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中外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
《中西方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解析

《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纲解析《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教学⼤纲⼀、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601100570课程名称:《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英⽂名称: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And Masterpiece Appreciation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64 学分:4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 0实践学时:0 指导⾃学学时:0适⽤专业:⾳乐学(⾳乐治疗) 适⽤层次:本科先修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基础和声等承担院部:⼈⽂学院学科组:⾳乐学⼆、课程介绍(⼀)课程⽬标及地位《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是⼀门阐述中西⽅⾳乐⽂化从起源⾄近代发展历史的史论学科,对其经典作品进⾏欣赏。
它以中西⽅⾳乐发展的历史及其欣赏为主要内容,是⾳乐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性专业课。
在学习基本乐理、视唱练⽿、基础和声等课程基础上,掌握中西⽅⾳乐发展的历史与特点,为歌曲演唱、钢琴演奏、曲式分析、⾳乐治疗临床等有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该课程培养学⽣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的基本内容,认识中西⽅⾳乐发展的历史,欣赏中外著名经典作品;让学⽣从理论课的学习中找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法;探究中西⽅⾳乐⽂化发展的相同点与相异点,真正理解⾳乐史学的⽂化传承功能;树⽴起全⾯完整的⾳乐⽂化观,⽤理性态度对待中国传统⾳乐治疗与西⽅现代⾳乐治疗,以提⾼学⽣独⽴从事⾳乐治疗⼯作以及其他⾳乐实践活动的综合能⼒。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中西⽅⾳乐史与作品欣赏》的学习,掌握中西⽅⾳乐发展的基本史实,欣赏经典作品,帮助学⽣认识中西⽅⾳乐历史的发展,这既是对学⽣已有的⾳乐理论进⾏系统的补充、丰富并加以整合的过程,⼜是对中西⽅⾳乐发展中的各种历史现象进⾏溯源、求证、提炼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中西⽅⾳乐的发展进⾏⼈⽂关怀的过程。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标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在⾳乐治疗职业中具备良好的⼼理素质、社会责任感,有正确的⼯作态度,能胜任⼯作所需的沟通与协调能⼒。
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大纲新

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大纲新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艺术学院综合理论教研室制订二○一四年三月《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考核类别:考查适用对象:本科适用专业:音乐学总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该课程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把握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整体框架与基本线索,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所遗留下来的音响、文物以及文献等史料的欣析与学习,对中国音乐的历史面貌给予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中国音乐的时代风格给予听觉感知、对中国音乐的历史背景给予综合了解、对中国音乐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给予初步把握,从而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历史与文化修养,为今后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打下必须的思想基础与专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生活、各种音乐体裁以及主要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艺术表现创作手法,丰富音乐史论知识,提高音乐艺术的理论修养,并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本课程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对中国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修养。
在音乐欣赏中需要适当加强视频欣赏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还应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的联系。
3、教学的重点在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的音乐活动、音乐体裁及作品、音乐家等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
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如何结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和掌握音乐史知识,同时结合音乐的感性体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隋唐至近现代时期的音乐。
难点:古代乐律学、音乐美学、各种外国传入中国的乐器、各个时期的音乐机构名称。
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大纲

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大纲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大纲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和传承中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为了有效地开展音乐史教学,制定一份全面且有深度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一、教学目标音乐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掌握音乐史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音乐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演变和创作背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此外,音乐史教学还应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使其能够进行音乐史的深入探究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1. 中西方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教学内容应包括中西方音乐的起源及其在古代的发展情况。
中西方音乐的起源不同,中方音乐起源于古代的中国,而西方音乐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古代乐器、音乐形式和音乐理论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音乐的起源和特点。
2. 古典音乐时期古典音乐时期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包括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
教学中可以分别介绍这几个时期的音乐特点、代表作品和音乐家,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和代表作品。
3. 现代音乐时期现代音乐时期是音乐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包括印象派、表现主义、民族音乐和现代主义等流派。
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这些流派的代表作品和音乐家,让学生了解现代音乐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4. 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中西方音乐在交流与融合方面有着丰富的历史,如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交流、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的融合等。
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这些交流与融合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西方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
三、教学方法音乐史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研究和实践等。
讲授是基础,可以通过讲解音乐史的知识点和案例,让学生了解音乐史的发展脉络。
