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的生命记录《十分钟年华老去》与百花深处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影评范文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
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
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
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影评范文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历史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
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
《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先生“疯而不疯”的悲剧故事。
这是一位典型的生活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顽固形象,他集中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张的手法,通过虚拟搬家这一荒诞滑稽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
“冯先生”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式,象征性地昭示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而那几个搬家工人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灾难面前表现的是可悲的冷漠和麻木。
简单的故事,流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过去生活的无限追思,更能体现主题。
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仅鲜明地表现出时光流逝这一中心主题,同时也表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整个画面,压抑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先生跟着搬家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四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是哪啊?”“现在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
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先生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到这我就认识了”,端坐整理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前的准备。
除了冯先生的语言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论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疾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中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约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压迫,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彩。
生活在冯先生周围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悲剧人物冯先生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坚守家园的老者。
评陈凯歌《十分钟年华老去》

陈凯歌——《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可以说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惊喜。
“百花深处”是北京一条胡同的名字,名字本身颇意象主义的诗意,而简短的故事也蕴涵着深远的意义。
表面上看,《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滑稽故事。
一位冯(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个“家”实际上确实不存在的。
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上上演了。
但陈凯歌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绝非一种玩世不恭的“堕落”,实际上他是在用一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表达着自己一贯的创作理念。
而《百花深处》也在短短的十分钟里表现了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以及对于过往细腻而繁杂的怀恋。
