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SCDMA中的关键技术

合集下载

TD-SCDMA的关键技术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影响

TD-SCDMA的关键技术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影响

Xi i @mc 1 tc r l qa u n 2s o n
维普资讯
T — CM D s D 关键 技术对 网络规 划与优 化的影响 A的
3 T pi G o c
由于 T —S D D C MA 系 统 采 用 了 其 他 两 种 3 G制 式 所 没 有 的 T D ( 工 双 分 )方 式 , 因此 其 覆 盖 能 力 主 要 取 决 于 两 D 时
导 隙间 隙\ 辐 隙 导
(6c i) ( 6 hP 9 hP 9 c i) ( 6 c i) 1 0 hP
图l
T D—S D C MA 无 线子 帧 结 构
l 覆 盖 分析 l
( )链 路预 算仍 为 T 1 D—S D C MA系统 覆盖 能力 的关 键
收 稿 日期 : 2 0 9月 5日 0 7年
方面:一是它的上下行切换保护时隙的长度 ;二是链路预算 。
从 T —S D D C MA 系 统 的 帧 结 构 可 以 看 到 , 采 用 低 码 片
速率 ( C L R)的子帧 由 7 业务 时隙和 3 个 个特 殊 时 隙组成 ,
如 图 1 示 。 3 特 殊 时 隙 分 别 是 9 h P 的 下 行 导 频 时 隙 所 个 6ci
码 片速率 )时,D P w TS与 U P S之 间不会 产生干扰, 因此 pT
小 区 无 干 扰 的覆 盖 半 径 可 达 1 .5 m ( 于 光 速 x P 时 1 2 k 等 G 长 /2 。如 果 允 许 D P ) w TS对 Up TS的 影 响 ( 微 增 大 了 P 略 从 图 3可 以 看 出 , 由 于 业 务 信 道 在 3 载 频 共 享 发射 功 个 率 , 而 公 共 信 道 仅 在 主 载 频 上 发 射 , 因 此 可 以 独 享 发 射 功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简介

3. 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系统主要设备和技术介绍.1 TD-SCDMA标准的提出与形成.2 TD-SCDMA系统概述.2.1 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性能概括地讲,TD-SCDMA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有:1. 工作频率: 2010~2025MHz2. 载波带宽: 1.6MHz3. 占用带宽: 5MHz (容纳三个载波,即1.6MHz×3)4. 每载波码片速率: 1.28Mcps5. 扩频方式: DS , SF=1/2/4/8/166. 调制方式: QPSK7. 帧结构:超帧720ms, 无线帧10ms8. 子帧: 5ms9. 时隙数: 710. 支持的业务种类:* 高质量的话音通信* 电路交换数据 (与当前GSM网络9.6Kbps兼容)* 分组交换数据(9.6~384Kbps,以后达到2Mbps)* 多媒体业务* 短消息11. 每载波支持对称业务容量:每时隙话音信道数:16 (8Kbps话音,双向信道,同时工作;也可以用两个信道支持13Kbps话音)每载波话音信道数:16×3=48 (对称业务)频谱利用率: 25Erl./MHz12. 每载波支持非对称业务容量:每时隙总传输速率:281.6Kbps (数据业务)每载波总传输速率:1.971Mbps频谱利用率: 1.232Mbps/MHz13. 基站覆盖范围:在人口密集市区: 3~5Km (根据电波传播环境条件决定)在城市郊区;适当调整时隙结构可达到10~20Km (与FDD制式相同)14. 通信终端移动速度:基于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的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经过仿真,通信终端的移动速度可以达到250km/h。

15.具有良好的系统兼容性:* 支持与GSM/MAP、CDMA/IS-41核心网的连接* 支持与GSM系统间的切换及漫游* 具有与WCDMA(FDD 或TDD)相同的高层信令及网络结构* 支持核心网向全IP方向发展3.2.2 TD-SCDMA主要技术特点及优势根据ITM-2000的技术规范,为满足ITU规定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要求我们在TD-SCDMA系统中使用了许多国际上最新的先进技术,达到最大的系统容量、最高的频谱利用率、最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最好的性能价格比,以适应以后发展的非对称数据业务、宽带多媒体和话音业务的需要。

TD-SCDMA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TD-SCDMA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15
CDMA扩频通信
多址技术:区分不同用户
频分多址
时分多址
16
码分多址
CDMA扩频通信
系统结构

