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学课件
小学科学第一课视觉(课件)

小学科学第一课视觉(课件)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小学生学习科学来说,视觉的认识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视觉的基本原理、视觉在生活中的应用和视觉的保护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视觉的基本原理视觉是人类通过眼睛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它是由光线经过眼睛中的角膜、瞳孔、晶状体等结构折射和聚焦在视网膜上,然后由视网膜传递到大脑进行解读,最终形成图像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光线的颜色、亮度、方向等因素都会对视觉产生影响。
二、视觉在生活中的应用视觉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对于我们观察和了解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到周围的景物、人物、颜色等,从而增加对世界的认知。
此外,视觉也在许多行业和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医学影像学、农业的观测和测量等。
三、视觉的保护视觉的保护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保护视觉的方法:1.保证良好的照明环境:学习和生活的环境都应该有足够的光线,避免过暗或过亮的环境对眼睛的伤害。
2.正确用眼姿势:小学生在学习和用眼过程中,应当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用眼距离,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3.适当的休息:每隔一段时间,小学生应该进行一些眼部放松操,同时远离电子屏幕,给眼睛一些休息时间。
4.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小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宜过长,每天需要适度的运动和户外活动,保持眼睛和全身的健康。
5. 饮食健康:适量摄入维生素A、C和E等对眼睛健康有益的营养素,如鱼类、蔬菜、水果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视觉健康,使我们的眼睛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综上所述,视觉对于小学生学习科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视觉的认识和运用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感受科学的魅力。
同时也要关注视觉的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保护自己的视觉健康。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希望这节小学科学的第一课视觉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使用量筒时,请注意: (1)量筒须水平放置。 (2)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读数时,以液面的最低点为准。
我们用体积(volume)来表示物体所 占空间的大小。体积的单位有立方米 (cubic meter),符号是m3;立方厘米 (cubic centimeter),符号是cm3等。 形状规则的物体,例如长方体,只要 利用刻度尺量出长度、宽度和高度,然后 代入公式,便可计算出体积。
使用中注意:
• 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应紧靠被测物体,并放正刻度尺位置。 • 零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观察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 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记下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测量结果。 与同学讨论,并完成下列测量活动,数据记入以下空格。 (1)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 (2)选出适当工具,测量实验桌的长度 (3)思考一下,如何测量自己的胸围 ,宽度 ,宽度 ,厚度 。 。 。
发生意外怎么办?
想一想:把意外情况及应对的措施用连线配对。
玻璃试管破碎 烫伤了手指 化学试剂沾到手臂上 实验桌发生大面积着火 酒精洒到桌面小范围起火
用扫帚扫到畚箕里 用蓝油烃涂抹 用灭火器扑灭 用湿抹布扑盖 用大量的自来水冲洗
实验室的科学活动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特征、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联系,可以用数字、字母或各种符号等记录 下来。以下我们利用实验室的条件来完成“建立个人 的信息资料包”的活动。 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测量手段,如:测身 高、体重、胸围等。请把个人的已知数先填入以下表 格内,以后再逐步完善。
科学是一项有趣而艰苦的事业,它包含了无数科学家的创 造性活动。为了获取成果,科学家不畏艰辛、积极向上、勇敢 而又无止境地攀登着……
王选院士被誉为当代“毕昇”,他对 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创新,使中国的印 刷技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 纪元,引发了全球华文报业和出版印刷业 的深刻变革。当站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最 高领奖台上时,他说:“对我来说,科学 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而实 现科技报国的宏伟志愿是我此生最大的欣 慰。
六年级科学上册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课件

探索
(2)亲自操作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为5步: ① 安放② 对光③ 上片④ 调焦⑤ 观察
① 安放 ② 对光 ③ 上片 ④ 调焦 ⑤ 观察
探索
第一步:安放
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着镜座, 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 偏左,离桌子边缘大约 7 厘米。
第二步: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 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 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二、探索 2. 利用手持式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物体的微小结构,并用示意图画下来。
三、研讨
1.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 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 范围大小)有什么不同?
放大倍数越大, 图像越大, 视野越小。
四、拓展
研讨
1.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
教科版 六年级上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
一、聚焦
我们周围有许多微小的物体, 如有些昆虫极小,有些昆虫的身体 器官用人的肉眼都看不清,在放大 镜和显微镜下,昆虫的身体是怎样 的呢?
二、探索 1. 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 察昆虫的触角、翅、足或其他的某一 个部分,把我们的发现画成图,并用 文字标注。
探索
第三步:上片
将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 夹住,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第四步:调焦
眼睛看着物镜,转动调节旋钮,使镜筒缓缓下 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用左眼从目 镜往下看,同时反方向转动调节旋钮,使镜筒 缓缓上升,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再略 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
以蝴蝶的翅膀为例,学生会发现用肉眼观察时,蝴蝶的翅膀 图像较小,只能看到整体的形状、颜色等,看不清细节;在 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大,能看到不规则的网格状翅 脉;在显微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得更大更清晰,能看到 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鳞片。最惊奇的是鳞片的数量很多, 排布整齐,每个鳞片的形状大致相同。
沪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优质课件【精品】