影片从搬家开始,最初映入眼帘的是新家的情境。
在阵阵鞭炮声中,崭新的大楼下是人们忙忙碌碌、却欢欢喜喜的搬家场景。
搬家,这是一个暗藏隐喻的事件,他本身包含了一个由旧到新的历史转变过程,代表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必须要面临的迁移或者新生。
接下来随着镜头的辗转,一个破败的“旧家”慢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搬家的汽车穿过七零八落的残垣断壁,停靠在一片空荡荡的拆迁工地上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颗孤单到伫立在那里的老槐树。
相对于整洁繁荣的“新家”,这里显然是一片破败和衰落。
但是,那个被困于废墟的想象中的冯先生却坚持这里就是他的家,并且绘声绘色地向大家描绘了一个古香古色、带着浓郁传统气息的家的景象。
于是,一场虚拟的搬家表演开始了,紫檀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的灯座,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搬抬家具,上下台阶,并表现出很吃力的模样。
在这里,导演通过一个虚拟化、或许是带些欺骗性质的模拟戏将虚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在新旧明显的对照中又创造了一个想象中的美好。
此时,囿于经验的观众还只会将这种荒诞归结为冯先生滑稽可笑的疯癫上。
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了解了导演的真实意图。
冯先生在深埋的土堆中找到了象征着“历史遗留物”的“铛儿”,与他手中那确实存在被视作宝贝的“铃儿”结合在一起,我们听到了充满着古朴记忆的清脆的铃铛声。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深藏的百花》影评k

《深藏的百花》电影赏析在现代中,各种纷纷扰扰的矛盾在不断的交织中,层现出各种不一样的姿态。
个人认为,电影的出现是能对现在所有的事情简洁清晰的表露出现代的所有姿态。
其中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就是其中一部独特的电影,由15个独立的十分钟短片构成。
它们分别来自于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的镜头,皆为心灵之作。
他们诠释着“十分钟年华老去”这同一主题。
在这部独特的电影中,我挑选了其中的一个片段,由我们著名的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陈凯歌所导演的短片,名为《深藏的百花》。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在90年代左右的在北京“搬家”的故事,故事的情节中主要出现了6个人,在充满地域背景,地域风情的背景烘托下,由主演冯先生(冯远征饰)及搬家公司的带头人(耿乐饰),及其他3个搬运工,一个邮差等人物共同演绎了这部10分钟的片段。
然而这个家是虚幻想象的,一个精神的家园。
紫檀木衣橱,金鱼缸,堂屋,条案,前清灯座……它们曾存在于老北京百花深处胡同里,古香浓郁的四合院落中。
沧海桑田,时空变迁,旧时宝器连同老北京标的物胡同、四合院一同老去消逝了,唯有残存的古树和土基,在夕阳中静默着……老北京的远去,不免令人心生惆怅与怀恋。
然而旧堂院房檐下的铃铛与铛子犹在,尚叮当作响。
那声音清脆悦耳,给人以愉悦与遐思。
老北京老去,新北京乍来,铃声辞旧感怀,也是欣然迎新。
十分钟,我们缅怀老去的年华;十分钟,我们洗心祈愿未来的时光。
辞旧迎新,有作别的留恋,也有迎接的期待,从来都是一个不难不易的心态转变。
旧与新是比较,旧与新的转变是循环的。
十分钟,年华没有老去,而是在轮回。
正如影片中,百花胡同外高楼环绕,构成循环的圆。
它在新北京中深藏,并未消逝。
影片的初始镜头,导演抱着好奇、怀疑、试探、仰视的心态观望着现代家具、高楼大厦、宽柏油马路,是对新事物的保持距离与惮于接受。
猜测这里是采用冯的视角拍摄的。
冯的衣着就别具意味。
带有红绣字的黄帽子,大红色衣裤。
大红明黄,中国传统审美观中的惯用色彩。
无处依托的百花——论电影短片《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的视听手法及文化内涵

组 人 物却 总 是在 观众 的不知 不 觉 中 相互 交换着位 置。究竟是哪 个有病 , 谁 人 疯癫 ,各人 自有 各 人 的 看 法 。 1 、有病与没病 关于 冯 先生 的 “ 子 ” 身份 , 疯
的 反 思 ,对 老 北 京 生 活 的 无 限 追 忆 , 尤 其 是 对 传 统 文 明 在 现 代 文 明 的 打 压 下 逐 渐 消亡 的 无 限伤 感和 无 可奈 何 。
【 关键词 】 《 百花深处 》 视 听手法
文化 内涵
d i1 .9 9jin 1 0 — 9 62 1 .80 4 o :03 6 /.s .0 2 6 1 .0 20 .2 s
新 的思考 。
一
只 有 忿忿 与 咒骂 ,因为这 白 白搭 上 精神病 与正常人 孰疯孰病 了他 们 的油 钱 ,又 耽误 了他们 赚 钱 首 先 要 说 的是 影 片 中 的一 组 互 的 时间 ;接 到 “ 结帐 ” 的指 令 时 , 为 映 照 的 关键 人 物 : “ 疯子 ” 冯 先 他们 也丝 毫没 有顾 虑 到 冯先 生精神 生 和 正常 的 搬 家工 人。前 者 是影 片 不正 常的特殊情况 ,打 出只要给钱 , 的核 心人 物 ,没 有他 ,一 切 故 事都 让 怎 么搬 就 怎 么搬 的旗 号 , “ 力 ” 努
壅 鍪誊 —■■■■■■ 塑
而 冯 先生 似 乎 对钱 没 有什 么 强
