这里(一)(二)所举的是《孟子》《左传》的例子,可见它们是上古的意义;(三)“赐与”的意义举的是《晋书》的例子,《晋书》是唐代的著作。
至于“与人以物曰给”,未举出古代的例子。
可见是后起义,至少在上古不是常用义。
但是《辞源》、《辞海》在古今词义异同方面还做得很粗疏,不能单纯依靠它所举的例子来断定词义的时代先后。
有些文字学家的专著,对古今词义的异同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没有将古今的词义混为一谈。
他们或者只指出词的古义,例如许慎《说文》对“给”的解释是:“给,相足也。
”段玉裁在注解“给”字时说:“相足者,彼不足,此足之也,故从合。
”“对不足者供给”,这是“给”的本义,他们的注解都只解释了“给”的本义。
另外,他们还往往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如徐灏在他的《说文解字注笺》里,对“两”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引申之,凡双行者皆曰两。
故车两轮,帛两端,屦两枚,皆以两偁(称)。
说卦传:“参天两地而倚数”,两犹耦也,重也。
许训为再,再亦重也。
今直用为一二之数,非古义矣。
徐灏的意思是说,今天“两”字当“二”字讲,不是古代的意义了。
他的意见是对的。
但是,古人由於时代的局限,他们的解释不能像现代人在词典里给词下定义那样富於科学性。
他们虽然心知其意,由於当时字书的体例不够完善,只知道用同义词解释,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同义词的时候,就只能得其近似了。
许慎在“两”字下面不写“二也”,而写“再也”,已经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两”字不等於“二”。
他写一个“再也”,表示“重”的意思,因为他找不到更合适的同义词了。
汉语词义的研究,过去长期停留在古书训释的阶段,虽有不少成果,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字典或任何别的著作解决了词义的时代差别问题。
因此,我们今天在阅读古书时,除了查阅字典和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要自己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比较归纳,解决古书中遇到的词义问题。
词义在古书中的应用,是带有普遍性的;因为词义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对它有共同的理解。
例如《左传》“再”字共见四十七次,都是“两次”(或“第二次”)的意义,没有一次是“复”的意义的。
再拿《公羊传》、《谷梁传》、《墨子》、《论语》、《庄子》、《孟子》、《荀子》等书比较,也都没有例外。
这样,我们就用确凿的事实证明了《说文》“一举而二也”的解释是不错的。
有些事实甚至是前人所没有发现的,只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必然续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