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

油菜素内酯油菜素内酯又称芸薹素内酯,是一种天然植物激素,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粉、种子、茎和叶等器官中。
由于其生理活性大大超过现有的五种激素,已被国际上誉为第六激素。
属新型广谱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理学家认为,它能充分激发植物内在潜能,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的耐冷性,提高作物的抗病、抗盐能力,使作物的耐逆性增强,可减轻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
(1970年,美国学者J.W.米切尔从油菜花粉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极强生理活性的物质,定名为油菜素,当这一成果发表后曾遭到异议。
后来,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用了10年时间,从225公斤油菜花粉中提取出10毫克样品。
1979年格罗夫鉴定了它的分子的立体构型并定名为油菜素内酯。
现在,科学家们已逐步认可它是继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之后的第六大类植物激素。
)基本资料油菜素内酯中文通用名称:24—表芸苔素内酯英文通用名称:24—Epibrassinolide化学名称:(22R,23R,24R)-2α,3α,22,23-四羟基-β-高-7-氧杂-5α-麦角甾-6-酮其他名称:油菜素内酯化学分子式:C28H46O6性状:白色晶体粉末,MP,255-258℃(EtoAc)D21 +32毒性:本剂为低毒作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油菜素内酯几十年来,已经对油菜素内酯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进行了较充分地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促进植物的伸长生长方面。
油菜素内酯促进伸长的效果非常显著,其作用浓度要比生长素低好几个数量级。
其作用机理与生长素相似,YoPP等(1 981)发现BR与生长素有正协同作用。
通过促进细胞膜系统质子泵对氢离子的泵出,导致自由空间酸化,使细胞壁松弛从而促进生长。
同时,油菜素内酯还能抑制生长素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植物内源生长素的含量,所以,当油菜素内酯与生长素同时使用时,有明显的加成效果。
另外,油菜素内酯还能调节与生长有关的某些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实现对生长的控制(油菜素内酯类物质主要分布在植物伸长生长旺盛的部位)。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北京科技大学校园植物介绍姓名:学号:班级:名称:元宝枫英文名:Mono Maple拉丁名: Acer truncatum Bunge地点:校史馆门口一侧用途:观赏科: 槭树科属: 槭树属生活习性:元宝枫干皮灰黄色,浅纵裂,小枝灰黄色(一年生枝嫩绿色),光滑无毛;叶掌状五裂,有时中裂片又分三裂,裂片先端渐尖,叶基通常截形,稀心形,两面均无毛,花均为杂性,黄绿色,多成顶生伞房花序。
翅果为扁平,果两翅展开略成直角。
因翅果形状像我国古代“金锭”而得名。
耐阴,喜温凉湿润气候,耐寒性强,但过于干冷则对生长不利,在炎热地区也如此。
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及石灰性土中均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土层深厚的土中生长最好。
深根性,生长速度中等,病虫害较少。
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的抗性较强,吸附粉尘的能力亦较强。
名称:木槿拉丁名:Hibiscus syriacus 英文名: Rosemallow 地点:校史馆门口一侧 用途:观赏、药用 科:锦葵科 属:木槿属生活习性:木槿适应性强,南北 各地都有栽培。
喜阳光也能耐 半阴。
耐寒,在华北和西北大 部分地区都能露地越冬,对土 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能在 粘重或碱性土壤中生长,惟忌 干旱,生长期需适时适量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名称:黄刺玫英文名:Rosa xanthina Lindl 拉 丁 名: Rosa xanthina Lindl. 地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楼一侧 用途:观赏,果可酿酒科: 蔷薇科属: 蔷薇属生活习性:喜光,稍耐阴,耐寒力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和瘠薄,在盐碱土中也能生长。
不耐水涝。
为落叶灌木。
少病虫害。
拉丁名:Sabina chinensis英文名:China Savin地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楼对面西侧花坛用途:观赏、用材、药用科:柏科属:柏属生活习性:喜凉爽温暖气候,耐寒、耐热,对土壤要求不严,耐旱亦稍耐湿,耐修剪,深根性树种,忌积水。
浅谈现代生命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论文-V1

浅谈现代生命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论文-V1现代生命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随着CRISPR-Cas9技术的问世,基因编辑技术变得更加便捷和精确。
基因工程师们可以通过修改某些基因来创建特定类型的植物和动物,以此来优化农作物和畜牧业生产。
基因编辑技术还被用于治疗癌症、基因缺陷和其他疾病。
随着该技术不断成熟,人类生活将会发生根本变化。
二、人工合成生物技术人工合成生物技术是通过逐步加入基因、酶和其他生物分子来创建新型生物学系统的过程。
这项技术在生物能源、医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研发新型材料或治疗疾病,或许将有望帮助人类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三、基于基因组的医学基于基因组的医学是利用人类基因组内的信息来诊断、预测和治疗疾病。
利用基因组学和其他外显子数据的组合方法,医生们已经能够根据一个人的基因序列来预测他们将来可能患上的疾病。
基因组学还证明了某些普通药物在不同人群体内替换成不同剂量可能会更有效,这有利于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四、病原体控制技术病原体控制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在生物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已经能够制造出更加精确的疫苗和其他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治疗方法。
例如,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靶向疗法可针对癌细胞和其他疾病。
这一技术将有望挽救和拯救更多的生命。
总之,现代生命科学领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人工合成生物技术、基于基因组的医学、病原体控制技术等,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的可能性。
