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单元第一轮复习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1

隋朝的灭亡:
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②国富民穷,不惜民力,最终引 发大规模起义。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所谓关陇大族,指的是自北 魏以来在北方特别是关陇地区建 立的政权中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集 团。关陇大族兴起于魏晋之际。 当南北朝政局混乱、战争频起, 大家族起落兴废无常之时,关陇 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优势, 支撑着西魏、北周政权的局面。 其势力之庞大,一直延续到隋唐 时期。
唐太宗
——《资治通鉴》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贞观遗风
劝农桑,薄赋敛、息干 经济
戈、省力役
知人善任,打击保守门 政治
阀世族,
武则天
• 建立的周朝 • 中国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
重视科举,首创殿试, 文化
大开志科。
军事 击败突厥,管理西域
无字碑
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统治期间, 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 有“贞观遗风”的美誉
二、隋唐的政治制度 (二)地方行政制度:
节度使的形成: 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 “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 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 (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
藩镇割据
①概括: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40余个,他们 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1.关陇集团与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接受其所 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 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统一全国。
一、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 (二)唐朝的兴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隋唐专题复习名师课件

总结:隋朝开创了自汉以后又一个封建社会的盛 世之端,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分析: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认识
主观 ①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动机: 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
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客观: ①带来人民沉重的徭役负担,人们把它归为炀帝的 暴政
②大运河的开凿是南北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其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 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促进运河交汇处新兴繁华商业城市 出现,泽被后世
3.关于西藏地区:
①唐朝:联姻通好;军事战争;长庆会盟
②元朝:设宣政院等,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域
③明朝:三举措(设卫所、用藏人、立僧官), 与内地联系更加密切。 ④清朝:三制度(册封、驻藏大臣、金瓶 掣签),与内地联系更为密切
莫高窟第112窟反弹琵琶
中国美术馆被装扮成了莫高窟的形状
安详的菩萨像
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581——907)
一、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上: (1)国家统一安定,(政治清明、矛盾缓和, 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
(2)制度多建树(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改府兵制为募 兵制等)
A.中国人民自古就反对战争
B.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和和睦相处的理念
C.中华民族是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D.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子》第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论语·子 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 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商君书·画策》说 “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从 以上引述中可知, 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
DD.吴道子
16.我国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石窟是: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C.莫高窟
2.分析: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认识
主观 ①加强南北交通,有效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动机: 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
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客观: ①带来人民沉重的徭役负担,人们把它归为炀帝的 暴政
②大运河的开凿是南北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其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 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促进运河交汇处新兴繁华商业城市 出现,泽被后世
3.关于西藏地区:
①唐朝:联姻通好;军事战争;长庆会盟
②元朝:设宣政院等,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域
③明朝:三举措(设卫所、用藏人、立僧官), 与内地联系更加密切。 ④清朝:三制度(册封、驻藏大臣、金瓶 掣签),与内地联系更为密切
莫高窟第112窟反弹琵琶
中国美术馆被装扮成了莫高窟的形状
安详的菩萨像
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581——907)
一、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上: (1)国家统一安定,(政治清明、矛盾缓和, 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
(2)制度多建树(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改府兵制为募 兵制等)
A.中国人民自古就反对战争
B.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和和睦相处的理念
C.中华民族是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D.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子》第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论语·子 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 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商君书·画策》说 “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从 以上引述中可知, 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
DD.吴道子
16.我国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石窟是: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C.莫高窟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单元第一轮复习

C . 是用考试的办法选择官员的制度 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朝
3.下列关于隋朝具有开创性举措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下列关于隋朝具有开创性举措的各项表述, ①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②以科举制选拔官员
③开凿长江淮河间的运河④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开凿长江淮河间的运河④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历史作用: 历史作用: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 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 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较低,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 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海河
涿郡(北京) 涿郡(北京) 三点
广通渠 长 洛阳 安 淮水 长江
四段 黄河 五河 (
江南河
)
钱塘江
(
)
返回
1.(02上海历史5)汉承秦制,唐袭隋 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 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 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C 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B 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D 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成大统一: 成大统一
唐的建立: 唐的建立 618,李渊,唐,长安.
