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四一班没给这个重点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圣才出品】

第14章古汉语通论(31~32)三十一、词律(一)词调、词谱1.词调词调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1)唐宋时代词调的来源①有的来自民间音乐。
②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是我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乐)。
③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创制的。
④有的是国家音乐机关创制的,还有其他的来源。
(2)词牌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称作“词牌”。
①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
②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
③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题或小序。
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就是这一类的例子(当然,不写词题并不意味着调名就是词题)。
(3)小令、中调和长调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根据字数的分法,未免太拘泥、太绝对化了,我们只要把小令、中调和长调了解为大致的分类就是了。
(4)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的一段称作阕,又称片(曲终称阕(què),片就是遍,一阕一片是说乐曲已奏过了一遍。
又,一首词也可以称作一阕。
)①单调的词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如渔歌子、如梦令、捣练子等。
②双调的词分为前后(或上下)两阕,小令、中调、长调都有,如菩萨蛮、蝶恋花、满江红、雨霖铃等。
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
一般的情况是前后两阕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算子、浪淘沙令),不相等的大都是前后阕起首的两三句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忆秦娥)或平仄不同(如更漏子、浣溪纱)。
③三叠四叠的词都是长调。
三叠分为三段,如兰陵王,四叠分为四段,只有莺啼序一调。
(5)同调异名和同调异体的两种情况①同调异名,是说一种词调有几种调名例如,忆秦娥又名秦楼月,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念奴娇除了又名百字令、百字谣外,还有大江东去,酹江月等别名。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古籍校注和训诂专书 (3)第三章文字 (10)第四章音韵 (13)第五章天文和历法 (19)*本文档的材料是在选取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内容的基础上,参以其它教材的相关内容,综合编辑而成。
本文材料作为《古代汉语》课程的通论内容是不完整的,更为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四册),中华书局出版。
第一章绪论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主要包括文言和古白话两种形式。
文言是以先秦时代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既包括先秦时期的文献语言,也包括后来历代作家摹仿的作品语言。
白话是魏晋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一种书面语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也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
古代汉语是研习古代经典的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今后研习古代经典创造条件。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通常分为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其中通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语法:分实词、虚词、句子三大部分内容。
2、文字:包括文字的产生、流变及文字的结构,还包括古人对于汉字结构分析的“六书”等理论等。
它解决的是汉字的形体问题。
3、词汇:包括古今汉语词汇词义的演变、引申及同义词的辨析、解释词义的方法等。
4、音韵:主要涉及古代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古代的声母、韵部等的归纳探讨推测及通过声音解释意义等内容。
其中文字、音韵、词汇这三方面内容和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中的文字、音韵、训诂大体相当。
5、有关的古代文化的常识:如古代的典章制度、名物、工具书、文体、古书注释的相关知识等。
其中语法和词汇部分在古代汉语通论当中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是从语言规律这一角度,来阐述古代汉语在语言学上的现象。
而本课程不注重语言学上的知识,并不打算将古代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学来掌握,而只是要教给一种研习古代经典的方法,因此反而是传统训诂学的名号更符合开设本课程的要求。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14古汉语通论13

14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圣才出品】

第11章古汉语通论(25~26)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一)定义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
又称骈文、骈俪文,因其多用四字、六字句,亦称四六文。
(二)骈体文的形成1.萌芽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文章用了许多平行的句子,东汉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更讲求句法的整齐,可以认为是骈体文的先河。
但是上述诸家作品里的平行句法,只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式,不能算作一种文体。
2.开始形成骈体文从魏晋才开始形成,这是有道理的。
3.全盛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这时候,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
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了,但是仍旧有人写骈体文。
4.衰落唐朝古文运动后,风行了数百年的骈文慢慢走了下坡路,成为贵族文人吟风弄月的工具。
(三)骈体文的语言特点骈体文的语言有四方面的特点:1.语句的骈偶两马并驾称作骈,两人在一起称作偶。
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又称对仗。
骈偶要求出句和对句语法结构相同,词性、词序都要对称。
这样,文章呈现出均匀的对称美。
骈偶(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
古代虽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
现在各举一些例子如下:(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裁明密。
(沈约《谢灵运传论》)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吴均《与顾章书》)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文心雕龙·情采》)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庾信《哀江南赋序》)(2)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沈约《谢灵运传论》)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文心雕龙·情采》)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
(庾信《哀江南赋序》)披绣闼,俯雕甍。
(王勃《滕王阁序》)(3)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
(沈约《谢灵运传论》)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
(萧统《文选序》)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训诂学定义训诂又称“故训”,对其通行的说法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它是一项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并立,构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三大部门。
(二)发展历程1.先秦开始对当时的古籍进行整理。
2.两汉训诂发展的兴盛期。
出现了著名的训诂学家毛亨、扬雄、刘熙、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著名训诂学家,以及《毛诗故训传》《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著名训诂著作。
3.魏晋以来训诂成就不及从前,但仍有所发展,首先对群经的注疏趋于完备,宋代出现《十三经注疏》的合集;其次突破了解经的范围,有裴松之《三国志注》、杨琼《荀子注》等训诂著作;最后出现了多种字典、词数,如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此间王肃、张揖、郭璞、孔颖达、李善、朱熹等成就最高。
4.清代训诂发展到鼎盛时期,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用文字形音义统一的观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训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经籍纂诂》等。
词典、字典的编纂也成绩斐然,如《康熙字典》等。
5.近代使训诂不仅只是解释具体的语句,还要论其原理、法则、求文字和词义的系统和源流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
(三)训诂的材料1.古典文献的正文如:(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2)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礼记·曲礼》(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造乎?”《论语·泰伯》2.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是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讲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而注疏则是古人解释古代文献的总称,有传、说、皆、训、笺等等。
如:(1)《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古代汉语通论

