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轻重变化 (1)古义轻今义重 诛:《说文•言部》:“诛,责也。”成语“口 诛笔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 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 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指遗憾。“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2)古义重今义轻 怨:古义指痛恨。“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 髓。”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吾闻汉购吾头 千金,邑万户。”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 “吹嘘”在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 “爪牙”在古代指得力助手。 “谤”古指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货财”。 4.从成语中考察 成语“揭竿而起”、“走马观花”。“举世无 双”、 “赴汤蹈火”,等等。
2.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扩大以后,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焚,烧田也。” 響,回声。 色,脸色。 江、河,古代为长江、黄河的专名。 皮,古指兽皮,带毛的。 醒,由酒醉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病古重病曰病。 粮:原指干粮。 涉,原指淌水过河。 匠,“木工也”。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 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 近等)。
赂,古指用财物送人,又指赠送的财物,中性词。 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 锻炼,在古代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中性。 后指吉 祥,为褒义。 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 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 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
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件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菜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 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 露》记载: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 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 与"肉"区别明显. 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 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 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 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 禽: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 《白虎通》:"禽者何 鸟兽之总名."《周礼·天 官·庖人》:"有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 雉,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 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 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 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荤 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 文·艹部》:"荤,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 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 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范成大 《离堆行》:"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 荤."舒梦兰《游山日记》:"公已绝荤久矣,亦尚 思肉味否 "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 其他用例 江,河,响,唱,雄,雌,牙,齿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义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词义的扩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词的词义会发生扩展。
例如,古代的“区区”指的是小小、微不足道的意思,如今则常用于表示可怜、不值得称道的意思。
2. 词义的缩小:有些词在古代的意义相对较广泛,到了现代词义则被缩小了。
例如,古代的“子弟”指的是家中的儿子和弟弟,今天则特指官宦人家的子弟。
3.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一些词的义项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例如,古代的“交”除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意思外,还有亲近、结交的含义,而现代则强调互相沟通、交流。
4. 词义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知”指的是了解、明白的意思,而如今则
强调有学问、有知识。
总体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是受到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词义也会随之而变化。
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

第三講古今詞義的異同同義詞辨析汉语的词汇,除了一部分基本词汇外,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这种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参看教材84页)二、古今词义迥然不同(参看教材84页)【揭】《说文》:高舉也,從手曷聲。
现代是指把盖合或粘合着的东西分开。
但在古代却是“高举”的意思。
《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
”《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揭”在这些句子中只能理解为“高举”。
揭竿而起。
有人把成语“昭然若揭”解释为“明白得好象把遮盖着的东西揭开一般”,这就是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而造成的错误。
【抢】现代是抢夺、抢劫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却是“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百姓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碰地罢了)今天只有在“呼天抢地”这样的成语里还保留古义。
古代也有“撞”这个词,但在早期的古籍中,是“击”的意思,如《韩非子·难一》:“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撞晋平公【僵】现代汉语中是“僵硬”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却是“倒下”的意思。
《战国策·燕策》:“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
”“阳僵”就是假装倒下。
《汉书·眭弘传》:“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
”“僵柳”即枯倒在地的柳树。
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是说百足虫由于脚多,死了也不会趴下。
【很】《说文》:不聽從也。
《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
”【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杜预注:“行李,使人。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的差别,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有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詞義的異同【重點】:古今詞義發展變化的三种類型、辨別古今詞義的細微區別(微殊)一、詞義的變化與辭彙的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講古今詞義的異同之前,首先應該明確,詞義的變化與辭彙的變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辭彙是語言中所有詞的總合。
