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合集下载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解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项王怒,欲杀之。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祗益祸耳。

”项王从之。

(史记·项羽本纪)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俎亦机之类,故夏侯湛《新论》为‘机’,机犹俎也。

比太公於牲肉,故置之俎上。

”注意:古人相见时多不直接称“尔汝”,如相称,则或表轻贱,或表关系十分亲密。

例如:1、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

(孟子·尽心下)杨伯峻《孟子译注》注:“受尔汝之实指受人轻贱的言行。

”译文:“人能够把不受轻贱的实际言行扩而充之,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

”2、其俗无尊卑皆汝之。

(晋书·姚弋仲载记)3、游雅常众辱奇,或尔汝之。

(北史·陈奇传)4、祢衡少与孔融作尔汝之交。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重点:所有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

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

例如:第二人称。

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往之女家。

(孟子·滕文公下)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

“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

例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孟子·公孙丑上)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文言文人称代词

文言文人称代词

文言文人称代词
在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七个,分别是“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需要注意的是,“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
侯自称。

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古代对话中常用谦称代替自称代词。

谦称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称其名,二是自称低贱的身份,三是使用“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

需要注意的是,“臣”在春秋战国时是人自称,后来变成了臣子的自称。

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六个,分别是“女、汝、尔、而、乃、若”,其中常用的是“女、汝、尔、若”四个。

需要注意的是,“汝”和“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尊称是指用“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
君王)”等词语作第二人称时,相当于现代的“您”。

在古代,
人们常用“子”、“君”、“公”、“先生”等来尊称他人。

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六个,分别是“彼、之、其、厥、他、渠”,其中常用的是“彼、之、其”三个。

例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公与之乘”、“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在上古汉语中,“他”并不是用来表示第三人称代词的,而是指示代词,表示“其他”、“别的”等意思。

直到晋代,“他”才
开始被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此外,“渠”也可以被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例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摘自《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注意:本文并未发现格式错误或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因此未进行删除。

古代人称代词归纳总结

古代人称代词归纳总结

古代人称代词归纳总结古代人称代词包括一、二、三人称的单数和复数形式,下面是它们的总结归纳:一、人称代词的单数形式:1. 第一人称:我(wǒ)。

2. 第二人称:汝(rǔ)、尔(ěr)。

3. 第三人称:之(zhī)。

二、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1. 第一人称:吾(wú)。

2. 第二人称:汝等(rǔ děng)、尔等(ěr děng)。

3. 第三人称:彼等(bǐ děng)。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人称代词的使用方式和现代汉语有些不同,更多地体现了尊卑、敬语等社会关系的差别。

三、其他特殊形式的人称代词:1. 贵/卑:用于尊称或自称的代词,表示尊贵的身份或低贱的身份。

例如,贵人(gùi rén)表示尊贵的人,卑职(bēi zhí)表示低贱的职位。

2. 何等:用于疑问代词的强调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样的”。

例如,何等人(hé děng rén)意为“什么样的人”。

3. 孰/安(shú/ān):用于疑问代词的反义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

例如,孰者(shú zhě)意为“哪一个”,安所(ān suǒ)意为“哪里”。

4. 何/彼/尔(hé/bǐ/ěr):用于疑问代词的指代形式。

例如,何人(hé rén)意为“谁”,彼何(bǐ hé)意为“那个”。

尔者(ěrzhě)意为“你”。

以上是古代人称代词的基本总结,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人称代词的使用方式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交际习惯的影响,所以实际使用中还需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

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一、一人称代词:在古汉语中,一人称代词主要有“余”、“吾”、“吾辈”等。

1.“余”:在古代汉语中,一人称代词“余”用于表示说话人的自称,常用在古代文献和诗词中,表示一种自谦、谦虚的语气。

示例:余人也,无品财宠,特甘愿待我科。

王夫之《世德歌》2.“吾”:又称“卬吾”,也是一人称代词,用于表示说话人,比较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历史书籍中,也常用于古代电视剧和影视作品的对白中。

示例:吾儿正好年纪,宜当正名。

《汉书·文帝纪》3.“吾辈”:古汉语中常用的复数一人称代词,表示说话人和他人的集体,用于表示自己和同伴、同辈的身份。

示例:吾辈学生,岂能曲从寡头乎?陈寅恪《建设和非建设问题·从实事求是看》二、二人称代词:在古汉语中,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尔”、“汝”、“卿”、“君”等。

