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诗歌朗诵
《望岳》杜甫.ppt1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未了]不尽 [凌绝顶]登上最高山峰 [一览众山小]一眼望去四周的山都显得 渺小了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把握: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 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 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 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 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 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理清文意
岱宗夫如何? 远望泰山参天耸立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近望泰山高大秀美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近看泰山情由景生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望中所感抒怀言志 一览众山小。
《望岳》可分两大层,都是借着 “望”字写的,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的解释。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 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 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 感受。
山势之高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岳望
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 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 这两句的理由。作者当 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 解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 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 的远大抱负。 ①唐朝盛世。 ②诗人年轻, 意气风发。 ③漫游泰山,热情歌 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 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 析: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 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 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杜甫不 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 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望岳体现诗人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

望岳体现诗人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自古以来,诗歌便是诗人们表达心灵深处情感的最佳载体。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诗句,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著名诗人杜甫的《望岳》更是集中体现了诗人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解读《望岳》,并挖掘其中体现的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豪情气概,带您走进这篇诗篇的世界。
我们从《望岳》的开头几句入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人的问句彰显出他对岱宗的向往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包含了对造化之神奇的赞叹。
这种崇敬之情与对神秀景色的赞美展现了诗人超越世俗的精神风貌,表现出其傲视一切的豪情。
接着,杜甫在诗中提到“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将诗意转移到了山川河流之间,寄托了诗人宏大的志向和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面对壮美的山水景色,杜甫的诗篇中洋溢着无穷的壮志豪情,他凭着自己的恢宏之志,和那壮美的山川河流一般,豪情万丈,丝毫没有被自然所压倒,而是展现出了傲视一切的态度。
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句中感受到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望岳》中有“临觞对虚风,将叹困扶疏”的表达,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人生困顿的感慨。
即使遭遇困境,杜甫也秉承着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坚定不移地向往自由和理想。
这种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正是体现了诗人作为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作为一位儒家诗人,杜甫格外注重对社会风云的关注,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不愿妥协于现实的不公和苦难,坚守内心的尊严和傲骨。
《望岳》中还有“大厦如倾,倾复自兴”的描述,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坚韧和对困难的豪情。
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正是源自于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不畏风雨的勇气。
杜甫借“大厦如倾,倾复自兴”这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生坎坷和困难所带来的挑战,但同时也展现了他坚韧不拔、傲视一切的气概。
这些表达体现了诗人在人生途中所拥有的豪情与雄心,体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塑造了他傲视一切的个性特质。
望 岳

拓展延伸
古人云“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请你结合这首诗谈谈你的看法
【名句·出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原文·语境】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刘勰《文心雕龙》节选
【释义·点评】 一想到登山,情思里就充满了山的秀丽景色,一想到观海,情思里
创作背景:
杜甫生平的四个阶段: 1、20——35岁:读书、壮游; 2、35——44岁长安求职; 3、44——48岁:陷贼与为官; 4、48——59岁漂泊西南。
创作背景: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 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创作背景:
下面,我们再了解一下泰山。
泰 山 简 介:
•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 5A级旅游景区,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
• 泰山贯穿山东中部,泰安市境内,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古称 “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 泉城济南。泰山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大海,西 靠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主脉, 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盘卧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 1545米。
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
望 岳(精选15篇)

望岳(精选15篇)望岳篇1望岳(教案)(老师中心稿)教学目标:a、领会泰山宏伟奇妙的景色;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教学重点:a、泰山宏伟奇妙的景色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理想教学难点:a、诗中哲理的理解;基础学问:a、生平;b、泰山的有关学问;c、字音、字形;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美丽,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许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出名呢?那当然是“五岳”,由于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领会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讲授新课: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
我们学过许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
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留意一下。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解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
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把握状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
缺乏感情。
第一、二两句,我们应当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争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赞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争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赞叹、赞美、沉醉、豪迈之情。
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

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诗歌《望岳》《春望》朗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朗诵水平。
2、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以读促思以思导读;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合作探究,品读分析3、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二、教学重点: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三、预习作业上网收集资料,了解杜甫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杜甫诗歌的风格。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由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者千秋”引出作者杜甫。
2.明确本课学习内容:《望岳》《春望》(二)、朗读《望岳》,初步感知1.指名朗读杜甫的《望岳》。
2.个性化朗读。
(1)老师在学生读完后略作鼓励性评价并提问:如果你是杜甫,你在朗读这两首诗时,处理方式是否会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讨论并交流,看如何朗读,才是你心中的“杜甫原声再现”。
(2)交流品味,感悟意境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品一品,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感情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明确:这首诗都写望中所见,写《望岳》时,二十多岁的诗人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意气风发,面对泰山,诗人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誓言。
年轻的诗人要攀登人生的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充溢于字里行间。
所以朗读本诗时,应读出诗人青春勃发的豪迈之情。
3.欣赏录音朗读4. 师生共同交流朗读时应注意的问题(1)朗读技巧(2)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正确把握。
5. 男女生分别齐读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朗读《春望》1.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明确:诗人人生经历及所见情景各不相同。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望岳唐杜甫的古诗注音版