但是,这些技术也必须被谨慎使用,因为它们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我们应该在利用这些技术的同时保持谨慎和伦理意识,以确保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其影响,进而实现更安全和可持续的人类生活。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精选9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精选9篇)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一一、迷你实验,—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迷你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在中译本中均置于旁栏,每个迷你实验仅由实验过程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展现了实验的核心内容,可在实验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简单易行,侧重于从训练学生的科学技能角度强化补充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
相对导航实验而言,迷你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分析更加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很明显,迷你实验也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线索来体现的。
迷你实验大多以模拟动手操作的实验为主。
迷你实验在全套5本教材中共有52个,是几类实验设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大致可分为模型建构型、技能探究型、知识运用型。
例如,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迷你实验14个,涵盖了上述3种不同的类型。
在模型建构型迷你实验中,有图表绘制类(如绘制激素水平图,将一段时间内的激素水平数据转变为曲线图);有模拟类(如模拟小肠内的吸收过程、模拟疤的形成、模拟肾的功能)。
在“确定繁殖速度”这一迷你实验中,利用硬币来模拟细菌的分裂,并且要求将数据绘制成图表。
这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说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探究实验的模拟版本,但操作更简单,结论更直观。
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感受、体验等得出有关结论,从而训练并提高学生相关的探究技能,特别是训练学生与整个探究过程相关的其中一技能,如“比较食物的脂肪含量”这一迷你实验,将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纸包装袋上,放置30min后移走食物,观察牛皮纸上的油腻印迹和湿的印迹来比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二、实验室,—完整实验,强调科学方法运用相比于导航实验设计和迷你实验而言,“实验室”在教材目录中已经呈现,这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在美国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同样,“实验室”在实验整个的设计流程上显得正规而完整,一般有“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运用”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有的实验还有“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分析数据”等实验过程。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超有用)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的连系越来越紧密,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
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于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
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
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
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
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将会相应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
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
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
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
正是世界上这各种各样些生物物种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自然界变得丰富多彩,但是由于人类的快速发展,许多物种面临着灭绝和已灭绝的危机,就拿离我们很近的20世纪来说,大约20多万种的物种从此消失在了地球上,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灭绝.;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曾经世界上最凶猛的熊--堪查加棕熊,1920年灭绝了;新墨西哥狼,1920年灭绝;中国豚鹿1960年灭绝;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西亚虎,1980年后的人是看不见它了;亚欧水貂灭绝时间大概是1995--1999年之间。
浅谈现代生命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论文(1)

浅谈现代生命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论文(1)现代生命科学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从我们的健康到我们的文化。
以下是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基础科研的突破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初,它在基础科研领域中积极探索。
生命科学家们研究了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研究细胞、DNA、基因和遗传等现象,揭示了生命科学的很多奥秘。
2.治疗疾病现代生命科学在医学领域中的最大贡献是向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
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新的药物和疗法,以治疗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肝病等各种疾病。
3.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一种应用,它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制药等领域。