信源

编码
信道 编码
数字 调制
扩频
加扰
脉冲 成型 滤波
D/A 转换
Bit 比特
Symbol 符号
Chip 码片

信源
宿
解码
信道 解码
数字 解调
解扩
解扰
噪声
空中信道
脉冲 成型 滤波
A/D 转换
17
CDMA扩频通信
TD-SCDMA系统中的资源单元
一个信道就是载频/时隙/扩频码的组合,也叫一个资源单位(Resource Unit) 。 一个16位扩频码划分的信道是最基本的资源单位,即BRU。 下行信道固定SF = 1,16;上行依据业务不同,SF可取1,2,4,8,16
基本资源单元 BRU=RUSF16
37
RU速率计算
如果扩频因子为SF=16,采用QPSK调制方式,则每码道承载的毛
速率(即BRU毛速率)为17.6kbit/s。计算公式如下:
38
附-数字调制
QPSK数字调制就是把2个连续的二进制比特映射成一个复数值的数 据符号,映射关系见下图:
39
不同RU速率
考虑到实际中存在冗余,BRU纯速率=17.6/2=8.8kbit/s
TD-SCDMA关键技术
12
TD-SCDMA关键指标
TD-SCDMA与其他两个标准主要技术指标对比
13
TD-SCDMA关键指标
业务容量指标对比
WCDMA (10M频带)
5MHz 上行 5MHz下行

TD-SCDMA技术简介-11.

TD-SCDMA技术简介-11.

2020/8/20
3
当前TD研发状况
标准: 大唐、西门子、北邮、重邮、清华、传输所、华为、三星等; RAN部分: Node B — 大唐、西门子;
RNC — 大唐、UT斯达康; CN部分: 大唐、UT斯达康; 终端部分:
① 大唐与飞利浦、三星电子联合组建公司致力于TD-SCDMA终端芯片组 和参考设计方案的核心技术研发; ② 大唐与TI、Nokia、LG、大霸、普天等联合成立上海凯明公司,进行 TD-SCDMA/ WCDMA双模终端芯片开发;
DS
QPSK 卷积码TURBO 10ms 200
2020/8/20
11
第二部分: TD-SCDMA技术
• TD-SCDMA物理层简介
• TD-SCDMA关键技术
2020/8/20
12
物理层简介
• 无线接口协议
• 帧结构
2020/8/20
13
无线接口协议层结构
层3


/
层2


层1
无线资源控制 (RRC)
DS
BPSK/QPSK 卷积码TURBO码 10ms 1500Hz
CDMA2000 1.25MHz 1.2288Mcps FDD ANSI-41 同步(GPS) 3GPP2 R0, A,B,C DS(1x),MC (3X) BPSK/QPSK 卷积码 TURBO 5/20ms 800
TD-SCDMA 1.6MHz 1.28Mcps TDD GSM-MAP 同步 R4,R5
– 相同技术:信道编码和交织、调制(QPSK)、DCA、DTX、ODMA等等
2020/8/20
10
三种制式技术比较
项目 带宽 码片速率 双工方式 核心网 网络同步 标准进程

TD SCDMA

TD SCDMA
物理信道的信号格式
频率和码规划
频率和码规划
TD-SCDMA系统占用15MHz频谱,其中2010MHz~2025MHz为一阶段频段,干扰小,划分为3个5MHz的频段。每 个载频占用带宽为1.6MHz,因此对于5M、10M、15M带宽,分别可支持3、6、9个载频,可以同频组网或异频组网。 同频组网频谱利用率高,邻小区同频干扰大,需损失一定容量换取性能改善;异频组网能有效减少邻小区同频干 扰的影响,改善系统性能,但频谱利用率较低,需要更多的频率资源。目前TD系统的频率规划多采用N频点方案, 即每扇区配置N个载波,其中包含一个主载频、N-1个辅载频。公共控制信道均配置于主载频,辅载频配置业务信 道。主载频和辅助载频使用相同的扰码和mi-damble码。N频点方案可以降低系统干扰,提高系统容量,改善系统 同频组网性能 。
时隙规划
时隙规划
TD-SCDMA系统可以灵活配置上下行时隙转换点,来适应不同业务上下行流量的不对称性。合理配置上下行 时隙转换点是提高系统频谱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在具体进行时隙比例规划时,可以根据业务发展状况灵活配置, 根据上下行承载所占BRU比例进行时隙比例的计算。业务发展初期,适应语音业务上下对称的特点可采用3∶3 (上行∶下行)的对称时隙结构;数据业务进一步发展时,可采用2∶4或1∶5的时隙结构 。
TD-SCDMA系统使用具有对应关系的下行导频码、上行导频码、扰码和Midamble码。TD-SCDMA系统128个基 本扰码按编号顺序分为32个组,每组4个,每个基本扰码用于下行UE区分不同的小区。在码规划中,首先确定每 个逻辑小区下行导频码在32个可选码组中的对应序号,然后根据所处的序列位置在对应的4个扰码中为小区选择 一个合适的扰码。基本Midamble码与扰码一一对应,可随着扰码的确定而确定。相比于WCDMA的512个码字,TDSCDMA系统码资源相对较少,因此TD扰码规划较WCDMA网络要求更高 。

