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改造案例欣赏

旧建筑改造案例欣赏
旧建筑改造案例欣赏

旧建筑改造案例欣赏-起死回生变废为美

【导读】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大规模城市建设在国内的大中小城市轰轰进行,为避免千人一面的城市样貌和令人遗憾的城市记忆断层,对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势在必行。本专题期望通过对国内外旧建筑改造案例的探索与讨论,为旧建筑改造寻找灵感和思路。

旧建筑改造已成为当下建筑界的新主流,设计师们起死回生,将废弃的、破旧的建筑改造换新貌,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率,还往往能够创造出很多更新潮、更前卫的地标性建筑。北京的798艺术区、广州的红砖厂就是由废旧工厂改造成为文化艺术地标的经典案例。世界上此类旧建筑改造案例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旧建筑改造案例1、荷兰旧军事掩体改造别墅(别墅装修效果图)

建筑局B-ILD重新设计荷兰的军事掩体,将其设计为一处户外休闲的地方。掩体还有一个11平方米的破旧沙坑面积。把它恢复成适于用作乡间别墅的两个居住空间。整个掩体半伸展到地面,它是被一个美丽的绿地所包围。使它更努力地接近自然。

沙坑作为一间客厅和一间卧室(卧室装修效果图)。所有的家具都是专门为了这个项目而设计地。所有的项目都设计为最佳的空间填充、折叠或去除。厨房(厨房装修效果图)和货架存放在混凝土墙的凹槽设置。为了扩大沙坑,在旁边设计一个木制露台,适合烹饪、娱乐或临时存放的区域。它的形式如几何形状的露台,在一个这么小的空间,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它是这个设计地重点。

旧建筑改造案例2、比利时水塔改造住宅设计

这座16米宽、20米长、30米高的水塔位于比利时斯泰诺克泽尔的城郊,始建于1938~1941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停用。由Bham Design Studio设计团队将其打造为舒适的住宅空间。

水塔共6层,顶部拥有绝佳的观景平台,设计师保留了其原本的建筑轮廓和粗犷的砖石结构,对室内空间进行了彻底的转换。整个空间以黑白为主色调,并加入藤编沙发(沙发装修效果图)、木质地板和绿植缓和空间的单调氛围。住宅内的所有房间均配备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包括移动式投影仪和家具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尽管室内极尽现代和科技,设计师仍旧保留了建筑最具历史痕迹的元素,混凝土天花顶面、容纳2550公升水的圆形水箱等被设计师可以保留,并成为空间内最有意义的装饰。

旧房改造案例3、由屠宰场改建的马德里文化中心

这是马德里旧屠宰场改建项目的其中一部分,属于政府推广的文化项目。最初建于1907年,目前打算建成一个全新的前卫文化中心,其中的20多个仓库都将得到改建。

本案17C是一个既考虑项目艺术性的同时又考虑仓库未来租户的方案,在改建过程中,以激进但是又内敛的态度,将干预减少至最低。坦然,自信,在介入与不介入之间掌握了平衡。让新旧互为共生而不是简单的组合在一起,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而使价值得到了提升。墙上的斑驳,外露的排水管都得到了保留。达

到以新兴展望过去,反之亦然。地板,门窗,踏步,玻璃处理得简单直白,建立了新与旧的开诚沟通,并让双方的表现力得到最大化展示。

旧房改造案例集锦4、高雄70年代住宅改建

打开狭长夹层屋让光与景层层递进,屋龄超过50年的狭长老屋,夹层阻挡了采光,影响了动线,但并非只有拆除才是唯一解决办法。满载古味的砖瓦,在新水泥质感铺面衬托下砌出儿时记忆的依稀轮廓。闽式窗框里刻画的却是地表另一端的建筑语境。推开墙面,在屋子底端创造开口与垂直动线串联,小夹层成为了空间与童年记忆的媒介,开拓了暖阳撒落的轨迹。创造楼与楼之间的新关系,让底层空间渗入光与绿意,视觉尺度往外延伸至花园露台,模糊了室内外的界线。

顺应原有开口,以穿透材质与水波纹,交织出光律动的表情,增加的垂直动线,模糊室内外的界线,绿意与暖阳悠然坠入室内。原有封闭的墙将夹层阻隔成死角,打破墙面隔阂后,近景为旧有楼梯,中景为夹层的错落,加上夹层的框景,光的轨迹与远景的绿渗进室内,层层递进。夹层刻意保留的框景,将视角拉回儿提时,窥看偌大世界的未知。原本弃置的露台重新定义为阅读区,亦重新定义了阅读,在旧物的环伺下,彷彿回到了巷口大树下乘凉看书,周遭是邻居的错落窗

口,每个窗口都正上演著不同的生命故事,似乎已是种难得的奢华。刻意留下拆除过程中的旧窗框,妆点、转化为空间界定的媒介,旧窗框与木材的利用也蕴含了抹不掉的人文历史气息。

旧房改造案例集锦5、西班牙江滩景观改造设计

为了恢复Goian的江滩,partially建设了一个巷道,巷道的设计恢复了圣洛伦索以前被废弃的城堡的周边环境,这些被废弃的河滩的物理部分被他们重新组装并重新设计出了一个未来的公园且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中间有一个陡峭的山坡,上坡永久坐北朝南,这些山坡上因为有了一个采石场和非法设施被完全毁容了。

上海1933老场坊的改造

建筑学认识实习报告 -----1933老场坊的创意改造为了让我们生动形象地学习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周的认识实习。我们选择的地点是上海,因为上海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亦是当今世界上最活跃的建筑热土之一。 不管是那些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还是那些精致新颖的私人会所,或者是别具韵味的乡水古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旧建筑的创意改造,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如由一个不起眼的马路集市改造成颇具小资情调的艺术名街的“田子坊”,如由一个破旧的居民社区改造成具有独特品味的国际时尚旅游中心的“新天地”,又如由一个早期的屠宰场改造成如今沪上著名的时尚创意地标的“1933老场坊”。 "田子坊"的前世今生

