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堂戏唱腔研究
看了《巴东习俗》的观后感

看了《巴东习俗》观后感
巴东民族文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大体可以分为:民族语言、地方戏曲、土家舞蹈、历史传奇、民间故事、薅草锣鼓、劳动号子、山歌民谣等八大类。
以地方方言为主的民族语言别具一格,内涵深刻,回味无穷。
以巴东堂戏、皮影戏为主的地方戏曲词趣曲婉,上演简便,古香古色。
巴东堂戏也属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之一,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曲种,被誉为恩施州地方戏曲“五朵金花”。
以巴东撒尔嗬为主的土家族舞蹈粗犷豪放、潇洒自如、强身健体,被誉为“东方迪士科”。
巴东县的民风民俗极具个性和魅力,情趣广泛。
大体可以分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节礼仪、信仰崇拜、民间禁忌等等。
就服饰而言,古老的土家族要求,“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斑烂服色”。
就饮食而言,习惯吃蓑衣饭,喝大碗酒,用盖碗肉,吃油茶汤。
就居住而言,善建吊脚楼,修建前选择风水,修建中遵循仪典,修建标准、整齐划一,规矩严格。
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文化·艺术 |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贾梦真/文历经漫长的发展历程,戏曲艺术凭借其显著的艺术性、音乐性和文化性特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光华极为璀璨的珍珠。
中国戏曲艺术分类复杂,按剧目题材分,可以分为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传统戏等;按剧种分,可以分为京剧、昆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三百多个剧种;按演出时长分,可以分为小型戏、中型戏、大型戏;按故事呈现的完整度分,可以分为本戏、折子戏;按艺术表现侧重点分,可以分为文戏、武戏、做工戏等。
但以上戏曲艺术总体都以独特唱腔、表演方式和演唱技巧著称,在本质上属于声乐演唱表演,具备可观的审美价值。
民族声乐同属于声乐演唱,它以歌唱的基础形式实现表演,为受众带来艺术美感熏陶。
换言之,民族声乐依托于人声这一物质载体,用以传递民族声乐作品的音乐美感以及演唱者的思考感受。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取得崭新发展,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民族声乐表现方式和艺术文化。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攀升,带动更多的外来音乐及其文化进入社会公众的审美接受视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民族声乐。
必须对此给予关注和重视,创新推动民族声乐实现传承发展。
在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长,多元文化受众群体更具规模之后,应当切实地回溯历史,从戏曲艺术的声乐演唱技巧中汲取养分,以增强民族声乐表演表现力,创新推动民族声乐实现传承发展,有效应对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
1 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的关系性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具备可观的运用价值,需要从戏曲唱腔的源头——戏曲艺术出发,明确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联性,以便为后续实际运用戏曲唱腔创新推动发展民族声乐提供方向正确的指引。
1.1 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的内涵历经漫长的发展,中华民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可谓是硕果累累,各类文化艺术均有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
其中,民族声乐正是典型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体现着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民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巴东堂戏唱腔的音乐特征及文化涵义

巴东堂戏唱腔的音乐特征及文化涵义