1.“尔”:二人称代词,常用于歌颂、恭维、劝勉等语境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示例:尔祖,惟德,孙后之君。

《孝经》2.“汝”: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二人称代词,表示对方,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示例:汝乃夫差之臣耶?,《楚辞·天问》3.“卿”:古代用于对朝廷官员的尊称代词,用于表示对方的尊贵地位。

示例:卿来何迟?《史记》4.“君”:常常用于注重礼仪和尊敬的场合,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敬意。

示例:君君,何为者?《诗经·周南·关雎》三、三人称代词:在古汉语中,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是”、“之”等。

1.“彼”:表示与说话人和对方都不相关的第三人称,用于表示离说话人和对方较远的人或事物。

示例:彼地,与此相去甚远。

庄子《逍遥游》2.“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三人称代词,用于表示离说话人和对方较近的人或事物。

示例:是何人也?《论语》3.“之”: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三人称代词,表示与说话人和对方都不相关的事物。

示例:是二者者,之菑露也。

《庄子·列德》以上是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一些研究内容,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差异,但在古代文献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PPT共43页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PPT共43页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通论(十二)1、代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2、人称代词a、第一人称:“吾”“我”“予”(余)a、“我”“予”(余)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b、“吾”用做主语、定语,通常不用做宾语。

但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提早,可以用“吾”。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大胜若,若不吾胜。

b、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而”“实乃”无法用做宾语。

通常也不用做主语。

常用并作定语。

例如:必欲烹而翁/乃翁。

且而与其从建为人之士(主语)c、第三人称:“其”“之”a、“其”只并作定语,“之”只并作宾语。

b、要注意:“其”不能用作主语。

当“其”代替的是名词加“之”字时,从语法结构上看,“其”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c、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做主语。

或者用名词搞主语,或者省略主语。

例如:孔子下,欲与之言。

(直奔舆)趋而辟之,(孔子)严禁与之言。

d、“之”“其”可以灵活运用:有时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是指称对话人。

如:谏而不入,而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前一个“之”是指对方,后一个“之”是自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而,与。

其上,你们的上司)e、有时,“其”字就是命令代词,“那”、“那样的”。

例如“其人”“其道”“其地”“其民”。

d、复数a、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

并不像后代用“我等”“汝等”“彼等”。

b、“吾侪”“若属”,等于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e、谦称与尊称a、胡少安替代了第一人称,称呼替代了第二人称。

都就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

不受到代词规律的制约,却又则表示了“我”或“你”。

b、谦称有:寡人、不b、臣、小人、老妇、仆、愚c、尊称有: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d、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

《古代汉语》第十二课考点手册

《古代汉语》第十二课考点手册

《古代汉语》第十二課代詞考点55 代詞(★★★一級考點,一般爲單選和简答)一、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是“吾、我、予、余”。

第二人稱代詞有“爾、女(汝)、若、而、乃”。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詩經·魏風·碩鼠》)第三人稱代詞有“之”“其”“厥”等。

愛共叔段,欲立之。

(《左傅·隱公元年》)二、指示代詞有“是、之、此、斯、兹、彼、夫、其”等。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謀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曹操《步出夏門行》)三、疑問代詞1.誰、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晉靈公不君》)2.何、曷、奚、胡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魏風·伐檀》)3.惡(烏)、安、焉四、特殊代詞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於國也》)考点56 繞梁三日(★★二級考點,一般爲單選、释词和翻譯)1.翻譯畫橫線的句子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

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1]。

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2],匮糧,過雍門,鬻歌假食。

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過逆旅,逆旅人辱之。

韓娥因曼聲哀哭,—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

娥還,復爲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乃厚賂發之[3]。

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1]遏:遏止。

[2]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

[3]賂:贈送財物。

考点57 紀昌學射(★★二級考點,一般爲釋詞和翻譯)1.翻譯畫橫線的句子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

弟子名飛衛,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

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卧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

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

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关於疑问代词,我们在古汉语通论(十)里已经讨论过了,现在讨论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此外,还讨论两个特别的代词:“者”字和“所”字。

(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有“吾”“我”“予”(余),“女”(汝)“尔”“若”“而”“乃”,“其”“之”等。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孟子·梁惠王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孟子·梁惠王上)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上)启予足,启予手。

