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2、从词义轻重情况看: 轻------重. 诛-------责备 《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 口诛笔伐 杀戮 重-------轻 感激 古义愤激之意 《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 死。” •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皆感激为雲泣下.”
• 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而古代汉语则以 单音词为主 • 消息------“消长” • 贾谊《鵩鸟赋》“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 睡觉----睡醒 • 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刚刚 睡醒)”。
古今词义的异同
• • • • • • • • •
语言是发展的 词汇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 ↙ ↓ ↘ 旧词消亡 新词产生 词义不断演变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汉语的基本词汇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 • • •
• • • •
该 古代常用义-----完备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 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 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乞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丈夫----男子的通称 丈人-----古代对尊敬的老人的称呼,同今称岳父为 丈人意不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xin

显明
苟且
乳臭未干
责无旁贷
xiù ,气味
推卸
党同伐异
去国离乡
偏袒
离开
忠贞不渝
掉以轻心
yú ,改变
摆弄
相知恨晚
遗憾
运斤成风 斧子
现代语词中的古义-4
尔虞我诈 诈骗
百发百中 射箭
怙恶不悛 hù,坚持;
quān,悔改
金城汤池
城墙;
热水;护城河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墙; 护城河
突如其来
贻笑大方 大方之家,
举
痛哭流涕 眼泪
举世无双
并行不悖
全
违反
感激涕零 眼泪;落
以身作则 准则,榜样
口诛笔伐 责讨
若即若离 接近,走近
赴汤蹈火 开水
避重就轻 接近,走近
呼天抢地 碰
家给人足 丰足,富裕
不速之客 洒扫庭除
招致 台阶
闭门谢客 辞
日薄西山
迫近
现代语词中的古义-2
坚壁清野
营垒
理屈词穷 短兵相接
尽 兵器
怨天尤人
枪声大作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 齐策》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
•2、词义轻重的差异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也。《出师表》 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中古后: 羹汤
三日入厨下,洗 手作羹汤。王建 《新嫁娘词》
词义的转移-举例
走:跑→行走 狱:案件→监狱 诛:责备→ 杀戮 去:离开→前往
3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涕 古义指眼泪.《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 涕,中心不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 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涕"来表示.《诗经·陈风·泽 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上古汉语中一般不用"泪",汉代 才有"泪".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于是 泪,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汉以后仍有用"涕"表 示眼泪者,如《出师表》:"临表涕零."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睡 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 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 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 中"睡"均为"坐寐"义. 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苏轼《海 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的异同
(1)完全不同 例:绸,该,抢,行李 绸 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 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 君》:"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义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词义的扩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词的词义会发生扩展。
例如,古代的“区区”指的是小小、微不足道的意思,如今则常用于表示可怜、不值得称道的意思。
2. 词义的缩小:有些词在古代的意义相对较广泛,到了现代词义则被缩小了。
例如,古代的“子弟”指的是家中的儿子和弟弟,今天则特指官宦人家的子弟。
3.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一些词的义项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例如,古代的“交”除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意思外,还有亲近、结交的含义,而现代则强调互相沟通、交流。
4. 词义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知”指的是了解、明白的意思,而如今则
强调有学问、有知识。
总体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是受到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词义也会随之而变化。
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汤:本义指热水。《说文》“汤,热水也。” 《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镬:大锅。汤镬:古代的一种刑罚。 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食物煮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2.词义轻重的不同 a.从词义的轻重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
今义重。如 诛:最初只是责备的意思。《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 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今成语有“口 诛笔伐”。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 义加重了。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
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 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 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 一面。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 汇及一些一般词汇。
