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浇注系统设计
铸造浇注系统设计讲解

1)、入口处的连接 (与浇口
杯连接处)
采用圆角,一般要求入 口处圆角半径r≥d/4(d为 直浇道上口直径)。
这样可以减少气体的卷 入和避免尖角型砂被冲掉引 起冲砂缺陷。
2).直浇道的形状
• 直浇道的形状—上大下小的锥形即设计锥度 上大下小的锥形,
生产中减轻水平旋涡的措施
a 用大深度浇口杯 b 浇口杯底部安放筛网等
c 在浇口杯底部设置堤坝,形成垂直旋涡。
垂直旋涡的挡渣作用: 金属液沿斜壁流下, 由于流速的减低和流 向的改变,形成垂直 方向的旋流。
a)合理
b)不合理
• 在池形浇口杯中增设隔板和在浇口杯出口处又有 底坎,就能把浇包落入浇口杯中流股的紊乱搅拌
④ 缩短直-横浇道拐弯处的湍流区。
直浇道窝的作用
⑤ 浮出金属液中的气泡:最初注入型内的最初金 属液中,常带有一定量的气体,在直浇道窝内 可以浮出去。
直浇道窝结构设计
直浇道窝的直径应为直浇道下端直径的1.4-2倍,高度为横 浇道直径的2倍,直浇道与横浇道的连接也应做成圆角。
直浇道窝常做成半球形、圆锥台等形状。
主要作用是捕集、保留由渣关口。
要求横浇道平稳、缓慢地输送金属液,而低速流动又可减少充 填时对型腔时的冲击,利于渣粒在横浇道中上浮并滞留在其顶 部而不进入型腔。
1、横浇道中的液流分配
• 金属液从直浇道进入横浇道初期,以较大速度沿 长度方向向前运动,等到达横浇道末端冲击该处 型壁后,金属液的动能转变为势能,横浇道末端 附近液面升高,形成金属浪,并开始返回移动, 使横浇道内液面向直浇道方面逐渐升高,直到全 部充满。
• 计算浇注时间和浇注系统中的最小断面积,确定直 浇道的高度(如有浇口杯则从杯中液面高度算起)
浇注系统设计

五 、分流道设计
c.每一级分流道都要比上一级分流道大一 号,以保持料流速平衡 d.流道表面应抛光,以减小阻力 e. 分流道与浇口通常采用斜面和圆弧连 接,有利于流动。 f.分流道较长时,要将流道的末端延长作 为冷料穴。
六 、热流道
热流道是模具上所用到的最复杂和昂贵的 零件,所以在设计时应特别小心,其接线盒 应设计在模具的上方,具体设计和使用应 严格按照供应商的技术手册. 热流道上边接型腔的注射喷嘴,(NOZZLE) 在模具结构允许时应在其外加衬套并加以 冷却,尤其是定模有分型时更是如此.
衬套(淬火处 理,以防被注塑 机喷嘴撞伤)
主流道
三 、 主流道的设计
c. 主流道长度应尽量短,以减小压力损失和废 料。一般由模具结构的模板厚度所确定
,并尽量伸入模板内。 d. 主流道的基本尺寸通常取决于所使用的 塑料种类和所成型的制品质量和壁厚大 小.原则上來说流动性差的塑料,主流道 寸应选得适当大一些;流动性好的塑料, 主流道尺寸应选得适当小一些。
常用尺寸: 厚0.25-1.6mm 台阶长约1mm
三 、 主流道的设计
主流道: 可以理解成注射喷嘴开始 到分浇道为止的熔融塑料流动 通道. a. 为便于将凝料拉出,主流道常 设计成圆锥形,一般为3~6,
内表面要抛光。 b. 主流道进口处应制成球凹坑,其球 面半径为注塑机喷嘴半径加1到2mm 凹入深度2~5mm,进胶口处直接 大于喷嘴0.5~1mm。
谢谢!