从以上活动中得出,皮肤最敏感的部位是
。
思考与练习
2.了解其他同学皮肤最敏感的部位,并与自己比较。
3.你知道盲童学校的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吗?
谢谢
嗅觉和味觉
鼻(nose)是嗅觉(smell)的器官,舌(tongue) 是味觉(taste)的器官。在人类进化早期,嗅觉与味 觉在防御危险方面,曾起着重要的作用。
耳
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了解声音在人耳中传播的途径
1.观察人耳模型,初步了解人耳各部位的名称。 2.观察下图,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3.声音在人耳中的传播途径。
声源、介质和受声器(耳)是听到声音的必要条件,三者 缺一不可。
人耳的听力有限,在自然界各种声音中,我 们只能听到其中的一部分。
许多动物能 听到频率高于20, 000赫兹(Hz)的 超声波 (ultrasound wave),所以, 它们能接收许多 人类无法直接获 得的信息。
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测量手段,如:测身 高、体重、胸围等。请把个人的已知数先填入以下表 格内,以后再逐步完善。
(一)刻度尺与长度
刻度尺(ruler)是测量(measure)长度(length)的 基本工具。要得到较精确的测量值,应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 当的刻度尺。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 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厘米(cm)、毫米(mm)等。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
上海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它打破了原有学科框架, 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三馆合一”,是一座综合 性的展馆,它将天地、生命、智慧、创造和未来融为一体, 12个展区组成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大课堂。
上海市青少年教育活动基地
谢谢
第二章 感知世界 皮肤的感觉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2005 年 , 聂 海 胜、费俊龙搭 载‘神舟六号’ 遨游太空。
2024/8/24
2008 年 , 翟 志 刚、景海鹏刘 伯明搭乘“神 舟七号”遨游 太空。
2024/8/24
给地球量一量“身”
先量一量地球最大的 “腰围”——赤道。
活动
2024/8/24
1. 根据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算出 地球赤道的长度。(1千米=2里)
2024/8/24
1.1水滴里的生物 1.2做酸奶 1.3 馒头发霉了 1.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2.1地球的形状 2.2地球的表面 2.3地球的内部 2.4 火山和地震 2.5地表的变迁 3.1蜡烛的变化
2024/8/24
3.2 铁锭生锈了 3.3变色花 3.4洗衣服的学问 4.1 登月之旅 4.2太阳系大家族 4.3看星座 4.4探索宇宙 4.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5.1 假设 5.2实验
2024/8/24
人体表皮细胞和洋葱表皮 细胞有什么不同?
2024/8/24
洋葱表皮细是由多个近似于 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 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 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 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 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2024/8/24
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 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发霉的苹果
坏了的馒头
2024/8/24
发霉桔子
2024/8/24
2024/8/24
说说在哪些条件下食品和其他物 品会发霉?
• 温度 • 水分 • 通风不畅 • 光照充足 • 时间过长
2024/8/24
实验结论:霉菌适宜在温暖、潮湿的 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序号 条件组合
实验方法
1
六年级《科学》(上)第一课