讨论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讨论音乐史的问题和争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研究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让学生选择一个音乐史的主题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中外经典音乐名著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经典音乐名著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51109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程授课对象:应用技术学院全日制学生开课学期:春、秋学分:2主讲教师:唐明务参考教材:《大学音乐鉴赏》(李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音乐鉴赏》(张小梅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一、课程内容:1、音乐基础知识,包含基本乐理、简谱与五线谱的视唱等音乐基础内容的讲授与训练;2、选取中外经典的音乐名著或名作进行赏析,通过赏析进一步提高对音乐艺术的直观感受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与内涵;二、课程目的:通过对不同种类的中外经典音乐的鉴赏,让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和欣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神奇魅力,最终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文化修养的提升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三、上课注意事项及要求:1、不迟到不早退;2、关掉手机等通讯工具;3、不许吃东西,但可以轻声饮水;4、非讨论阶段不许交头接耳;四、考试形式及得分比率:(一)、考试形式:学期论文(二)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课程计划-教学进度表上课日期上课主要内容课外作业及要求第1-2周基本乐理知识讲述熟悉钢琴键盘第3-4周古典音乐的欣赏(1)-海顿音乐反复聆听西方古典音乐第5-6周古典音乐的欣赏(2)-莫扎特音乐多听并体验第7-8周古典音乐的欣赏(3)-贝多芬音乐多听并体验第9-10周歌剧欣赏(1)-普契尼歌剧了解歌剧背景第11-14周歌剧欣赏(2)-威尔第歌剧、关注经典唱段第15-17周近现代音乐欣赏聆听近现代音乐第18周布置学期课程论文撰写学期论文执笔人:唐明务2015年9月1日教师简介唐明务,抒情男高音,声乐硕士。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杰克伯音乐学院(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Jacobs School of Music)访问学者,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现任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声乐讲师。
中外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中外音乐欣赏教学大纲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跨越国界和文化的力量。
不同国家和文化的音乐有其独特的韵味,同时也具有共性的元素。
因此,中外音乐欣赏教学大纲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外音乐欣赏教学大纲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呢?首先,它需要具备多样化的内容。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体验,而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的音乐有着不同的欣赏方式。
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不同类型音乐的欣赏,例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爵士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和美感,拓宽他们的音乐欣赏范围。
其次,教学大纲还应该考虑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
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类型的音乐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思想和情感表达。
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应该融入历史和文化的元素,让学生能够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另外,教学大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体验,还需要通过深入地分析和解读音乐作品,理解其中的音乐元素和组成结构。
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应该学会分析和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这能够加强他们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欣赏的品味。
最后,教学大纲还应该注重实践性。
在学习中,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听音练习、作品分析和演奏实践。
实践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音乐,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总的来说,中外音乐欣赏教学大纲应该具备多样化与历史性、培养音乐素养、以及实践性等方面的特点。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在未来的音乐生涯中,发挥更为出色的表现。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412011,412012学分:4分总学时:72学时适应专业:音乐学先修课程:音乐基础知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是音乐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专门阐述中国音乐发展历史的学科,是高等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课程之一。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从宏观上掌握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线索,了解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重要作品,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音乐历史中的事件、人物和作品,树立正确的音乐史观。
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音响、文物以及文献等史料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中国音乐史发展的整体框架与基本线索。
了解中国音乐史的背景,感知中国音乐史的时代风格,并初步掌握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规律,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质,为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为继承和弘扬我国音乐文化的优秀传统,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学年,开课时间在第四、第五学期,周课时两节,共计72学时。
第一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4学时)1、了解我国音乐的起源,以及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2、理解并掌握原始社会时期“乐舞”出现的主要原因和远古音阶;3、了解并掌握我国远古时期民歌、乐舞和乐器的概况;4、了解远古、夏、商时期的宫廷音乐、音乐家、音乐文化交流和音乐教育;5、重点掌握《葛天氏之乐》,《弹歌》。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8学时)1、正确理解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实际上就是等级制度;2、了解《诗经》、《楚辞》、《成相篇》的艺术特征和贡献;3、掌握八音分类法、五声与三分损益率以及旋宫转调理论;4、重点掌握周代“六代乐舞”的内容、用途,以及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在我国音乐历史上的作用,我国音阶的产生和先秦音乐美学的典范——《乐记》的内容;5、理解并掌握周秦时期“儒”、“墨”、“道”三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学大纲(新)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课程教学大纲艺术学院综合理论教研室制订二○一四年三月《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考核类别:考查适用对象:本科适用专业:音乐学总学时、学分: 72学时 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该课程为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把握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整体框架与基本线索,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所遗留下来的音响、文物以及文献等史料的欣析与学习,对中国音乐的历史面貌给予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中国音乐的时代风格给予听觉感知、对中国音乐的历史背景给予综合了解、对中国音乐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给予初步把握,从而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历史与文化修养,为今后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打下必须的思想基础与专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生活、各种音乐体裁以及主要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艺术表现创作手法,丰富音乐史论知识,提高音乐艺术的理论修养,并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本课程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对中国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和修养。