(4)、潜伏式浇口
c. 注:浇口底部至产品底 部应至少有0.5mm,以 免切断浇口时拉坏产品 。 d. 尺寸: DIM’A’=0.6-1.5 DIM’B’=40-50 DIM’C’=20-30 Y=1.5-2X
(5)、香蕉式浇口
7.4.7 浇注系统设计_模具设计技能培训——UG中文版_[共4页]
![7.4.7 浇注系统设计_模具设计技能培训——UG中文版_[共4页]](https://img.taocdn.com/s3/m/295a4f28f705cc1754270967.png)
第7269
斜模5.在【编辑】工具条中,单击【移动对象】按钮,接着选择移动的实体(斜顶),选择
指定点为扣位的一点,指定第二点为扣位的相同点,单击
按钮(其他斜顶相同),另一边斜顶因不对称关系,先镜像一个,如图7-45所示。
然后用移动对象的方式复制一模两腔的产品,斜顶采用移动对象中的旋转角度复制,结果如图7-46所示。
图7-45 镜像斜顶 图7-46 镜像一模两腔斜顶
6.单击【求差】按钮,将型芯上的斜顶孔减空。
7.4.7 浇注系统设计
1
.在【曲线】工具条中,单击【直线】按钮,弹出【直线】对话框。
接着在选择起点中选择对象,在点构造器中选择“绝对”,单击按钮,如图7-47所示。
鼠标放置Y 方向,在长度中输入122,在键盘上按Enter
键,单击
按钮,如图7-48
所示。
图7-47 插入直线
图7-48 确定流道中心线尺寸 2.在【曲线】工具条中,单击【直线】按钮,接着在选择起点中选择对象,在点构造器中输入Y 值110,单击按钮,如图7-49所示。
鼠标放置X 方向,在长度中输入−15,在键盘上按Enter 键,单击按钮,如图7-50所示。
第七章UG浇注系统设计

“定义引导线串” 图标 “在分型面上投 影”图标 “创建流道通道” 图标
7-6
7.4 浇口
• 1.浇口是指流道末端与型腔之间的一段细短通道, 是熔体从流道到型腔的入口。它是浇注系统中截 面尺寸最小且最短的部分,也是塑料经由分流道 后进入型腔的关键部分,其形状的设计与塑料的 特性和产品有关 。
7.4 浇口
7.1 浇注系统简介
• 4.在UG/ Moldwizard中,浇注系统中的浇口和流 道是通过浇口设计和流道设计来添加的,而定位 环和浇口套等标准件是通过单击注塑模具向导中 的“标准件”图标来进行设置的。
定位环
浇口套
分流道 浇口
7.2 主流道
• 1.主流道是指由喷嘴到流道或塑料的第一段通道, 即浇口套内的第一段。主流道选择的好坏直接影 响熔体的流动性和浇注质量,主流道通常设计在 模具的浇口套中,在浇口套上方安装定位环。可 根据设计需要将浇口套与定位环设计成整体式的 形式,或者将浇口套和定位环设计成两个单独的 零件。
7-3
7.3 分流道
• 1.分流道是主流道末端到浇口的流通通道,分流 道的形式和尺寸往往受到塑料成型特性、塑件大 小和形状、模具成型的数目和用户要求的因素的 影响,因此没有固定形式,分流道。
7-6
7.3 分流道
• 2.在注塑模向导工具栏中,单击“流道”图标, 弹出 “流道设计”对话框 。
定义引导线串的方 法有3种:“草图模 式”、“曲线通过 点”和“从线串中 添加/移除曲线”
• 2.在注塑模向导工具栏中,单击“浇口”图标, 弹出 “浇口设计”对话框。
7-15
7.5实例——添加浇注系统
• 2.在UG模具设计过程中,通常使用标准件命令 来对主流道进行设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浇注系统的设计

浇注系统的设计(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浇注系统设计1 浇注系统的设计要求浇注系统是指在模具中,从注射机喷嘴进人模具处开始到型腔为止的塑料熔体流动通道,分为普通浇注系统和无流道浇注系统。