辭彙是語言的建築材料,辭彙是由眾多的詞構成的,自古至今,辭彙是一直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着的。
漢語的辭彙也一样,這種發展變化包括三個方面:1、舊詞消亡。
由於社會制度的變更,與之密切聯繫的一些詞也就隨著舊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
如:《左傳·昭公三年》有一段記載奴隸社會中把人分為十等的文字:“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台。
”由於奴隸制度的消亡,其中“皂、輿、隸、僚、僕、台”等表示各種奴隸等級的詞也就隨之而消亡了。
再如:?(兩歲牛)、犙(三歲牛);牭(四歲牛)——在以畜牧業生活為主的社會裏,這些詞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表明人們對牲畜的重視和認識。
但當社會發展到以農耕為主的時代,這些專門的辭彙,就逐漸失去了它們存在的意義。
因而這些辭彙以後就很少再用了。
再如一些反映古代酷刑的詞:劓:割去鼻子;黥:在臉上刺字,並加墨於其上,又叫墨刑;臏:剔去膝蓋骨(孫臏),這些詞語也隨著舊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
2、新詞產生。
詞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
它與社會生活的聯繫最為密切,對社會生活的變化反映最為敏感,因此辭彙的發展變化比起語音、語法也最快。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習俗等等的不斷變化,人類思維的深化,新思維、新概念也大量地產生出來,這些都要求語言能夠滿足新的交際需要,因而也就推動了新詞的大量產生。
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不作舉例說明。
3、詞義的發展變化。
嚴格說來,人們對社會、自然的認識不斷深化,所有的詞義古今都有差異,比如以最簡單的“人”為例,古今所指雖然相同,但是古代人所理解的“人”跟我們今天觀念中的“人”肯定會有不同,又如古今生活方式的變化也使一些詞的內涵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例如“坐”,古代是指雙膝著席,臀部落在腳後跟上,而現在是雙腳垂地,臀部著物。
古代汉语常识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涕:古義指眼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孫入哭, 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來表示。《詩 經·陳風·澤陂》:“涕泗滂沱。”毛傳:“自目曰涕, 自鼻曰泗。”後來由眼淚變爲鼻涕。上古漢語中一般 不用“淚”,漢代才有“淚”。王褒《僮約》:“目 淚下落,鼻涕長一尺。”於是淚、涕分工,涕主要表 示鼻涕。但漢以後仍有用“涕”表示眼淚者,如《出 師表》:“臨表涕零。”
搶:《戰國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 徒跣,以頭搶地耳。”《莊子·逍遙遊》: “我決起而飛,搶榆枋。”兩處的“搶”皆 “碰、撞”之義。
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左傳· 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 之往來,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 西,指物不指人。
• (三)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 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词义范围的差异 ①词义范围的扩大。 ②词义范围的缩小。 ③词义范围的转移。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①词义褒贬的差异。 ②词义轻重的差异。
①词义范围的扩大。
詞義從古義過渡到今義,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範 圍隨之擴大,使古義成爲今義外延的一個組成 部分,稱爲詞義範圍擴大。
菜:古義專指蔬菜。 《说文》:”菜,草之可食 者。”到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到吳 敬梓《儒林外史》時,菜已經由專指蔬菜而兼 指肉、蛋等副食。
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 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 坐曰子非吾友也
葷:古義指蔥蒜等有辛辣刺激氣味的蔬菜。 《說文·艸部》:“葷,辛菜也。” 後指魚肉 等肉類食品,《舊唐書·王維傳》:“居常蔬 食,不茹葷血。”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今词义异同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语音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这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我们如果从今义去解释古义,就不能正确地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所以,学习古代汉语时,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传承词一、古今词义的基本情况(三种)(一)词义基本没有变化的。
这主要是基本词汇部分,如天地人马牛羊,日月风雨霜雪,东南西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等。
这些都属于汉语的基本词汇。
但没有变化的词义也不仅限于基本词汇。
例如:埃、皑、秕、唉、巢、尝、澄、厨、怵、慈、粹、钓、麩。
复音词也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如芍药、梧桐、凤凰、仓庚、蟋蟀、参差、窈窕、踊跃、逍遥、翱翔等,这些词在《诗经》中已经有了。
正是由於这些词的意义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因而同发展缓慢的语法结构一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也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从学习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很显然,对这类词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
古用今废词(二)词义完全不同或已消亡的词词义完全不同就是说,有一些词,从形体看,古今一致,从意义上看,迥然不同,例如“该”,古代的常用义是“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王逸注:“该,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三:“备,该,咸也”。
在现代汉语中“该”的常用意义是“应当”。
成语有“言简意赅”,“赅”是完备,不过字形不同。
还有词已消亡,我们说词的消亡是指在口语中不再使用,在书面语中一般也不再用,当然这是就整个社会讲的,至于个人,在文章中用了一个已消亡的词,那是有可能的,我们考察词的存亡,是从整个社会着眼的。
例如:在《说文》中有关牛的字有牬(bèi,两岁半)犙(sān,三岁半)(tú,黄牛卷文)等,现在已不使用了,《诗经·大雅·荡》“内于中国”“”(bèi)是指发怒,现在谁还用“”这个词来表示发怒呢?这些词义完全不同或已消亡的词,对初学者困难较大,但我们只要查查字典就可以解决,不会给我们增加太大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府:仓库→官府 访:询问→拜访、察访
脚:小腿→足
百姓:百官→平民
返回本章目录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与轻重两个方面。 1、褒贬不同 古义褒今义贬的:
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
古义贬今义褒的:
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 使之提高或变好
词义的缩小-宫
古 义: 室、房屋
后起意义:
宫殿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战国策·秦策》
词义的缩小-金
古 义:
金属
后起意义:
黄金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词义的缩小-亲戚
古义:
亲属,包括 父母子女
后起意义:
亲属
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词义的缩小-丈夫
上古义:
对男子的尊称
古 代 汉 语
第三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 如:马、牛、山、人、手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
窃人之财,犹 谓之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古义:
小偷 偷窃
后起意义:
小偷 偷窃
后起意义:
强盗
词义的转移-牺牲
古义: 为祭祀宰杀
的牲畜
今义:
为正义而 舍弃生命;放 弃或损害一
方的利益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左传·庄公十年》