例如,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进农作物的抗病性,从而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4.营养和健康现代生命科学不仅有助于治疗疾病,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营养对健康的影响非常大。
生命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制定和推广健康的饮食方案,以促进人们的健康。
5.环境保护现代生命科学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技术等现代生命科技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解决方案。
例如,微生物技术可以用于生物膜反应器,去除有毒废水中的有害物质。
这有助于使我们的环境更加清洁、有益于人类居住。
综上所述,现代生命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在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两方面的探索,它正在在全球范围内改善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探索和改善如何环境的保护。
我们期待着,现代生命科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推动人类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北京科技大学校园植物介绍姓名:学号:班级:名称:元宝枫英文名:Mono Maple拉丁名: Acer truncatum Bunge地点:校史馆门口一侧用途:观赏科: 槭树科属: 槭树属生活习性:元宝枫干皮灰黄色,浅纵裂,小枝灰黄色(一年生枝嫩绿色),光滑无毛;叶掌状五裂,有时中裂片又分三裂,裂片先端渐尖,叶基通常截形,稀心形,两面均无毛,花均为杂性,黄绿色,多成顶生伞房花序。
翅果为扁平,果两翅展开略成直角。
因翅果形状像我国古代“金锭”而得名。
耐阴,喜温凉湿润气候,耐寒性强,但过于干冷则对生长不利,在炎热地区也如此。
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土、中性土及石灰性土中均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土层深厚的土中生长最好。
深根性,生长速度中等,病虫害较少。
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的抗性较强,吸附粉尘的能力亦较强。
名称:木槿拉丁名:Hibiscus syriacus英文名:Rosemallow地点:校史馆门口一侧用途:观赏、药用科:锦葵科属:木槿属生活习性:木槿适应性强,南北各地都有栽培。
喜阳光也能耐半阴。
耐寒,在华北和西北大部分地区都能露地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能在粘重或碱性土壤中生长,惟忌干旱,生长期需适时适量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名称:黄刺玫英文名:Rosa xanthina Lindl拉丁名: Rosa xanthina Lindl.地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楼一侧用途:观赏,果可酿酒科: 蔷薇科属: 蔷薇属生活习性:喜光,稍耐阴,耐寒力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和瘠薄,在盐碱土中也能生长。
不耐水涝。
为落叶灌木。
少病虫害。
名称:圆柏拉丁名:Sabina chinensis英文名:China Savin地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楼对面西侧花坛用途:观赏、用材、药用科:柏科属:柏属生活习性:喜凉爽温暖气候,耐寒、耐热,对土壤要求不严,耐旱亦稍耐湿,耐修剪,深根性树种,忌积水。
名称:白玉兰拉丁名:Magnolia denudata英文名:Yulan Magmolia地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楼对面西侧花坛用途:观赏科:木兰科属:木兰属生活习性:白玉兰性喜光,较耐寒,可露地越冬。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论文摘要:学习生命科学知识不仅是生物专业学生的需要,对非生物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为非生物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实践和探索,并就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课开设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时代,生物科学日新月异,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人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是科技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这要求生物类和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必须有广博的生命科学知识。
因此,面向非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生物类相关课程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手段之一、如果大学生毕业时不懂得什么是DNA、什么叫克隆等基本概念,不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不了解生物技术与人类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可能有会成为一种遗憾。
在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背景下,国内外许多高校已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设为本科生通用选修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上海海洋大学作为一所有其自身特色的院校,推进非生物类专业的生命科学素质教育已有十多年,在2000年《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公共选修课在学校开设。
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思路,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对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尝试,并作出一些思考。
一、优化教学内容二、更新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如何提高生命科学导论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内容涉及生命的组成、细胞、代谢、遗传、分子生物学、进化、生态、健康与疾病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学内容跨度大、面广且不易深入。
因此,除采用板书、讲述、引导和启发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我们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进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生物是在处在不断的进化中,生物的不断进化和演变也铸就了世界繁多的生物种类。