巴东堂戏唱腔是四川巴东地区传统的戏曲唱腔,其音乐特征和文化涵义丰富多彩。
具体如下:
1.繁复的音乐结构
巴东堂戏唱腔音乐技艺复杂,曲调难度高,常采用各种花样唱法和变化巨大的音域,在演唱中充分展现了滚降、扑腾、转折等音乐运用方法,使人听得非常热闹和刺激。
2.丰富多彩的音乐元素
巴东堂戏唱腔音乐元素丰富,涵盖了音乐琴曲、套乐、各种民间音乐以及京剧唱腔等多种音乐形式。
3.独特的文化内涵
巴东堂戏唱腔融合了当地的民间文化,以及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道德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4.具有地方特色
巴东堂戏唱腔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其音乐表现方式和演唱方法,能够体现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习惯,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
总之,巴东堂戏唱腔不仅是一种优秀的音乐艺术形式,还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代表,它在表现人物心情和情感、传递思想和价值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堂戏.wps

巴东堂戏一巴东堂戏由来巴东堂戏,又称巴山踩堂戏,巴东踩堂戏,土家踩堂戏,花鼓戏,俗称稿荐戏、人大戏,是一种地方戏,具有俚俗的民间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多由世代耕耘、土生土长的“下里巴人”自编自创,极富泥土气息和山野风情特色。
巴东堂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
其本源是巴东民间歌舞“花鼓子”。
初始称之为花鼓戏。
因平时多在堂屋内表演,故又称“堂戏”,同南戏、灯戏、傩戏、柳子戏并称恩施州地方戏曲的“五朵金花”。
二特点①历史悠久:巴东堂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②流行地域小:数百年来,堂戏仅流传于巫峡北岸的巴东县沿渡河、官渡口、平阳坪一带。
③乡土气息浓厚:巴东堂戏大多由世代耕耘、土生土长的“下里巴人”自编自创,极富泥土气息和山野风情特色。
④唱腔独特:其唱腔调门很高,间域宽广,旋律起伏大,节奏有快有慢,拖腔很长。
由于调门高,歌手多用假嗓间演唱。
三民俗学功能①维系功能:巴东堂戏发源于大巴山区,其创作者为生活在这里的土苗汉各族儿女,几百年来,汉族的文化不断的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土苗儿女,堂戏中有很多汉族的优秀故事,民间传说。
可以说,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堂戏已经融合了土苗汉各族文化的结晶,巴东堂戏雅俗共赏,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群众倍感亲和,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土家族地区有着独特的地位,对于维系巴东各族儿女的深厚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教化功能:巴东堂戏多取材于汉族的各种优秀民间故事,也有自己创作的剧目,这些剧目多以宣传正义,忠善,仁义为主,据巴东县志记载,著名的宰相寇准在巴东任县令时就曾把堂戏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
一直到现在,堂戏也被作为“端风俗”, “正人心”的教化工具。
这对于交通十分落后,经济教育十分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堂戏是十分重要的教化工具。
③审美功能:巴东堂戏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审美功能,巴东堂戏有其独特的表演程式,艺术表演方式,其唱腔十分独特,演奏乐器十分简单,对表演地方没有严格要求,在田间地头均可演出,踩堂戏的编演者多是亦农亦艺,编演山乡风情、民间轶闻、传说趣谈、田园笑话等,踩堂戏这种大众题材深受欢迎。
鄂西南地区巴东堂戏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

传承项目 Heritage Projects鄂西南地区巴东堂戏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廖正丽巴东地处湖北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部与宜昌兴山、秭归、长阳相接,南部与五峰、鹤峰相连,西部与建始、重庆、巫山相邻,北部紧邻神农架林区。
据2011年统计,巴东县总人口为49.1万人,其中有占总人口比例43%的少数民族。