上海"新天地"的前世今生 "1933老场坊"的前世今生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得的东西,很多历史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已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历史建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然,我认为将所有的老建筑都当作文物来保留是不现实的,对于这些有历史文化感的建筑我觉得应该将其中国化的元素进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在新旧的对比、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完成保护并实现创新发展。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包括厂房,仓库)进行改造,使其适应其他功能的建筑空间的案例很多,已日趋成为开发这类项目的主导方式。因此我觉得对于有利用价值的旧建筑,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环境肌理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改造更新,可以有效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发展历史的厚重感,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

旧建筑改造案例欣赏

旧建筑改造案例欣赏-起死回生变废为美 【导读】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大规模城市建设在国内的大中小城市轰轰进行,为避免千人一面的城市样貌和令人遗憾的城市记忆断层,对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势在必行。本专题期望通过对国内外旧建筑改造案例的探索与讨论,为旧建筑改造寻找灵感和思路。 旧建筑改造已成为当下建筑界的新主流,设计师们起死回生,将废弃的、破旧的建筑改造换新貌,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率,还往往能够创造出很多更新潮、更前卫的地标性建筑。北京的798艺术区、广州的红砖厂就是由废旧工厂改造成为文化艺术地标的经典案例。世界上此类旧建筑改造案例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旧建筑改造案例1、荷兰旧军事掩体改造别墅(别墅装修效果图) 建筑局B-ILD重新设计荷兰的军事掩体,将其设计为一处户外休闲的地方。掩体还有一个11平方米的破旧沙坑面积。把它恢复成适于用作乡间别墅的两个居住空间。整个掩体半伸展到地面,它是被一个美丽的绿地所包围。使它更努力地接近自然。 沙坑作为一间客厅和一间卧室(卧室装修效果图)。所有的家具都是专门为了这个项目而设计地。所有的项目都设计为最佳的空间填充、折叠或去除。厨房(厨房装修效果图)和货架存放在混凝土墙的凹槽设置。为了扩大沙坑,在旁边设计一个木制露台,适合烹饪、娱乐或临时存放的区域。它的形式如几何形状的露台,在一个这么小的空间,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它是这个设计地重点。

旧建筑改造案例2、比利时水塔改造住宅设计 这座16米宽、20米长、30米高的水塔位于比利时斯泰诺克泽尔的城郊,始建于1938~1941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停用。由Bham Design Studio设计团队将其打造为舒适的住宅空间。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 旧城改造成功案例

棚户区改造成功案例旧 城改造成功案例 上海新天地 “欧洲许多城市都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如意大利里昂,从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面貌都保存下来。还有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现代的城市和谐共存。中国的城市也应留下历史、文化的印迹……” 这是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的观点,当他在业界一片反对声中毅然接下上海太平桥旧区改造项目时,有一位美国的旧城改造专家却十分赞同他。设计师本杰明伍德与他惺惺相惜:“中国许多城市往往因为新的建设就轻易地把过去的老房子毁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文化理念,成就了现在的上海“新天地”。 本着不同的城市要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迹的观念,本杰明伍德

将上海石库门用原来的材 质整旧如旧,而在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设施装修。走入新天地,依旧是青砖步道, 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窄窄弄堂,仿佛时光逆流,重归故里。但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换上了优雅的音乐,舒适的中央空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 啡座、酒吧、餐桌,在休闲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人们这样评价“新天地”:年轻人说它时尚,中、老年人称它怀旧,外国人认为它就是中国,中国人却感到新鲜、洋气。专家则认为新天地既给人以百年前的历史联想,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的城市定位十分契合。 “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承的好路子。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总设计师周为说,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在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却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整个街区或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改造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