介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及其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 应用。
新材料技术
介绍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技术及其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 用。
环境保护重要性阐述
1 2
环境问题现状
介绍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 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环境保护的意义
阐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以 及每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和作用。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学习成果, 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任务。
02
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法
01
观察法的定义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
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02
观察法的步骤
确定观察对象、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并记录、整理分析观察结果。
06
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科技发展历程回顾
古代科技
简要介绍古代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等。
近代科技
概述近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如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等。
现代科技
重点介绍现代科技的重要突破和标志性成果,如计算机、互联网、人 工智能等。
当代科技前沿动态介绍
信息技术
介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及其应用。
动物对环境的感知和适应
动物能够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通过神经 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适应这些变化,如调节体温、 改变体色等。
动物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
动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自身的活动对环境进 行改造和利用,如筑巢、挖洞等。
05
地球与宇宙奥秘
地球构造及板块运动原理
地球构造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练习题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为什么能看到物体》练习题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不是光源的是()。
A.燃烧的蜡烛B.月球C.太阳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光实际上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B.一盏没有打开的台灯是光源C.没有光源,我们也能看见物体3.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萤火虫、没有点燃的蜡烛B.镜子、打火机C.点燃的火柴、太阳4.下列物体中,()是光源。
A.太阳B.反光的平面镜C.白纸5.下列发光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镜子B.点燃的蜡烛C.湖面6.不同日期看到的月相不同,原因是()。
A.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B.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位置保持不变C.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位置时而变化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相是月球被太阳光照亮部分的形状B.一盏没有打开的台灯是光源C.在没有光的环境里,我们也能看见物体8.晚上房间关灯后仍能模模糊糊地看到物体,主要是因为()。
A.物体很大B.物体是白色的C.房间受到其他微弱光线的影响二、填空题。
1.自身( )的物体称为光源,( )是地球上巨大的光源。
2.( )是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
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 )的光。
4.月球不是光源,不能自行( )。
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 )的太阳光;5.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它们属于( )。
6.人要看见物体,必须要有( )进入眼睛。
三、判断题1.眼睛适应黑暗的环境后不能看见物体。
( )2.农历初一,肉眼一般看不到月相。
( )3.商店里的灯泡、蜡烛是光源。
( )4.月亮本身不会发光。
( )5.月亮和太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两大光源。
( )6.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光源的光进入了眼睛。
( )四、排序题1.实验2、观察暗盒中的物体:正确操作步骤:( )→( )→( )→( )A.在盒子的一侧开一个孔;B.准备一个盒子和一套简单电路的装置,将电路的开关安装在盒子外,方便控制灯泡的亮灭;C.用一张黑色卡纸卷成纸筒,一端插入开好的孔内,眼睛能从纸筒的另一端观察到盒子内部;D.将电路的灯泡安装在盒子内,让发光的灯泡能照亮盒子内部;五、综合题下列物体中:A、月亮B、激光C、太阳D、闪电E、蜡烛F、电灯G、火把H、玻璃(2)属于光源的有答案一、选择题。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课件

生活中的放大镜
下面的器具有没有放大作用?
生活中的放大镜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活中的放大镜
有凸度、透明、实心
放大镜的历史
古代放大镜
古代透镜
放大镜的历史
培根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 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 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序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是否透明
是否有凸度 是否能放大
探究一:放大镜有什么特点
序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是否透明 透明 透明 透明 不透明 透明
是否有凸度 有凸度 有凸度
没有凸度 有凸度 有凸度
是否能放大 能 能
不能 不能
能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有凸度(中间较厚,边缘薄)。
第一种:镜动,物不动
第二种:物动,镜不动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 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 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 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 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肉眼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放大镜下的屏幕
探究一:放大镜有什么特点
探究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哪因素有关
1
2
5
1号
2号
5号
大小
凸度
放大程度
探究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号
2号
5号
大小
小
大
大
凸度
凸
微凸
凸
放大程度 放大效果好 微微放大
放大效果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并交流: 1、开了灯,能看到灯吗? 2、关了灯,能看到灯吗?
光源的光进入眼睛,就能看见光源。
探究并交流:
1、开了灯,能看到盒子里的白球吗? 2、关了灯,能看到盒子里的白球吗?
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就能看见该物体。
资料卡
总结
1.知道自行发光的物体属于光源。 2.光源的光进入眼睛,就能看见光源。 3.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就能看见该物体。
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光
第1课 为什么能看到物体
准备吹蜡烛了,先看看电 灯的开关在哪里。
为什么要先找开关呢?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行发光的物体?
燃烧的木材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行发光的物体?
燃烧的蜡烛
在我们光的物体?
点亮的 霓虹灯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行发光的物体?
发光的萤火虫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行发光的物体?
点亮的电灯
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自行发光的物体?
太阳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属于光源
讨论: 如果没有光源,
我们还能看见物体吗?
观察和比较:开灯和关灯时的现象
要求:
1、选定暗室内观察的物品, 2、记录开灯时和关灯的现象在活动手册的“任务1”中。
拓展
如果暗盒里的物体是白色的,把灯关上, 我们是否能看见它吗?
课件设计:陈莹
开灯时
关灯时
汇报与交流: 开始时和关灯时有什么不同现象。
能清晰观察到物品的大小、 形状、颜色等特征。
看不见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 征,眼睛适应后过也看不见物体。
探究活动:观察暗盒中的物体
准备材料
黑色厚纸盒、黑色卡纸、开关、灯泡、 灯座、导线、电池、电池座、胶水、 剪刀
要求:1.制作暗盒并进行观察。 2.记录发现在活动手册的“任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