唐 初 盛 世
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制度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戒奢从简. 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其他-开明民族政策,开放外交. 武皇统治: 武皇统治 重农业;善用人;发科举;自荐;-经济继续发展. 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 选贤能,改吏治;发生产;限佛教;募兵;文治-科举.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共22张PPT)

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前提 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改革的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改变落后状态,促进社会发展。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土地 3)内容 国家 农民 租税、徭役和兵役 4)影响A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吸引农民定居农耕,加速了封建化 进程 C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隋唐 (581-907年) 时 间
总体 特征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时期。
政 治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阶 段 特 征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 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③均田制和租庸调 经 制;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平衡的 济 势态;⑤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 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民 族 对 外 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民族和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①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激化了社会矛盾;
2)内容: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 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 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 :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土地 3)内容 国家 农民 租税、徭役和兵役 4)影响A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B吸引农民定居农耕,加速了封建化 进程 C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隋唐 (581-907年) 时 间
总体 特征
隋朝:581----618年 唐朝:618----907年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 要发展时期。
政 治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阶 段 特 征
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 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③均田制和租庸调 经 制;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相对平衡的 济 势态;⑤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 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民 族 对 外 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民族和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①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 激化了社会矛盾;
2)内容: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 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 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 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隋唐时期)ppt课件

印刷于公元868 年的《金刚经》 被认为是世界上 保存的最早的有
明确日期的雕版 印刷品。
20
火药
炼丹引爆图
火箭
21
•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 道州县三级制,加强对地方管理 • 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
•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 道州县三级制,加强对地方管理 • 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
伍素质。 • 唐初统治者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 • 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6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24
等大权于一身
10
• 经济:
• 农业:均田制推行,南方精耕细作技术逐 步成熟(曲辕犁和筒车)。江南地区进一 部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农产品商品化程 度提高。
• 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外销。丝织 业。
• 商业繁荣:柜房和飞钱出现;长安、洛阳 商业盛极一时。大运河开通,集市贸易有 一定的发展;对外贸易港口:广州,设有 市舶使。
• 经济格局: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 23
思想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兼收并 蓄、影响深远。
• 1、思想: “三教合归儒”。 • 2、文艺:唐诗(空前繁荣:名家辈出);楷书步
入盛世,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绘画产生许多杰出 画家和优秀作品;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 3、科技: 雕版印刷、火药的 发明 、天文学、医 学 • 对外:国力强盛产生巨大吸引力,中外交往频繁, 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明确日期的雕版 印刷品。
20
火药
炼丹引爆图
火箭
21
•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 道州县三级制,加强对地方管理 • 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
•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 道州县三级制,加强对地方管理 • 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
伍素质。 • 唐初统治者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 • 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6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决策系统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24
等大权于一身
10
• 经济:
• 农业:均田制推行,南方精耕细作技术逐 步成熟(曲辕犁和筒车)。江南地区进一 部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农产品商品化程 度提高。
• 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外销。丝织 业。
• 商业繁荣:柜房和飞钱出现;长安、洛阳 商业盛极一时。大运河开通,集市贸易有 一定的发展;对外贸易港口:广州,设有 市舶使。
• 经济格局: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 23
思想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兼收并 蓄、影响深远。
• 1、思想: “三教合归儒”。 • 2、文艺:唐诗(空前繁荣:名家辈出);楷书步
入盛世,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绘画产生许多杰出 画家和优秀作品;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 3、科技: 雕版印刷、火药的 发明 、天文学、医 学 • 对外:国力强盛产生巨大吸引力,中外交往频繁, 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Ⅲ】26古代药学的发展 【Ⅲ】25·儒家思想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Ⅲ】书法的特点 【Ⅱ】《步辇图》
全国1卷25书法
地方卷
1.考情分析: (1)新高考广东卷两年一考,考
浙江·中国古代文艺
查儒学复兴 (2) 整体上侧重从五育并举角度
考查书法绘画、史学发展和史学
素养
江苏·唐诗的时代性
2.备考策略:
(1)注意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部编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纲要上)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必3.1)
近五年高考考点
时间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全国卷 【Ⅲ】42·主流思想对史观的影响
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
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B
命题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唐诗: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阮籍母终,正与人围棋,籍留与决赌。
1.兴起原因 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 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
3.内容 (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 》注解《易经》。 (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发展。
三、在自信中交流——文化的吸收与传播。
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Ⅲ】书法的特点 【Ⅱ】《步辇图》
全国1卷25书法
地方卷
1.考情分析: (1)新高考广东卷两年一考,考
浙江·中国古代文艺
查儒学复兴 (2) 整体上侧重从五育并举角度
考查书法绘画、史学发展和史学
素养
江苏·唐诗的时代性
2.备考策略:
(1)注意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
部编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1.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纲要上)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选必3.1)
近五年高考考点
时间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全国卷 【Ⅲ】42·主流思想对史观的影响
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
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
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
B
命题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唐诗: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阮籍母终,正与人围棋,籍留与决赌。
1.兴起原因 经济: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政治:世代沿袭的门阀政治 社会:动荡不安的社会变局
3.内容 (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 》注解《易经》。 (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发展。
三、在自信中交流——文化的吸收与传播。
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摘编自杨健康、黄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 秋决狱”反映出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 答案 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殴父的动机。趋势:法律的 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法律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 法的趋势。
