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一.旋转.平移.轴对称

1.平移.旋转.轴对称都是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也就是说,经过这三种变换的图形在形状和大小上都没有改变.

2.平移是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沿同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平移的基本要素就是方向和距离.方向就是

直线的方向.也就是移动路径的方向.一般我们常见的题目平移方向是向左,向右,或向上,向下.在平移问题中

确定距离是学生们易错的地方.学生总是把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之间的距离就当做了平移的距离.也就是说

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距离当做平移的距离了.其实应该在原图形上找一个关键点,这个点与平移后图形的对

应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原图形上的每一个点与其平移后的图形上的对应点的距离处处相等.

3.旋转是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在小学阶段我们主要让学生明确“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绕一个点旋转”这一点也就是旋转中心了.在

小学阶段旋转中心一般都在图形自身的一个点上.也就是一直没动的那一点就是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就是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角度对应点与中心点所连线段的夹角.

4.轴对称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成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我们一般

用虚线或点画线来表示.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还有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如圆.

5.时针旋转1小时是30度.

二.因数与倍数

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得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

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奇数与偶数的运算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个偶数相加是偶数. 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

7.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质数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8.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成的方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9.100以内的质数表;

2. 3. 5. 7. 11. 13.17.19

23.29.31. 37. 41. 43.47.53

59.61.67.71. 73. 79.83.89.97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6.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7.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h b h a b a S 8.

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9.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66a a a S =??=

10.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11.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2. 相邻的的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大化小除于进率.小化大乘于进率]

13. 计算物体的体积用体积单位.计算液体.气体的体积一般用容积单位。

14.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abh h b a =??=V

15.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a a a a V =??=

16.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Sh h S V =?=

17.正方形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 ×a

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4.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5.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进率

×进率

真分数

6.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的方法;

带分数化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乘于整数部分加分子做分子。

假分数化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整数.商就是这个整数.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因数数。公因数个数有限个。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9.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公倍数有无限个。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0.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为较小数.最小公倍数为较大数。

11.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相临的两个数一定互质。两个连续奇数一定互质。1和任何数互质。

12.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为1.最小公倍数为乘积。

13.通分;把异分母分数的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叫做通分。[通分用最小公倍数]

14.约分;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约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叫约分。

15.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16.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五.分数的加减法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得出的答案一定要约分,一定是最简分数)

六.统计

1.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地各种数量的多少.并且方便进行比较。

2.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种量分别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3.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4.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可以用中位数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

5.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

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1、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重叠后,图形两边可以完全重合。 2、平形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正(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有一条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对称轴的条数)=度,可以与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 长方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2=180(度) 正方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4=90(度) 等腰三角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1=360(度) 等边(正)三角形方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3=120(度),形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360=1(度) 半圆沿着对称轴的交点至少旋转360÷1=360(度)与原来的图形完全重合。 4、我们学过的图形的变换有轴对称、平移、旋转。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1、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也不能说小数。 2、因数和倍数是相对的,不能单独说因数和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有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它最小倍数=它本身。 4、a÷b=c(a、b、c都是整数),我们就可以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例10÷2=5,可以说10能被2整除,2能整除10) 5、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 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和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判断奇数和偶数的依据是:是否是2的倍数。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小学数学新课标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标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标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

小学数学概念公式单位换算大全

小学数学概念公式单位换算大全大全 第一部分: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 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什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 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 (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和公式

