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杜甫诗群诗赏析

合集下载

唐诗《望岳》及赏析

唐诗《望岳》及赏析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解】: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韵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评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杜甫望岳翻译和赏析

杜甫望岳翻译和赏析

杜甫望岳翻译和赏析【原文】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解】:1、题解: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4、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

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韵译】: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

《望岳》解释及赏析

《望岳》解释及赏析

《望岳》解释及赏析《望岳》解释及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岳》解释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解1、题解: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4、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

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题解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

古诗《望岳》的赏析和译文优秀9篇

古诗《望岳》的赏析和译文优秀9篇

古诗《望岳》的赏析和译文优秀9篇.《望岳》(南岳衡山篇一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xū)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赏析篇二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而诗人或许也钟情于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泰山之上的豪情满怀杜甫《望岳》及赏析

泰山之上的豪情满怀杜甫《望岳》及赏析

【导语】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甫《望岳》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译⽂巍峨的泰⼭,到底如何雄伟?⾛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南⼭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顶峰,俯瞰群⼭,豪情满怀。

注释岱宗:泰⼭亦名岱⼭或岱岳,五岳之⾸,在今⼭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为五岳之⾸,诸⼭所宗,故⼜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封禅⼤典,皆在此⼭,这⾥指对泰⼭的尊称。

夫:读“fú”。

句语词,⽆实在意义,语⽓词,强调疑问语⽓。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为界,齐国在泰⼭北,鲁国在泰⼭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东境内,后⽤齐鲁代指⼭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边⽆际,浩茫浑涵,难以尽⾔。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的北⾯,阳指⼭的南⾯。

这⾥指泰⼭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很⾼,在同⼀时间,⼭南⼭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泰⼭之⾼,⼭南⼭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

眼⾓(⼏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张⼤眼睛远望归鸟⼊⼭所致。

决:裂开。

⼊:收⼊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峰。

⼩:形容词的意动⽤法,意思为“以……为⼩,认为……⼩”。

创作背景 唐⽞宗开元⼆⼗三年(735),诗⼈到洛阳应进⼠,结果落第⽽归,开元⼆⼗四年(736),⼆⼗四岁的诗⼈开始过⼀种不羁的漫游⽣活。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10、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

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韵译一: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韵译二: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

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胸怀激荡,极目远望归去的飞鸟更辽旷。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

杜甫《望岳》原文赏析及翻译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

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韵译一: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韵译二: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

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胸怀激荡,极目远望归去的飞鸟更辽旷。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顶,把那些低矮渺小的众山环望。

杜甫《望岳》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望岳》原文、译文及赏析

杜甫《望岳》原文、译文及赏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害V: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⑹决眦(Z):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幵。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第二首诗作于作者中年时,宰相房?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而满是失意。

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效果: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问句写出了泰山的威严,答句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
(2)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描述诗句+效果:大自然将神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泰山,太阳光将山南山北划分成了阴阳两面,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字词品析+效果:“钟”聚集,“割”划分,这两个字分别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形象。
修辞手法+效果:运用了对偶、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3)赏析“荡胸生;情感:诗人近看,看到倦鸟归巢,睁大眼睛想要尽收眼底,写出了作者对泰山美景的热爱之情。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抒情方式+情感:这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初中古诗词赏析专项复习教案
学情分析:
我教学的学生为初三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对他们来说,时间紧,任务重,知识凌乱繁琐,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以至于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每一个板块都进行高效复习,如何才能做到高效呢?就需要我们总结出一些适合学生掌握的方法。特别是在古诗词复习这一板块,诗词量大,死记硬背,不得要领,效果不佳。只有总结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提高效率,让他们觉得诗词赏析复习并不难,并有学好古诗词赏析的信心。
先看看标题《望岳》,作者望的是哪座山呢?(泰山 ),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是诗人漫游齐鲁,途经泰山时写下的著名诗篇。了解背景之后,进行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泰山,泰山怎么样呢?从齐到鲁能看到的青葱的峰峦,泰山以南为鲁,泰山以北为齐。这一句以齐鲁的距离之远来烘托了泰山之高,我运用了手法+效果来赏析。再看看第二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太阳出来,把泰山分成了山南山北阴阳两面。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北阳的一面为阴。描绘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我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进行赏析,字词+效果:岱宗”指泰山,“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群山连绵,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手法+效果:这一联分别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再看看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诗人看到云雾升起,不禁心胸荡漾,睁大眼睛,想把美好的景色尽收眼底,眼眶都要决裂了,表现出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热爱之情。尾联“会当凌绝顶,一临众山小”。会当:一定要,说明诗人此时未登上泰山,而是有想要登上泰山的雄心壮志,与他年轻时的生活状态十分吻合,而泰山如此之高,诗人却想要攀登,从此也可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登上山顶之后看到众山之渺小,有俯视一切的气概,由此可以概括内容归纳得出,这首诗通过歌咏泰山来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我们确定诗人后,在初中61首古诗词中找到他的诗词,杜诗共4首,分别是《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4首诗写于不同时期,心情不同,所抒发的情感也不同。
(一)方法指导,抛砖引玉:学习《望岳》。
1、知人论世懂情感: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此时的诗人风华正茂,才二十几岁,生活在太平盛世,在诗人眼里,祖国的大好河山都是美丽的,诗里行间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也有着年轻人的雄心和气概。
二、出示目标,引导复习
出示目标:1、知人论世,把握情感;2、鉴赏诗词,掌握技巧。
三、介绍方法,抛砖引玉
知人论世懂情感:有人说:“一个优秀的诗人是一个时代的晴雨表。”诗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心情不同,情感也有所不同。今天老师选择了这位优秀的诗人-------杜甫。通过知人论世,我了解到杜甫是一个特殊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他既经历了唐朝盛世,也遭受了“安史之乱”。如果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将他的人生分成两个阶段。“安史之乱”之前,开元盛世,诗人过着自由不羁、裘马轻狂的生活,诗人经常外出漫游,我们称为“漫游时期”;而“安史之乱”之后,杜甫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称之为“漂泊时期”。
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结合诗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2、掌握鉴赏技巧,选择恰当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赏析。
3、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知人论世,结合诗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2、掌握鉴赏技巧,选择恰当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
2、鉴赏诗歌选方法:
(1)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描述诗句+效果:泰山怎么样呢?从齐到鲁都能看到青葱的峰峦,写出了泰山群山连绵,高大巍峨。
字词品析+效果:“岱宗”指泰山,“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群山连绵,高大巍峨的形象。
表现手法+效果: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和泰山青葱苍翠的特点。
之前老师做过调查,大多数同学们都反映:初中古诗词复习量大,容易混淆,死记硬背,效果不佳,相信你也为此而苦恼吧,不必焦虑,不必烦恼,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知人论世懂情感,鉴赏诗歌选方法”,希望这种方法能帮到大家。什么叫知人论世呢?顾名思义,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对我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有很大帮助。
(二)小试牛刀,触类旁通:学习《春望》
根据之前的介绍,可以判定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是“安史之乱”之前还是“安史之乱”之后?)
这首诗的确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春望》。
教学准备:课件及语文书(四册:七上、七下、八下、九上)。
教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复习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卷起读书,于悠悠的情思之中,去感受古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去感受去他们的雄心气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它能涤荡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初中古诗词赏析复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