词义的转移-行李
古义: 外交使者
后起意义: 出行时携 带的铺盖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是个历史概念。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 古,则六朝是今。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
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 后)货币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 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
消息
散消息,安有常则。”
今:新闻
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 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 一定的联系。
词义的转移-汤
古义:
热水
后起意义:
菜汤、 米汤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告子上》
词义的转移-涕
古义:
眼泪
后起意义:
鼻涕
臧叔入,哭甚哀,多涕。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词义的转移-贼、盗
贼二人得我。
《童区寄传》
古义:
强盗
感情色彩变化-谤
上古义: 背后议论 或批评别 人的短处
(中性词)
今义:
毁谤
(贬义词)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齐策》
感情色彩变化-赂
货赂将甚厚。 上古:
《荀子·富国》
财物;
争割地赂秦。 赠送财物
《史记·陈涉世家》 (中性词)
后起意义:
贿赂
(贬义词)
吏坐受赇枉法。
《汉书·刑法志》
后起意义: 女子的配偶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战国策·赵策》
词义的缩小-臭
上古义:
各种气味,
读xiù
后起意义:
坏的气味,
读chòu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月令》
如恶恶臭。
《礼记·大学》
词义的缩小-池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 水以为池。
《左传·僖公四年》
古义:
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如: 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绸,今:丝绸 该,今:应当。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鄙—廉—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
城:城墙→→城市 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感情色彩变化-下流
古义: 地位或处境 低下的人
(中性词)
今义: 品质卑鄙
(贬义词)
下流多谤议。 《报任安书》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报孙会宗书》
感情色彩变化-锻炼
古 义:
玩弄法律, 诬陷别人
(贬义词)
后起意义:
从不断实践 中增强体质 或提高思想
(褒义词)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后汉书·韦彪传》
观,guàn,台观,上古指①宗庙或宫廷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 ②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词义的转移-怨、恨
穆公之怨此三人入 于骨髓。
《史记·秦本纪》
侯自我得之,自我 捐之,无所恨。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古义 今义
怨恨 恨憾 古:怨>恨 今:怨<恨
词义的转移-举例
走:跑→行走 诛:责备→ 杀戮
狱:案件→监狱 去:离开→前往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 “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 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 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词义的扩大-响
古义:
回声
后起意义:
声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江水》
词义的扩大-色
古义:
脸色
后起意义:
颜色
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
《史记·滑稽列传》
词义的扩大-购
后起意义:
泛指买东西
古义: 悬赏征求
夫今樊将军,秦 王购之金千斤,邑万 户。 《史记·刺客列传》
信乃令军中毋杀 广武君,有能生得者 购千金。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词义的转移-羹
上古义:
带汁的 肉食
肉谓之羹。
《尔雅·释器》
肉有汁曰羹。
《太平御览》
中古以后:
羹汤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王建《新嫁娘词》
词义的转移-庙、寺、观
上古义 后 起 意 义
庙 宗庙 一般庙宇,奉祀“神”
寺 官署 观 台观
佛教的寺庙,奉祀“佛” 道教的道观,奉祀“仙”
古词 今 义
脸 颧骨部分
面
脸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的扩大-皮
今义: 一切动植物 的表层组织
古义:
兽皮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左传·僖公十四年》
兽皮 人皮
皮-带毛的 革-去毛的 肤
返回本章目录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 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今:臭味。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后汉书·武帝纪》
返回本章目录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 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暂——古:突然。今:时间短。 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 领——古:脖子。今:领子。 忙——古:心中烦乱。今:工作多。
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与古义,古义包括 在今义之中。
总结 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与古义,今义是古 义的一部分。
上古用 词 赂 赇(qiú)
词义 财物;赠送财物
贿赂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变化的复杂性-币
先秦义:
礼物
汉
后起意义:
货币
使者致币。
《庄子·让王》
币,帛也。
《说文解字》
黄金以溢名,为 上币。
《史记·平准书》
返回本章目录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1、“古”与“今”的历史性 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
得力助手
(褒义词)
后起意义:
比喻坏人 的帮凶
(贬义词)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越语》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汉书·李广传》
感情色彩变化-复辟
古义:
帝王恢 复王位
(褒义词)
后起意义: 被推翻的统治者 恢复原有的地位
或被消灭的 制度复活
(贬义词)
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
《明史·英宗传》
《史记·淮阴侯列传》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的扩大-江、河
后起意义:
泛指一般的江
古义:
长江
江汉朝宗于海。
《尚书·禹贡》
后起意义:
泛指一般的河
古义:
黄河
以河为境。
《韩非子·有度》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的扩大-脸
上古-中古
指颧骨 部分
今义:
面部
《韵会》:脸,目下颊上也。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温庭筠《菩萨蛮》
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
古义中性今义贬的:
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
古义中性今义褒的:
客——古:外地人。今:宾客。
2、轻重不同
古义轻今义重的:
诛——古:责备。今:诛杀。
古义重今义轻的:
感激——古:愤激。今:感谢。 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 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
感情色彩变化- 爪牙
古义:
护城河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 池。《孟子·梁惠王上》
今义:
池塘
返回本章目录
词义的缩小-瓦
黄钟毁弃,
瓦釜雷鸣。 瓦锅
《楚辞·卜居》
陶器 纺锤
乃生女子… … 载弄之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