巴东堂戏也称“稿荐戏”“踩堂戏”“花鼓戏”,a诞生于巴东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流传于巴东江北的沿渡河、溪丘湾等乡镇,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被喻为“神农溪上一朵跳动的浪花”。
关于巴东堂戏的历史渊源,众说纷纭,在全球化背景下,其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濒危的困境。
本文探讨巴东堂戏的历史渊源,分析其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探索巴东堂戏的传承路径。
一、巴东堂戏的概况堂戏,主要是还愿敬神、婚嫁贺喜以及劳动之余的娱乐休闲活动,即“跳花鼓子”。
后经过长达约两个世纪的充实与发展,结合“薅草锣鼓”及民间舞蹈,逐渐形成由职业半职业的艺人化妆后,以巴东方言入曲和道白,吸收流传于当地的梁山调、湖北越调、太和调、楚调及后来传入的川剧、南剧等诸多演唱形式构成的声腔,伴以管、弦、打击乐器及人声帮和,按一定的程式当众表演,反映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
[1](一)关于巴东“堂戏”名称的由来及确定,主要有两个依据1.根据演出场地定名堂戏起初是在农家堂屋中演出的小戏。
b堂戏没有固定的戏台,最开始戏班子受邀后,约定时间到主家,将大方桌置于堂屋中间登台表演。
如果观众多,堂屋里容纳不下,则在主家院坝中随方就圆,划地为台。
也有在主家大门前的屋檐下,就着阶沿口铺几块木板为台演出的。
台面都不大,小者相当于一床草席子,大者不过方丈。
早期因场地小和观众少的原因,堂戏确实曾在稿荐上表演过,因而又称为“稿荐戏”。
也表明堂戏在当时演出规模小,戏曲角色少,为了适应山区地形崎岖、坡陡平地狭窄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灵活、机动、便捷的特点。
巴东堂戏

番风味 , 女老 少都能 哼唱几 句 。 男
所 谓 “ 筒 子 ” 用京 胡 伴 奏 的 唱 小 是
堂戏 ” 。因为在 “ 堂屋 ” 演 出时 , “ 着鼓 点 里 是 踩 而舞 , 着 曲调 的节拍 而 唱 ” 所 以又 叫“ 堂 合 , 踩 戏” 以上第 二 、 种说 法 。 如一 说 , 合 土 。 三 实 符 家族 的风 俗 ,义符 合演 出时 的特点 ,较 为 可 信。至于“ 戏” 堂 之名 , 群 众 为 了顺 口 , 是 将 “ ” “ ” 去 掉后 简 化 而 成 的 , 今 已 成 彩 或 踩 字 如
阳坝一带 , 已被列 入全 国地方剧 种之一 。它 以
习惯 而巴东堂 戏 , 则不 过是在 堂戏之 前冠 以
巴东地名 , 以别于其 他地方 剧种 而 已。 巴东县 长江 以南 的祭 祀舞 蹈 “ 乐嗬 ” 撒 和 长江 以北 的堂 戏 , 都起 源 于古代 巴族 文化 , 两 者 有许 多相 似 之处 。但 堂戏 的戏 剧 特点 却 十 分突出, 有简 单 的表 演程 式和 化装 要求 , 究 有
三峡库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

似 、 似 、 梆 为 兼 土 戏 是 有 着 石 柱 民 间特 色 的 自娱 性 戏 曲剧 种 .有 近 路 ( 二 黄 ) 北 路 ( 西 皮 ) 上 路 ( 子 腔 ) 主 , 有 昆 3 0年 的 历 史 。 要 流传 于石 柱 县 沙 子镇 、 0 主 中益 乡 、 湖镇 、 官 曲 、 腔 、 调 。 表 演 分 生 、 、 、 四行 , 行 文武 兼 备 , 杂 小 旦 净 丑 各 田等 地 . 土 家 族 民 间 舞蹈 为 主 要 表 演 形 式 . 演 出 色 且 重 扮 妆 、 功 。表 演 中也 有 沿 袭 土 俗 的 , 土家 装 束 , 头 以 表 做 穿 如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表 演 艺 术 类 非 物质 遗产 是 个 人 其 表 演 程 式 及 舞 台调 度 简 单 , 圆场 . 人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 苗 族 自治 州 五 大 地 方 剧 种 之一 堂 戏 戏 班 子一 般不 超 过 9
生 动 , 阳戏 和阴 戏 。 台有 演 员 演 唱或 舞 蹈 的 为 阳戏 : 分 前 前 戴 丝 帕 、 穿 短 衣 、 缠 绑 带 、 跨 单 刀 等 。 南 剧 剧 目近 千 身 脚 腰
台无 演 员 . 内 台 伴 唱 队歌 唱 表 现 内容 . 配 以木 偶 表 演 个 . 由 或 内容 极其 丰 富 . 为传 奇 和 历 史 故 事 。 多 的 为 阴戏 出土 戏 往往 由 阳戏 和 阴戏 共 同组 成 。 一 …土 戏 所 唱 内容 均 取 材 于 土 家 族 流传 的神 话 传 说 、 教 故 事 和 民 间 宗
台上 大 显 身 手 的 正 是像 浩 浩长 江一 样 涵 容 博 大 、 象 万 千 气 的 民 间 传统 戏 剧 遗产
1 .石 柱 土 戏
堂 戏

堂戏堂戏流行于湖北巴东、五峰等地,多为群众业余演出。
唱当地流行的灯戏腔,以筒子腔伴奏。
又吸收了南戏和川剧的南路、北路、高腔等声腔,以小筒子伴奏。
演皮黄戏剧目,也演部分民间小戏。
活的现代戏。
其唱腔调门很高,间域宽广,旋律起伏大,节奏有快有慢,拖腔很长。