浇注系统的作用是使塑料熔体平稳有序地填充到型腔中,并在塑料填充和凝固的过程中,把注射压力充分传递到型腔的各个部位,以获得组织致密、外形清晰的塑件。
普通浇注系统(下称浇注系统)一般由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冷料井4 部分组成。
单型腔模具有时可省去分流道和冷料井,只有圆锥形的主流道通过浇口和塑件相连。
浇注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设计合理与否对塑件的内在性能质量、尺寸精度、外观质量以及模具结构、成型效率、塑料利用率等都有较大影响。
浇注系统进行设计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l )适应塑料的成型工艺性能。
了解塑料的成型工艺性能,如塑料熔体的流动特性,温度、剪切速度对猫度的影响,型腔内的压力周期等,使浇注系统适应于所用塑料的成型特性要求,以保证塑件质量。
( 2 )结合型腔布局考虑。
尽可能保证在同一时间内塑料熔体充满各型腔,为此,尽最采用平衡式布局.以便设置平衡式分流道;型腔布t 和浇口开设部位力求沿模具轴线对称,避免在模具的单面开设浇口,以防止模具承受偏载而产生溢料现象;使型腔及浇注系统在分型面上投影的中心与注射机锁模机构的锁模力作用中心相重合.以使锁模可靠、锁模机构受力均匀;型腔排列尽可能紧凑,以减小模具外形尺寸。
( 3 )热量及压力损失要小。
应该尽量缩短浇注系统的流程,特别是对于较大的模具型腔,增加断面尺寸,尽量减少弯折,控制表面粗糙度。
( 4 )有利于型腔中气体的排出。
浇注系统应能顺利地引导塑料熔体充满型腔的各个角落,使型腔及浇注系统中的气体有序排出,保证在充填过程中不产生紊流,避免因气体积存而引起凹陷、气泡、烧焦等塑件成型缺陷。
( 5 )防止型芯变形和嵌件位移。
第七章 浇注系统设计

m:制品重量(g) :制品重量( L:分流道长度(mm) :分流道长度(
2)长度:在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量短; 2)长度:在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量短; 3)布置:总的要求型腔同时充满,且用料要少。 3)布置:总的要求型腔同时充满,且用料要少。
2011年12月 2011年12月9日 第 10页 10页
2011年12月 2011年12月9日 第 21页 21页
6)潜伏浇口(隧道式浇口): 6)潜伏浇口(隧道式浇口)
α = (5 − 20)o β = (20 −50)o γ = (10 −30)o d 1=φ(3−6) d =φ(0.7 − 2.5)
x max = 50 y max = 2
γ α
β
3)搭接式浇口: 3)搭接式浇口:
~ ~
~
特点:可防止粗大制品的重摸喷射现象,但加工、 修整、去除困难、制件上留有明显痕迹。 设计:面长c:小制品 0.5~0.8 0.5~ 大制品 1~2
c1 = h +b/2
2011年12月 2011年12月9日 第 17页 17页
4)膜状浇口: 4)膜状浇口:
α=(2o~4o)
4)2011年12月 2011年12月9日 第 6页
d
H
h
D2
d
H
h
2011年12月 2011年12月9日 第 7页
H
h
5)其它: 5)其它:
R=R1+1; R=R1+1; d=d1+1 α=(2o~4o) r=1 r2=(1~2) =(1~ D(H7/m6):由结构确定; L:由结构确定;
特点:塑件无熔合线,对强度 无影响。 适用:单型腔、管状薄壁制品。 设计:面长c:0.75~1 0.75~
