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轻重变化 (1)古义轻今义重 诛:《说文•言部》:“诛,责也。”成语“口 诛笔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 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 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指遗憾。“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2)古义重今义轻 怨:古义指痛恨。“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 髓。”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吾闻汉购吾头 千金,邑万户。”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 “吹嘘”在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 “爪牙”在古代指得力助手。 “谤”古指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货财”。 4.从成语中考察 成语“揭竿而起”、“走马观花”。“举世无 双”、 “赴汤蹈火”,等等。
2.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扩大以后,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焚,烧田也。” 響,回声。 色,脸色。 江、河,古代为长江、黄河的专名。 皮,古指兽皮,带毛的。 醒,由酒醉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病古重病曰病。 粮:原指干粮。 涉,原指淌水过河。 匠,“木工也”。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 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 近等)。
赂,古指用财物送人,又指赠送的财物,中性词。 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 锻炼,在古代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中性。 后指吉 祥,为褒义。 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 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 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义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词义的扩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词的词义会发生扩展。
例如,古代的“区区”指的是小小、微不足道的意思,如今则常用于表示可怜、不值得称道的意思。
2. 词义的缩小:有些词在古代的意义相对较广泛,到了现代词义则被缩小了。
例如,古代的“子弟”指的是家中的儿子和弟弟,今天则特指官宦人家的子弟。
3.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一些词的义项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例如,古代的“交”除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意思外,还有亲近、结交的含义,而现代则强调互相沟通、交流。
4. 词义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知”指的是了解、明白的意思,而如今则
强调有学问、有知识。
总体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是受到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词义也会随之而变化。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4、羹:古义指的是烹煮好的带汁的肉。如《左 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 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 君之羹。”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 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①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迳巫 峡。” ②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③车:古指马车、牛车等;而在现代又包括汽 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三)古今词义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劝:先秦“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如“劝学”“以劝事君者”);汉魏以后才有了“ 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义。 2、给:古义“供也”、“足也”。今义为“给 予”。 3、再:先秦义为“第二次”或“两次”,表示动 作的数量。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 可再乎?”《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今义“再”不表数量,而表行为的重 复,意义与古代的“复”字同。
4、由中性变爲贬义 ①谤:古代是个中性词,不带贬义。如《战国 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后来变成了贬义词,为“诽谤”、 “毁谤”等义。 ②谣言:《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 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③下流:《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④犯:《左传· 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 ”——我郑国的军队若先向陈国发起攻击,陈国 的军队必先溃败逃走。讲自己的进攻用“犯”, 是不符合现代人的讲话习惯的,这说明这个词在 感情色彩上古今是不同的。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1、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现代“找”义为“ 寻找”。 2、去:现在是“到、往”的意思;古代则正好相反 ,义为离开。 3、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现代“抢”( qiǎng)是“抢夺”义。 4、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 也。”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5、凫:雁丑也。《尔雅》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异同指的是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可能有所异同。
基本情况可以总结如下:
1. 词义保留:部分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保持一致。
例如,“花”一词,在古代和现代都有表示植物花朵的意思。
2. 词义发展:部分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经历了发展或扩展。
例如,“行”一词,在古代有“行走”之意,而在现代还有表示“事物是否符合规定”的意义,如“合法合规”。
3. 词义淡化或消失:部分词在古代的使用中有特定的词义,但在现代的使用中词义已经淡化或消失。
例如,“满江红”一词,在古代指的是一种指甲上紫红色的杂纹,而在现代已经失去了这个特定的词义。
4. 词义新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部分词在现代出现了新的词义,而这些词义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例如,“网络”一词在古代指的是渔网或捕鸟网,而在现代则指代互联网。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语境中,一个词的词义可能会有所变化,或者存在多个词义。
对于某些古代词义在现代已经不常见的情况,可能需要依靠文
