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主要类型
土壤微生物学期末总结终极版-------------程林教材

名词解释1、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土壤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土壤肥力、植物生长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原生质体:是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抗性,这种休眠体即称芽孢(spore)或孢子。
4. 伴孢晶体: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芽孢旁形成的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如苏云金芽孢杆菌5.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200nm的透明、粘液状的物质,使细菌与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边缘,称~。
如巨大芽孢杆菌。
6.微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 200nm,光学显微镜不能看见,但可采用血清学方法证明其存在,易被胰蛋白质酶消化7.粘液层:有些细菌分泌多糖粘性物质,疏松地附着在细胞壁的表面,可向四周扩散并且容易消失,与外界环境没有明显的边缘,这个结构称为~ 。
8.菌胶团:多个菌体外面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菌体包埋其中,即成为菌胶团9.鞭毛:运动性微生物细胞的表面,着生有一根或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毛发状的丝状体结构即为鞭毛(flagellum)。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11.菌苔:是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许多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相互连成一片的大量菌落群体,称为菌苔。
12.病毒(virus):一种含有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只在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严格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

《⼟壤地理学》复习重点⼟壤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名称解释▲▲▲1.⼟壤(soil):指地球陆地表⾯具有肥⼒能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母质在⼀定的⽔热条件和⽣物作⽤下,经⼀系列的⽣化物理过程形成的独⽴历史⾃然体。
(包括海、湖浅⽔区)特征:具有肥⼒、有⽣物活性、多孔隙结构。
功能:有肥⼒及⽣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性;缓冲和净化功能。
2.⼟壤剖⾯(soil profile):从地⾯垂直向下⾄母质的⼟壤纵断⾯称为⼟壤剖⾯。
3.⼟体构型(profile construction):在⼟壤剖⾯之中⼟层的数⽬、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
(也称为⼟壤剖⾯构造)4.单个⼟体(pedon):⼟壤剖⾯的⽴体化构成了单个⼟体。
5.聚合⼟体(poly pedon):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体便组成聚合⼟体。
(相当于⼟壤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系)6.⼟壤圈(pedosphere):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联系体或覆盖层。
7.⼟壤肥⼒(soil fertility):指⼟壤为植物⽣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
8.⼟壤⾃净能⼒(soil purification):指⼟壤对进⼊⼟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9.⼟壤地理学:指以⼟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壤的发⽣发育、⼟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
⼆、⼟壤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⑴关于⼟壤发⽣发育、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的研究。
⑵关于⼟被结构和⼟壤-地形数字化数据库的研究。
⑶关于⼟壤调查、制图和⼟壤资源评价的研究。
⑷关于地理环境、⼈类活动与⼟壤圈相互作⽤的研究。
⑸关于⼟壤资源保护及被污染⼟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三、⼟壤地理学研究⽅法(了解)⑴⼟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⑵实验室化验分析与实验模拟研究法⑶遥感技术在⼟壤调查中的运⽤⑷数理统计与SGIS在⼟壤研究中运⽤⑸⼟壤历史发⽣研究法四、⼟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a)起源:⼟壤地理学是⼟壤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个重要基础性分⽀学科,它最早可追溯到⼈类农耕的起始阶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土壤学 1-9章复习提纲及答案

土壤学题型一、名词解释。
(10道*3=30分)二、选择题。
(5道*2=10分)三、图形题。
(共20分)四、简答题。
(5道*4=20分)五、论述题。
(2道*10=20分《土壤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概念:1.土壤P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聚合土体P5 :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合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成聚合土体3.土壤圈物质循环P51 :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4.土壤的自净能力P10 :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负载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过程,是其浓度降低、毒性减弱或者消失的性能。
5.土壤发生层P4:二、其他1、单个土体图解P42、西欧主要土壤地理学派的代表学家及观点P15-16以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为代表的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归还学说”以地质学家法鲁(1794-1877)为代表的农业地质土壤学派;“岩石-岩石”以土壤学家库比纳(1897-1970)为代表的土壤形态发生学派。
“土壤演替序列”3、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哪些?P10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章一、概念1、次生矿物P29: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叫次生矿物。
2、粒级P36: 把土壤颗粒中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就为粒级3、土壤质地P40: 土壤中各个粒级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4、灰分P42: 植物组织回落土壤之后,将经历化学变化和降解过程,则构成植物组织的元素,从植物组织分解后,将以离子或离子团形式保留在土壤中,它们就是灰分元素,简称灰分。
5、土壤腐殖质P437、土壤结构P57: 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
8、土粒密度P60: 是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风干)。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类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等。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稳定起重要作用,而且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12-0137-0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张记霞(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5)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天然培养基,土壤微生物资源在自然界中最为丰富多样。
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较多,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等。
而且数量也很大,l 克土壤中就有几亿到几百亿个微生物个体。
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稳定生态系统、开发生物资源以及促进土壤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土壤多样性的研究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所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即生态系统中所有的微生物种类、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这些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化程度。
尽管土壤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因种而异,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及竞争等六大关系[1]。
鉴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内容应是自然或干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种群消长、生理代谢以及遗传变异等。
1.1物种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是指土壤中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和均一度,这是微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资料表明,自然界中95%~99%的微生物种群尚未被分离培养或描述过,从而推算地球上仅细菌就有10万~50万种[2]。
因为绝大多数微生物种群尚不能分离培养,所以目前重点研究一些对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物种,并通过培养基最大限度地培养各种微生物菌落,由此了解土壤中可培养的微生物种群。
1.2结构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多样性是指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细胞结构及组成上的多样化程度,这是导致微生物代谢方式和生理功能多样化的直接原因。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2)