《浇注系统设计》课件

选择合适的浇口杯和直浇道
根据铸件的大小和材质,选择合适的 浇口杯和直浇道,以确保金属液的流 动平稳和充型能力。
设计横浇道和内浇道
根据铸件的结构和工艺要求,设计合 理的横浇道和内浇道,以控制金属液 的流动方向和速度。
优化浇注系统的结构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铸件质量要求, 对浇注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 生产效率和铸件质量。
计。
03
浇注系统设计实例
实例一:单点浇注系统设计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简单、易操作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单点浇注系统设计通常适用于小型模具,其结 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满足基本的浇注需求。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适用范围较小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由于单点浇注系统的设计较为简单,其适用范 围相对较小,可能无法满足大型模具或复杂产品的高精度 浇注要求。
金属液氧化
总结词
金属液在浇注过程中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导致其成分和性能发生变化。
详细描述
金属液氧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浇注速度过快、浇口设计不合理等引起的。为了减少金属液氧化的风险 ,需要优化浇注系统的设计,如采用封闭式浇注系统和减少金属液暴露时间等措施。同时,控制浇注 温度和速度,以降低金属液与空气的反应程度。
《浇注系统设计》ppt课件
目录
• 浇注系统概述 • 浇注系统设计原则 • 浇注系统设计实例 • 浇注系统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未来浇注系统的发展趋势
01
浇注系统概述
浇注系统的定义与作用
01
浇注系统定义
02
浇注系统作用
浇注系统是铸造生产中用以控制金属液浇入铸型腔时流量、流速和方 向的各种金属流通道的总称。
浇注系统的设计

浇注系统的设计注射模的浇注系统是指从注流道的开始端到型腔之间的熔体流动通道。
其作用是使塑料熔体平稳而有序地充真到型腔中,以获得组织致密、外形轮廓清晰的塑件。
浇注系统一般由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和冷料穴等四部分组成。
设计原则:浇注系统的设计应保证塑件熔体的流动平稳、流程应尽量短、防止型芯变形、整修应方便、防止制品变形和翘曲、应与塑件材料品种相适用、冷料穴设计合理、尽量减少塑料的消耗。
主流道的设计主流道是连接注射机喷嘴与公流道的一段通道,通常和注射机喷嘴在同一轴线上,断面为圆形,带有一定的锥度。
本塑件所用的材料为LDPE(底密度聚乙烯),根据其流动性特点,主流道设计的主要参数如下:(1)主流道长度:小型模具主流道长度应尽量小于60mm。
(2)主流道小端直径:d=注射机喷嘴尺寸+(0.5~1)。
(3)主流道大端直径:mm7tanL'≈+=α主dd,式中o4=α。
(4)主流道球面半径:SR=注射剂喷嘴球头半径+(1~2)mm。
(5)球面的配合高度:h。