由于调门高,歌手多用假嗓间演唱。
演奏的乐器也较简单,有锣、鼓、竹板、二胡,曲谱较单调,演唱风格具有典型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堂戏是巴东唯一的地方剧种,最晚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有了演出活动。
堂戏的唱腔分“大筒子”和“小筒子”两种,再搭点“唢呐腔”(唱腔中的间奏音乐由唢呐伴奏,故名)。
但纤夫对巴东堂戏唱腔的真正影响,是堂戏的大筒子腔。
数百年来,堂戏仅流传于巫峡北岸的巴东县沿渡河、官渡口、平阳坪一带。
原属巴东县沿渡河区,现属神农架林区的下谷乡,过去堂戏在这里非常流行。
由于这里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使这个流传范围很小的地方剧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致使逐渐失传。
近几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一些老艺人的组织带动下,古老的堂戏又重新兴起了。
堂戏历来不在露天演出,舞台布置也比较简单。
只需在农舍堂中用门板搭起戏台,挂上一块被单大小的布作底幕,右侧放上一张桌子,即可演出。
戏开场前先由一个小旦登场用说白伴以“冷台”音乐,再演正戏。
正戏无正规台本,多为熟悉小说或民间故事情节者派角说戏,唱词有五言、七言、十言偶句的四句头和长段体,其声韵、说自全用方言土语,一出戏就是一夜。
堂戏是在巴东民间歌舞的土壤中,尤其是在薅草锣鼓的基础上,以“花鼓子”的原生形态,按巴东江北民众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不断吸取融合梁山调、湖北越调、太和调、汉调、川剧等地方戏曲的腔调、曲牌、场面和表演程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而自成体系的地方戏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东堂戏唱腔研究张延莉内容提要:巴东堂戏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的地方小戏,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巴东堂戏的唱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音乐形态分析,比较了各角色唱腔的音乐异同,挖掘出其本质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探询了巴东堂戏唱腔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巴东堂戏大筒子腔小筒子腔音乐形态文化内涵引言巴东堂戏,属起源于长江中上游的梁山调系统内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戏,主要流行在湖北省巴东县一带。
它与南剧、恩施灯戏、鹤峰柳子戏、鹤峰傩愿戏,并称为湖北省恩施地区民族文化艺术的“五朵金花”。
2007年,巴东堂戏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批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川鄂咽喉,鄂西门户,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巴山余脉盘踞县境,长江、清江分割县地。
巴东堂戏就产生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
此流域东、西、北三面被大、小神农架群山包围,南抵长江三峡,是三峡腹心。
当地土家族、苗族、汉族人口杂居,是多民族文化融合之地。
为更好地研究巴东堂戏,2006年寒假,笔者曾前往重庆巫山县,实地详细考察、了解巫山堂戏。
结果发现,巫山堂戏仅在巫山县与巴东县接壤的邓家乡一带流传,且巫山堂戏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拍摄的专题片由巴东县堂戏班子协助拍摄。
可见,巴东堂戏在其发源地及周边地区具有相当的影响。
身为巴东人,且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学习方向的笔者,希望利用所学知识,能为巴东堂戏的“申遗”工作尽一点绵薄之力,这也是此研究的最初缘起。
同时,笔者具有“局内人”和“局外人”①双重身份的优势,便于在现有研究能力下,以专业知识结合实际经验,对巴东堂戏进行深入研究。
而在笔者着手巴东堂戏研究后发现,巴东堂戏虽然属于比较原始的地方小戏,但是由于它的两大主要组成腔调——“大筒子腔”、“小筒子腔”,分别由四川梁山调和湖北汉剧流传到该地演变形成,因此堂戏中具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并存的现象。
而堂戏流行地又是土汉民族杂居地,故堂戏音乐中又存在土汉文化的交融。