拓展深化
拓展深化
(2)三个阶段 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
汉代“引礼 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
入法”-法 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
律儒家化的 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
发端 方向发展
拓展深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 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 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评价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 制的愿望
思维点拨
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是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 主应该以礼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德治与法治之争
学派 主张 代表
思想
人性善, 孔子 统治者要“为__政__以__德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儒家
主张_德__治__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人性恶, 法家
主张法治
商鞅 韩非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 的权益 提倡君主要以_法__、__术__、__势__驾驭臣下;要赏罚 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 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点。 2.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 秋决狱”反映出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 答案 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殴父的动机。趋势:法律的 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法律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 法的趋势。
拓展深化
拓展深化
(2)三个阶段 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
汉代“引礼 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
入法”-法 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
律儒家化的 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
发端 方向发展
拓展深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 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 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评价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 制的愿望
思维点拨
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是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 主应该以礼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德治与法治之争
学派 主张 代表
思想
人性善, 孔子 统治者要“为__政__以__德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儒家
主张_德__治__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人性恶, 法家
主张法治
商鞅 韩非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 的权益 提倡君主要以_法__、__术__、__势__驾驭臣下;要赏罚 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 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点。 2.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特点。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魏晋南 北朝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 贵儒 ”和“尊道” 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唐 时期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 三教合归儒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 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 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史 ① 永嘉之乱与匈奴贵族袭扰有关 ② 使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划入刘宋版图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 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 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影响: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加强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平衡性; 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江南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2研考点 精准突破
主题一 从区域开发到庄园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史料探究
视角1魏晋时期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①,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 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 伐②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北来的民众大多集中在长江上游 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 等。……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期来看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 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学术前沿·拓宽度 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他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 看来,“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要求
紧扣教材 注重基础
第四章 隋唐单元复习
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唐时期
2007年高考大纲历史科考试要求
• 4.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 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 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 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2)隋 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科 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 济(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隋唐时期 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 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 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
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税 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 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
历史作用: 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 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
初 盛
贞观之治:
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戒奢从简. 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世
其他-开明民族政策,开放外交.
武皇统治: 重农业;善用人;发科举;自荐;-经济继续发展.
开元盛世: 选贤能,改吏治;发生产;限佛教;募兵;文治-科举.
海河
广通渠 洛阳
长 安
黄河
淮水
涿郡(北京) 三点 四段 五河
4、兵 制
府兵制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募兵制 减轻农民负担,导致军阀形成
5、赋役制度 租庸调制 庸成年男子可以布帛代役 两 税 法 从人丁为主到资产为主
● 重点阐释
1.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职权 :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
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A、制订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隋唐历史发展线索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武则天统治
贞观之治
589隋统一中国
581隋建 立
618年唐建立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907年唐灭亡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短 创大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暂
兴建二都
隋 朝
建大工程:
广设仓库 开通运河
修筑驰道
行大暴政: 重役-劳役兵役;严刑酷罚.
致大起义: 611,山东长白山,瓦岗军,隋亡-部将所杀.
启大盛世: 正面:统一、制度、工程;反面:提供借鉴教训.
唐的建立: 618,李渊,唐,长安.
唐
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制度
●高考前瞻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历年高考都是命题 的重点之一。已考查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 文化、民族关系等各方面,今后命题除继续突 出上述各方面的内容外,本单元知识与现实的 联系,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应是我们 关注的重点。由于本单元的许多内容便于考查 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重视对这些能力的培 养。
1.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
A.打击了士族势力 B.限制了皇权 C.分散削弱了相权 D.实现了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立
2.科举制度
演变:隋文帝时采取分科考试;隋炀帝,始建进土科。贞观年 间,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 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进一步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朝“八股取 士” ,科举制遂成为专制主义政权钳制思想、培养奴仆的工具 了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隋唐时期概况(581—907)
隋: 581隋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618年杨广(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唐: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被藩镇所灭,唐朝结束。
隋的建立: 581,杨坚,篡权,开皇,长安.
