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2、从词义轻重情况看: 轻------重. 诛-------责备 《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 口诛笔伐 杀戮 重-------轻 感激 古义愤激之意 《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 死。” •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皆感激为雲泣下.”
• 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而古代汉语则以 单音词为主 • 消息------“消长” • 贾谊《鵩鸟赋》“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 睡觉----睡醒 • 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刚刚 睡醒)”。
古今词义的异同
• • • • • • • • •
语言是发展的 词汇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 ↙ ↓ ↘ 旧词消亡 新词产生 词义不断演变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汉语的基本词汇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 • • •
• • • •
该 古代常用义-----完备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 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 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乞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丈夫----男子的通称 丈人-----古代对尊敬的老人的称呼,同今称岳父为 丈人意不同
3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涕 古义指眼泪.《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 涕,中心不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 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涕"来表示.《诗经·陈风·泽 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上古汉语中一般不用"泪",汉代 才有"泪".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于是 泪,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汉以后仍有用"涕"表 示眼泪者,如《出师表》:"临表涕零."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睡 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 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 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 中"睡"均为"坐寐"义. 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苏轼《海 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的异同
(1)完全不同 例:绸,该,抢,行李 绸 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 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 君》:"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教案

古今词义的异同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概念,认识到古今词义的变化。
2. 通过对古今词义的对比,使学生掌握词义演变的原因和规律。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概念,词义演变的原因和规律。
2. 教学难点:词义演变的具体实例,古代文献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古今词义的概念和词义演变的原因规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词义演变实例。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古代文献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今词义异同的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古代文献,词义演变案例。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代文献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古代文献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古今词义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古今词义的概念,解释古今词义的变化。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词义演变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词义演变的规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献的理解,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古今词义的异同教案六、教学活动1. 课堂互动: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古代文献片段,分析其中古今词义的变化,并进行展示。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古今词义的理解程度。
2. 小组展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古代文献,注意其中古今词义的变化,并进行简要分析。
2.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今词义变化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古今词义的理解程度。
2: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汇2: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中绝大多数词,词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我们阅读古书的障碍,其中一个就是词义变化造成的。
因此有必要学习词义演变的知识。
“古今”,把先秦至五四运动之前,当作一个整体,这是“古”。
把现在看成一个整体,这是“今”。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的三种情况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口、手、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牧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类词,我们叫它基本词汇。
“基本”,意味着它们并非没有一点变化。
如《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基本词汇数量不多,它和发展缓慢的语法一起,保证了语言的稳固性。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1)该: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suò)。
”(些,语气词)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
(2)抢:《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抢,突过。
】《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抢,撞。
】今义,“抢夺”。
(3)找:《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
或从手。
”【“找”为“划”的异体字】《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
”今义,“寻找”。
(4)偷:《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古义“淡薄、轻薄”,今义“偷窃”。
(5)羞:《左传·隐公三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古义“进献”,今义“害羞”。
(6)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古义“使者”,今义“出门携带的东西”。
(7)叔:《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
”古义,“拾取”。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詞義的異同【重點】:古今詞義發展變化的三种類型、辨別古今詞義的細微區別(微殊)一、詞義的變化與辭彙的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講古今詞義的異同之前,首先應該明確,詞義的變化與辭彙的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辭彙是語言中所有詞的總合。
辭彙是語言的建築材料,辭彙是由眾多的詞構成的,自古至今,辭彙是一直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着的。
漢語的辭彙也一样,這種發展變化包括三個方面:1、舊詞消亡。
由於社會制度的變更,與之密切聯繫的一些詞也就隨著舊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
如:《左傳·昭公三年》有一段記載奴隸社會中把人分為十等的文字:“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台。
”由於奴隸制度的消亡,其中“皂、輿、隸、僚、僕、台”等表示各種奴隸等級的詞也就隨之而消亡了。
再如:?(兩歲牛)、犙(三歲牛);牭(四歲牛)——在以畜牧業生活為主的社會裏,這些詞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表明人們對牲畜的重視和認識。
但當社會發展到以農耕為主的時代,這些專門的辭彙,就逐漸失去了它們存在的意義。
因而這些辭彙以後就很少再用了。
再如一些反映古代酷刑的詞:劓:割去鼻子;黥:在臉上刺字,並加墨於其上,又叫墨刑;臏:剔去膝蓋骨(孫臏),這些詞語也隨著舊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
2、新詞產生。