所以笔者决定以巴东堂戏最主要的部分——唱腔为研究对象,认识文化中的音乐,探索音乐中的文化。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搜集整理过程中,笔者将其归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将巴东堂戏作为地方戏曲品种之一的一般性介绍文字,如田联韬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1],《巴东县民族志》[2],林永仁、来层林著《巴楚文化》[3],《巴东县志》(1993)[4];第二类是关于巴东堂戏“民族志”式的记述,这类书籍一般都附有曲谱,但①“局内人”和“局外人”:在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83-84)中解释这是美国语言学家李派克(kenneth lee pike,1912-)提出的“Emic”和“Etic”这对概念所对应的中文概念,于60年代被引进到民族音乐学中。
“Emic”的方法是力图身临其境,欲使对象主体化的态度,是局内人所持的立场。
而“Etic”则是外来的分析者所采取的立场,是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始终坚持客观性来对待调研对象的态度。
力图身临其境,欲使对象主体化的态度,是局内人所持的立场。
只客观描述不做音乐上的分析研究,如:《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5],《中国戏曲志》(湖北卷)[6],湖北艺术学院整理汇编成册的《巴东堂戏》[7],《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堂戏申报书》[8]。
第三类是关于巴东堂戏的音乐研究,如刘正维所著《戏曲新题——长江中上游小戏声腔系统》中作为梁山调系统之一的巴东堂戏音乐与系统内其他音乐的比较研究[9],在高源章、邓明旺、邓贵洪编著的《巴东堂戏》一书中也有关于堂戏声腔、伴奏的研究[10]。
另外在《巴东堂戏》一书中还提到巴东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及当地一些学者也有相关研究文章,据作者高源章介绍这些文章多存于文化馆内,未公开发表,他曾阅读过作者的手写稿但后来遗失。
笔者目前也确实未能在公开刊物搜到相关文献。
纵观前人研究,关于巴东堂戏的研究多为介绍性文字,专门的堂戏音乐研究很少,而通过音乐本体研究深入分析堂戏音乐所涵盖的文化研究则更少。
由高源章、邓明旺、邓贵洪编写的《巴东堂戏》是目前为止关于巴东堂戏研究较为全面的一本书,其中包括巴东堂戏形成发展、唱腔、语言特征、戏班结构、演出程式、传统戏班、著名艺人的介绍,以及剧目选段、唱腔选段、场面曲牌选段等。
本文将以此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
文中所使用的少数乐谱即来自此书,其它绝大部分乐谱由笔者根据刘正维教授提供的录音,及巴东堂戏申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碟记谱而来。
相关参考文献由笔者在巴东县图书馆、文化馆、巫山县文化馆搜集而得。
本文期望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音乐形态学、音乐传播学、音乐人类学等角度进一步对巴东堂戏音乐本体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挖掘出从巴蜀之地流传至荆楚大地,身处土汉民族杂居地的巴东堂戏音乐的特点与价值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内涵。
巴东堂戏曾经盛行于巴东县神农溪流域及周边地区,深受民众喜爱并且对民众生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戏曲音乐普遍生存状况不太乐观的今天,堂戏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到冷遇。
在巴东堂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深入了解堂戏音乐特点更加有利于扶持和发展堂戏音乐,对于保存和保护民族民间戏曲音乐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巴东堂戏概述巴东堂戏因最早在堂屋①中演出小戏而得名。
因其表演时使用“左一右二进三退四”的步伐程式俗称“踩堂”故又称踩堂戏。
又因早期堂戏曾在稿荐②上演出,故又称“稿荐戏”。
还有学者认为堂戏起源于还愿敬神和吉庆贺喜的“跳花鼓子”故堂戏还有“花鼓戏”之称。
巴东堂戏始于明末清初,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当地花鼓子等民间歌舞基础上吸收四川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的梁山调、湖北汉剧、四川灯戏等剧种音乐形成。
其演出班子一般由七至九人组成,包括演员四至六人,乐队三人。
主要角色包括:小生、小旦、老生、小丑,艺人一般都能一人扮演多个角色。
乐队三人中一人管文场,乐器有大筒子胡琴、小筒子胡琴、唢呐等。
