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一·文字

概念 ( P.43) . 出現的三種情況 …… ( P.44--45) . 責和債;昏和婚;采和彩 舍和捨
P.43) .
異體字
概念 六個方面的形體差異(
“坤”與“堃”
P.49--50) .
異字同詞
繁簡字
另一種異體字 漢字簡化的幾種方法 (參見 P.50--51) .
假借與通假
假借與通假的異同
[課後練習] 課後練習]
指出下面這些字中的形聲字,並說明它們的 造字特點。 休、圍、塵、潘、想、上、聞、下、指、盲、 旦、舟、通。 教材·練習一 教材 練習一( P.42) .
上古汉字“兼职 兼职”现象多 兼职
辟:避、闢、僻、嬖、譬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 (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闢)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同上) (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關於
文 字
——古漢語說 八卦說 倉頡說 結繩說 書契說
日本人敬畏漢字;日本年度漢字
(二)漢字的構造( P.15) .
“六書”說(
P.16): .
象形(364字) 象形 指事(125字) 指事 會意(1167字) 會意 形聲、轉注、假借 形聲
(三)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古今字、 古今字 異體字、
相同:都是“借字標音”; 差別:通假的“本字”和假借的“本字”本质不 同,假借造成了“同字異詞 ”,而通假既造成“同 詞 字異詞 ”,又造成 “同詞異字”。 (參見 P.55) 詞 詞 .
練習二 練習二( P.70) .
(四)怎樣查字典辭書
自學:(工具書的查閱參見
古汉语通论(三)

2、由個別到一般 、
• 例1:市:做買賣的地方。 : 做買賣的地方。 孟子》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 《孟子》:“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 欺。” • ——後引申出“城市”、“都市”的意思。 後引申出“ 都市”的意思。 後引申出 城市” 劉克莊《玉樓春》 年年躍馬長安市, 劉克莊《玉樓春》:“年年躍馬長安市,客 舍似家家似寄。 舍似家家似寄。”
• 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用來思維、交際的 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用來思維、 一種符號系統,是客觀世界的反映, 一種符號系統,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因而 語言也必然具有極強的系統性 系統性。 語言也必然具有極強的系統性。任何一種 語言現象如果不考慮它是屬於哪個系統的, 語言現象如果不考慮它是屬於哪個系統的, 那就不可能真正被理解。 那就不可能真正被理解。
二、 詞義的引申
• 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什麼是詞的本義、如何 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什麼是詞的本義、 探求詞的本義以及在探求詞的本義時應該 注意的問題。 注意的問題。這一節我們主要講詞義的引 申。 • 古漢語的詞義是處於一個變化、發展的過 古漢語的詞義是處於一個變化、 程中的。 程中的。
• 我們在閱讀古代文獻時,常會碰到這種情 我們在閱讀古代文獻時, 某個詞在這裏解釋成這個意義, 況:某個詞在這裏解釋成這個意義,在那 裏又解釋成那個意義, 裏又解釋成那個意義,如果我們只是很機 械地一個一個地去記憶這些詞義, 械地一個一個地去記憶這些詞義,無疑是 很費勁的。 很費勁的。而且也不利於我們比較有效地 掌握古漢語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掌握古漢語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利於 我們有效地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準。 我們有效地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準。而研 瞭解、掌握古漢語詞義引申的方式、 究、瞭解、掌握古漢語詞義引申的方式、 規律,用系統的眼光來考察古漢語詞義, 規律,用系統的眼光來考察古漢語詞義, 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 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
古汉语通论1-6

• 注意:同樣是查部首,《辭海》与 《辭源》不一樣,《辭源》還是用老 的部首法与《康熙字典》《中華大字 典》差不多,而《辭海》則從方便查 閱出發,据字的殺光下左右外中的順 序來定部首,即同時有幾個部首的時 候,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取外 不取內等等,詳見《辭海部首查字法 查字說明》。
• 如“悲”,《辭源》在心部,《辭海》 則在非部。“鸡(鶏)”,《辭源》在 鳥部,《辭海》則在又部。 • 《辭海》用的是簡化字,而把相應的繁 體字和异體字用括弧注於該字之後; 《辭源》則只收繁體字,不收簡化字。
(二)辭典
• 与字典的區別:字典只收字,不收詞 條,而辭典在字頭下還列出由該字 (詞)組成的詞條,加以解釋舉證。 • 最常用的辭典: • 《辭海》和《辭源》 • 《辭通》和《聯綿字典》 • 《中文大辭典》 • 《漢語大詞典》
《辭源》、《辭海》
• 1958年,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下,開始對舊《辭源》和 舊《辭海》進行修訂,兩書作了分工:修訂後的《辭 源》專收古書黨中的詞語(止鴉片戰爭),是文史工 作者閱讀古籍的參考書,一般古書中常見的詞條,在 《辭源》中大都能查到,舊《辭源》中的現代自然科 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的新詞一律删去。所以,對 學習古漢語和古典文學的同學來說,《辭源》的用處 比較大,修訂后的《辭海》是一部百科性辭書,删去 了不少古漢語、典章制度方面的詞條,每個字(詞) 下的釋義先出現代常用義,後出古義,這也与《辭源》 不同,要注意。許多古籍中的常用字、常用詞條, 《辭海》都沒收,所以就學習古漢語、古文學來說, 作用比《辭源》就要遜色得多了。
版本: • 現在通行的是商務印書館1971年修訂重 排本(書上77頁講的已過時)。 查法: • 書前有“漢語拼音音節索引”(會查的 可直接根據ABC„„查)和部首檢字表。
古汉语通论(郭锡良版)

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打盹
打盹
义素二
其它睡觉方式
⑦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沈。”
⑧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
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章 古汉语知识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1
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
④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 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 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 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古汉语通论(简体版)