詞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
它與社會生活的聯繫最為密切,對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最為敏感,因此辭彙的發展變化比起語音、語法也最快。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習俗等等的不斷變化,人類思維的深化,新思維、新概念也大量地產生出來,這些都要求語言能夠滿足新的交際需要,因而也就推動了新詞的大量產生。
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不作舉例說明。
3、詞義的發展變化。
嚴格說來,人們對社會、自然的認識不斷深化,所有的詞義古今都有差異,比如以最簡單的“人”為例,古今所指雖然相同,但是古代人所理解的“人”跟我們今天觀念中的“人”肯定會有不同,又如古今生活方式的變化也使一些詞的內涵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例如“坐”,古代是指雙膝著席,臀部落在腳後跟上,而現在是雙腳垂地,臀部著物。
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汤:本义指热水。《说文》“汤,热水也。” 《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镬:大锅。汤镬:古代的一种刑罚。 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食物煮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2.词义轻重的不同 a.从词义的轻重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
今义重。如 诛:最初只是责备的意思。《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 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今成语有“口 诛笔伐”。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 义加重了。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
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 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 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 一面。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 汇及一些一般词汇。
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进 退”、 “穷达”。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 题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 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 息,安有常则。”
今:news
地方:古:土地方圆。
妻子:古:妻子儿女。
睡觉:古:睡醒。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 题
b.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古义重,今义轻。如: 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异苑·卷五》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异同的情况1、古今无别基本词汇,自然现象、亲属名称、肢体名称2、古代使用、现代不用(1)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觥;(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取代,如倡优。
3、用字相同,但古义与今义迥别,如怕,本为泊的本字,与害怕之意无关。
4、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关系较为复杂,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1)意义的多少不同。
池,古护城河、池塘;今池塘、旁边搞中间洼下的地方(乐池、舞池)。
古汉语中有些词,除有现代常有的意义外,还有些现代所无的意义,如国(都城)、家(卿大夫的封地)、怜(爱)。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售,古侧重于行为的结果,如《广韵》:“售,卖物出手。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
”今只侧重行为的本身,如售票,零售。
再,古侧重行为的具体数量,即两次或第二次,如晁错《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今侧重行为的重复。
(3)词义的轻重不同。
恨,古义轻,今义重。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怨则是古义重,今义轻。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国语越语上》:“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孟子·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从词义适应的范围看,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三类。
1、缩小。
古义范围大于今义。
坟:土堆积而成的高地。
亲戚:亲属,包括父母子女。
臭:气味。
宫:室,房屋。
禽:鸟兽。
丈夫:男子。
2、扩大。
古义范围小于今义。
色:脸色。
江:长江。
河:黄河。
雄:鸟父。
雌:鸟母。
户:单扇门。
3、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联系。
走:跑。
狱,案件。
诛,责求。
从词汇发展历史看,三者可以交替发生。
古今词义的异同

“爪牙”、“吹嘘”、“复辟”
三、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
1、从字形上分析
醒
《秦淮健儿传》:与僚友饮酒酣斗力毙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与僚友饮,酒酣,斗,力毙 之。”
正确:“与僚友饮,酒酣斗力,毙之。”
2、从语境分析
《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
“鸿胪寺” “白马寺”
(二) 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轻重变化
《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 穷。” 《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 恨。”
“口诛笔伐”、“天诛地灭”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二人 入于骨髓。” 《汉书·苏武传》:“闻汉 天子甚怨卫律。”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 千金,邑万户。”
《左传·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 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小结
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的变化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缩小
“臭”、“肥”、“恶”、“好”、“子”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 道。”
《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 杖荷蓧。”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 孝公表甚 长,而酒酸不售。”
《左传·蹇叔哭师》:“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汉书·萧何传》:“汉王怒,欲谋攻 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 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 乎?’”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 有片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词义发展的历史性与地区性 (四)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该注意的几个 问题
词义的变化与词汇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汉语的词汇发展变化
〈一〉旧词消亡。 如:古代表示窗户的词的两个:“向” ,“牖” ,现 代则只用“窗”. 耒耜 皇宫有关的词 方言词汇(农业词汇)民俗
〈二〉新词产生: 甲骨文中有“春”“秋”两个词,“春”是 耕田、播种的季节,“秋”是收获的季节, 商代可能只有两季。周以后始分四季。 周代:“豝”(牝豕)、“豭”(牡豕)、“豵”(生六月 豚)、“豕-开”(三岁豕) “猪”(豕而三毛丛居 者)、“豚”(豕子)、“豥”(豕四蹄皆白者)、 “豨”(豕走貌)、“豷”(豕喘息) 《说文解字》, 从“豕”的字有22个
3 词义轻重的变化
(1)古义轻,今义重的例子: 【诛】〈古〉责备。 〈今〉杀掉。 ⑵古义重,今义轻的例子: 【感激】〈古〉激奋。 〈今〉感谢。
• 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以后,应该说词 义范围一般也发生变化,例如“复辟”, 词义扩大了;“锻炼”,词义范围发生了 转移。 • 下流
3 词义使用范围的变化
⑵古汉语里的贬义词到现代汉语里变为褒义 词: 【锻炼】〈古〉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 〈今〉使身体强壮,使思想提高。
⑶古代汉语里的中性词到现代汉语里变为贬 义词: 【谤】〈古〉背后批评议论。 〈今〉诽谤,毁谤。背后无中生有地说别人 的坏话 鸡鸣狗盗 ⑷古代汉语里的中性词到现代汉语里变为褒 义词: 祥:古指预兆征兆,今指好的征兆。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即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 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 之处。由于古今义有联系,有相同的方面, 我们往往忽略了不同的方面。因此这部分 词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感到最困难的地方, 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 城:城墙→→城市 • 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
• 讨论:这三种词在阅读理解古籍时各有怎 样的影响?