分流道的设计分流到的布置形式在设计时应考虑尽量减少在流道内的压力损失和尽可能避免熔体温度降低,同时要考虑减小分流道的容积压力和压力平衡,因此采用平衡式分流道。
分流道的长度由于流道设计简单,根据四个型腔的结构设计,分流道较短,故设计时应适当小一些。
单边分流单长度L(分)取。
分流道德截面形状常用的分流道截面形状有圆形,梯形,U形,六角形等,为了便于加工和凝料的脱模,分流道大多设计在分型面上。
本设计采用圆形截面,其加工工艺性好,塑料熔体的热量散失、流动阻力不大。
浇口设计浇口是连接分流道与型腔之间的一段细短通道,它是浇注系统的关键部分。
浇口的形状、位置和尺寸对塑件质量的影响很大。
本塑件属于小型塑件,用一模多腔,其表面要求较高,而点浇口截面积小,对于纤维增强的塑料,浇口断开时不会损伤塑件表面,故而确定采用点浇口。
浇口位置的选择:浇口开设的位置对制品的质量影响很大,在确定浇口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浇口应开在能使型腔各个角落同时充满的位置浇口应开设在制品壁厚较厚的部位,以利于补缩,浇口的位置应选择在有利于型腔中气体的排除浇口的位置应选择在能避免制品产生熔合纹的部位,对于圆筒类制品,采用中心浇口比侧浇口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浇注系统最小断面尺寸的计算
①Osann(奥赞)公式
• 设单位时间内流经内浇道 金属液的体积为Qm3/s, 则
Q=F内v内 F内-内浇道断面积 m2; v内-内浇道口的平均流速 m/s,可由伯努里方程得 到;
•由伯努里方程可得
2 P外-p内 v外 v内 2 g H 0 h 2g
直浇道的结构设计
• 直浇道与横浇道的连接 要 增设直浇道窝的结构防止 冲砂和卷气,使金属液的 紊乱程度降低。窝座的直 径一般为横浇道宽的2倍左 右面,最好接近横浇道的 高度,直浇道与横浇道的 连接也应做成圆角。
直浇道窝
• 直浇道窝的作用:减小金属液的紊流和对 铸型的冲蚀作用,减小局部阻力和压头损 失,有利于渣、气与金属液分离并上浮。 • 湿型砂强度低,必要时可在直浇道底放一 干芯片(或耐火砖片)以承受金属液的冲 击。
•封闭-开放式浇注系统
• 控制流量的阻流断面位于直浇道下端,或在 横浇道中,或者在集渣包出口处等。 • 这类浇注系统在阻流之前是封闭的,可起挡 渣作用;其后开放,可使充型平稳。兼有开 放式和封闭式浇注系统的优点,一般用于小 型铸铁件和铝合金浇注,特别是在一箱多铸 小件时应用,这种浇注系统结构复杂,浇道 模样制造以及造型费事,多用于手工造型。
第七章
浇注系统设计
7.1 概述
浇注系统的功能
• 使液态合金平稳充满砂型; • 阻挡夹杂物进入型腔,以免形成渣孔; • 调节铸型与铸件各部分的温度分布以控制铸件的凝固 顺序; • 起一定的补缩作用,在内浇道凝固前补给部分液态收 缩; • 让液态合金以最短的距离,最合适的时间充满型腔, 有足够的压力头,并保证金属液面在型腔内有必要的 上升速度等,以确保铸件的质量; • 充型流股不要正对冷铁和芯撑; • 合理的浇注系统应能节约金属,有利于减少冒口的体 积。 • 结构简单紧凑,利于提高铸型面积的利用率,便于造 型和从铸件上清除。
• 内浇道的金属液流速不高,流动平稳,冲刷 力小,金属液受氧化的程度轻。主要用于易 于氧化的合金铸件。
• 生产上常常使用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半封闭 式和封闭-开放式浇注系统;
• 半封闭式浇注系统
F
横
F直 F内
• 直浇道一般是上大下小的锥形,能够很快充 满,而横浇道断面最大、充满较晚,可以降 低液流速度,在浇注开始时平稳,对铸型的 冲刷比封闭式浇注系统小的多,挡渣效果比 开放式好。主要用于球墨铸铁。
