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数据分析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治规律-钟兴华,关彤

合集下载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及客观化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及客观化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0, 9(2), 98-103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0.92015Research Progress on TCM SyndromeTypes and Objectification of 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Aimin Gong*, Fangzhi Wei, Yitian SongHainan Medical College, Haikou HainanReceived: Jan. 23rd, 2020; accepted: Feb. 19th, 2020; published: Feb. 28th, 2020Abstract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s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the “syndrome” is the internal basis of the prescription group medicine and treat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divergent opinions on the TCM syndrome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hich se-verely restrict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CM understanding of the syndrome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the treatment is also controversial.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object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clinical differenti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provide idea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Keyword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CM Syndrome Type, Objective, The Research Progress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型及客观化研究进展宫爱民*,魏方志,宋逸天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收稿日期:2020年1月23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19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28日*通讯作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瑶)西医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瑶)西医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瑶)西医研究进展作者:覃迅云马晓斌程彩红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371-01【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现在医学对于SLE的研究仍未有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发病机理方面仍未真正明了。

西药治疗本病效果不理想,通过中医辩证、中药内服、中药制剂外涂以及针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已经取得显著疗效,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无明显毒副作用,用药安全,在治疗中显示出优势。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瑶医药治疗研究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显著的优势,本文就紧近几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西医研究进展1.1 西医病因病理:现代医学对于SLE的研究仍未真正明了,认为SLE属多基因病,与免疫机制缺陷、遗传因素、雌激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药物、阳光和紫外线)有关,免疫学异常主要表现为: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的激活、多重资深抗体尤其是康和抗体的产生、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等。

本病病理提示:有表皮萎缩、基地细胞液化变性,可见表皮下有裂隙形成,直接荧光可见真皮表皮交界处有IgG、IgM和C3沉积。

1.2 西医诊断:本病临床多见:发热、面部红斑、口腔溃疡、脱发、肌肉关节肿痛,此外还有累及各脏器所引起的各部位症状:较常见的有累及肾(肾小球病变)、神经系统(以脑多见,可出现精神障碍、癫痫发作等)、淋巴结(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血液系统(溶血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心脏(心包炎、心包积液及心包增厚)、肺(急性狼疮性肺炎和肺间质纤维化)、消化系统(恶心、呕吐及顽固性腹泻)。

SLE实验室检查可出现:抗核抗体(ANA)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阳性,或抗磷脂抗体阳性(包括抗心膦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或至少持续6个月的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三者中具备一项阳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治研究现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治研究现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治研究现状
谢锐龙;徐伟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04(013)007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免疫复合物所介导的血管炎。

SLE与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蝴蝶丹”、“马缨丹”、“日晒疮”、“鬼脸疮”、“阴阳毒”等病症相近似。

现代医学主要采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治疗SLE,并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但也存在明显的毒副作用。

中医学者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亦有所突破,现对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458-459)
【作者】谢锐龙;徐伟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510010;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
州,51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3.24+1
【相关文献】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 [J], 魏睦新
2.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治体会 [J], 王丽敏;高明利
3.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治探讨 [J], 王见宾;黄正桥;张毅
4.偏头痛的中医证治与研究现状 [J], 高颖;曹克刚
5.PD-1/PD-L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陈小群;陆兴;廖淑珍;招春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016.12中医中药177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赵志勇1 马玉琛21解放军医学院学员队 北京市 100853 2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摘 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o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出现各种自身抗体为特征可以侵及全身各个系统,可累及皮肤、黏膜、浆膜、血管、关节、心、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皮疹、光过敏、脱发、乏力、贫血、发热、关节疼、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肾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尤以皮肤和肾脏损害显著。

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西医治疗主要以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其毒副作用较多。

中医药治疗红斑狼疮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现将近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红斑狼疮;中医药治疗;综述1 中医命名中医学文献中无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名,因本病乃系统损害,病情复杂多变,其中医病证范畴实难确定。

若临床表现以皮损为主时,中医则谓“温毒发斑”、 “阴阳毒”、“丹疹”、“蝴蝶丹”、“日晒疮”;从皮疹特征出发可称之为“红蝴蝶疮”、“蝴蝶丹”、“阴阳毒”等;当表现为以关节、肌肉、肢体疼痛为主时则属中医“痹证”范畴,即中医风湿病范畴原称为“痹证”或“痹病”,有“周痹”、“热痹”、“三焦痹”之异;影响脏腑称脏腑痹,有肾功能损害、水液代谢障碍者属“肾痹”、“水肿”;有肝损害属“肝痹”、“黄疽”、“胁痛”;有急性心内膜炎、心肌损伤者属“心痹”、“心悸”;狼疮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属“肺痹”;狼疮性肌无力属“脾痹”;出现消化系统表现称“肠痹”;小便不畅为“胞痹”;有胸水者属“悬饮”;雷诺现象称“肢端脉痹”;因其损害脏器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别常可见饮证、血证、关格、虚劳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较多的脏腑症候很难明确地划属于某一具体病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红蝴蝶疮病”作为SLE 的中医病名,199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SLE 统一命名为“蝶疮流注”。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该疾病常常会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如皮肤、关节、肾脏、心脏、肺、血液、神经系统等,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中医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红斑疮”,多由阴虚火旺、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