(完整版)新老建筑的共存——英国老建筑改造案例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在伦敦,数百年来形成的近乎杂乱的街道并没给现代生活带来过多负面影响,反而为城市增加了历史性、场所感。伦敦街头多为四、五层的传统砖石建筑。许多建筑的外观十分破旧,但室内大都经过了改造。市中心的质量较好的老建筑被成片保留下来,其间穿插着新颖别致的玻璃电话亭。远离市中心的许多老建筑仅保留古典式外墙,室内全部拆除,由钢网架玻璃顶覆盖,外部加建玻璃拱廊。这些由砖石建成的带有柱式、檐口的古典式立面与钢架玻璃顶、玻璃拱廊的组合毫不生硬。从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英国新老建筑的共存方式。 大英博物馆扩建工程——整体保留,局部加建法 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市中心,这座希腊复兴式建筑是由史莫克于1823年设计、1850年建成的,其主立面是高大的爱奥尼柱廊,中心入口处的山花上装饰着精美的高浮雕。1852年人们决定在庭院中加建一座图书收藏中心,1857年圆形的中心建成但从未对公众开放。自1857年以来,大英博物馆就处于不断地扩建中。尤其是近几十年,参观人数剧增,这对年设计量仅为十万人的老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诺曼为大英博物馆的扩建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保留原有古典式建筑主体,将中间的庭院加盖钢架玻璃顶,玻璃顶的重量由老建筑的内侧墙及圆形图书中心的外侧墙承担。这样不仅将这个著名建筑完整地保留下来,而且增加了博物馆的面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明亮的广场空间。 2000年秋,大英博物馆中已有150年未对公众开放的庭院成为了一个室内广场。这个长约100m、宽约70m、面积约2英亩的广场由一个巨大的钢架玻璃顶覆盖,周围新设置教育中心、展览中心等文化设施,中间的图书室已被精心地重建,作为公共参考图书馆而重新开放。 这是一个用较少的笔墨作出改建文章。没有改建,老馆暮气沉沉;离开老馆,新建部分无法达到现有境界。设计人充分挖掘了原有建筑的潜力,使老建筑焕发出新的活力。 皇家苏格兰博物馆 新苏格兰博物馆——抽象法 皇家苏格兰博物馆始一座建于19世纪的建筑,位于爱丁堡老城中心。其北面是著名的议会大街,东侧是爱丁堡大学,西面有五条老城的主要道路在此交叉,这些道路的西边是格雷弗赖斯墓园,著名的爱丁堡城堡就在场地的西面约800m处。 为使这里成为苏格兰的文化中心(网上文化中心),新的苏格兰博物馆选址在皇家苏格兰博物馆与格雷弗赖斯墓园之间这块较小的场地中。由于场地在城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视觉意义,加之周围的建筑大多已有百年历史且场地狭小,因而这是一个非常难于设计的建筑。 建筑师本森、福赛斯设计了新馆。首先为节省用地,新馆紧临旧馆建造。旧馆的西侧端墙成为新馆的内墙,二者之间由一个玻璃顶覆盖。在室内,这道老墙仿佛成了新馆的展品。 其次为与周围的建筑协调,新馆的北、西立面外贴浅黄色石材饰面,石材的大小与两侧老建筑相同,皇家博物馆那略带倾斜的方石基座部分重现于新建筑的基座中。这里用的饰面石材是由附近开采出来的一种极富质感的砂岩,爱丁堡城中心的建筑大多由这种砂岩建成。 在爱丁堡有大量尖塔、穹顶和角塔出现在大教堂、礼拜堂和城堡上,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街道景观。为与此协调,新博物馆也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形体组合:白色粉刷的混凝土内核从入口门厅、侧面的展示空间中升起,直达内凹的屋顶,二者的交接处设置了三条宽1m多的玻璃采光带,采光带下的空间贯穿各层,窄高的空间隐喻着爱丁堡那狭窄的石铺地街巷;顶部为一个露台,它架设在向上翻起的屋顶上。在这里,视线可以无阻挡地欣赏城市景观,同时悬空的屋顶也为爱丁

旧建筑改造调研报告

调研题目:城市旧建筑改造模式 2006年5月20日,位于杭州市中心区块的杭州汽车发动机厂主厂区整体搬迁协议正式签署,这意味着这家有着近50年历史,毗邻古运河畔的大型工业企业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搬迁,而其占地两百余亩的老厂区将被作为房地产用地进行拍卖。 一些曾经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厂区随着城市的扩展逐渐被围合在城市中心,不仅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对城市的更新及环境治理造成了不利影响;还有更多仍位于城郊的工厂由于主导产业的更替而处于衰败的边缘,难免不被湮没在城市发展的轨迹下。以搬迁的形式调整城市的产业布局是较为理想的模式,应该正确认识其中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对原地段、原建筑以整体拆除再整体新建的单一模式进行大规模的更新开发却值得商榷。 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一直是建筑学界的关注对象。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不断地拓展和完善下,旧城改造中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大拆大建的方式,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近两年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出现的工业(产业)建筑改造,即称之为“LOFT”的一些旧厂房改造项目,应该说在一定意义上为城市旧建筑改造性利用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本,如杭州的杭印路49号、上海建国中路“8号桥”、北京的798艺术工场等。但是,由于这些旧厂房改造项目的形成机制或建设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对于城市旧建筑改造性利用这一课题而言也就意味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性。 目前在城市旧建筑改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对象,大部分是“五四”以后建造的。许多在建国后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造的民用公共建筑,由于渐渐地被岁月抹去了昔日的光芒,成为新一轮城市改造的目标。这类建筑建成时间短则一、二十年,长也不过六、七十年,尽管大部分未达到其自身的使用年限,但眼前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拆毁、改造、保护、闲置等等。这种随意的处置方式既缺少政策法规的依据,更缺乏学术上的理论体系支撑。 这些旧建筑不管是古典折中主义风格还是现代主义建筑,往往在建筑学上的成就并不显赫,但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们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也很难有多少“文脉”的传承关系。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而辛亥革命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短暂繁荣,更多的是外因使然,而非遗传变异。就像上海外滩建筑群,在建造之初,建筑师难道考虑了建设区域内的“建筑文脉”了吗?可能它们更容易被理解为一种西方文明的舶来品。今天对这些建筑进行的改造利用,尽管不能全面否定这段历史,但有必要背负“文脉”的重荷吗?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上海外滩18号,9号等改造项目),由于特殊的背景限制了改造性利用的范畴和手段

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

附2:国际旧城改造案例借鉴 (一)波士顿昆西市场 1.概况 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位于波士顿市中心市政厅后侧,紧邻波士顿港、金融区和市级百货商场,以波士顿第2任市长Josiah Quincy的名字命名,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得益于19世纪波士顿港的繁荣、1822年波士顿由两殖民区正式合并成为一座大城市,以及市中心法尼尔厅(Faneuil Hall)附近贸易增长的需要,昆西市场应运而生。1824年,昆西市场在旧有的Faneuil Hall Markets 广场之基础上扩建而成,1826年开始运营,3栋2层高的建筑初期均用于农产品储藏和肉制品交易。 随着市场的发展,该地区过于拥挤、建筑过于陈旧,其作为食品集散中心的功能逐渐丧失。1961年,为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将昆西市场列入了城市的改造计划,实行建筑更新。经过改造的昆西市场,成功转型为新型商业中心和旅游购物景点,更汇聚寰宇美食,西式正餐、快餐小吃、法国菜、土耳其菜、亚洲菜系等,都有其一席之地。 卫星图与地图中的昆西市场(红色标记处)地处波士顿市中心 2.地方特色 2.1优越的区位 位于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波士顿的市中心,邻近港口滨水区域、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拥有大量消费群体作为商业区的依托,如上班族、旅游者,以及日常消闲购物的市民。