献或者辞书的说明才能准确理解。
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可有三种类型: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如“马”、“牛”、“羊”、“山”、“水”、“日”、“月”、“手”等基本词汇。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该”是应该的意思。
(三)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又可分为词义范围的差异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其中词义范围的差异有三种情况,a:词义范围的扩大。
例如“菜”古代汉语中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
现代汉语中“菜”不仅包括蔬菜,还包括肉、蛋等在内。
b:词义范围的缩小。
例如“宫”上古泛指房屋,到了秦汉以后只有只有封建帝王的宫殿才能叫“宫”,如“阿房宫”。
c:词义范围的转移。
如:“暂”在汉代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说文》中有“犬暂逐人”就是这个意思。
现代汉语中“暂”是暂时的意思。
二者在表示时间范畴上,古今是有联系的,但具体的范围却发生了转移。
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两种情况,a:古今褒贬意义的不同。
如:“爪牙”古代汉语中是勇猛的得力助手的意思,属于褒义。
现代汉语中爪牙跟走狗差不多,完全是贬义。
b:古今词义轻重的不同。
如:“恨”古代汉语中恨是遗憾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恨是厌恶、怨恨的意思。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词汇_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件

(五)注意词义变化的社会性:词义变化与社会生 活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如: 例1:“寺、庙”的词义变化与东汉时佛教传入中 国有关。 寺:官府 —— 供奉佛的地方。(佛教) 庙:供奉祖先的地方、宗庙 ——供奉神的地 方。(道教) 例2:“左、右”的词义变化与古代尚右的民俗有 关。 左:左迁(贬官);闾左(古代穷人居闾门之 左)。 右:“位在廉颇之右”;右族(豪门大族); 座右铭(座位右方自勉的铭文)。
(二)注意词义变化的系列性:对某些词的词义变 化,不能孤立地考察,必须联系相关的词才能更好地看 出古今词义的变化。如: 步:慢步走 →→ 只保持量词义 趋:快步走 →→ 基本消失 走:跑 →→ 行走 跑:秦方言词,本“用足爪抓地”义,引申出 “跑”义
(三)注意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古”和“今”是一 对相对概念,说某词今义是什么,并不是说这个意义是 现代汉语中才产生的。“古”和“今”只是表明了时间 的先后。如: 例1:币:《说文》:“币,帛也。”→→礼物 →→货币(至迟西汉已有) 例2:爪牙:得力助手→→坏人的帮凶(唐代已出 现)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一)词的理性意义变化
1.词义范围的扩大。 江、河;皮、革、肤;醒;脸;保姆。 2.词义范围的缩小。 金;臭;亲戚。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官;闻;涕。
词的感情意义变化。 (二)词的感情意义变化。如“始作俑 今天有人误用,就是对感情意义失察。 者”,今天有人误用,就是对感情意义失察。
古代汉语词汇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件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为批判的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基本情况
1、旧义消失,新义产生,新义代替了旧义。如 “除”词义的发展演变。 2、新旧义互存。一个词新表达的义项的数量增 加了。如“被”词义的发展演变。 3、旧义消亡,没有产生新义。如“坟”词义的 消亡。 4、旧义仍然保存,但有了细微的变化。如“夺” 词义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词义的异同第三章古今词义的异同【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理性义与色彩义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
【基本概念】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基本理论】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重点难点】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所用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上。
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一面。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
例如:埃:尘也。
巢:鸟在木上曰巢。
皑:霜雪之白也。
澄:清也。
慈:爱也。
钓:钓鱼也。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
如:绸:古:缠绕。
《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今:丝绸。
该:古: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今:应当。
再:古:指两次。
“三年再会”是指三年中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
“再拜”是指拜了两拜。
今:再一次。
而今天则是指动作重复一次,“又”的意思。
犕:两岁的牛。
犙:三岁的牛。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
如:敌: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
《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
”- —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的国家。
今天主要是指“敌人”。
凫:是“类”的意思。
《尔雅》“凫,雁丑也。
”一一有人说,“凫”是丑雁,这是错误的。
“凫”是雁的一类。
骤:古代指“再一次”。
《楚辞•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
”今天指“急速”。
由此可见,学习古今词义的异同,重点不在于“迥别”,而在于有同有异,特别在于“微殊”。
对于“迥别”的,我们不懂,就会去查字典等工具书,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而对古今词义“微殊”的,如果不留神,可能就会出笑话。
因■此,我们就要特别引起注意。
再如:少:《左传•僖公五年》“太后之色少解。
” “少”是“稍微”的意思,而不是“多少”的“少”这类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处,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而这种差异有时就很容易被忽略过去,人们往往以为读懂了,结果是用今义去解古义。
所以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于“同”,而在于“异”,不在完全相异,而在于同中有异。
这一类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讨论:这三种词在阅读理解古籍时各有怎样的影响?总结:第二、三种词常会成为理解古籍的障碍,第三种词最容易让人误解古籍。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一一古:蔬菜。
今:与“饭”相对。
睡一一古:瞌睡。
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
今:面部。
皮一一古:带毛的兽皮。
今:物体表层。
醒——古:醉解也。
今:泛指各种醒。
皮一一古:兽皮。
今:泛指皮。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 •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一一古:房屋。
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瓦--- 古:陶器。
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 古:气味。
今:臭味。
丈人 --- 古:老人。
今:岳父。
金一一古:在先秦,泛指各种金属。
《说文》把“银”称为“白金”,“铜” 称为“赤金”,“铁”为“黑金”。