(论语·泰伯)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孙丑下)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左传成公二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楚辞·离骚)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

《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

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

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我胜你,你胜不了我。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

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往之女家。

(孟子·滕文公下)(去到你的家。

指出嫁。

)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尔何曾比予於管仲!(孟子·公孙丑上)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史记·齐世家)(左传作“女实征之”。

)吾翁即若翁。

(史记·项羽本纪)吾语若。

(庄子·人间世)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汉书·项羽传)“而”和“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用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它们一般也不用作主语。

这样,常见的情况就只是用作定语了。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

例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孟子·公孙丑上)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

(左传成公三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左传隐公元年)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上面的例子表明:“其”字只能用作定语,“之”字只能用作宾语。

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

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的;这是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1]这种“之”字的用法将在古汉语通论(十三)里讨论。

①。

例如: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见其入”等於说不见师之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等於说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

)这些地方的“之”字不能译为现代汉语的“的”。

同理,这些地方的“其”字也不能译为“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译为“他”、“她”、“它”。

但是,从语法结构上看,正如这些地方的名词必须认为是定语一样,“其”字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

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如“其负大舟”)或宾语(如“其入”),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

这是古今语法的一个不同之点。

中古以后,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

古文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

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

例如: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左传成公三年)(用名词“首”做主语。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趋而辟之”的主语是“接舆”,“不得与之言”的主语是“孔子”。

)“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称对话人。

例如: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

(左传成公三年)(“免之”的“之”,说话人知罃自称。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左传宣公二年)(“莫之继也”的“之”,指称赵盾。

“则子继之”的“之”,士季自称。

)[滕世子]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於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恐其不能尽於大事”等於说恐我之不能尽於大事。

)天子发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墨子·尚同上)(“而”,与。

“其上”,你们的上司。

)有时候,“其”字不能解作“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解作“那”、“那样的”。

这种“其”字是指示代词。

例如: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孟子·公孙丑上)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

这就是说,“我们”仍用“吾”“我”等字表示,“你们”仍用“女”“尔”等字表示,“他们的”仍用“其”字表示,“他们”仍用“之”字表示,并不像后代用“我等”“汝等”“彼等”。

例如:鲁卫谏曰:“齐疾我矣!其死亡者皆亲昵也。

子若不许,仇我必甚。

”(左传成公二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论语·子张)(“肆”,作坊。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孟子·梁惠王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吾侪”“若属”等,等於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例如: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

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

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但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

例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虽然,必告不谷。

(左传成公三年)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老妇恃辇而行。

(战国策·赵策)仆非敢如此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诸葛亮:前出师表)(以上是谦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战国策·魏策)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孟子·梁惠王上)陛下亦宜自谋。

(诸葛亮:前出师表)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左传僖公三十年)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

(杨恽:报孙会宗书)(以上是尊称。

)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

例如: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

(战国策·齐策)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杨恽:报孙会宗书)(以上自称其名。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

(司马迁:报任安书)东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

(韩愈:送孟东野序)(以上称人之字。

)总的来看,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2)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彼”等。

例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是乃仁术也。

(孟子·梁惠王上)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子·滕文公上)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礼记·礼运)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

(论语·子罕)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上)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就一般说,“是”“此”“斯”“兹”是近称,表示“这”“这个”“这里”等;“彼”是远称,表示“那”“那个”“那里”。

值得注意的是:“是”字和现代汉语的“是”字不同。

“是”和“此”是同义词,它们常常可以互换。

试比较: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梁惠王上)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孟子·梁惠王上)今其人在是。

(战国策·赵策)其人在此。

(战国策·赵策)“是”“此”“彼”可以指人,略等於说“这人”“那人”。

例如:尔何曾比予於是!(孟子·公孙丑上)此谁也?(战国策·齐策)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彼哉!”(论语·宪问)(只说“那人哪!那人哪!”不加以评论。

)后来“彼”字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差不多完全等於现代的“他”或“他们”。

例如: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彼陷溺其民。

(孟子·梁惠王上)但是,“彼”字始终没有完全丧失它的指示性。

由於它表示远指,所以它又常常带着轻视的意味(如“彼哉!彼哉!”)。

它到底不是正式的人称代词,所以古代汉语里一般不用它来表示“他”或“他们”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