名词解释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具备植物着生条件、肥力特征和自净作用。
2.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3.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气和热的能力。
4.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5.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他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与交换的场所,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6.道库恰耶夫:他是土壤地理学的奠基者,也是土壤景观学说的创始人和现代科学的地理学的奠基者。
7.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8.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9.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中暗色无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
10.土壤剖面:由地表向下做一垂直切面,这种垂直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11.正常剖面:分布最广的土壤剖面构造类型,具有代表土壤形成过程的完整发生层,而且土层厚度正常。
12.有效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引起的酸度,称为活性酸度,或有效酸度。
13.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称为潜在酸。
14.土壤质地:按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
15.土壤结构:是土壤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16.土壤孔隙度:土粒与土粒,结构体与结构体之间,通过点、面接触关系,形成大小不一的空间是土壤孔隙。
单位体积土壤内孔隙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即土壤孔隙度。
17.土壤环境容量: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四种作用使土壤具有容纳消化污染物的性能,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环境容量。
18.硅铝铁率:是风化物、土体或土壤黏粒部分中的SiO2/(Fe2O3+Al2O3)的摩尔比率。
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

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及其根际环境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功能,而土壤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固定氮素等过程来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首先,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根系分泌物包括根尖渗出物、根鞘和根际土壤酸碱度等,这些物质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源,吸引土壤中的微生物前来附着和繁殖。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利益微生物会得到更多的营养,而一些有害微生物则会受到抑制。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可以增加一类酸性固氮细菌的数量,这些细菌利用植物分泌的有机酸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氮。
这样,植物可以获得更多的氮素供给,而固氮细菌也可以从植物的分泌物中获取到营养。
此外,植物通过根际环境的调节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功能。
根际环境包括土壤温度、湿度、通气性和pH等,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例如,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可以调节土壤pH值,将其调至适宜微生物生长和活动的范围内。
一些微生物对酸性环境更为适应,而另一些微生物对碱性环境更为适应。
因此,植物可以通过调节土壤pH值来选择性地促进某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
与此同时,土壤微生物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供给植物营养。
有机物质是植物的主要营养来源之一,土壤中的腐殖质和腐烂的植物残体都是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了一系列的酶,这些酶进一步分解出可被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
这种分解过程促进了养分的循环,为植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第二,土壤微生物固定氮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也起到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大气氮气转化成可被植物利用的氨氮是通过土壤微生物完成的。
一些细菌和蓝藻具有固氮的能力,它们通过根瘤菌和积累物读等方式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将氮气转化成氨氮并将其供给植物。
植物通过吸收这些氨氮来促进自身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生物学课程(复习题)答案整理

“土壤生物学”课程主要复习题(2019)一、名词解释土壤生物:生活于土壤中的有机体,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和植物根系,土壤生物微生物:60-80%;土壤动物:15-30%;植物根:5-10% ,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
土壤动物:土壤动物的定义是:有一段时间定期在土壤中度过,而对土壤有一定影响的动物。
土壤酶:土壤酶(soil enzyme)是由微生物、动植物活体分泌及由动植物残体、遗骸分解释放于土壤中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游离酶、胞内酶和胞外酶. 土壤酶是土壤中具有高度专一性和催化活性的蛋白质。
土壤酶是土壤的组成成分之一,参与包括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在内的自然界物质循环。
溶磷微生物:溶磷微生物是一类能够将土壤中难溶无机磷转化为植物有效磷的微生物,如磷酸钙、磷酸铁、磷酸铝等化合物. 解磷微生物是将有机磷(植酸、卵磷脂)转化为有效磷的微生物根际:根际(rhizosphere) 也称根圈,是指生活着的植物根表至根能影响到的土壤区域。
根圈:内根圈、根表、外根圈。
根际是根土互作的界面,其中活跃进行的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过程对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及病害的抵御具有重要意义。
内生菌根:内生菌根 endotrophic mycorrhiza 指菌根中菌丝侵入高等植物根部皮层组织的细胞内,进行共生性或寄生性的生活者。
半知菌类的丝核菌类(Rhizoctonia)寄生于各种杂草根的皮层中,另外还有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根的皮层细胞内共生,形成内生菌根。
(自己查的,可信度。
)外生菌根:真菌菌丝伸入根皮层细胞间形成菌丝网(称为哈氏网),同时在根表蔓延形成菌丝套,替代根毛的作用,吸收养料和水分。
真菌的菌丝(真菌的营养体呈丝状)大部分着生在幼根的表面,少量菌丝侵入到皮层细胞间隙中,这样的根根毛不发达,菌丝代替了根毛的作用,如松、苏铁、山毛榉科、桦木科植物。
(自己查的,可信度。
)二、简述题土壤酶的主要类型:根据作用原理可以分为水解酶类、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裂合酶类4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主要类型
1、微生物之间的互惠关系
共生:两种微生物紧密地生活在一起。
如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形成的一种植物体。
互生:两种微生物之间比较松散的联合。
微生物之间的互生还表现在一种微生物产生和分泌维生素类物质,因而创造了另一种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如纤维素分解细菌和固氮菌。
接力:在物质转化链中,从复杂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质,经过许多步骤,各个步骤都是由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完成的,它们表现为接力关系。
2、微生物之间的寄生、捕食和竞争
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上,从后者取得养料,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为寄主。
一般是不利于寄主的。
捕食:捕食者常是个体较大的原生动物,被捕食者常是细菌、真菌、藻类和其它较小的原生动物。
竞争:主要是为了竞争有限的养料或其它物质而引起的。
由于土壤中情况的复杂性,微生物之间的竞争是多种多样的。
3、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微生物分泌的代谢产物抑制甚至杀死另一种微生物,这种现象称为拮抗作用。
抗生素:是一种由微生物产生的特殊的次生代谢有机物,对其它微生物有拮抗作用,而且对敏感菌种在有效浓度很低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它们的生长甚至杀死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