2.2悠久的历史 作为波士顿早期的商贸旺地,拥有接近200年的历史沉淀,商业富集度极高;其古朴的建筑外观弥补了当代购物中心或美食广场“历史感”不足的缺憾,更迎合了当下市民游客的怀旧心理,旅游价值大大提升。 2.3典雅的建筑 昆西市场楼高2层,长163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从建筑上看,昆西市场由巨大的传统新英格兰花岗岩和红色围墙建成,四周呈长方形,中轴线处有一长廊,设有大量座椅和出入口(侧门)。 昆西市场主楼的正面与侧面 3.改造亮点 3.1市场调研先行 改造前,波士顿再开发局先行对昆西市场周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昆西市场正处于市民最喜欢的市中心滨海地区,有着便利的交通环境及成熟的海滨氛围。在市场周围的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生活着超过20000名居民,足以支撑未来市场的消费需求。 3.2直面公众质询 改造初期,当地居民组织和不少建筑师对改造提出异议,认为此举会破坏原有的市场文化。但波士顿再开发局承诺,昆西市场不会被简单地当作历史遗迹来处理,规划将会对旧有的建筑进行修护,逐步添入新鲜的元素,令改造后的市场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收入的来源。

旧厂房改造案例

旧厂房改造成各类产业园案例 1、福田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 该园由深圳市福中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到福田区政府指导和大力扶持的专业园区。在2009年第十一届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由福田区政府授牌并正式开园,目前已有60余家企业入驻。 位于福田区梅林,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7.66万平方米,由一栋新建的科技主楼、两栋升级改造的科技2#、3#楼和一栋商务公寓组成。是福田区响应深圳创建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落实《深圳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府优惠措施以及扶持政策,将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广泛的空间以及优越的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出巨大的软硬件优势。 位于上梅林的多丽科技楼为福田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首期用房。该楼由福中达公司投资1.1亿元兴建和经营,于2009年8月落成,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楼高12层,配有近万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科技楼按现代化标准设计和施工,配备先进的光纤通信网络,设施完备、环境优雅。 2#、3#科技楼建筑面积共2.7万平方米,原是旧工业厂房,2009年福中达公司出资900余万元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接入了光纤通讯网络,办公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公司将逐步对其实施“腾笼换鸟”,淘汰原有低技术含量的老企业,吸纳新型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企业入驻。 该项目租金每平方米约55元,政府给入驻企业补贴一半租金以吸引企业入驻,培育市场 2、F518创意产业园 位于宝安区西乡街道劳动社区的宝源路和兴业路之间,一个大型建筑项目矗立在人们眼前,从宝源路看过去裸露的灰色槽钢,粗糙的红色砖墙,完全体现一种粗犷的后现代艺术风格。2006年,F518创意产业园成为宝安首个利用旧工业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园区,也是第一个纳入宝安区“十一五”规划的文产企业。 F518时尚创意园是在宝安区以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质量背景下所诞生的,它把旧厂房功能成功置换,改造成为文化特色街区。该园区于2007年6月开始改造建设,同年12月7日落成并开始招商,2008年5月,成为第四届文博会分会场。 园区总规划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由深圳创意名家1号工作站、创意前岸、深圳当代艺术创作库、品位街、创展中心及前岸艺术酒店六大主题区及公寓、停车场共同组成。 3、南海艺库 三洋厂房位于深圳蛇口太子路,紧临海上世界,总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6

关于溧阳路48栋老洋房保护改造的设想

关于溧阳路48栋老洋房保护改造的设想 提案者:经济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2/2 10:25:05阅读次数:1399次 虹口区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优秀历史建筑的影响力尤其深远,知晓度尤其广泛,这是虹口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溧阳路48栋老洋房,是目前上海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双拼英式花园洋房群体,已列入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作为集中反映上海近代独立式花园洋房风貌的典型街区,可与黄浦区思南路、长宁区新华路媲美。 眼下,政府房地产新政落地3年半,各方都度过了一个磨合期,房价从大起大落到趋于理智和稳定;我区几个旧改地块房屋征收大获成功;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劲吹深化改革之风,可以说,目前启动溧阳路老洋房改造正逢其时。以这一项目的运作为抓手,推动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创新,我们完全有可能发掘本区改革发展与民生改善之间的黄金平衡亮点。 一、溧阳路48栋老式花园洋房的现状 溧阳路老式花园洋房群位于四川北路以东、四平路以西、邢家桥路以北,鲁迅中学初中以南,始建于1913年,初建时为租界高级职员的独立式双拼住宅,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红砖建筑的特征,代表了早期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的典型风格。共建成联列式花园洋房48幢,原有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

虹口历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溧阳路花园洋房的开发保护工作。该项目作为1999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布以来确立的与黄浦区思南路、长宁区新华路等并列的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改造试点之一,由上海中房臵换有限公司作为开发主体长期坚持开展臵换工作。区政府与中房公司合作,在保护改造方案设计、项目改造资金申请、整体开发臵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由德国SBA公司历时半年对已搬迁的溧阳路1237号进行了精细测绘,提出了保护改造方案;争取了市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的上报资格;积极开展与世界银行的贷款合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房公司在该区域共臵换居民133户,单位7家,合计臵换面积约1万平方米。根据资料汇总,该区域内尚有居民户数473户,总户籍人口1721人,实有人口920人。2005年以来,随着上海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不断高涨和居民期望值的不断升高,臵换工作推进缓慢,成本巨大;加上在当前体制机制政策约束下,项目产权、融资渠道、开发模式、业态、未来可能经营性收入等诸多方面存在困扰,溧阳路花园洋房的整体保护和再开发工作陷入瓶颈期。 迄今,该建筑房龄最长的已满百年,短的也有88年。原本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损坏严重,屋面普遍渗漏水,外立面失去原有风貌。尤其长期受大气和地底潮湿环境的影响,加之早年建筑物均未设臵底部防潮层,故粉刷及砌体表面大面积剥落,粉化严重,