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进 退”、 “穷达”。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 题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 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 息,安有常则。”
今:news
地方:古:土地方圆。
妻子:古:妻子儿女。
睡觉:古:睡醒。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 题
b.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古义重,今义轻。如: 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异苑·卷五》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词汇的发展变化
汉语的词汇的发展变化包括三个方面:旧词消 亡、新词产生、词义的发展变化。
一、旧词消亡 㸬(bèi)、犙(sān)、牭(si)。劓(yì)黥( qíng)膑(bing) 二、新词产生 外来音译词
三、词义的发展变化
1、乡人:古义指“同乡人”;今义则多指为 “乡下人”。 2、敌:古代是匹敌、相对等的意思。而今义 为“敌对的国家”。 3、行李: “行李”指“外交使节”,今指“ 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④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菜仍不含 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 泰然对一幕僚说:“某爲太守,居常不敢食肉, 只是吃菜;公爲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了吴敬梓《儒 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 副食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 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 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⑥闻:《孟子·梁惠王上》:“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今义转指用鼻子嗅。 ⑦涕:《说文》:“涕,泣也。”《诗经 ·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传: “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今义转指鼻涕 ⑧向:向北的窗子,引申为“面向”,再 引申为“方向”。用作名词。后来,本义 废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9 汤:本义指热水。《说文》“汤,热水也。 ” 《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 食物煮成的汤。如“菜汤、羊汤、肉汤” 等。 10 树:本义种植、栽植。《管子· 权修》“一 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由种植、栽植 引申为栽植的对象——“树木”。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①臭:如《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 象兰草一样芳香)。” 如《礼记·大学》:“如恶恶 臭。” ②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左传·僖公十八年》记载: “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 无以铸兵。’故以铸钟。”今义“金”专指黄金。 ③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 部》:“宫,室也。” ④虫:本义:蛇 古时曾泛指一切动物 今义:昆虫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词汇_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件

(五)注意词义变化的社会性:词义变化与社会生 活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如: 例1:“寺、庙”的词义变化与东汉时佛教传入中 国有关。 寺:官府 —— 供奉佛的地方。(佛教) 庙:供奉祖先的地方、宗庙 ——供奉神的地 方。(道教) 例2:“左、右”的词义变化与古代尚右的民俗有 关。 左:左迁(贬官);闾左(古代穷人居闾门之 左)。 右:“位在廉颇之右”;右族(豪门大族); 座右铭(座位右方自勉的铭文)。
(二)注意词义变化的系列性:对某些词的词义变 化,不能孤立地考察,必须联系相关的词才能更好地看 出古今词义的变化。如: 步:慢步走 →→ 只保持量词义 趋:快步走 →→ 基本消失 走:跑 →→ 行走 跑:秦方言词,本“用足爪抓地”义,引申出 “跑”义
(三)注意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古”和“今”是一 对相对概念,说某词今义是什么,并不是说这个意义是 现代汉语中才产生的。“古”和“今”只是表明了时间 的先后。如: 例1:币:《说文》:“币,帛也。”→→礼物 →→货币(至迟西汉已有) 例2:爪牙:得力助手→→坏人的帮凶(唐代已出 现)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一)词的理性意义变化
1.词义范围的扩大。 江、河;皮、革、肤;醒;脸;保姆。 2.词义范围的缩小。 金;臭;亲戚。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官;闻;涕。
词的感情意义变化。 (二)词的感情意义变化。如“始作俑 今天有人误用,就是对感情意义失察。 者”,今天有人误用,就是对感情意义失察。
古代汉语词汇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件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为批判的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基本情况
1、旧义消失,新义产生,新义代替了旧义。如 “除”词义的发展演变。 2、新旧义互存。一个词新表达的义项的数量增 加了。如“被”词义的发展演变。 3、旧义消亡,没有产生新义。如“坟”词义的 消亡。 4、旧义仍然保存,但有了细微的变化。如“夺” 词义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字与词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音、义的结合体。
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联系: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字与词之间基本上是一一对应关系。
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一个汉字基本上记录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节语素。
➢汉语中古今词汇的发展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为缓慢。
在词汇的变化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随着社会的发展,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
2、词义的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就要对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一定了解,切忌不要轻易用今义去理解古义。
如:消息、睡觉、地方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词组。
古今词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这些词都是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它和变化较为缓慢的语法一起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保证了汉语演变的稳定性。