西 就是 人 像 和 声音 来 表达 导 演 的情 感 和态 度 ,而 我们 对 电影 的解读 也是 从这 些视 听形 象入手 的。 陈凯歌 的 《 花 深 处 》中有 很 多组 百 涵 义相 对 、值 得人 反 复玩 味 的视 听 形 象。 冯 先生和 搬 家工 到底 谁 才是 真 正 意义 上 的 不正 常? 高楼 林 立 的 现 代都 市 与馨 雅 幽 静 的 四合 院 究竟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影评范文

短暂的十分钟,凝重的汗青感——评《百花深处》主题假如你信任有时刻刹时等于永恒,那么你也必定会信任十分钟的时光足以令我们韶华老去.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汗青;十分钟固然易逝,却可以或许承载任何一种意识.作为制造方独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韶华老去》中的表示无疑是让我们欣喜的.《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位老北京“冯”(疯)师长教师“疯而不疯”的喜剧故事.这是一位典范的生涯在社会经济飞速奔向现代化却又沉迷于故土文化,因安土重迁而与现代文明相抵触的固执形象,他分散了一批老一辈人的乡土情结加以夸大的手段,经由过程虚拟搬场这一荒谬幽默的情势展示给不雅众.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资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力家园也将无枝可栖.“冯师长教师”以变疯这种极端的方法,象征性地明示了这一轻微的效果.而那几个搬场工人像我们大多半人一样,在灾害面前表示的是可悲的冷淡和麻痹.简略的故事,吐露出陈凯歌对老北京曩昔生涯的无穷追思,更能表现主题.在短短的十分钟内,陈凯歌导演不但光鲜地表示出时光流逝这一中间主题,同时也吐露出他对于人文的思虑.影片一开端,在阵阵鞭炮声中,仰拍的新高楼大厦充斥着全部画面,压制和强势感随之而来,冯师长教师跟着搬场公司的车行驰在北京七通八达马路上,四周现代化的建筑让冯师长教师发出了如许的感叹:“这是哪啊?”“如今只有老北京在北京才迷路呢!”不经意的一句话,面前却蕴含着深深地感伤.当车子行驶到拆迁后的残垣废墟上,冯师长教师表示出平常的高兴:“到这我就熟悉了”,危坐整顿衣帽的动作,显得那么的正式,像是要介入一个主要的典礼前的预备.除了冯师长教师的说话动作,影片的场景构图也在向我们暗示着主题,不管是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奔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冯师长教师站在废墟中作为布景实体渐行渐远,一废墟为远景的布景中模糊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迫于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榨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淡出了光荣.生涯在冯师长教师四周的人都逐渐融入新文化的潮流,而喜剧人物冯师长教师却以一个有些女性化的荧屏形象扮演了一位在这般潮流前勇于抵挡.苦守家园的老者.他的女性化,与他执拗的心坎形成光鲜地比较,他的花指,掩盖不了他心坎中真诚的家乡情.而这一切在年青的小伙子心中是丑陋.低俗的.在冯师长教师.年青小伙这一抵触面前,遮蔽的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抵触,而这一深入抵触等于时光流逝与经济成长留下的陈迹与烙印.短片的布景音乐也是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起到凸起感化.所选用的大都是平易近族乐器,如鼓.笛子.例如影片《辛德勒名单》中,导演斯皮尔伯格应用童声合唱作为布景音乐,妄图以童声的的美好反衬纳粹的残暴行动并获得伟大成功.同时小提琴独奏的主旋律也对气氛衬托起到很好感化.与西洋乐比拟,中国传统平易近乐传达给我们更多平易近族的气味,加上黄土丘的映衬,显然有几分中国的韵味,无形中也照顾了主题.在搬场的进程中,当“前清花瓶”落地摔碎的一刹时,镜头徐徐前移到冯师长教师的脸部特写,幽默的鼓点声此时转化为悠久的长音,冯师长教师脸上的特写镜头展示给我们的是他发自心坎的苦楚,这时刻,我们也追随者镜头和音乐,影片基调从幽默转向了哀痛.也许传统文化正如这个花瓶,碎的完整而无法修复,面前高耸的现代文明的建筑正在慢慢地把最后的残垣废墟吞噬.在影片最后,陈凯歌采取三维动画的情势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古色古喷鼻的四合院立体构图,进而又变幻成一幅固然有些光滑但却不掉安静协调的中国水墨画,而那土坡中曾掩埋着的破裂铃铛的美好乐声也在斜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楚而暖和,不管是音乐方面,照样象征着“汗青遗物”的“铛儿”,照样残垣废墟中那棵挺拔的老槐树,影片都表示出陈凯歌一贯的对汗青的存眷,以及在汗青和实际对比中所表示的隔离与传接.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的多半作品中一向消失着一种缭绕不去的汗青凝重感.对他而言,汗青“似乎是一道必须正视.令人眩晕的幽谷,又仿佛是鬼魂出没的.猩红而壮丽的天幕”,因而相对于实际的话语,有关汗青的记忆老是显得过于饱满和厚重,并且充满着细腻的层次和无穷繁复的眼光.从《黄地盘》到《大阅兵》;从《霸王别姬》到《荆轲刺秦王》;从《无极》到《梅兰芳》,再到《赵氏孤儿》,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以冲破性的片子说话和美学寻求,分析着汗青和传统对人的精力的制约和影响;他存眷人的本体和人的生计状况,从而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反思.