总复习;基本概念和公式 1、 因数和倍数:如:5×6=30,我们就可以说5和6是30的因数,30是5和6 的倍数。 ①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②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 公因数:两个或几个数的共同有的因数叫公因数,最大的那个叫最大公因数。 公倍数;两个或几个数的共同有的倍数叫公倍数,最小的那个叫最小公倍数。 3、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 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或叫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00以内的质数表: 6、73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其中的( )份就是它的73 ,它的分数单位是( ),有( )这样的分数单位。 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全长的( ),每段长( )米。 7、1米的5 3等于3米的( ) 8、分数与除法的关系:B A =( )÷( ) 9、真分数:分子( )分母的数叫真分数。 假分数:分子( )或者( )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 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 )的分数叫最简分数。 10、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 )或( )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11、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 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12、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先通分变同分母,再分子相加减。 13、总棱长:长方体总棱长=(长+宽+高)×4 正方体总棱长=棱长×12 14、总面积:6个面的:长方体=(长×宽+长×高+宽×高)×2 (或长×宽×2+长×高×2+宽×高×2) 正方体=棱长×棱长×6 5个面的:长方体=长×宽+长×高×2+宽×高×2 正方体=棱长×棱长×5 4个面的:长方体=长×高×2+宽×高×2 正方体=棱长×棱长×4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精编合集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精编合集 ——Summaring Experience, Carrying Over To Go Forward Striving for More Achievement。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精编合集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1 1、听课不仅要听,还要思考 很多学生在上课时候都能认真听讲,对公式和概念等基础知识有很深的记忆,但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做不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讲,跟随老师的思路,还要进行思考,了解解题思路。 对于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是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只会记忆公式和概念等基础知识,而不懂怎么运用这些知识去解答问题,那么他的数学学习能力是非常差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也是非常低下。 2、扩宽解题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因此,学生要利用好这些机会,扩宽解题思路,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3、利用好错题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做错题目,这时候要将错题进行整合归纳,建立错题集。借助错题集,学生可以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此外,学习过程中要经常翻看错题集,不断加深印象,从而达到抬升知识短板、弥补知识漏洞的目的。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2

一、“记错题法”。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记错本”,把自己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并注明出错原因,做到有错必改,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实际的学习中,要经常查看这个本子,做到心中有数。 二、“1×5”学习法。做一道题要有做一道题的收获。反对搞题海战术。 做一道题,引导学生从五个方面思考: 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我是如何想到的。 ④还可以怎样做,有其它方法吗? ⑤一题多变看看它有几种变化的形式,把自己当作一个出题者,领会出题人的意图,看看能不能有其他的解题思路怎么样。 三、“1×3”纠错法。 一道错题,从三个方面分析: ①错在哪里。 ②错的原因是什么。 ③符合什么条件,错误才能变成正确。 四、“1×3”思考法。一道对题,从三个方面思考: ①解题的依据是什么。 ②有没有别的解法,若有多种解法,哪种解法更佳。 ③这道题还可以如何变化? 以上“四法”,既适合于学生的学,又适合于教师、家长的教。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3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整理(完整版)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a=2S÷h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h=2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h=S÷a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高a=S÷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a=2S÷(a+b)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小学数学概念及公式大全(详细版)

2020 年小学数学概念及公式大全(详细版) 一部分: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 )×5 =2×5+4× 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O 除以任何不是O 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 的乘法,可以先把O 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 、分数: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 、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 、分数除以整数(0 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 18 、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概念整理

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一、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1. 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4. 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 (1)一个数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2)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3)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5.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1/2的倒 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6. 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也可以用解方程。 二、分数的混合运算 1.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 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 运算定律: (1)乘法分配律:c ? + ?) ( + = b a? a a c b (2)乘法结合律:) ? = ? a? ? b (c b a c (3)乘法交换律:a = a? ? b b 运用运算定律可对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运算。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 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 都相等。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怎样让小孩透彻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可汗学院数学小视频合集

怎样让小孩透彻理解基本的数学概 念:可汗学院数学小视频合集 怎样让小孩透彻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可汗学院数学小视频合集檩子:上周我们推出了一套非常有新意的书,美国小孩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是怎样一步步学写作的?如果用的好,跟着这套书可以引导小孩掌握基本的表达和写作方法。后来,就有几位网友问我:可不可以推荐类似性质的数学方面的书?当时我觉得有些奇怪,咱们国家孩子的数学技能好像比美国娃儿强太多了,为什么要看他们怎样学数学?网友告诉我,檩子,这你不知道。和国外相比,国内孩子的数学是学得又多又难;不过孩子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上还是感觉不到位;要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光光做题是不够的。况且,害怕数学的小朋友也很多。家长给孩子做数学辅导,固然在做题方面没问题,

但真的要把最基本的数学概念讲解得很清楚、让孩子彻底明白,也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儿。你会发现,越是基本的概念,越是需要大师级讲解。千言万语,归结成一句话:檩子,你有啥资料可以推荐?呵呵,这个问题容易,答案以光速逼近我的头脑。这年头,但凡和教育沾点边的,还有谁不知道可汗学院啊-Khan Academy?前段时间他的故事被编成了鸡汤文,弄得我妈都知道,因为比尔盖茨都为他唱赞歌。好吧,这个故事你多少也知道,咱们就简单回顾一下,再进入正题:萨尔曼·可汗是美籍孟加拉国移民,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萨尔曼·可汗有个小侄女叫纳迪亚,2004年她在新奥尔良上七年级,数学成绩一直不好,要求可汗给她辅导。可汗和纳迪亚不在同一个城市,于是通过互联网教纳迪亚学数学,讲得生动有趣,概念清晰,纳迪亚的数学成绩提高神速。很快,他的朋友就知道了,也让可汗给孩子辅导数学。