成大统一:
条件: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政治反差;人心思合. 意义:结束分裂;.有利统一 ,安定,社会发展.
江都(扬州)
长江
江南河
钱塘江 余杭(杭州)
返回
1.(02上海历史5)汉承秦制,唐袭隋 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 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 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 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 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 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2.(04春季12)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 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 贡献是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它确立的选官形式和程序,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②使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 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③科举 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 进了文化教育发展。④科举制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 于政局稳定。因此,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政治:国家统一 制度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阶 经济: 封建经济繁荣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段 特
民族关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征 对外关系: 对外友好交流频繁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中华文化圈
国家统一 制度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1、中央官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省六部制 独相制 到群相制 2、选官制度 科举制 以考试选拔官员 3、土地制度 均田制 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 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中书省
① 决策
皇帝
相权分割 皇权加强
尚书省
③ 执行
门下省
② 审核
吏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注意:
三省互相制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 三权分立政治制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
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他 们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它能减少中央政令失 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随着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 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 极作用。
紧扣教材 注重基础
第四章 隋唐单元复习
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唐时期
2007年高考大纲历史科考试要求
• 4.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 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 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 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2)隋 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科 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 济(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隋唐时期 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 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 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
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税 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 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
历史作用: 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 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
初 盛
贞观之治:
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戒奢从简. 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世
其他-开明民族政策,开放外交.
武皇统治: 重农业;善用人;发科举;自荐;-经济继续发展.
开元盛世: 选贤能,改吏治;发生产;限佛教;募兵;文治-科举.
海河
广通渠 洛阳
长 安
黄河
淮水
涿郡(北京) 三点 四段 五河
4、兵 制
府兵制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募兵制 减轻农民负担,导致军阀形成
5、赋役制度 租庸调制 庸成年男子可以布帛代役 两 税 法 从人丁为主到资产为主
● 重点阐释
1.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职权 :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
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A、制订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隋唐历史发展线索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武则天统治
贞观之治
589隋统一中国
581隋建 立
618年唐建立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907年唐灭亡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短 创大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暂
兴建二都
隋 朝
建大工程:
广设仓库 开通运河
修筑驰道
行大暴政: 重役-劳役兵役;严刑酷罚.
致大起义: 611,山东长白山,瓦岗军,隋亡-部将所杀.
启大盛世: 正面:统一、制度、工程;反面:提供借鉴教训.
唐的建立: 618,李渊,唐,长安.
唐
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制度
●高考前瞻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历年高考都是命题 的重点之一。已考查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 文化、民族关系等各方面,今后命题除继续突 出上述各方面的内容外,本单元知识与现实的 联系,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应是我们 关注的重点。由于本单元的许多内容便于考查 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重视对这些能力的培 养。
1.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
A.打击了士族势力 B.限制了皇权 C.分散削弱了相权 D.实现了立法司法行政的三权分立
2.科举制度
演变:隋文帝时采取分科考试;隋炀帝,始建进土科。贞观年 间,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 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北宋进一步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朝“八股取 士” ,科举制遂成为专制主义政权钳制思想、培养奴仆的工具 了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隋唐时期概况(581—907)
隋: 581隋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618年杨广(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唐: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907年被藩镇所灭,唐朝结束。
隋的建立: 581,杨坚,篡权,开皇,长安.
成大统一:
条件: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政治反差;人心思合. 意义:结束分裂;.有利统一 ,安定,社会发展.
江都(扬州)
长江
江南河
钱塘江 余杭(杭州)
返回
1.(02上海历史5)汉承秦制,唐袭隋 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 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 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 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 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 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2.(04春季12)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 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 贡献是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①它确立的选官形式和程序,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②使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 试参加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③科举 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 进了文化教育发展。④科举制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 于政局稳定。因此,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政治:国家统一 制度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阶 经济: 封建经济繁荣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段 特
民族关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征 对外关系: 对外友好交流频繁
文化: 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中华文化圈
国家统一 制度完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1、中央官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省六部制 独相制 到群相制 2、选官制度 科举制 以考试选拔官员 3、土地制度 均田制 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 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中书省
① 决策
皇帝
相权分割 皇权加强
尚书省
③ 执行
门下省
② 审核
吏户
礼
兵
刑
工
部部
部
部
部
部
注意:
三省互相制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 三权分立政治制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
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他 们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它能减少中央政令失 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随着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 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 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