陈凯歌在中国寓言式的汗青景不雅与西方错位的文化诉求中可谓阅历了一次又一次不无心酸的心路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冯师长教师这一脚色是他本身在文化.贸易.市场多重挤压下地一个自比,一方面盼望可以或许将中国这一东方的汗青景不雅嵌入到世界或西方的社会画圈中去,一方面又老是感伤迷恋于旧时期的集体回想与意识尘雾.当然,他本身也深入懂得,那一片衰颓破旧的舞台正坍塌沉没于世界片子成长的实际之中.陈凯歌曾说过,“人爱本身的汗青就似乎鸟爱本身的翅膀,请勿折断我的翅膀”,陈导对于时光的懂得不但仅是年月.事宜.地点等可不雅实体,同时也包含着形而上的精力消失,更多的是一种记忆,一种思念,就像那铃儿叮当的响声,那百花深处的馥馥,以及那斜阳下古老槐树的婆娑身影.。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观后感

《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观后感影片伊始,即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基本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北京,通过一个仰拍的镜头,不仅展示新建筑之雄伟,更是使“新北京”的这一背景刻入观众心中。
随后,通过一组镜头,以冯先生的主观视角比较全面的展示出“新北京” 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面貌。
但随后,冯先生在一派新景中难识旧途,搬家师傅的一句“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可谓是道破天机,一句看似矛盾的调侃,多少带了些许悲凉,更是道出了整部片子想要表现的“迷失”。
转瞬间斗转星移,当冯先生终于识得旧途,周遭的景致已尽是断壁残垣,而其口中的“百花深处”胡同,也已是大槐树下的一片荒丘。
至此,片中的第一组对比完整的出现:新北京与四九城,曾经沧海难为水,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这常人眼中的荒丘,却正是冯先生眼中的旧宅,这第二组对比以近乎荒诞的方式铺展开来,借此对比,在冯先生的“疯子”身份证实之后,情感开始肆无忌惮的宣泄出来。
对鱼缸、花瓶的小心翼翼尚属微小的细节,而摔碎的花瓶就如梦碎的故里,令冯先生伏地恸哭。
在废墟中偶然拾得、拼凑完整的铜铃,依然清脆悦耳,震荡出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旋律,一片葱葱茏茏、带着水墨感的四合院出现在搬家师傅等“常人”眼中,却又转瞬间烟消云散。
片中人说冯先生是“疯子”,其实他只是一个痴人,迷醉于故里的繁华旧梦,迷失于崭新的北京。
影片是“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之一,通过两组对比,精巧的将北京城几十年间的沧海桑田压缩在这十分钟里,以后来者的视角解读变化,恰恰也借此隐隐暗示那些已经逝去的、数不清的故都旧梦。
其实片中的冯先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穆斯林的葬礼》开篇时重回“博雅”宅的梁冰玉。
每一处院落、每一条胡同,都藏着纷繁冗长的故事,“博雅”宅如是,“百花深处”也必然如是。
而本片不讲故事,只用简单的情节和对白,意味悠长地发出“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感慨,虽然存在一些细节上交待不清楚的问题,但无论是从立意、视角,还是整体的结构和把握上都堪称恰到好处、韵味十足。
[精品]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
![[精品]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2af6e30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b.png)
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陈凯歌导演短片《百花深处》的人文性解读摘要:《十分钟年华老去》是2002年、由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各拍10分钟、串成的一部长达150分钟的电影,旨在展示当代世界电影最高艺术水准。
其中,中国导演陈凯歌拍摄的《百花深处》,因其浓郁的中国特色和导演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一系列影视作品中熠熠生辉。
本文从文化角度切入,结合视听语言与艺术手段,对《百花深处》进行解读。
关键词:社会变迁;家园文化;人物;音乐;景别《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老北京”冯先生与搬家公司之间的故事。
故事从混乱、嘈杂的搬家场景开始。
一位住在百花深处胡同的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家,搬家公司的人到了胡同,发现那儿只是一片废墟地,他们意识到冯先生原来是个“疯子”。
为了讨要车费,工人折回冯先生所谓的“家”,继而上演了一幕滑稽的搬家过程…… 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中唯一一部出自华人之手的影片,《百花深处》无疑是令人震撼的。
短短十分钟内,它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完整、精炼的故事,更引起了我们对社会进步与文明变迁的深刻反思。