四 辨析古今词义异同应该注意的四 个问题
1 注意那些差别不太大或不太明显的情况 2 其次,考察古今词义的不同,要注意词义 异同的系列性,不要个别地孤立地去死记 硬背,而是把相关的词放在一起 3 在考察古今词义的不同时,需要注意词与 概念的对应问题。 如 洗,今可以指洗头发洗身子洗手洗脸洗 脚 古代则各有不同的动词:沐浴 頮洗
• 神马 浮云 冏 杯具 蜗居 被xx x二代 xx体 小黄人 大黄鸭 • 粉丝 微信 大伽
• 〈三〉词义的发展变化。
• 严格说来,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识不断 深化,所有的词义古今都有差异,又如古今 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一些词的内涵发生了 相应的变化,例如 “人” “坐”
我们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只是词汇演变中的 一种情况。我们讲的词义异同,是指同一 个词,它所指的意义古代和现在有哪些相 同和不同的地方。
“汤” 涕 闻 “脚” 《说文》:“脚,胫也。”《庄子· 徐无鬼》:“乳 间股脚。”“股脚”即大腿和小腿。中古以后,“脚”开 始指踝骨以下的部分,并在口语中逐渐替代了“足”, “坟”,本义是指大土堆,后来引申出两个意思,一是指河 堤,如《楚辞· 九章· 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 《诗 经· 周南· 汝坟》:“遵彼汝坟。” 二是指在墓上堆土,如 《礼记· 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又《史记· 文帝 纪》:“不治坟,欲为省。”本来堆土只是作为一种标记, 后来成为惯例,“坟”就发展出“坟墓”的意思。《说 文》:“坟,墓也。”
(3) 词义的转移 具体地说,一个词在产生了新义以后,旧义 就不存在了,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 联系,所以不能看作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暂” :在汉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 汉代以后表示不久、短暂的意思,到了现 代汉语里,“暂”表示暂时。
• 暂表示时间范畴这一点上,古今义有联系,但具体的范围却发生了转 移。 上古:突然 中古:短暂 中古以后:暂时 《广雅· 释诂》“暂,猝也”这是暂的本义。《说文》“默,犬暂逐人也 (犬不吠突然向人扑去)”。“突,犬从穴中暂出也(狗不吠突然向 人扑去)《左传· 僖公33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暂,突然) 庾信《镜赋》 “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暂,短暂) 王勃《滕王阁序》“宇文新州之懿范,幨帏暂驻。”(复姓宇文的新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美好榜样,他乘坐的车子短时间的停留。 这里的“暂时的”不仅与“突然”一下字有明显的区别,与“短时的” 也不同,“暂时的”是对将来而言,“短时的”只是表示时间短暂, 并不包含将来要做的意思。
理:治玉→治理 官:官府→官员 替:废弃、衰微→代替玺:印章→皇帝的印 章
• 词义的转移往往与词义的扩大或缩小有联 系,因为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并不 是凭空跳过去的,而是经历了引申的过程。
2 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的褒贬意义的变化
(1) 古汉语里的褒义词到现代汉语中变为贬义 词: 【复辟】〈古〉恢复君位。辟:君主。 〈今〉泛指被推翻的反动统治者恢复原来的 制度或地位。 【爪牙】〈古〉得力帮手。 〈今〉走狗,帮凶。
《礼记》中说:“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 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 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 春秋战国时宋有公子围龟、楚有斗韦龟、汉有京兆尹陈龟、 幽州刺史朱龟、曹魏有典农刘龟、唐宗室有楚王灵龟、嗣 曹王龟年、大臣有崔从龟、王龟、刘崇龟、李权龟、庶僚 有乐朋龟、薛元龟、协律有李龟年、进士有张仁龟、处士 有陆龟蒙、道士有解元龟、白居易叫他侄子做龟儿、字文 籍字夏龟、张志和本名龟龄、陆游叫龟堂病叟、又做“龟 堂”、又以龟壳做帽子,又有张龟寿、日本有龟井昭阳、 有龟井南冥、有龟谷省轩、有龟田莺谷、有龟田鹏斋、有 龟田绞濑…
古汉语里一些词的词义基本上没有变化,但词义的 使用范围有了变化。这主要是指古代的一些词, 到现代汉语里不能单独使用,而成为构词成分, 即语素
例如“济” ,在古代单独使用,主要有三个义项:〈1〉渡 河。《左传· 文3》:“秦伯伐晋,济河焚舟。”〈2〉成 功。《左传· 僖22》:“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 济。”《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夫济大事必以人为 本。”〈3〉帮助。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成寺升公清 风亭》:“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济”的这三个意义在现汉中作为语素存在于成语或复合词中, 如“同舟共济”(渡河),“济事”(成事,如“人少了 不济事。”),“救济”、“杀富济贫”(帮助),等等。
;老僧带你西天去,免在人间受一刀
睡