同时地球上复杂的自然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着,那么二者相同的巨大演变是否又存在着某种相关联系呢?我通过相关的研究和论证发现生物的进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联系,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自然环境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的产生、进化和发展。
关键词: 生物多性自然环境进化主动适应被动适应自然选择
从物种起源谈生物进化与环境。
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著有一书《物种起源》,该书以自然选择为核心,对生物进化和地史演变,地理变迁等做了具体的解释。
同时又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生物通过不断地演变进化逐渐适应新的环境,那么他们就会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那些不能适应地球环境的生物就会在新的变化的环境中逐渐淘汰消失。
这说明了环境影响了生物,并促使其进化适应新的环境,同时更说明了生物和环境之间确实存在重要的联系。
从化学起源说中谈生物进化和环境的关系,环境对生物的产生和进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化学起源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逐步降温以后,通过漫长的时间,又非生物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
说明原始地球温度的下降,给生命的出现提供
了条件,而又经过漫长的时间地球上含有的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气体在雷电的反应下逐渐形成了有机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再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分子,然后聚合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最后通过时间的聚合逐渐演变成为海洋中的原始生命。
这里地球环境的变化对生命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影响,要是没有地球这合适的环境还能诞生成原始生命吗?环境的变化促使了原始生命的产生,促进的早起生物的进化和发。
自然环境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生物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元古宙时期生物又经过了从原核生物到多核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元古藻类,早古生代海洋中又逐渐产生了无脊椎动物种类,奥陶纪开始出现了淡水的原始鱼类。
晚古生代,陆生生物开始大量发生和繁盛,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蕨类植物发展到鼎盛,晚古生代晚期出现了裸子植物。
然而由于此时的地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陨星撞击地球导致火上大爆发使地球发生了两次集体生物灭绝,也使地球生态系统发生了更替,促使地球生物迅速的进化远古类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蜓等。
又经过漫长的自然变化,地球上已经逐渐形成类似今天的大气层,形成了生命需要的氧气,而这时的生物也已经经过了巨大的发展进化而产生了茂密的森林,脊椎类动物也迅速产生,恐龙应时而生,达到远古生命大繁荣时期,形成众多生物种类。
然而,好运并未一直延续。
地球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恐龙集体灭绝,自然环境再次发生巨大变化,陆地大量出现,形成海陆分布格局,也为从爬行动物过渡到哺乳动物提供了条件,而后地球
上的生物迅速的进化发展,形成众多的物种繁荣局面。
地球环境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生物的进化发展,形成了众多的生物种类,也加速了人类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选择促使了人类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必须在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地进化发展。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是通过古猿一步一步演变进化而来的。
哺乳动物时代,古猿应时而生,并经过一系列的演变进化发展到直立猿、早期古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再到新人类。
可以想象,在远古时期,由于环境的变化,动植物的大量产生和迅速进化发展,使得猿类不得不进行进化以适应新的环境,从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从吃低级植物到使用简陋工具,再到使用工具狩猎、捕鱼,有些鱼类从用腮呼吸到用肺呼吸,从水生到两栖,从无智力到这些都是生物的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环境的共同效果而应时改变进化发展。
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如果不能跟随环境的变化而适应那么最终只有被自然淘汰消失。
这就是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而人类能够发展的道理。
在不断的进化发展中最后终于产生了人类,并逐步向现代人类发展。
纵观生物的产生、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环境对生物的产生、进化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并推动了生物进化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多彩的世界。
环境的变化将继续并永远的影响生物的进化过程,推动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使世界不断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1:达尔文,《物种起源》,新世界出版社,1859.11.24
2:方刚,《动物哲学》,河南出版社,2007.01
3:任不寐《灾变论》,2010
4:阿克罗伊德《生命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01.01
5:李哲《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08.01 6:怀特曼《高级分子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11.11.01
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陕西出版社,2012.04.06
8:《生命起源探秘》,北京青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07.15
9: 约翰.格瑞宾《深奥的简洁:从混沌、复杂到地球生命的起源》商州出版,2006.10
10:罗恩,雷德芬《大陆海洋与生命的演化》,大象出版社,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