可以说,短短十分钟内,《百花深处》将生命的意义燃放殆尽。
一、叙事风格:以小见大,虚实交错影片与搬家有关,第一个镜头便是欢天喜地的搬家场景。
“搬家”是一个由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的活动,它体现着事物由旧到新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在这里,导演其实已经开始透露影片的内涵。
随着镜头辗转,第二个场景是众人为冯先生搬“家”。
当汽车穿过一条条喧嚣的柏油马路,最终停靠在一片废墟地时,众人明白了,冯先生所谓的家,不过是一堆断壁残垣。
然而,影片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虽然冯先生被众人定义成“疯子”,但一场滑稽的搬家活动最终还是上演了……如此一个虚拟甚至带有荒诞性质的场景,恰恰将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后内心的失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结尾,搬家工人无意间从废墟里挖出一个象征历史遗留物的铃铛时,冯先生欣喜若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浓缩的生命记录——《十分钟年华老去》与“百花深处”
(一)
如果你相信有时候瞬间即是永恒,那么你也一定会相信十分钟的时间足以令我们年华老去。
十分钟或许短暂,却足以让人重构历史;十分钟固然易逝,却能够承载任何一种意识。
特别是在那些对于生命具有最敏锐感受力之艺术家的镜头摇动中,十分钟完全有可能展现出存在问题的种种关键。
《十分钟年华老去》正是这样一部在真实与虚构的相撞中表现时间与生命本身的短片电影剧。
在河水缓缓流动的画面提示以及富于韵律的爵士铜管乐演奏中,包括陈凯歌、戈达尔、斯派克·李、贝托鲁奇、赫尔措格、阿巴斯等著名导
演在内的大师们,为我们奉上了一席关于时间这一主题充满个人化风格的影像盛宴。
作为世界电影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影片形式,短片电影本身就包含着一个时间性的概念。
我们可以用一个10秒的镜头来表现一个常规思维下2秒就可以完成的叙事画面,同样我们也可以用一个10秒的镜头去表达通常需要用10分钟才能够完成的叙述。
长与短之间所体现不仅仅是一种量的差别,同时也意味着精简和选择,更重要的是它还体现了一个导演对于某一题材本身所拥有的戏剧性和哲理性的深刻认识与挖掘。
毫无疑问,短片相对于标准长度的集体性影片而言,更加具有个人、独立、自由、实验、探索等精神与品格,其在内容的表达、形式的选择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方面也更大的选择空间。
当然,高度浓缩的时空表现和反常规的视听逻辑或许会给影片的解读带来一定的难度,然而它真正吸引人的也正是那种对生活感受与理解的尊重。
时间,无疑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而对于时间的感悟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讲,实际上就是对于生命的感悟。
因为如果不是由于生命的有限性,时间对于我们而言便不会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时间背后所蕴藏的实际上是对生命短暂的感伤,对命运无常的迷惑,以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正因为此,影片中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有着不同信仰、经历与文化背景的导演们并没有仅仅局限在时间的具体概念上,而是通过风格各异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各个侧面,其中包含了岁月、衰老、悲喜、迁徙、新生、死亡、过程、记忆、瞬间、旅途、文明、偶然、拯救、追寻、政治、怀旧等多种富于哲理性的生命体验。
也许我的人生经历还无法让我深入理解每一个故事背后的寓意,但是从他们所表现的情感和传递的思想上,我却感受到了一种惊人的一致性,即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与留恋,以及在各种感喟背后所表现的无畏面对的勇气。
生命转瞬即逝,在时间面前我们总是显得那样渺小、无助、脆弱、甚至不堪一击。
然而也正是这种确定的有限才使我们不确定的人生呈现出一种令人沉醉的绚烂和悲壮。
《十分钟年华老去》的意义或许不在电影本身,而是通过对于这样一个命题的影像化展示引起我们自身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并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
于我而言,喜欢《十分钟年华老去》还有一个私人化的理由,因为它的名字与我的网名有着某种不谋而合的相同含义。
(二)
作为制作方唯一邀请的一个中国导演,陈凯歌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表现可以说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惊喜。
“百花深处”是北京一条胡同的名字,英文翻译为100 flowers hidden deep,名字本身颇意象主义的诗意,而简短的故事也蕴涵着深远的意义。
表面上看,《百花深处》讲述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滑稽故事。
一位冯(疯)先生请人为自己搬家,而所要搬的那个“家”实际上确实不存在的。