因此,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点在于调理阴阳平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黄连、川芎、丹参、防己、白芷等。

这些中药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提高免疫力,并且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解毒作用。

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药物包括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疟疾药物等。

而类固醇类药物是目前常用的主要治疗手段,它们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并对疾病的肾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对抗自身的免疫反应,常见的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抗疟疾药物如羟氯喹、氯喹等,主要用于改善疾病的皮肤和关节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优势在于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达到综合调理和治疗的目的。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是显著的。

一项回顾性的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总有效率可达80%以上。

中医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发作次数和病情的恶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西医药可以针对疾病的特点,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并且对肾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可以减少西医药物的不良反应。

类固醇类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肠胃不适、骨质疏松、水肿、肥胖等。

而中医药物有着温和的特点,相对于西医药物,不良反应较少,且对身体的伤害较小。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中医药和西医药可以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激素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型调查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激素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型调查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激素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型调查研究黄琳;鲍玺;温成平【摘要】目的:探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型特点,为其中医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方法:调查2013年9月-2014年10月门诊治疗的160例SLE使用激素不同阶段的患者,分析其证型及中药使用特点。

结果:160例SLE患者共有36例处于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阶段(首始期),75例患者处于激素维持量期,49例患者处于激素减量期。

激素使用首始期患者中医证型以热毒炽盛证、瘀毒阻滞证和阴虚内热证为主,激素减量期以阴虚内热证和瘀毒阻滞证为主,激素维持量期以肝肾亏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

在激素治疗首始阶段,主以解毒清热、固护阴液之品;激素减量期,用药以活血化瘀、养阴解毒为主;激素维持量期,中药以解毒滋阴、补养肝肾为主。

结论:SLE患者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应用阶段、减量期和维持量期中医证型不同,对应中药的使用特点也不同。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57-58,60)【关键词】红斑狼疮;糖皮质激素不同阶段;证型调查【作者】黄琳;鲍玺;温成平【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9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狼疮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对自身的细胞和组织发起攻击,从而导致了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

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环境、感染等密切相关。

主要免疫学特征是多克隆B淋巴细胞活化、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和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

西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疟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近年来系统性红斑狼疮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及策略,如B细胞靶向治疗、细胞因子靶向治疗、阻断联合刺激信号、T细胞靶向治疗等[1]。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

斑 、血 脉瘀滞 型: 方用滋 阴清 营汤加减 :③脾 肾两虚 、气血
瘀 阻 型 :方用 狼疮 冲 ( 黄芪 、 党参 、 白术 、茯 苓 、枸杞 子 、
Hale Waihona Puke 作 用引起 机体 免疫 调节 紊乱所 致 的一 种慢性 炎症 疾病 , 病变
部位 在全 身结缔组织 , 累及 多个 器官 、组织, 常 严重威胁 着 患 者 的身体健康 。现代 医学多采 用 肾上 腺糖皮质 激素 、免疫抑 制 剂 、非 甾体抗炎药 及抗疟 药治疗 , 但毒 副作用 明显, 停药后
匮要略 》 中:“ 阳毒 之为病 , 赤斑斑 如锦 纹 ”的理论 , 为 面 认 火毒 是 S E的主因, L 并可夹湿 夹瘀 。范 氏[认为 S E系热毒 5 】 L 瘀 结。来 氏[认 为风毒外 侵 、瘀 血 内结是本病 的主 因。赵 氏 6 】 等 [亦证 实 S E存 在瘀血 病机 。金 氏[认为本 病 以肾阴亏虚 7 】 L 8 】
伤七情 、劳 累过度等 使机体 阴阳失调 , 日久而五脏俱 虚, 形 有 之 邪 闭阻 三焦 , 全身 各 组织 器 官受 损, 使 因此本 病 病机 应 为 “ 五脏 亏虚 。 阻三焦 ” 邪 。 2 临床研 究
2 1 辨 证 分 型 论 治 .
地黄 、生黄芪 、生 白术 、生甘草 、白花蛇 舌草、牡丹皮等) 为
效 2 7例, 有效 2 2例, 效 1 无 1例 。唐 氏等 【] S E患者分 4 1将 L 1
P 00 ) < . 1 。苏 氏[】 用沈 丕 安教授 验 方红斑 汤 ( 1采 生地 黄 、麦
冬 、玄参 、生石膏 、知母 、忍冬藤等) 加减治疗 S E 8 L 2例, 结 果总有 效率为 8 .5 。8 4 1% 2例病 人治疗后 A A全部为阳性, N 抗