基于旧建筑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

基于旧建筑改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 发表时间:2018-10-26T10:11:24.9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5期作者:蔡坤妤黄言言 [导读] 本文主要围绕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复兴展开分析,讨论了如何通过旧建筑改造设计更好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更加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 蔡坤妤黄言言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复兴展开分析,讨论了如何通过旧建筑改造设计更好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更加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 关键词:建筑改造;城市公共空间 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是一个复杂的城市问题,在功能置换与建筑更新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空间的重塑。文章选取西班牙城市的旧建筑改造项目,从行为参与、空间体验、资源管理等几个层面,分析与总结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如何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复兴。 1 学习理念,旧建筑改造的新范本 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这个话题在全世界范围早已不是一个新主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在20世纪中期便经历过从盲目推倒重建到理性注重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改革过程。按照城市更新及相关理论发展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分析,战后西方城市,特别是内城和旧城更新的理论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是沿着清除贫民窟――重建邻里单位――社区更新的思路发展,指导旧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从时间的具体节点来看,英、美等国在经历了20世纪中期大规模的改造运动,以及30-50年代清除贫民窟运动之后,对其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与规划。然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涌现。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尚未成熟的城市规划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对城市发展模式的世界范围内的反思,其中也包括对上述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后所进行的反思。在此之后,西方国家城市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那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核心,在城市的重建与复兴中,一方面力求体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即城市复兴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是继续趋向于谋求更多的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经济学者的多边合作。 我国是进行了近20年(1978-1999年)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之后,才逐渐开始意识到要更加侧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复兴建设思路。跨入了21世纪之后,站在新的时代和全新的起点上,我国逐步开始注重旧建筑和旧地段改造和再利用。其中,我们主张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大拆大建的方式,这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即是以LOFT为设计理念的一些旧街区和厂房改造项目,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成功范本。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新天地、上海建国中路8号桥、上海苏州河仓库、杭州的杭印路49号等。但是,由于这些旧街区和厂房改建项目的形成背景与设计模式以及市场定位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对于城市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性这一主题的论证和最终产生的学术和实际效益的结果上都造成了不同的差异性。 2 当今社会状态下的公共生活设计――行为与参与的恢复 公共空间是一个行为的发生器,它能够包含的行为的种类与数量,决定了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及受欢迎的程度。根据行为而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让人觉得身处室外有事可作、有借口去停留。当今社会状态下的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公共空间应体现出时代性。一方面,越来越多种类的活动需要放到城市空间进行,如阅读、集会、广场舞等;而另一方面,对某些特定行为的设计或者恢复,可以激发人们的记忆与情感,对于人们阅读城市及当地文化起到重要引导作用。 在西班牙的诸多旧建筑改造中,通过建筑改造的方法获得中介性城市空间同时,也注重了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为当今社会状态下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能性。在莱昂城的火车站房改造项目中,estudioSIC设计机构的建筑师将旧的火车站房改造成艺术空间。设计着重恢复城市空间应该有的多种公共参与可能。一个更换为玻璃表皮的原有建筑体量成为划分外部城市空间与内部广场的界限。广场设计考虑了各种活动的可能,弧形看台、圆形下沉旱水池上的木道、简约的条形坐具使人们可以在此散步、休息、聊天、观景等等。在维斯卡尔市的城堡塔楼改造项目中,建筑师试图在介入展览空间的同时,建立一个由底层盘旋而上的行为路径,让人们重新去记起这座村庄特殊的历史经历――一座防御性的村庄。 3 再生空间媒介作用的发挥――差异性空间体验的塑造 建筑可以作为一种媒介,通过视觉感受和心理作用,可以让人们阅读城市,思考历史。空间的体验性的塑造是建筑媒介性发挥的一个基本条件。对于空间体验性的建立,逐渐地从强调对建筑形式的视觉体验过渡到材料对形式的建构所带来的多元体验。愉悦的空间体验本身就是公众获得的最直接利益,与此同时,也触发了人对城市、历史、文化阅读与思索。具体到在旧建筑改造项目中,旧建筑部分与新增建的部分,一个具有古老沧桑的历史感,一个具有简约纯粹的现代感,常能够形成一种差异性的空间体验。 在很多西班牙旧建筑改造项目中,建筑师小心地介入新的结构与材料进行空间的建构,使再生的中介性空间更具吸引力的同时,引发人们在精神层面获得感悟。在Can Ribas工厂改造项目中,作为中介空间的敞廊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既有石墙与木材的沧桑,又有轻质木构件带来的简约与纯净。行走其间,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未来的活力。位于里波尔市的La Lira剧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一个通过单体加建方式获得城市新空间的实例。设计可以归结为一个小桥以及它直通的一个开放剧场空间。即使它在没有演出的时候,透过旧建筑的屋檐和格栅界面的射入光线依然让人们感受到时光的变迁。 4 资源配置与管理有效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物品”属性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特征,需要以公平性、福利性、公益性来评估,公共空间的供给需要由公共部门来有效提供、管理与执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是民生之需、民心之盼。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土地有效供给与土地需求日益增加的矛盾,当城市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生活空间越来封闭时,更应该约束与节制自身的所谓繁荣发展,从城市的舒适型、共享性、长远性对有价值的公共空间予以关注、保留与开发,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施合理布局与建设。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对公共空间关注度逐步上升,市民对公共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管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规范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科学合理利用公共空间的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众安全权益,应进一步加快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开发建设、使用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农村旧建筑改造方案