如:日、月、山、马、牛、羊、百、千、万、大、小、多、少等二、古今词义迥异这类词的古今词义差异很大。
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诗经》:“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义指丝绸。
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今义指应该、应当。
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今义指旅行时所携带的物品。
形容:古义指身形容貌。
《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今义指描写。
➢抢:古义指突过,撞。
如《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揭:古义指高举。
如揭竿而起。
今义指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把粘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羞:古义指食品。
《楚辞·离骚》:“折琼枝以为羞。
”今义指害羞。
三、古今词义微殊这是最应该注意的一种,即有一部分常用词,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某些不同之处,又有某些相同之处。
对于这一类词我们最应该掌握它们之间的异而不在同。
从古今词义的结果来看,这类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古今词义范围不同(二)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不同➢1、词义范围的扩大如:江长江大河河黄河大河菜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礼记·大学》:“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睡坐着打瞌睡。
《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来睡的意义扩大了。
➢响:本义指回声《水经注·巫山巫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后来泛指一切响声。
➢购:古义悬赏征求。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项王购我头千金。
”后来泛指一切购买活动。
➢醒:本义指由酒醉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后来泛指一切醒来的动作。
➢涯、粗、理等➢2、词义范围的缩小如:臭:本来泛指一切气味。
后来专指不好闻的气味。
《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礼记·大学》:“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宫:上古泛指一切房屋,后来专指皇帝居住的地方,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
《周易·困卦》:“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禽:原来一切飞禽走兽都称为禽。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金:在先秦泛指各种金属。
后来专指黄金。
➢朕:开始时任何人都可以自称朕。
后来专指皇帝的自称。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
《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
词义范围缩小了。
➢妻子:包括妻和子。
杜甫的《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
”➢丈夫:本义指年满二十岁的成年男子。
如《战国策·赵策》“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丈夫”由成年男子缩小为专指妻子的配偶。
➢兄弟:本义指“兄”和“弟”两个方面。
《诗经·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古代有时还指姊妹。
如:“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而现代,“兄弟”只能指弟弟,不包括哥哥在内,更不包括姊妹在内。
➢3、词义范围的转移这类词指词义在发展过程中,词义的范围既不是扩大,也不是缩小。
而是由甲范围转移到词义相关的乙范围。
如:暂:本义指突然、一下子。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暂腾胡儿马。
”后来转移为“不久、短暂。
”庾信《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在后来由不久义转为暂时义。
汤:本义指热水。
《说文》“汤,热水也。
”《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食物煮成的汤。
如“菜汤、羊汤、肉汤”等。
但在成语“赴汤蹈火”及方言中仍用其本义“热水”。
➢坟: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
《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
”后来,“坟”由土堆转指坟墓。
➢涕:古义指眼泪。
《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多涕。
”上古鼻涕用“泗”来表示。
《诗经·陈风》:“涕泗滂沱。
”现代汉语除在“感激涕零”“破涕为笑”等成语中还保留古义外,不再用来指眼泪了。
➢再如:去、脚、穷等。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不同1、由褒义变为贬义➢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
《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感情色彩为褒义。
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
用作贬义。
➢爪牙:古代指武臣,也比喻辅助君王的人。
那时带有赞美的意味。
如:《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现在和“走狗”义差不多。
➢2、由贬义变为褒义➢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
《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
”《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
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用为贬义。
今义则用为褒义。
➢3、由中性变为褒义➢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
后指吉祥,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
《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
”《史记·夏本纪》:“女无面谀,退而谤予。
”《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
➢词义程度轻重不同➢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诛:古义为责备。
《说文·言部》:“诛,责也。
”今成语有“口诛笔伐”。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指遗憾。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怨:古义指痛恨。
《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
”后指埋怨。
➢购:古义指重金悬赏购求。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今义指一般的购买。
➢感激:意义也是由重变轻。
《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皆感激为之泣下。
”后来指一般的感激。
➢饿:古义指没有饭吃,饿得快要死了,不是一般的肚子饿,后者古代称之为“饥”。
《左传·宣公二年》:“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今义的程度则轻多了,指一般的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