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状况

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状况

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状况
曹晶
【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
【年(卷),期】2001(018)005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累及多个器官,尤对心、肝、肾的损害多见,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一定疗效,且杂志报道的文章也较多.因此,笔者对此病有关中医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报道文献统计如下.
【总页数】1页(P9-9)
【作者】曹晶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院信息所,北京,1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932.4
【相关文献】
1.试用文献计量法评估医院科研状况 [J], 张于平
2.文献计量法分析中国葛根研究状况 [J], 袁金凤;李福英;陈耀辉;傅海渊;巫自勇;陈全斌
3.医联体发展状况评价——基于文献计量法分析 [J], 何思长;刘志会;孙渤星;赵大仁;张瑞华;窦丰满
4.运动人体科学科研论文状况分析--基于知识图谱的CSSIC文献计量法分析 [J],
俸烨
5.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J], 韩淑贞; 杜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中的证候共有 212 频次涉及脏腑,其中又 以肝、脾、肾三脏所占频次为多(表 2)。
表 1 证候频数及频率统计表
证候编号 1 2 3 4 5
证候名称 热毒炽盛 脾肾阳虚 气阴两虚 肝肾阴虚 阴虚内热
频数(次) 59 57 35 33 29
频率(%) 20.34 19.66 12.07 11.38 10.00
第 1 7 卷 第 2 期 2015 年 2 月
· 基础医学研究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7 No. 2 Feb .,2015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5.02.045
基于文献数据分析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治规律
钟兴华,关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主要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为中医药辨证论治 SLE 提供参考。方
法:搜索近 15 年有关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期刊文献,进行数据收集及规范化,开展描
述性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SLE 以热毒炽盛、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为高频证候;热、阴虚、
以 1 篇计,其余剔除;(3)有方名、中成药名而无具 体药物记载者;(4)综述文章、个案报道、实验研 究者;(5)动物实验文献;(6)不符合上述纳入标 准。 1.3 数据的收集及规范化 1.3.1 数据录入
在本研究中选择 Access 数据软件,建立数据 库模型,每篇文献依文献名称(编号)、证候名称、 涉及脏腑、证素、治法、药物组成等,双人双机独立 录入。 1.3.2 数据预处理
Investigation Based on Literature Analysis about TCM Syndromes and Treatment of SLE
ZHONG Xinghua,GUAN Tong (Department of Rheumatism,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有 8 种(养阴、清热、化瘀、益气解毒、凉血、温阳、利
水),累计频率达到 86.89%(表 4)。 表 4 治法频数及频率统计表
证素 养阴 清热 化瘀 益气
频数(次) 频率(%) 证素
146
17.40 解毒
143
17.04 凉血
98
11.68 温阳
96
11.44 利水
频数(次) 频率(%)
87
10.37
Key word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literature analysis;Chinese medicine;syndromes and treatment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 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 病 [1],我们通过收集 15 年有关 SLE 中医证候和用 药的临床研究文献,经过对文献数据挖掘,进行 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方法,总结出系统性红斑狼 疮的主要证型和用药规律,对研究中医、中西医
结合规范化治疗 SLE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现报道 如下。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 1996 年 1 月 — 2010 年 12 月 的《中 国 期 刊 全 文数据库》中,运用计算机检索,以 [“系统性红斑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钟兴华(1986-),男,广东兴宁人,医师,硕士,研究方向:风湿免疫性疾病。 通讯作者:关彤(1968-),男,广东佛山人,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方向:风湿免疫性疾病。
(1)有明确的 SLE 诊断标准 [2];(2)患者的年龄、 性别、种族不限;(3)有关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辨证和(或)治疗的临床报道、 临床研究;(4)须有明确的证候和治法、方药等记 载。 1.2.2 文献排除标准
(1)一 稿 多 投 的 文 献,只 取 1 篇,其 余 剔 除; (2)2 篇或 2 篇以上所载证、症状及方药相同的只
122
1 7 卷 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狼疮”AND(“中医”OR“中西医”)] 为检索规则, 得到相关文献 532 篇。经过初筛后,剔除其中含有 的针灸治疗、文献综述、护理、实验研究、理论探讨及 重复的文献。 1.2 论文文献资料筛选 1.2.1 文献纳入标准
气虚、毒、阳虚、血瘀、湿、气滞为疾病的八大证素;肝、脾、肾为主要累及的脏腑;养阴、清热、化瘀、益气、解毒、凉血、