历史保护与生态节能双重视野下的上海里弄更新改造 0引言 上海里弄住宅,兴起于租界出现之后,停止在解放前夕,集中建造在上海市中心区,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江南民居,先后建设了一个世纪…,反映了建筑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类型,是保护历史的珍贵遗产。其规划布局紧凑而又灵活,平面设计功能明确,空间组织流畅合理,并形成了宁静又方便的居住环境。但由于城市化进度的1高速发展带来的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原有的一户居住的里再民居单元变成当今的“七十二家”房客现象。众多住户挤入其中,居住环境甚差,已无法满足当代的居住要求,从而形成了现阶段高密度、低品质的居住状况。日常使用能耗巨大,远多于多高层住宅,居民改造要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如果仅仅从历史保护与经济效益等角度出发的历史建筑改造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尊重上海里弄住宅历史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进行生态节能改造(图1)。 1传统生态元素 上海里弄继承了江浙民居的传统,借鉴了欧洲毗邻式住宅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图2)里弄中有许多传统生态元素是历史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延续至今。我们须将这些生态元素给予延续和发展。归纳起来,上海里弄中的传统生态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弄堂、骑楼、天井、老虎窗等。 1.1弄堂 早期的里弄民居均采用行列式紧凑布局方式,弄堂分总弄和支弄,由住宅山墙或住宅前门与对面住宅的后门的间距形成(图3)。弄堂路面往往由青石或花岗石铺设而成,有良好的渗水性。在环境控制方面,弄堂间形成了“冷巷效应”,通过紧凑的建筑排列产生阴影,使建筑之间的巷道形成阴凉区域。 由于上海地区夏季的炎热气候,这对阻止过多太阳辐射进入里弄,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弄堂多呈南北和东西向,通道狭长,这为巷道的导风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弄堂内形成良好的风环境。 1.2骑楼 骑楼底层架空,二层设房间连接两侧,是集交通、遮阳、通风、避雨、隔音为一体的有效功能要素(图4)。它在夏季形成的阴影区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开放空间,而且往往通风顺畅,是乘凉的好去处。在雨季,又为人们提供避雨和储物等功能。在与外部道路连接处的骑楼能较好的阻隔外部噪音,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 1.3天井 里弄住宅由于进深大,设有前天井和后天进(图5)。天井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区,同时也是气候的缓冲区。面积虽然不大,只有10-1 5m2,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室内的通风采光条件,增加了绿化面积,为封闭的天井增添了生气。另外天井的围墙高度对日照也有一定的考虑,以满足夏季遮阳、冬季日晒的双重作用。 1.4老虎天窗

旧厂房改造案例

旧厂房改造著名案例 一、西方发达国家老厂房改造著名案例 在西方发达国家,老厂房改造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比较成熟,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下面从众多成功案例中,选出三个比较著名的案例作简要介绍。 1、美国纽约SOHO SOHO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是一个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居民人口不到7000人的小社区,却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也被视为创意产业的策源地,已经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当代艺术代名词。 SOHO原是工业区,区内有50多座独具风格的铸铁工业厂房建筑。二战之后制造业不再是纽约经济的支柱产业,工厂开始搬出SOHO厂区,SOHO内的许多厂房成为空置房。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批艺术家的入驻,稍作改造的SOHO逐渐成为艺术家聚集的场所。1973年,SOHO被列为保护区,这是美国也是世界上首次将工厂仓库区列为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法律保护。政府在新城市规划中明确了SOHO以艺术品经营为主,辅以餐饮、旅游、时装的时尚化历史文化景区,建筑的再利用,还吸引了许多著名品牌的时装、家具、床上用具、摆设等的时尚商铺,政府从房地产和其他运营税收的增长上得到了巨额的财富。 2、法国巴黎奥赛艺术博物馆 奥赛艺术博物馆坐落在塞纳河的左岸,是当今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现有艺术收藏4000多件(其中有凡高、高甘、安格尔、德拉科卢瓦、莫奈等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以及家具陈设等,展出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 奥赛艺术博物馆原是一座火车站,因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形同废置,曾被列为拆除建筑。1982年法国政府决定把它

改造为一座艺术博物馆,1986年12月奥赛艺术博物馆落成开幕。 奥赛艺术博物馆的室内设计由意大利设计师米诺·奥兰蒂完成,在大厅的两侧大量创造了“房中房”,形成高低错落的夹壁平台以展出雕塑品,使人联想到塞纳河的驳岸码头。保持旧建筑要素的完整是设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3、日本名古屋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 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位于日本名古屋市西区,是日本著名的产业纪念馆,也是日本有名的收费旅游景点,日均接待参观人数超过5000人。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占地41597平方米,建筑面积26846平方米,展览面积14133平方米,馆内陈列的主要是丰田集团的发展历史、产品、发明、设计等。 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是于1994年由原丰田纺纱织布株式会社厂房改造而来,使丰田集团的发祥地建筑物作为珍贵的产业遗产得以有效利用。 二、上海老厂房改造典型案例 目前上海老厂房改造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约有50个,下面挑选其中比较典型的5个作简要介绍。 1、八号桥 八号桥位于建国中路8~10号。项目改造始于2004年3月,是上海老厂房改造较早的项目之一,由时尚生活中心进行改造,为上海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也是目前类似项目的典型。项目总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20000平方米,其前身是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约15000平方米的老厂房。 项目特点:(1)位于市中心核心地段;(2)历史与时尚共存,保留工业元素,如厚重砖墙、管道、斑驳的地面等,同时使用了大量的玻璃门窗,外墙青砖等时尚元素;(3)设计留有众多“租户共享空

旧城改造成功案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1935896.html,/thread-405777-1-1.html 上海新天地 “欧洲许多城市都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如意大利里昂,从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面貌都保存下来。还有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现代的城市和谐共存。中国的城市也应留下历史、文化的印迹……”这是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的观点,当他在业界一片反对声中毅然接下上海太平桥旧区改造项目时,有一位美国的旧城改造专家却十分赞同他。设计师本杰明·伍德与他惺惺相惜:“中国许多城市往往因为新的建设就轻易地把过去的老房子毁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文化理念,成就了现在的上海“新天地”。 本着不同的城市要留下不同的历史印迹的观念,本杰明·伍德将上海石库门用原来的材