F F
内
横
F直下端 F直上端 F杯孔
•优点:封闭式浇注系统充满快,故在浇注后 不久就有好的挡渣能力;还可以减少金属液的 消耗,在铸型中也较好安排,便于清理;可以 防止气体卷入金属液中, 适合于中小型铸铁 件。 •缺点:流速较大,有时甚至向型腔产生喷射 现象使合金液发生氧化,不适合于易氧化的非 铁金属铸件或压头高的铸件。
• 对于结构复杂的铸件,往往采用同时凝固和顺序凝 固相结合的解决方法。即对每一个补缩区按顺序凝 固的需要安放内浇道,但对整个铸件,则需要按照 同时凝固的方式采用多个内浇道分散充型; • 在铸件壁厚相差悬而又必须从薄壁处导入金属时, 则应同时使用冷铁使厚壁处先凝固及加大冒口等工 艺措施; • 内浇道应使液流顺壁流入,不冲刷型壁,不冲击型 芯,且不阻碍收缩; • 内浇道应该避开铸件的重要加工面部分,防止出现 晶粒粗大,降低耐磨性等; • 内浇道的位置应使造型清理方便,且不阻碍铸件的 收缩。
撇渣原理
撇渣原理
• 吸动区范围大小与内 浇道中的液流速度成 正比例,还随内浇道 断面的增大及内浇道、 横浇道高度比值得增 大而增大。生产中常 将横浇道做成高梯形, 内浇道制成扁平梯形, 内浇道置于横浇道之 下,使横浇道高度为 内浇道高度的5~6倍。
• 为了使从直浇道急转弯 进入横浇道的金属液的 流动比较平稳,以及使 渣来得及浮到横浇道顶 部,直浇道中心到第一 个内浇道的距离为L≥5h 横,浇道末端要加长一 段距离,以减少最后一 个内浇道的吸动作用, 甚至加上冒渣口,及使 聚集在加长段中的夹杂 物不再随液流返回到横 浇道的工作段中去。
浇注系统的设计内容与步骤
• 选择浇注系统的类型和结构; • 合理地在铸型中布置浇注系统及确定内浇道的 引入位置和个数; • 计算浇注时间和浇注系统中的最小断面积,确 定直浇道的高度(如有浇口杯则从杯中液面高 度算起); • 按经验比例数据决定其他组元的断面积; • 大批量生产时需经过生产阶段的反复,如有不 足之处,应调整以上各项设计内容,甚至修改 工艺方案,直到合理并保证质量为止。
则
Q F内v内 F内
2 P外-p内 v外 2g H0 h 2g
•简化可得
Q F内 2gH0
Q F内 2gH0
2 P外-p内 h v外 h 2 gH •其中流量系数 = 1 H 0 H0 0
F直: F横: F 1.151.11 :: 内
开放式浇注系统
•这种浇注系统是指从浇口杯底孔到内浇 道的断面逐渐加大,阻流断面在直浇道 上口的浇注系统。浇注过程呈无压流动 状态。
F F
内
横
F直下端 F直上端
特点
• 挡渣能力很差,熔渣和气体容易进入型腔, 造成废品;同时消耗的金属液也较多。
③ 横浇道
• 横浇道用以连接直浇道与内浇道,并将金属 平稳而均匀的分配给各个内浇道; • 主要作用是捕集、保留由浇道流入的夹杂物, 所以又称“捕渣器”,是浇注系统最后一道 挡渣关口。 • 要求横浇道平稳、缓慢地输送金属液,而低 速流动又可减少充填时对型腔时的冲击,利 于渣粒在横浇道中上浮并滞留在其顶部而不 进入型腔。
中间注入式浇注系统
•
中注式浇注系统综合了底注式和顶注式 浇注系统的优点,使之充型平稳,改善了补 缩条件,又有利于排气。
阶梯式浇注系统
• 优点:充型平稳;金属液自下而上的充满 型腔,有利于排气,而且逐渐上部的温度 高于下部,能方便的实现自下而上的顺序 凝固,可使冒口充分补缩铸件;内浇道分 散,减轻了局部过热现象。适合于高度大 的中大型铸件。
3.2 浇注系统类型选择 3.2.1 浇注系统的组元
① 浇口杯
• 作用:用来承受来自浇包的金属液流并引 入直浇道,防止过浇而溢出; • 避免流股直冲直浇道,减少液流对铸型的 冲击; • 有一定的挡渣作用; • 当砂箱高度低、压头不够时,又可用以增 加金属液的静压头。