第二章 词 汇
• 第一节 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 • • • • • • 一、古今词汇构成状况 (一)古今词汇的消长沿用 (二)词汇的发展趋势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 (一)复音词的形成途径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的分类
•
• 第二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 • • • • • • •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基本情况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三)、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三)、词义的程度轻重不同
2,暗引
• (1)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 凤逸之士,皆欲收 名定价于君候,(李 白《与韩荆州书》) • “登龙门”,用的是东汉李膺的故事, 《后汉书 · 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 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 门”。 • (2)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 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 第四节、连词 •
• • • • 一、“而”的用法 二“则”的用法 三“以”的用法 四“与”的用法
• 第五节 助词
• 一、结构助词 • 二、语气助词 • 三、衬音助词
• 1、叵 等于“不可” • (1 )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许慎《说文解 字叙》) • 2、诸 等于“之于”或“之乎”。 •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 梁惠王下》) • (2)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诸鄢。《左传· 隐公 元年》) • 3、盍 等于“何不”。 • (1)中心好之,盍饮食之。《诗经· 王风· 有杕之杜》) • 4、焉 等于“于之”或“于是”。 •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述而》) • (2)虢叔死焉,他邑唯命。(《左传· 隐公元年》) • 5、尔 等于“如此”。 •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 6、然 等于“如此”。
古汉语通论(十四

(二) 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 是词的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意 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 表示一种词性。在那种情况下,就真 正是有音无义了。 (甲)关于词头,我们只讲 “有”“其”“言”“于”“薄”五 字。
(1)有
“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常见的 有 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 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例如: 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例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 有夏
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被发左衽矣!(论语 宪问 !(论语 宪问)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 梁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 !(孟子 惠王上) 惠王上) (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 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 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 (我还是回去吧。)
(3)惟(唯、维)
“惟”字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 惟 字用在句子的开头, 语词。在记叙文中, 语词。在记叙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的 开始,引出年月日。 开始,引出年月日。
。(尚书 泰誓上) 尚书·泰誓上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 泰誓上) 十有三年春, 十有三祀, 。(尚书 洪范)( 尚书·洪范)(祀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 洪范)(祀: 年)
古汉语通论(十四) 古汉语通论(十四) 句首句中语气词; 句首句中语气词; 词头, 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 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 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 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关于句尾语气词, 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 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 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 谈过了。 谈过了。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 讨论“ ”“其”“唯 三个字。 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
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字。
(1)夫
“夫”(fu)字用於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
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
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列御寇)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於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今夫”的“今”已经虚化,不代表具体的时间,而是表示另起一端的议论,略有“现在说到”的意思。
“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发展来的,因此语气词“夫”和指示代词“夫”界限并不十分明显,有的例子里确实还比较难以分别。
我们主要还是从句子是否有明显的议论色彩和是否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来判断。
(2)其
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语气副词,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2、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於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例如:
吾其被发左袵矣!(论语·宪问) ·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3、“其”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
例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3)惟(唯、维)
惟——思考
唯——应答
维——绳索
“惟”字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
1、在记叙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例如:
唯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尚书·泰誓上)
2、“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示希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个。
)
3、“唯”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帮助判断语气。
例如《左传·僖公四年》:“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
4、“惟”“维”用於句中,也是帮助判断语气。
例如: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左传·僖公五年)
除了上述的“夫”“其”“惟(唯、维)”等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
例如“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左传隐公元年),这个“繄”字也是句首句中语气词。
这些都不一一列举了。
(二)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
在那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甲)关于词头,我们只讲“有”“其”“言”“于”“薄”五字。
(1)有
1、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例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尚书·召诰)
2、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
例如: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论语·为政)
3、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
例如: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诗经·邶风·击鼓)
(“有忡”,等于忡仲,心中不宁的样子。
)
4、还有—种特别的用途,就是“有”字嵌入数目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
在上古时代,“十五”也常说成“十有五”,“三百六十六”也常说成“三百六十有六”。
(2)其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於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
例如:
击鼓其镗(tang),踊跃用兵。
(诗经·邶风·击鼓)
(3)言
“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
汉代毛亨把这种“言”释为“我”,认为是第一人称代词,一直被很多人采纳,直到宋代朱熹才开始把它看成虚词。
这就是人们把“言”看成助词或词头的来源。
把句首的“言”看成人称代词有一定的道理,但句中的“言”则很难看成人称代词。
把“言”看成词头也不尽然,此间问题尚可讨论。
有人认为“言”是词尾,与“然”相近,二者古音相近。
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言”犹“静然”。
(4)于
“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5)薄
“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薄污我私,薄澣(huan,浣,洗)我衣。
(诗经·周南·葛覃)
“薄”和“言”可以连用。
从汉代毛亨开始把“薄”看成虚词。
清刘淇《助字辨略》中把“薄言”看成助词。
有人认为“薄”为动词或形容词,有“急忙”、“努力”的意思。
“薄言”是“急忙地”、“努力地”的意思,“言”为词尾。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它们的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都放在动词前面。
这里就不细讲了。
值得注意的是: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於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乙)关于词尾,我们着重讲一个“然”字。
“然”字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
当“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的时候,它的指示性就减轻了,变了词尾的性质。
例如:辛垣衍怏然不悦。
(战国策·赵策三)
“乎”、“焉”、“如”、“尔”等字,用作词尾时,它们的作用和“然”字相等。
例如: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泰伯)
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
成语“空空如也”、“突如其来”等中的“如”也是词尾。
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的后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
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的,也变为形容词的性质,例如“欣”本为动词,但“欣欣然”却是形容词;单说“欣然”也变成了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