质整旧如旧,而在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设施装修。走入新天地,依旧是青砖步道,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窄窄弄堂,仿佛时光逆流,重归故里。但石库门里七十二家房客的嘈杂,已换上了优雅的音乐,舒适的中央空调。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国度的人们相聚在露天咖啡座、酒吧、餐桌,在休闲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 人们这样评价“新天地”:年轻人说它时尚,中、老年人称它怀旧,外国人认为它就是中国,中国人却感到新鲜、洋气。专家则认为新天地既给人以百年前的历史联想,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的城市定位十分契合。

“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承的好路子。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西湖南线整合工程总设计师周为说,对于一些不是文物的老建筑,在国内很有可能会被拆除,而在国外却比较流行保留一部分并加以现代化包装,从而激活整个街区或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国外的一些老码头、旧建筑通常会改造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或步行街,并带来一个街区的复兴。新天地也是如此,将中国化的元素进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在新旧的对比、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完成保护并实现创新发展。

旧住宅改造案例分析

旧住宅改造应以人为本 ——上海旧住宅区改造关键字:旧住宅,改造,以人为本,和谐改造 前言: 上海旧住宅有各种难处,是全国出了名的。上海是个大都市,可很多居民居住的房屋小得挤的无法想象。 不过,近年来上海旧房改造工程搞得轰轰烈烈。上海市各级政府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市内各式旧住宅进行改造。其初衷定是好的。然而在改造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居民需要改造什么?怎样的改造方式才能真正让群众满意? 对比一个正在改造中的小区和一个已经完成改造的小区,虽然这两个小区离得很近,但由于改造进度与改造方式等的不同,两个小区的居民对“旧住宅改造”的评价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两个小区改造过程与结果的比较分析,找出旧住宅区改造的问题症结,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 案例调研: 鞍山四村二区(59-79号)、鞍山四村三区(80-116号) 小区区位图 小区简介: 这两个小区同属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分属不同的居委会。它们在1999年改造前

的历史沿革大体上是一样的。 鞍山四村始建于1954年,建于著名的上海“两万户”建成之后,为三层砖木结构。当时国家正处于解放后经济恢复期,当时的上海居民普遍居住在石库门之类的旧式里弄里,非常拥挤,公共设施条件也相当差。而鞍山四村之类工人新村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但小区设计标准低、间距宽、占地广。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的进步,居民对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上海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也要求政府对这片小区进行改建。改建主要在原本三层的砖木结构房屋上加建了两层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并在小区内加建了一些公共设施,在小区外加建了菜场。户型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另外也加建了一些混合结构的住房,为四至六层。 1999年,上海市开始大规模的“平改坡”旧房改建工程,改造重点为环境改造、房屋改造及配套设施改造。据居民讲,由于二区内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改建难度较大,第一次大规模改建中并没有进行到这里。而三区则从房屋,到环境,再到配套设施良都进行了良好的整改。 调研情况: 1.居民和社会结构 两个小区的居民大都为中低收入者,上海本地人占大多数,年龄成份偏老龄化。这两个小区建造得比较早,有些居民从小区建成起就居住在这里,更有许多居民就出生在这里。尤其在一到三层,有很多“看着小区成长起来”的居民。 这里的住房条件不大好,年青一代有能力的都搬了出去。致使这里老龄化程度重。 三区也是同样。黄昏时分,小区活动广场和公共绿地里,随处可见散步锻炼、下棋聊天的老人。他们在小区里的生活自由而安全。 2.小区住房的户型、面积 两个小区在“平改坡”改造前,都为不成套的住宅,为上海典型的“新工房”。两户为一个单位,共用一间厨房(8.5m2)、一个卫生间(1.2 m2)。每户拥有一间卧室,有大小间之别(大间20.4m2,小间15.3m2)。 三区在改造后大部分房屋成了外楼梯连廊式。 而二区正在改建的住宅将要改为“独门不独户”的住宅。 3.改造重点和方式 三区改造重点:建造独门独户,独立卫生间和厨房,平改坡,外楼梯。 三区从2000年起进行旧房改造,历时两年多,对小区内几十幢工房进行了

从上海1933老场坊看中国旧工业建筑改造

从上海1933老场坊看中国旧工业建筑改造 摘要: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背景下,聚焦上海1933老场坊,研究和分析其建筑历史、设计特点,以及对其改造设计的成功经验,进而思考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上海1933老场坊、旧工业建筑、改造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然落幕,这个魅力都市逐渐恢复了平静。无数中外人士前来品读这个城市的传统与时尚。在世博园之外,亦有众多热点被人追捧。在这些代表着上海方方面面的风韵的城市名片中,上海1933老场坊低调、神秘、高贵迷人,冷静地观望着世事沉浮,人间冷暖。这座建成于1933年的老建筑经过一系列改造之后,焕发出新的生机,生动地显现出上海的前世今生,让众多游人趋之若鹜。这座建筑也成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给我们启发和思考。 上海1933老场坊位于虹口区的沙泾路上,她的前身是“工部局宰牲场”,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上海余洪记营造厂负责建造,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整体是规则的方形轮廓,看似简单,内部中心位置有一24边形主楼,主楼和四角的建筑由楼梯、坡道、廊桥相连。建筑高五层,空间错落,跌宕起伏,不同方向的坡道缠绕盘旋,宛若迷宫。仅容一人通过的楼梯、幽暗的隔间、直线条的建筑体块和豁然开朗的中央大厅、开阔的屋顶平台、近似圆形的主楼形成鲜明的对照,空间的流动和碰撞让人心动。 建筑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建造,墙体厚度约50厘米,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上世纪30年代,利用这种方法实现了温度控制,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室内温度。原加工车间采用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结合伞形柱,营造出简洁、宽阔、优美的室内空间。坡道纵横交错,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其所处的位置和走势都和各种牲畜的屠宰工艺流程紧密联系,丝丝入扣,绝无偶然。建筑外立面自二层高度以上,规则地布满了方形和圆形组成的装饰图案,几何线条都是用混凝土加工制作而成,图形中间嵌有透明玻璃。在明媚的太阳光的照射下,室内地面上会呈现出如同剪裁过的光影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设计方法和技术措施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之规模和水平相当的屠宰场全世界也只有两家,其一在美国,其二在英国,而且都已湮没不存。 上海1933老场坊自建成后,先后作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沙浜路屠宰场、市立第一宰牲场、上海市营宰牲场(北场)、中国食品出口公司上海宰牲场、国营上海冻肉加工厂、上海市食品研究所等十几家食品生产机构的驻地,1970年后由上海长城生化制药厂接手,2002年工厂完全停产,1933老场坊归于沉寂。