小学数学概念及公式大全(完整版)

小学数学概念及公式大全(完整版)x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利息税) 长度单位换算 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 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666.666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1公斤=2市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 大月(31天)有:18 月 小月(30天)的有:49 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公式: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公式: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基本概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基本概念 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7、4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E、解方程F、检验G、作答。 第二单元统计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 1、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另外的因数叫做合数。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3、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符号[,]表示。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用符号(,)。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5、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举例:3×5=15,15是合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合集 一.旋转.平移.轴对称 1.平移.旋转.轴对称都是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也就是说,经过这三种变换的图形在形状和大小上都没有改变. 2.平移是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沿同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平移的基本要素就是方向和距离.方向就是 直线的方向.也就是移动路径的方向.一般我们常见的题目平移方向是向左,向右,或向上,向下.在平移问题中 确定距离是学生们易错的地方.学生总是把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之间的距离就当做了平移的距离.也就是说 把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距离当做平移的距离了.其实应该在原图形上找一个关键点,这个点与平移后图形的对 应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原图形上的每一个点与其平移后的图形上的对应点的距离处处相等. 3.旋转是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在小学阶段我们主要让学生明确“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绕一个点旋转”这一点也就是旋转中心了.在 小学阶段旋转中心一般都在图形自身的一个点上.也就是一直没动的那一点就是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就是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角度对应点与中心点所连线段的夹角. 4.轴对称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成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我们一般 用虚线或点画线来表示.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两条.还有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如圆. 5.时针旋转1小时是30度. 二.因数与倍数 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得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 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5.质数与合数;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小学数学公式、概念大全

小学数学概念大全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 S=ch=?dh = 2 ????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咼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 S=ch+2s=ch+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 二、算术方面。 一、 图形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乂高* 2。 三角形的高= 面积X 2宁底 三角形的底=面积X 2宁高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 4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X 2 正方形的面积二边长X 边 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 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底乂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 高十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二180 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乂宽X 高 长方体 (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 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 棱长X 棱长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 宽+长X 高+宽X 高) 正方体的表 面积=棱长X 棱长X 6 圆的周长=直径X ?? 面积=半径X 半径X ?? 公式 S= a X h * 2 公式 h=S X 2* a 公式 a=S X 2 * h 公式C=4a 公式 C=(a+b) X 2 公式S= a X a 公式S= a X b 公式S= a X h 公式 S=(a+b)h * 2 公式V=abh 公式V=abh 公式 V=aaa=s 3 X 2 公式 S 表=(a X b+a X h+b X h ) X 2 公式S 表=a x a x 6 公式 C =n d = 2 ???? 公式S = ????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X 咼* 3 公式 V=Sh 十3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女口:(2+4)X 5 = 2X 5+4X 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 0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x的算式并计算。 10.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叫做自然数。 11. 整数:零和自然数叫做整数。(这里仅对小学范围内而言) 12?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整数,叫做自然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是正整数与负整数的分界线。自然数也是整数。 13. 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 3. 141414…1414或3.33333… 14. 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 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n =3.1415926546… 15.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到无限位数,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 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n =3.14159265462616 16. 偶数和奇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偶数中除了 .............. ... 吋為HVr彳…...... ........... 2以外的数都是合数。4是最小的合数。

小学数学公式定义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 面积 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8、直径=半径×2 半径=直径÷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1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13.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15.圆的面积:S 圆=πr 2 半圆面积:=半圆S πr 2 2 16.圆的周长 :C 圆=πd =2πr 半圆周长:2r πr +=半圆C 17.圆环的面积:圆环S =22πr -πR )(22r -πR = 18.扇形面积:2πr 360 n (n 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19.扇形周长:d n +πd 360(n 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二、单位换算 (1)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2)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4)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 2市斤 (5)1公顷=10000平方米 1亩=平方米 (6)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7)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8)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9)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三、小学数学定义定理公式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小学数学概念全部归纳

