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优课教学设计(配套A)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权、开辟丝绸之路、推广儒家思想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政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认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作用。

2.难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武帝的政策措施。

4.启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课件,以便于课堂教学演示。

3.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等,用于教师备课和拓展学生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汉武帝即位后的形势,那么汉武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呢?”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并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知道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措施实施的原因及作用,及对统一王朝巩固的历史意义。

(2)了解汉武帝的措施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思维,用具体的史料来分析历史问题。

了解历史事件深层所蕴含的历史规律,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及结果。

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度。

【学情分析】(1)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2)可以针对学生对历史影视剧的兴趣进行历史人物、历史史实的联系发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语言的组织,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历史专有名词,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的目的。

【历史核心素养】本节课注重领土主权意识、国家统一意识的培养,突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导语)一说起中国古代的皇帝,你有什么印象?中国古代历史上共有494位皇帝,他们有的鞠躬尽瘁有的荒淫无道,我们今天要学的这节课也跟一位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有关,他就是——汉武帝。

(展示幻灯片,请一位同学简单介绍汉武帝)汉武帝简介:汉武帝,名刘彻,是西汉历史上的第七位皇帝,七岁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称帝,在位54年。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主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推广儒家思想、开辟丝绸之路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关注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发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掌握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意义,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氛围。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策略。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以便于生动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教材:准备《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相关内容。

3.参考资料:搜集与汉武帝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以便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简要介绍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详细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意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策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

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

这说明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这些诸侯王的存在,令谁最为担忧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推恩令”的实施1.展示图片: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2.教师讲述: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文景之时,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叛乱,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3.教师提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提示: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4.教师讲述: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

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

5.教师提问:除了“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提示:设刺史,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6.教师讲述: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

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那么,“推恩令”和“设刺史”的实施有怎样的影响?提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目标导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历史再现:欣赏历史话剧——“诸子百家”论治国(旁白:时间:汉武帝时期;地点:长安皇宫;人物:四位学生,一个扮演汉武帝,另外三个扮演诸子百家继承人)生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可永保江山呢?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优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优课教案_0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评价汉武帝【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有这样三句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样一位帝王。

他16岁登基,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相差不了几岁,却雄心勃勃,一展雄才大略,在位54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

大家猜猜,这位帝王是谁?学生回答:汉武帝教师:汉武帝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又有谁知道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心里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

今天这节课,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走进汉武帝的内心世界,知晓他的烦恼,并期待大家能为这位帝王排忧解难,用我们的智慧开创出别具一格的大一统格局。

讲授新课一、政治上教师:【幻灯片】武帝之喜,看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都鄙廪庾(lǐn yǔ)尽满,而府库余财。

”——《史记•平准书》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汉武帝即位时,国家富裕。

教师:汉初,经济凋敝,高祖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恢复了经济。

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出现了“文景之治”。

父辈们的努力,让武帝即位时,国家一片繁荣。

那武帝忧在何处?教师:【幻灯片】武帝之忧1 中央和封国在人口和辖郡比较柱形图此材料说明西汉初年中央面临什么情况?学生:封国势力大于中央,威胁中央集权。

教师:那如何解决封国问题?【幻灯片】阅读教材54页“相关史实”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优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优课教学设计_1
1、“大一统”的思想内容有哪些?他的哪些说法很合汉武帝的胃口?
2、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儒家思想?
1、匈奴重新崛起给汉朝带来什么危害?汉初采取什么什么对策?效果怎样?
2、汉武帝为什么要北击匈奴?这次战争有何意义?
3、东汉匈奴分裂为哪两部分?怎样迁徙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答:秦朝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归纳
阅读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独立阅读
板书设计
15、汉武帝“大一统”
一、王国问题的解决
二、独尊儒术
三、与匈奴的战争
教学反思
《汉武帝“大一统”》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源自王国问题的解决二、独尊儒术
三、与匈奴的战争
四、总结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哪朝建立起来的?
1、汉初为什么会出现王国问题?诸侯王在王国内有哪些权利?带来什么影响?
2、汉景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3、“推恩令”是怎么回事?有何高明之处?
学科
历史
班级
1.5
授课教师
课题
汉武帝“大一统”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国问题的出现及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汉武帝为推进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 军事上采取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感知“推恩令”,独尊儒术,对匈奴战争等史实,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时代特征。
2、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和时代条件分析问题的方法、联系生活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题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型新课时 1学情分析学生们对汉武帝的政策和武帝本人的认识但由于层次参差不齐,理解和表达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人物和历史的认知都处于相对贫乏和肤浅的层次。

但总体来说学生能将前后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对于汉武帝这一人物学生也表现了极大的求知欲。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解答问题,并且适时进行恰当的,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名族的国家的形成的早期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历史早期渊源流长的历史与文化。

2内容分析重点汉武帝推行大一统的具体措施。

难点推恩令与文景时代削藩措施的区别教具新媒体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时间分配【导入】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提问:刘邦获得天下后,考虑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在学生回忆旧课和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问题:“人们一般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历史给汉高祖提供了哪些巩固刘家天下的经呢”然后可以提出:“分封制是不是能够如汉高祖之愿,起到巩固刘家天下的作用?”从而进入新课教学。

活动2【讲授】”推恩令”的实施讲述诸侯国实力膨胀的故事,作为讲解推恩令的铺垫。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思考问题1、为什么要实行推恩令?2、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推恩令发挥了哪些作用?活动3【讲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政治大一统的需要观点: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君权神授人民要服从皇帝,诸侯要听命于皇帝举措:在长安设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在地方上设立官学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是不利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 1 页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知道主父偃和董仲舒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将复杂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措施,用图片表达出来,使之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汉武帝巧妙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各项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使学生懂得国家统一是经济开展强盛的重要根底,进而在生活中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难点:“推恩令〞的含义及其作用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概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盛世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课我们将学习地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二〕、讲授新课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他们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对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

资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sh èng 〕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在发现的汉朝墓葬中,可以看到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说明他们无视朝廷,“拟同天子〞的史实。

2、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开展起来他们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生活秩序混乱。

颍川儿乃歌:“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田蚡:“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

〞 2、“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