古代汉语通论(简体版)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一)词义范围不同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
这是多数词义变化的情况。
C 图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
古汉语通论(一、三)

三、漢語單音詞縯變為復音詞途徑
一)經過由兩個同義詞臨時组合而成的階 段,即最初時,近是兩個同義詞的並列, 還沒有凝結成為一個整體,一個單詞。 其理由是: 1、最初某些同義詞的组合是鬆散的,且在 語素順序上可以任意。 2、古人對於以上一類同義詞,常常加以區 別。‚
四、古代漢語復音詞
古代漢語詞滙除了大量單音詞,也有不少的復音 詞。據詞的組合方式古代漢語復音詞可分為以下 幾類: (一)复合詞:這類詞复合詞運用頻率高,構詞 能力強,組合方式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專名复合詞 有些三音詞,如‚公輸盤、零丁洋、童子試、千 里馬‛等。不論雙音詞還是多音詞,它們都是表 示專名的,並且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指物的單 一性,二是不能按語法關繫去理解,即‚左師‛ 不是左方的軍隊。‚童子試‛不是童子的攷試, 凡是沒有攷中秀才的,不論年紀多大,通稱‚童 生‛。
(二)《中華大字典》 收字四萬八千多個。徐元浩、歐 陽浦存主編,成書于1915年,時為中華 民國4年,故名《中華大字典》。它在 《康熙字典》的基礎上編纂而成,校正 《康熙字典》兩千多條錯誤,按214部首 排列。其體例:每字下先列《集韻》反 切(如《集韻》沒有就參《廣韻》或其 他韻書),再列義項。每個義項下,先 釋義,後列書證。書證中用‚—‛代替 被釋字,一個義項用一個書證。其次是 先本義,再引申義,再假借義。
(八)《經傳釋詞》 清代王引之著,嘉慶24年(公元1819 年)出版,本書共釋虛詞160個,按宋人 36字母順序排列。本書只從西漢及其以 前的古籍中選取例句,重點在解釋虛詞 的特殊用法,一般的用法從略。引證豐 富,反復求證,頗有創建。查閱它可以 暸解虛詞在西漢及其以前時期不同語言 環境中的特殊用法。
2、加綴复合詞:屬于粘附式的复合詞,其中一個語素 表示概念,另一個是附加成分,充當前綴或者后綴。 如:‚阿姊, 第一, 有夏,有北,言告,言歸; 晏 如,率爾,游子,忙乎,浩乎,藹如 ‛ 。 3、偏義复合詞: 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近的單音詞作為 語素組成的詞。其中只有一個語素有意義,而另一個 語素只充當音節的作用,而無實際意義。如: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戰國策〃魏策四》 多人無生得失。《史記〃刺客列傳》 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史記〃文帝本紀》 無羽毛無以馭寒暑。《列子〃杨朱》
古汉语通论总结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第十三节连词,介词1.什么是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
连词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2.介词的定义:介词介绍它的宾语给谓语。
“介·宾”位于谓语前或后,对谓语起修饰补充作用。
3.介词的特征(1)介词都有宾语,宾语由名词或其他成分(形容词、动词、主谓结构)充任。
“介·宾”一般是不可分的短语。
虽然有些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不等于无宾语(2)介宾短语位于谓语的前或后,在前时介词的宾语有时可承上省略;在后时,不能省略。
(3)介词一般不用作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
这是介词与动词的主要区别。
因为有些动词也可带宾语4.连词和介词的区别:(1)连词前面不能有任何附加成分,而介词前面却可以出现附加成分。
举例:A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孟子·离娄下》)B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战国策·秦策二》)C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秋水》)D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二年》)E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梁惠王上》(2)连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若为并列关系,词序一般可以对换而原意不变;但介词的前后成分则不能任意对换。
举例: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古之人与民偕乐→民与古之人偕乐(X)(3)并列连词及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共同作句中的一个成分,而介词前面是主语,介词只能是和它的宾语共同作句中的状语或补语。
举例: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古之人||[与民][偕]乐5.常用的连词与介词。
(1)而—连词:“而”的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
虚词“而”是假借字。
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气词。
A.表并列“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是等立的、平列的,两部分的顺序一般可以颠倒。
《古汉语通论》课件

语言学研究
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 面,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 价值,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的发
展演变过程。
历史文化研究
古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信息,通过古汉语研究,可以揭 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
古汉语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汉语的学习 和传承,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总结词
词汇、语法、表达方式
详细描述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古汉语的词汇较为简洁、凝练,语法结构也较为复 杂;现代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多样,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此外,古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 古汉语中常用倒装、省略等手法。
01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是指古代中国的语言,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是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深入学 习和理解。
古汉语的历史演变
总结词
起源、发展、演变
详细描述
古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古汉语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从甲骨文、金文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再到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古文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在不断变化。
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春秋》的注释 性文献,儒家经典之一,共35卷。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著名史学家 司马迁所著,共130篇。
古汉语的学习资料推荐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收录古汉语常用字,提供详细释义及例 句,是学习古汉语必备的工具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问题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次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将军身披坚.执锐.。
(《史记·陈涉起义》)“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
二、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如: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3、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2、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四、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五、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1、表示方位或处所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如: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2、表示工具或依据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的态度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4、表示比喻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如: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六、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7、名词用“而”连接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盐铁论·相刺》)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如:我打你。
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1、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如: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
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
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
如: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
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对……怎么样”。
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如: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
如: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诸侯莫.违我。
(《管子·封禅》)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
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3、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
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王霸》)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
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
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
如: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左传·文公十六年》)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公输》)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鲁仲连辞让者三。
(《战国策·赵策》)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