另外两人分“上、下手”管武场,上手即鼓师,为乐队指挥,兼盆鼓、竹梆和二锣。
下手打堂锣(大锣)、①堂屋:当地房屋一般由正屋、偏屋组成。
居于整个房屋正中的堂屋较偏屋面积大,专作祭祀、喜庆、婚丧和迎宾等之用。
②稿荐:是巴东县神农溪流域一带一种用禾秆或干草编成的床垫子,三尺多宽,六尺长。
大钹、小钹、马锣。
乐队除了伴奏还要兼帮腔。
民间流传有堂戏班子是“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说法。
即七人的班子比较忙,八人的班子各司其职,九人的班子可以轮番休息。
堂戏艺人化妆之后用巴东方言表演一些情景故事,风趣幽默极富地方特色。
这些情景的内容包括历史题材、神话故事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民间故事。
笔者搜集到的录音和光碟中反映现实生活民间故事的表演居多,这些故事往往具有教育功能,如《好媳妇》、《劝夫》、《王麻子打妆》等以劝人从善、戒赌、不嫌贫爱富等为主题。
音乐主要由唱腔和伴奏两部分组成。
唱腔包括大筒子腔①(梁山调)、小筒子腔②(南、北路,即皮黄腔)及其它杂腔小调。
其中大筒子腔有四平、南调、阴调、怪腔及其它小调之分,但四平为主要唱腔;伴奏分文武场,其中武场锣鼓又有唱腔锣鼓、表演锣鼓、闹台锣鼓之分。
二、巴东堂戏唱腔的音乐形态学分析(一)大筒子腔音乐分析巴东堂戏中的大筒子腔据刘正维教授在其《戏曲新题》一书中论证,属于梁山调系统,来自川东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县)的“梁山调”(当地又称“胖筒筒调”)。
据高源章、邓明旺、邓贵洪《巴东堂戏》一书介绍,《巴东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四川川灯艺人钟德和(大老钟)、小老钟流落在巴东沿渡河、罗溪坝、罗坪一带,演戏授徒教唱梁山调。
梁山调入本土后,受本地花灯影响,近俗而变,经过几代人后,演变成为堂戏的主腔——四平。
(1)四平调音乐分析大筒子四平根据角色可分为:旦角四平、小生四平、老生四平、丑角四平。
1)旦角四平音乐分析旦角四平以《山伯访友》选段为例,唱腔旋律由主体段落加梢板组成。
梢板,是一种起煞乐句,有长梢板,短梢板之分,长梢板用于某些唱段的启板,短梢板用于煞尾。
主体段落由旦角演唱,梢板则由众人帮和。
主体段落实为一个上下句完整重复一次加变化反复一次构成;上句终止在“宫”,下句终止在“羽”,帮腔终止在“徵”,是羽徵调式;曲中羽音出现13次,宫音11次,商音10次,徵音5次,角音2次,主干音级:la do re ;上下句所接伴奏与旋律长度等长,都为“前四(小节)后四(小节)”;属于双句头,即一句唱词一句腔。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单句头,即一句唱词两句腔。
单句头和双句头据刘正维教授研究是梁山调系统所特有的一种行腔方式,也是大筒子音乐中一种重要的“变调”手法,通过单、双句头的变化在不变旋律音调的情况下改变旋律唱腔与唱词的松紧关系,从而改变速度导致唱段性格的变化,用来表现不同人物角色和场景。
例1:①大筒子腔:因使用大筒子胡琴伴奏而得名。
大筒子胡琴琴筒粗大,音色雄沉。
②小筒子腔:因使用小筒子胡琴如二胡、京胡伴奏而得名。
小筒子胡琴琴筒较小,音色明亮。
2)小生四平音乐分析小生与旦角同腔同调,以上所分析的旦角四平的音乐特点同样适用于小生四平。
但是在旋律的走向上有细微的差别,旦角行腔级进多,旋律婉转,而小生行腔小三度使用较多,骨干音级使用更突出,羽、宫、商、徵、角音的使用量分别是14、14、8、2、2 (次)。
这样的差别主要是由角色性格气质决定的,相比旦角小生要更阳刚、直爽一些。
以《山伯访友》小生四平上下乐句与旦角四平上下乐句对比,因伴奏完全相同,故省略:例2:3)老生四平音乐分析老生四平以《土台赠银》选段为例,其唱段由一个上下句变化反复四次构成,但是前有长梢板后有短梢板。
长梢板是在上下句第一次反复之前在唱词中加进的长而大的衬句,由翻高八度的人声假嗓帮和,夹以锣鼓唢呐伴奏。
可以起到渲染舞台气氛、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上下句及梢板都终止在徵,旋律由sol la do 和la do re两个三音组构成,频繁使用清角音,构成转调。
使用单句头,即一句唱词被分成两句腔来演唱,四次反复所使用的过门完全一样,且与所接旋律长度相等,都是“前四(小节)后四(小节)”。
详见乐谱:例3:4)丑角四平音乐分析丑角四平以《送寒衣》唱段为例,此唱段为旦角、丑角对唱,各唱三句词,属单句头。
乐段由一个上下句变化反复三次组成,上句与下句所接过门也都是在第一组过门的基础上完全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丑角四平的男女腔是分腔的,女腔上句终止在羽,下句终止在宫,骨干音为la do re,宫调式。
男腔上句终止在C宫羽,下句频繁使用清角音构成转调终止在F宫商。
女腔音域:a-e1,男腔音域:d-d1。
男女分腔是戏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学化的体现。
避免了男女同腔同调时的“高不成低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