可见,“金”并不单指黄金。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钟。
”一一楚王赐给郑国的“金”显然是指铜,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是用铜的。
亲戚一一古:包括父母。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谁与孝?”父母亡故了,还想尽孝,向谁尽孝呢?今:因婚姻关系联成的亲属关系,不包括父母。
虫——古:动物的通称。
今:虫子。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
《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汝坟:汝水的大堤。
在远古,人死了,埋起来,并不堆土,后来在墓穴上堆土,堆成一个大堆。
所以《礼记》上说“古者墓而不坟”,是说在墓穴上不堆土。
《史记•文帝本纪》“不治坟,欲为省。
”一一不去治大坟,是想节省一点钱。
后来,“坟”由土堆转指坟墓,从《说文》到《新华字典》,“坟”都只是注“坟墓”这一层意思,但必须了解其最早的意思。
向:本来指向北的窗子。
《诗经•豳风•七月》“塞向户”。
向:向北的窗子,引申为“面向”(面向),再引申为“方向”。
用作名词。
后来,本义废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汤:本义指热水。
《说文》“汤,热水也。
”《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镁。
”镁:大锅。
汤镁:古代的一种刑罚。
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食物煮成的汤。
如“菜汤、羊汤、肉汤”等。
但在成语“赴汤蹈火”及方言中仍用其本义“热水”。
昌潍一带今天仍叫开水为“汤”。
树:本义种植、栽植。
《说文》“树,生植之总名。
”如《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由种植、栽植引申为栽植的对象一一“树木”。
寺:本义官署、官舍。
《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寺,原为专指外廷职官的舍所,如:大理寺、太常寺。
自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僧侣所居住的地方也叫“寺”。
如柳宗元《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岳州大和尚终于圣安寺。
总结: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
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范围方面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或是褒贬意义的不同,或是词义轻重的不同。
1.褒贬色彩的不同a.有的在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复辟、爪牙爪牙:古代指武臣,也比喻辅助君王的人。
那时带有赞美的意味。
如:《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王之爪牙”就是王的武臣,这是一个很崇高的称呼。
《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
《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这里的“爪牙”是勇猛的得力帮手的意思。
直到唐代,“爪牙”仍是褒义词,但当时,已开始引申为亲信、党羽、供人驱使的人。
后来,它排斥前义,尽一步发展为贬义词。
《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帮凶。
”复辟:本是指恢复君位,与今义很不一样。
《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复辟一一恢复帝位。
b.也有的在古代是贬义,现在变为褒义的。
如“锻炼”,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
如:《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
”《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孰也。
”在现代汉语中,“锻炼”完全是褒义,如“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等。
c.还有一些词,在古代是中性词,无所谓褒贬,并不含贬义。
而现在却是贬义词。
如“犯”,《左传•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我郑国的军队若先向陈国发起攻击,陈国的军队必先溃败逃走。
讲自己的进攻用“犯”,是不符合现代人的讲话习惯的,这说明这个词在感情色彩上古今是不同的。
再如:谤:《新华字典》注释为“恶意的攻击别人”,这显然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用来构成的“诽谤” “毁谤”等词也是贬义的。
通常给别人提意见是不能用这个字眼的。
然而,在古代,它不带贬义。
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
”杜预注:“庶人不兴政,闻君过则诽谤”(普通百姓不能参与朝政,听到国君有过错就进行批评议论。
)《史记•夏本纪》:“女无面谀,退而谤予。
”(你不要当面说好话,背后又议论我)。
这两例中的“谤”都是批评议论的意思。
与今天的“毁谤”、“诽谤”大不一样,而且这种批评议论多属下级臣民对上级,并且往往不是面对面,而是背后进行地批评或议论。
《战国策•齐策》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在这里,齐威王把“谤讥”、“面刺”和“上书谏”分别为三种情况。
也证明“谤讥” 是背后议论。
所以说“闻于寡人之耳”的“谤讥”还能够受“下赏”,这也证明该词不是贬义。
2.词义轻重的不同a.从词义的轻重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
如诛:最初只是责备的意思。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今成语有“口诛笔伐”。
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
b.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古义重,今义轻。
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
《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皆感激为云泣下”。
“感激”而至于死,而至于“泣下” 这个词的意义是很重的。
而今义则是“感谢”的意思。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1 .“古”与“今”的历史性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历史概念。
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
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
币:(本义)丝织品f (先秦)礼物f (秦汉以后)货币济:“秦国伐晋,济河焚舟。
”《左传》渡过“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左传》成功“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李白帮助2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消息:古:消散与增长。
贾谊《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今: news地方:古:土地方圆。
妻子:古:妻子儿女。
睡觉:古:睡醒。
3.、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a.根据词所处的上下文从语境上分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在古代指两次或第二次,“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
“睡”是打瞌睡,“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足以说明而不是躺下睡觉。
b.分析字形。
女口:“醒”的古义是酒醒。
“醒”与“醉”、“酣”等字一样从酉,因此字义与饮酒有关。
再如“劝”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力、奋力。
从“力”不从“言”。
c.从成语中去考察。
如成语“走马观花”。
“走”有跑义。
成语“揭竿而起”。
“揭”义为“举”,成语“举世无双”,“举”有全义。
d.从同义词、反义词上分析。
同义词并用如“臣虏”、“货财”、“宫室”、“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