温阳、利水为治疗本病的常用治法;清热药、补虚药及活血化瘀药等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类,聚类分析结果共得到 4
类、35 味常用关系密切的药物。结论:中医辨证论治 SLE 以热毒炽盛、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为常
61
7.27
56
6.67
42
5.01
2.1.5 中药频数统计结果
对文献中所涉及的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发现频
数在 40 次以上的药物有 25 味,其累积使用频率达
53.02%,使用比较集中,是治疗本病的核心药物。把 所有中药按功效分类,得到 20 大类、38 小类,频数统 计结果见表 5~ 表 7。 2.2 聚类分析结果
中国语言文化具有多样性及丰富性的特点, 资料文献在证型、药物名称等的表述上有差异, 辨 证 分 型 描 述 不 统 一,因 此 要 对 数 据 进 行 预 处 理,将一证多名或相类似的证候依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和《中医诊断学》[4] 进行统一和修正,对药物及其 功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 统一名称和 分类,确保数据质量。 1.4 分析内容的确定及统计学方法 1.4.1 描述性统计
对收集到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 4 类、 35 味常用关系密切的药物;第一类由清热凉血药、
补气药组成,第二类由利水消肿药、清热解毒药、
补阴药、活血化瘀药组成,第三类由补阳药、固精
缩尿止带药、清热燥湿药、温里药、祛风湿药组成,
采用频数统计分析法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总 体证候、涉及的脏腑、总体证素、总体治法、总体药物 和总体药物的药物功效频数分布情况。 1.4.2 聚类分析
对录入数据库的药物以其功效作为变量类聚, 利用 SPSS 12.0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期待得到的结果 是由配伍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聚类方,它不是一 个现成的治疗 SLE 的方剂,却是在治疗上有密切联 系的药物组合体,对指导临床配伍用药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果 2.1 频数统计结果
累计频率(%) 20.34 40.00 52.07 63.45 73.45
表 2 脏腑频数及频率统计表
脏腑 肾 脾 肝
频数(次) 93 65 50
频率(%) 43.87 30.66 23.58
累计频率(%) 43.87 74.53 98.11
2.1.3 证素频数统计结果
15 种证素累计频数(次)563 次,其中频次大于 20 的 有 8 种(热、阴 虚、气 虚、毒、阳 虚、血 瘀、湿、气 滞),累计频率达到 89.70%(表 3)。
见证候,瘀血症候常兼夹于上述 5 种证候当中。热毒、虚、瘀血是本病的关键病理因素,贯穿疾病各个阶段,治疗多
以清热解毒、补虚及活血化瘀等立法。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文献分析;中医药;证治
中图分类号:R59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 2015) 02- 0122- 0 3
本 研 究 共 纳 入 文 献 70 篇,记 录 290 条、61 种 证 候,证素 15 类,治法 18 种,涉及药物共 258 种、20 大 类、38 小类,累计频次 3299 次。 2.1.1 证候分类频数统计结果
证候分类最多的达到 10 型,最少的分为 2 型, 进行统一修正后,频次排在前 5 位的见表 1。 2.1.2 证候所涉及病变脏腑频数统计结果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inese medicine major syndromes and treatment abou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Methods: We searched SLE journal articles about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nearly 15 years and collected and standardized the data for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Excessive heat,spleen and kidney yang-deficiency,Qi Yin-deficiency are high-frequency syndromes in SLE. Heat,Yin-deficiency,Qi-deficiency and toxin are the mains syndrome factors. Liver,spleen and kidney are the mainly involving Zangfu-organs. Nourishing Yin,clearing heat,resolving blood stasis, replenishing Qi and detoxification are common therapeutic methods. The most frequently-used herbs included heat-clearing herbs,deficiency-nourishing drugs,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eliminating drugs.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4 categories and 35 commonly-used herbs. Conclusion:n Excessive heat,spleen and kidney yang-deficiency and Qi Yin-deficiency are common syndromes in Chinese medicin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bout SLE and blood-stasis syndrome is frequently along with in those syndromes. The key pathological factors are toxic heats and deficiency and blood-stasis,which throughout the various stages of the disease. Heat-clearing and detoxifying,reinforcing deficiency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methods are often used to treat SLE as the major therapeutic method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