在冯先生类似于疯癫的坚持之下,一出模拟搬家的喜剧在那片被拆迁的废墟之上上演了。
但陈凯歌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时间的主题绝非一种玩世不恭的“堕落”,实际上他是在用一种极具个人化的思维表达着自己一贯的创作理念。
而《百花深处》也在短短的十分钟里表现了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以及
对于过往细腻而繁杂的怀恋。
影片从搬家开始,最初映入眼帘的是新家的情境。
在阵阵鞭炮声中,崭新的大楼下是人们忙忙碌碌、却欢欢喜喜的搬家场景。
搬家,这是一个暗藏隐喻的事件,他本身包含了一个由旧到新的历史转变过程,代表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必须要面临的迁移或者新生。
接下来随着镜头的辗转,一个破败的“旧家”慢慢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搬家的汽车穿过七零八落的残垣断壁,停靠在一片空荡荡的拆迁工地上时,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颗孤单到伫立在那里的老槐树。
相对于整洁繁荣的“新家”,这里显然是一片破败和衰落。
但是,那个被困于废墟的想象中的冯先生却坚持这里就是他的家,并且绘声绘色地向大家描绘了一个古香古色、带着浓郁传统气息的家的景象。
于是,一场虚拟的搬家表演开始了,紫檀的衣橱、精致的鱼缸、古董的灯座,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搬抬家具,上下台阶,并表现出很吃力的模样。
在这里,导演通过一个虚拟化、或许是带些欺骗性质的模拟戏将虚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在新旧明显的对照中又创造了一个想象中的美好。
此时,囿于经验的观众还只会将这种荒诞归结为冯先生滑稽可笑的疯癫上。
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了解了导演的真实意图。
冯先生在深埋的土堆中找到了象征着“历史遗留物”的“铛儿”,与他手中那确实存在被视作宝贝的“铃儿”结合在一起,我们听到了充满着古朴记忆的清脆的铃铛声。
这时,原本只是因为功利原因而进行表演的工人们也开始迷惑了,冯先生的“疯”似乎并不完全,而所谓的“虚”也并非完全的虚。
真实和虚幻在这一刻合而为一,虚拟的鱼缸里出现了水
的声响,原本作为一个背景实体而存在的光秃秃的老槐树通过定格焦点的渐渐虚化变幻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的立体构图,进而再幻化成一幅虽然有些粗糙却不失宁静和谐的中国水墨画。
而那土坡中曾经掩埋着的破碎铃铛的美妙乐声也在夕阳的废墟中变得清晰而温暖。
陈凯歌通过这种虚实对照、转变最后彻底融合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疯人不疯的怀旧故事。
但他的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停留在过去、被时代抛弃的堂吉诃德式的角色。
事实上,无论是由新至旧的倒行结构,还是画面表现的场景构图(如:从废墟窗框向外看汽车急驰而过,汽车行驶时反光镜中废墟作为背景实体渐行渐远,以废墟为前景的背景中隐喻呈现的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等等),还是铃与铛的隐藏寓意,影片都表现出某种陈凯歌一贯地对于历史的关注,以及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所表现的隔离与传接。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的多数作品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萦绕不去的历史凝重感。
对他而言,历史“似乎是一道必须去正视的、令人眩晕的深谷,又仿佛是幽灵出没的、猩红而富丽的天幕。
”,因而相对于现实的话语,有关历史的记忆总是显得过于丰满和厚重,并且“充满着细腻的层次和无限繁复的情感”。
而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也正是历史这一古旧的舞台而非其间的剧目或者过客攫取了叙事人凝视的目光。
我想陈凯歌本质上是一个充满怀旧情感的理想主义者,对于往昔的痛楚迷恋以及对于未来魔咒搬的使命,使他一次次在现实和历史中徘徊彷徨。
从《黄土地》的恢弘、到《孩子王》的挫败,由《边走边唱》的杂陈,到《霸王别姬》的完胜(或许还可以加上《无极》的溃退),陈凯歌在中国寓言式的历史景观与西方错位的文化诉求中可谓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不无心酸的心路历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疯先生这一角色是他本人在文化、商业、市场多重挤压下的一个自比,一方面渴望能够将中国这一东方的历史景观嵌入到世界或西方的社会画圈中去,一方面又总是感伤留恋于旧时代的集体回忆与意识尘雾。
当然,他本人也深刻了解,那一片颓败破旧的舞台正坍塌沉没于世界电影发展的现实之中。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陈凯歌对于时间的理解不仅仅是年代、事件、地点等可观实体,同时也包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存在,更多的是一种记忆、一种怀念,就像那铃儿叮当的响声、那百花深处的馥馥,以及那夕阳下古老槐树的婆娑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