清河坊街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旧城改造案例:清河坊历史街区—《建筑法规》课外拓展 建筑091 马梦尧09142117 日期:2011年11月2日

背景介绍: 清河坊历史街区坐落于杭州市上城区吴山北麗,南面繁华的延安路特色商业街,毗邻西湖、柳浪闻莺、城隍阁等杭州著名的风景区,坐拥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美妙的自然山水,占地面积13.66公顷。 它是杭州保留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缩影。这里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铭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名人、老巷、旧居、百年老店交相辉映,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杭州的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均集中在这一带。街区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胡庆余堂、钱江第一井、唐朝天门、于谦故居、胡雪岩故居等景点。 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工程是杭州市创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举措,也是杭州西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缮将着重保留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文化,再现古城风貌,集“游、购、娱、吃、住、行”于一体,建成具有杭城特色、环境典朴、功能完备、管理规范、古风扑面的步行街区,其最终目标是杭州老城的缩影、传统文化的代表、城市旅游的经典。 清河坊之地,历史上曾是两朝建都,是杭城文脉所在和吴越文化的发源地,拥有这个城市最辉煌的历史文化,有代表这个城市最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明朝书画家徐渭所言“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正是当年对清河坊的繁华盛世的描绘。杭州质量生活点评清河坊:她是这座城市呼唤挽留以后的一段记忆,她是这坐城市被定格了的历史,它是生活,也是场景。

旧建筑改造中的”进退”:上海市北郊冷库改建项目

旧建筑改造中的”进退”:上海市北郊冷库改建项目 摘要:随着近年来城市发展的成熟稳定,更多的城市更新项目推展扩大,其中 城市中旧建筑的改造、扩建、修整成为城市更新进程中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的 一环,并且改造的必要性、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地方策略以及公众的认 可和重视。本文介绍了旧建筑改造中设计、技术上涉及的部分方法和实际运用中 的选择,不仅通过具体案例阐述了实际项目中的进退取舍,也为以后旧建筑改造 设计提供了方向及参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旧建筑改造; 前言 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日益提升和趋于稳定,尤其一些在城市建设和环境状况相对成熟的 城镇不再追求不断的新建和推倒重建,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更新和旧建筑改造带来的“重生”。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改造项目不同于以往对新建建筑的导向,不是一味的标新立异,如何 使旧建筑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如何做出有必要、有计划的改建活动,使得“重生”的旧 建筑于环境得到改善和更新,于使用者满足其期望和使用,于技术施行又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这些内容的旧建筑改造当在取舍的“进退”中得到平衡。 1案例基本资料说明 上海市闸北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北部,是上海连接长三角、连接全国各地的一个陆上交 通枢纽,是上海火车站、铁路北郊货运站和长途客运总站所在地。基地处于上海市闸北区江 场路寿阳路交叉路口,周边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绿地中央广场、中环协信天地等与形态 建设并举的功能逐渐进驻,北郊冷库这样一个原泛善可陈的普通建筑如何适应当前环境及功 能的需要,成为形象符合周边环境和发展的建筑,是对此次设计的“进退”的一个着力点。 北郊冷库原为8000吨的仓储设施,是典型的20世纪80、90年代的传统仓库,那时闸北区还处于开发开放的酝酿阶段,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形式也仅仅满足使用的需要即可,建筑的 原有空间直白而简单,立面的建筑处理手法单调而粗陋。既有条件的桎梏相当明显,但是同时,桎梏以外的若干可能性也一定程度的存在,改造与建筑本身的历史感及现代感的对比冲 击必然扯上关系。 2设计中的“进退” 继承和发展原本就是建筑设计的永恒话题,在这种新旧建筑的明显差异下,苍白而古老 的仓库的改建和扩建中的再设计需求显得更为强烈,在延续历史的同时,意味着他们开始走 向城市化和开放性。功能的扩张也使其更能适应当前的需求,空间的延续打开了对外的门户,这种改变好似歌德在《浮士德》中的一句话,“很多时候你认为是自己在主动前行,其实是不知不觉被推向前方”。 本案设计中“新”与“旧”的明显对比是我们必须把握住的“进”,即对老建筑中特色明确有独 一无二的元素—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等—予以保留及延续,同时这种独特的老建筑“旧”的、 具有历史感的特征与城市建设“新”的、具有现代感的特征之间的碰撞都是我们需要坚持的方向。 当然,目前城市建设对改、扩建建筑有许多的限制,使得我们不能像新建筑设计那样天 马行空、标新立异,例如本案中对新建建筑高度、层高、控制线、面积等的要求都是于设计 中必须做出的妥协。另外,由于业主的想法不总能与设计者完全一致,建筑又不是单纯的朝 圣藏品,认为建筑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而是业主或使用者甚至藏品本身的价值受到了颠覆,喧宾夺主,妥协是我们需要也必须的“退”。 2.1建筑控制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