(2) 词义的缩小 “宫” “瓦”(弄瓦) 《 诗经· 小雅· 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 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ti4,载弄之瓦。” 我的夫人有了身孕,请你看看,弄璋乎,弄瓦乎?” 璋也要弄,瓦也要弄。” “弄獐宰相” 李林甫 去岁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弄去弄来还弄 瓦,令正莫非一瓦窑?”
1 词义范围的差异
病 访 (1) 词义的扩大 : 古代词义范围小,现代词义范围大 例如: “江”与“河” “皮”:古: 今:表面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
上古时期,菜只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到了中古以后,菜就包括肉类、蛋 类及其熟食在内了。本义:蔬 菜。说文:䓍之可食者。 混沌乾坤一口包,也无皮血也无毛
•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今词义继 承发展的一面,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掌握和 理解现代汉语的词语的意义,并自觉利用 我们熟知的现代汉语的词来掌握古汉语的 词汇。需要强调指出,事实上,古汉语里 的许多词,我们看起来很陌生,很困难, 这往往就反映了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词语并 没有真正理解,或习焉不察。在学习古汉 语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自觉地做到联系古 今,比较分析,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金 ”:所有金属的总称 . 《说文》:“银,白金。”“铜,赤 金。”“铁,黑金。”等等。汉代以后, “金”专指黄金。 “亲戚”在古代指自己家庭的所有成员以及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 《大戴礼记· 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 孝,谁孝?”
虫 :甲骨文字形象蛇形,本读huǐ,即虺,是一种毒 蛇。后为虫的简体。本义:昆虫的通称 《大戴礼记》:“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 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 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 精:精英 领䄂
4 词义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 “庙” 癌
练习
严重 《史记•游侠列传》“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 用。” “尊重、敬重” 今义 “重大、紧急” 。 行李 《左传》“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 寡君”——你(郑国君主)接受到楚讨伐我 的命令,亦不派一个使节来告诉我(晋国君 主)。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铺盖行囊。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基本词汇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例如: “豆”:古代指一种盛食物的器皿;现在“豆”指一种 植物 “绸” :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九歌· 湘君》:“薜(bi4)荔拍(附着)兮惠绸。”王逸 注:“绸,缚束也。”未雨绸缪 “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 。 《楚辞· 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 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 招君也。” 上述词可能是假借义取代了本义,也可能其中的联系我们没 有研究出来,现在只能说它们是同音同形词
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 词汇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新词新语在数量 上的扩大和增多(词汇学),另一方面还表 现在词义的演变,即旧词产生新义上(语义 学)。 •一词多义 •同音词 •同义词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二)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类型与方式有三 种类型:(就某一义项来说的) 1、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方式:〈1〉词 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 的转移。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3、词义使用范围的变化。
古今词义的异同
• 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是随着社会 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 斯大林:“语言,主要是它的词汇,是处 在差不多不断改变的状态中,工业和农业 的不断发展,商业和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就要求语言用工 作需要的新的词和新的语言来充实它的词 素。语言也就直接反映了这种需要,用新 的词充实自己的词汇……”。 • 东干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