在音乐欣赏中需要适当加强视频欣赏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还应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的联系。
3、教学的重点在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的音乐活动、音乐体裁及作品、音乐家等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
教学中的难点在于如何结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和掌握音乐史知识,同时结合音乐的感性体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隋唐至近现代时期的音乐。
难点:古代乐律学、音乐美学、各种外国传入中国的乐器、各个时期的音乐机构名称。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讨论为辅,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以增强授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多角度、多感官地传递教学信息。
音乐欣赏教学大纲

音乐欣赏教学大纲【音乐欣赏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元素、理解音乐风格、体验音乐情感等方式来感知、理解和欣赏音乐。
二、教学内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音乐元素的认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曲式等;2. 音乐风格的学习: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3. 音乐历史的了解:各个音乐时期、音乐作曲家的介绍等;4. 音乐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作品传递和表达情感;5. 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和分析其中的音乐元素、风格、表达等。
三、教学方法1. 听觉训练法: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敏感性和辨识能力;2.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音乐风格的不同,增强审美能力;3. 互动探究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音乐中的规律和美感,培养其对音乐的独立观察和欣赏能力;4. 多媒体辅助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类音乐作品和相关信息,提升教学效果。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阶段:通过介绍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2. 知识讲授阶段:依次介绍音乐元素、音乐风格、音乐历史等相关知识,教授基本的音乐理论;3. 音乐作品欣赏阶段:选取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分析音乐元素、风格和情感;4. 学生表演阶段:组织学生参与音乐表演,提升他们的音乐表达和艺术能力;5. 总结回顾阶段: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 知识与技能评价: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音乐欣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反馈,评估他们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和情感态度。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2. 音乐作品: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各类音乐作品;3. 音乐教材和教辅资料:包括音乐教科书、乐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专业中外音乐史与欣赏教学大纲(五年制)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中外音乐史是高职音乐专业必修的音乐基础课程。
它是一门概要的学习、了解中国外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传统和遗产的音乐史论课程。
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音乐史论知识,提高音乐修养,开阔艺术视野,使之对中外音乐文化传统具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为专业学习、艺术实践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课程把原来传统教学中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内容加以整合,使学生对音乐史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尤其是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理解的更为深入。
使得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活跃。
二、课程内容、目的、要求
(一)中国音乐简史部分
1、教学内容:原始社会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的起源和远古音乐的状况。
(2)、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2、教学内容:先秦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对先秦音乐的主要内容作以了解。
(2)、先秦历史作以简介。
3、教学内容:秦、汉、魏、晋、南北朝。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重点了解何承天的<<声无哀乐论>>。
(2)、理清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延续和创新。
4、教学内容:隋、唐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隋、唐音乐及历史的辉煌,并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对唐代大曲重点介绍。
5、教学内容:宋、元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对中国戏曲音乐作重点掌握。
(2)、各个戏曲门派代表人物着重介绍。
6、教学内容:明、清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明、清音乐概况。
7、教学内容:中国近代、现代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堂乐歌。
(2)、了解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同。
8、教学内容:中国现代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是对器乐创作和音乐社团的了解。
9、教学内容:五、六十年代的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五、六年代的代表作曲家、作品。
10、教学内容:七、八十年代前后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七十年代社会现状从而理解当时音乐发展缓慢的原因对歌剧、合唱作重点介绍。
(二)外国音乐简史部分
11、教学内容:古希腊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西方古典音乐的产生和特点。
(2)、与中国同期音乐相比较。
12、教学内容:中世纪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世纪,及其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特点。
(2)、对中世纪建筑、绘画作以介绍。
13、教学内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及巴洛克时期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主要掌握文艺复兴代表作者。
(2)、通过介绍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美术领域出色人物加深对音乐领
域的理解。
(3)、掌握巴洛克的器乐、声乐主要作者。
(4)、重点介绍巴赫和亨德尔。
14、教学内容:维也纳古典乐派。
教学要求与目的:
(1)、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作品重点介绍。
(2)、理清三个代表人物作品风格的延续和创新情况。
15、教学内容: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用马列主义方法论掌握浪漫乐派的代表作曲家。
(2)、重点介绍舒曼、肖邦、李斯特。
(3)、通过学习民族乐派作曲家,学习他们的民族情怀和爱国品质。
16、教学内容:二十世纪音乐。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二十世纪音乐。
三、教学课时安排与分配
总学时量64学时。
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共32学时
四、教材与参考书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冯志平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田可文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欧洲音乐简史》钱仁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音乐史》陈秉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
《中国音乐史》藏一冰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