• 漏斗形浇口杯: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容渣能力小;主要用在小型铸铁件及铸钢件,广泛用于 机器造型。漏斗口的直径应该比直浇道大一倍以上。 可用带滤网的漏斗形浇口杯。
• 池盆形浇口杯:挡渣作用明显,但是制作程 序复杂,消耗的金属较多,主要用于中大型 铸铁件。浇口盆的深度应该大于直浇道上端 直径的5倍。
• 常用浇口杯类型
a)熔化铁隔片浇口杯
b)扒塞浇口杯
c)浮动闸门浇口杯
② 直浇道
• 直浇道多为圆形或方形断面的锥形管道, 作用是从浇口杯向下引导金属液进入浇 注系统的其他组元或直接导入型腔,并 提供足够的压力头,使金属液在重力作 用下能克服流动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充 满型腔的各个部分。
• 缺点:结构复杂,容易出现各层内浇道同时 引入金属液的混流现象造成底层进入金属 液过多,底部温度过高。
二、按断面比例关系分类
• 封闭式浇注系统
• 开放式浇注系统
封闭式浇注系统
• 封闭式浇注系统是指从浇口杯底孔到内 浇道的断面积逐渐缩小(即内浇道的断面积 之和最小,浇口杯底孔的断面积最大),其 阻流断面正好是内浇道的浇注系统。
• 内浇道与横浇道的连接
• 内浇道与横浇道 的交界处角度不 应小于90°。
内浇道与横浇道的连接方式
• 对于封闭式浇注系统内浇道应在横浇道底 部,内浇道和横浇道的底面最好在同一平 面上,否则浇注之初内浇道不能很好地保 持空位而过早地起作用。
内浇道与横浇道的连接方式
• 对于开放式浇注系统,内浇道开在横浇道顶部, 内浇道的顶面不能和横浇道顶面在同一平面上, 而要置于横浇道的顶上,以防止整个(或大部分) 浇注期中,当横浇道还还未充满时杂质就进入内 浇道而不滞留在横浇道顶部。
横浇道断面形状
• 内浇道的断面形状 有梯形,圆形和圆 顶梯形三种。梯形 和圆顶形主要用于 浇注灰铸铁和有色 金属合金铸件,圆 形断面的横浇道散 热最少,但撇渣效 果差,用于浇注铸 钢件。
横浇道具有撇渣作用的条件:
• 横浇道必须呈充满状态; • 液流的流动速度低于渣粒的悬浮速度 (渣粒能在横浇道中浮起); • 液流的紊流搅拌作用要尽量小; • 应使夹杂物有足够的时间上浮至顶面, 横浇道的顶面应该高出内浇道区一定 距离,末端应加长; • 内浇道和横浇道应有正确的相对位置。
顶注式浇注系统特点
• 缺点:对铸型的冲击大,流股与空气 接触面积大,金属液会产生激溅、氧 化,易造成砂眼、铁豆、气孔、氧化 夹渣等缺陷;
底注式浇注系统
• 优点:底注式的内浇道很快被金属 液淹没,因此充型平稳,不会产生 激溅、铁豆,型腔中的气体易于排 除,金属氧化少,同时型腔中液面 升高后可使横浇道较快充满,较好 挡渣。
直浇道的结构设计
•入口处的连接 采用圆角,其 半径为直浇道上端直径的0.25 倍。这样可以减少气体的卷入 和冲砂的危险。
直浇道的结构设计
• 直浇道的形状 上大下 小的锥形。 • 特例:机器造型机上 使用直浇道多是上小 下大的倒锥形,这时 要靠增加直浇道的出 口阻力,如在直浇道 中增加滤网,阻流片 使充满;
中间注入浇注系统
阶梯式浇注系统
• 优点: • 顶注在铸型中所形成的温差与一般铸件由底部 开始逐渐向上的凝固顺序,有利于加强凝固的 顺序性和顶部冒口对铸件的补缩,可以减少轴 向缩松的倾向及冒口的体积; • 金属液从顶部充填型腔易于充满,对薄壁铸件 可减少浇不足、冷隔等缺陷;浇注系统的结构 可以简单而紧凑,便于造型,金属的消耗量也 少; • 适用于结构比较简单而且高度不大的薄壁铸件, 以及致密性要求高、需用顶部冒口补缩的中小 型厚壁铸件。不宜用于易于氧化的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