望岳唐杜甫的古诗注音版
唐·杜甫
dài zōng fū rú hé ?qí lǔ qīng wèi liǎo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zào huà zhōng shén xiù ,yīn yáng gē hūn xiǎo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dàng xiōng shēng céng yún ,jué zì rù guī niǎo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huì dāng líng jué dǐng ,yī lǎn zhòng shān xiǎo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哎呀,朋友们,你们想想,这“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就好像我们站在那辽阔的大地上,一眼望不到边的青青山峦,是不是超级壮观?这杜甫的笔力可真是了得呀!
再看“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不就像是大自然这个神奇的艺术家,把最美的景色都汇聚在这里,还巧妙地划分出了白天和黑夜,难道不奇妙吗?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那层层云雾在胸口涌动,眼睛都要瞪得大大的才能看清归巢的鸟儿,这画面感多强啊!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何等的壮志豪情!就好比我们努力攀登人生的高峰,等到站在最高处,才能看清周围的一切都那么渺小,难道你不想拥有这样的视野和胸怀吗?
我觉得呀,杜甫这首真的是气势磅礴,让人读了心潮澎湃,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追求的渴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诵读《望岳》教案

诗词诵读《望岳》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生活经历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3、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技法。
2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难点: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技法。
3教学过程3。
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话题导入,明确目标没有山水的养育,文化就缺少了根基与源泉,没有文化的滋润山水便缺少了精神和韵味,山水与诗人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不知是诗人喜爱山水呢,还是山水钟情诗人,沿着中华文化的长河漫溯,解读灿烂瑰丽的诗歌,聆听一位位超群脱俗的诗人吟咏着一首首千古绝唱,仿佛啊看见跳动的诗行,正飘飞与灵山秀水,装点着五千年的锦绣中华,山水入诗入文,是中国诗文的传统,早在《诗经》时代就不乏山水的影子,泱泱大国秀美山河,齐鲁生一览众山小的五岳之首,吴楚之地产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无论是塞北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还是江南的小桥流水,楼台轩榭,都激起过无数文人墨客妙笔生花,有人说,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长河中,从来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古代的写景名篇,随着优美的文字踏入这山水胜景之中。
2活动2【活动】反复朗读,明了大意1、听示范朗读,标出不认识的字音,停顿与语气语调。
2、自己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当人登上山的绝顶,就会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3、展开小组朗诵比赛,选出最佳朗诵者并评价。
活动3【活动】了解作者,体会感情一、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明确: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才24岁,很年轻,写这首诗的时候用他自己的话说叫“裘马颇清狂”,就是说这个时候年轻人骑着马到处漫游,这个时候没有经过生活的挫折,也没有想到今后的道路会那么坎坷,所以那个时候的杜甫是充满豪情的,看见泰山后他的豪情大发,和自己对将来未来,对自己的自信,然后就和山的雄伟壮丽就融合到了一起.二、我们知道杜甫的诗歌,一向是沉郁雄浑,但是在这首诗歌里却感受到不一样的杜甫,是那么的朝气蓬勃和乐观向上,这是受到了泰山雄奇巍峨风光的影响还是其他什么别的因素?明确:两方面都有,一个是泰山确实巍峨雄壮,给人一种豪情,另一个方面是杜甫当时很年轻,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觉得自己的人生抱负一定能实现,他的这样一种豪情,和这样一种景物合在一起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激情.活动4【活动】研究写法,学习技巧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写作技法,完成表格。
登临诗《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资料链接
泰山:泰山位
于山东省泰安市中 部,主峰玉皇顶海 拔1545米,气势雄 伟磅礴,有“五岳 之首”、“天下第 一山”的之称。在 汉族传统文化中, 泰山一直有“五岳 独尊”的美誉。自 秦始皇封禅泰山后, 历朝历代帝王不断 在泰山封禅和祭祀, 并且在泰山上下建 庙塑神,刻石题字。
资料链接
飞来峰:位
杜甫虽考场失意,但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 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雄伟磅礴,激起了他对祖国 山河的无限热爱,也看出他是一位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的诗人。
王安石初入官场,虽有保守势力的阻挠, 但他依然前途充满信心。他是一位有着雄心 壮志的诗人,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改革家。
登临诗常见的主题
1.感怀身世 2.热爱山河 3.言志抒情
于浙江省绍兴市, 又名灵鹫峰,飞 来峰山高168米, 山体由石灰岩构 成。飞来峰由于 长期受地下水溶 蚀作用,飞来峰 形成了许多奇幻 多变的洞壑。
万古登临望其景
活动二: 三位诗人登临后分别望到了怎样的景 致?哪首诗的景物最打动你的心?请你发 挥联想和想象,用一段话描写出来。(100 字左右) 形式:自主思考 时间:5分钟
万古登临识其人
活动四: 登临望景,读诗识人。结合你预习中了解
到的写作背景,说说为何诗人此时生发这样的 情感?由此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形式:先自主完成,再小组交流 时间:4分钟
背景链接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 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 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 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 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 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 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 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 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七首》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