小学数学概念全部归纳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小学数学概念全部归纳 整数概念 【自然数】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叫做自然数。 【整数】在小学阶段,整数通常指自然数。 【数字】表示数目的符号叫做数字,通常把数字叫做数码。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数】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和】在加法中两个加数相加得到的数叫做和。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被减数】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数】在减法中,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 【差】在减法中,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因数】在乘法中,相乘的两个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积】在乘法中,乘得的结果叫做积。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被除数】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数】在除法中,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 【商】在除法中,未知的因数叫做商。 【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叫做计数单位。 【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数位】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第一个数位称为个位,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 【有余数除法】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得到整数的商以后还有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余数比除数小。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第一级运算】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第二级运算】在四则运算中,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整除】两个整数相除,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这样说:整数a除以整数b(b不等于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 能整除a。 【约数和倍数】如果数a能被b(b不等于0)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叫做a 的约数或a的因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因为0也能被2整除,所以0也是偶数。【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例如1、3、5、7......

小学数学阶段所有的图形计算公式概念大全2017年版,推荐文档

二、单位换算 (1)长度单位 1 公里=1 千米=1000 米=10000 分米=100000 厘米=1000000 毫米1 公里=1 千米 1 千米=1000 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1 厘米=10 毫米 (2)面积单位 1 平方千米=100 公顷 1 公顷=10000 平方米 1 平方千米=1000000 平方米 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 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 1 平方厘米=100 平方毫米 (3)体积单位 1 立方千米=1000000 立方米 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1 立方厘米=1000 立方毫米 (4)容量单位 ( 1 升=1 立方分米=1000 毫升 1 升=1000 毫升 1 立方分米=1 升 1 立方厘米=1 毫升 (5)质量单位 1 吨=1000 千克 1 千克=1000 克 1 千克=1000 克=1 公斤= 2 市斤 1 千克= 2 市斤(斤)=500 克

1 市斤=10 两=500 克 1 两=50 克 (6)人民币单位换算 1 元=10 角 1 角=10 分 1 元=100 分 (7)时间换算 1 世纪=100 年 1 年=1 2 月 大月(31 天)有:1\3\5\7\8\10\12 月 小月(30 天)的有:4\6\9\11 月 平年2 月28 天,闰年2 月29 天平 年全年365 天,闰年全年366 天1 日=24 小时=1440 分=86400 秒 1 日=24 小时 1 时=60 分 1 分=60 秒 1 时=3600 秒 注: 在不同单位数学计算中,需要先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 例如: (1)7 千克560 克=()千克 解: 方法一 7 千克560 克=7 千克+560 克=?千克 7 千克=7000 克 7 千克560 克 =7 千克+560 克 =7000 克+560 克 =7560 克 =7.56 千克 方法二 7 千克560 克=7 千克+560 克=?千克 560 克=0.56 千克 7千克560 克

小学数学概念1-6年级汇总

小学数学概念1-6年级汇总 一、关于数的概念 (一)整数 1 、整数的意义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 、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数的整除 整数a除以整数b(b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6、因数和倍数 如果数a能被数b(b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例如:10的因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7、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一个数各位数上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不一定能被9整除,但是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 8、奇数和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0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9、质数、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10、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因约数。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1、互质数

小学数学公式汇总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 5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 7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圆形 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 @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如1/5×8表示求8个五分之二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8×1/5表示求8的五分之二是多少? 2、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3、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能约分的可以 先约分。 4、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 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 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5、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6、长方体的长=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宽-高 长方体的宽=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长-高 长方体的高=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长-宽 7、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8、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2 无盖的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长×宽 或=(长×高+宽×高)×2+长×宽 9、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10、正方体有6个面,面积都相等的正方形;12条棱都相等。 11、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棱长=正方体的棱长总和÷12 12、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3、至少要8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才可以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14、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或=底面积×6 S=6a2 15、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比如1/2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 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16、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 数的运算叫除法。例如:÷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 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7、一个数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8、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19、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0、任何数乘以“1”或者除以“1”,结果还是原数。 任意一个数,乘以一个大于“1”的数时,结果大于原数,乘以一个小 于“1”的数时,结果小于原数。 任意一个数,除以一个大于“1”的数时,结果小于原数,除以一个 小于“1”的数时,结果大于原数。 单位“1”的量×分率=比较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