TD-SCDMA基站设备技术介绍

TD-SCDMA基站设备技术介绍

TD-SCDMA基站设备技术介绍1. 背景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中国独立发展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作为标准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中的重要技术,对基站设备的技术要求也相应提高。

本文将介绍TD-SCDMA基站设备的相关技术。

2. TD-SCDMA基站设备组成TD-SCDMA基站设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无线传输子系统(RBS),传输网关系统(TGS)和网络管理系统(NMS)。

2.1 无线传输子系统(RBS)无线传输子系统(RBS)是TD-SCDMA基站设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射频单元(RFU)和基带单元(BBU)。

2.1.1 射频单元(RFU)射频单元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无线电频率的信号。

它包括收发信机和天线,用于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射频单元还具有功率调节和信号放大的功能,以确保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

2.1.2 基带单元(BBU)基带单元是TD-SCDMA基站设备的处理中心,负责信号的调制解调、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等任务。

基带单元通过数字信号与射频单元进行数据交互,并将处理好的信号传输到传输网关系统。

2.2 传输网关系统(TGS)传输网关系统(TGS)是基站设备与核心网之间的传输节点,负责将基站设备传输的数据传送到核心网。

传输网关系统采用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如光纤传输、以太网传输等,以确保数据的高速传输和稳定性。

2.3 网络管理系统(NMS)网络管理系统(NMS)是对TD-SCDMA基站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的系统。

通过NMS,运营商可以实时监测基站设备的状态、性能和故障情况,并进行远程配置和管理。

NMS还提供了统计分析和报告功能,以便运营商全面了解网络的运行情况。

3. TD-SCDMA基站设备技术特点3.1 高速传输TD-SCDMA基站设备采用先进的传输技术,具备高速传输数据的能力。

通过光纤传输和以太网传输等技术,可以实现大容量、高速的数据传输,支持高品质的语音通话和数据传输。

TD—SCDMA关键技术与主要射频指标

TD—SCDMA关键技术与主要射频指标
分 (D A) 、时 分 (DMA) 、码 分 ( MA)和 FM T CD
在T D 式下 ,可 以方便地实现上/ D模 下行链路 间 的灵活切换。这一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在上/ 下行链
空分 (DMA)四种 多址 接入 技术 的优势 ,全面满足 路 间的 时隙分配 可 以被一 个灵活 的转换 点改 变 .以 S IU T 提出的I -2 0 要求 与WC MA、c ma0 0 MT 0 0 D d 2 0 并 满足不 同的业 务要求。T — CD 技术 ,通过灵活 D S MA 称为主流的3 技术标 准。 G T - C MA的关键技术 .如时分双 工 (D D SD T D)、 地改 变上/ 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可 以实现 3 时代的对称 G 和非对称业务 。合适 的T —S DMA时域操作模式可 D C
智能天线 ( SA)、联 合 检 测 ( D) 、上 行 同 步 自行解 决所有 对称和 非对称业 务 以及 任何 混合业务 J
下行链路 资源分配问题。每个子帧有两个上下 ( SC)换 的上/ (H B O),可使系统容量、性能有很大提 升。此外 , 行转换点S ,第一个 转换 点固定在D T 结束处 , P WP s
户业务 .T -S D D C MA采用T D D 方式 .可 以通过 调整 稳定能力 .有时也用频率稳定性 (rqec s bly F uny t it ) e a i 业务切 换点来 进一步提 高容量 .对 无线电频率 利用 表 示 。 较 为 灵活 .使 其 无 线 电频 率 利 用率 得 到 进一 步 提 升。

() 2 最大 输 出功率 ( X mUm U P Ma i O t Ut
定 义 :在指 定参 考条 件下 .在 天线接 口处 一个
TD—S CDMA的 无线 电 频 率利 用 率 高 .可 较 p we , o r Pma x)

TD-SCDMA系统演进和关键技术

TD-SCDMA系统演进和关键技术

! 核心网: P6 I 全I + S v M ! M M P —oP e e :线 !键 术AC HR F 、 能 业务扩展:B S ert-er 天技 关 M、AQ P 智 : S
! 融合的全I 6 P网 v ! 环境: 无线泛在服务 : 组网方式 自适应布置和重配置
I网络 拓 扑 结 构 :自 适 应 灵 活 I布置 的无线泛在网络 I极限速 率 :O i s l b / 10 Mbt  ̄ i s / Gt
2 第 二 阶 段
TD—SCD M A 演 进 过 程 如 图 l所 示 。 演 进 过 程 大 体 分 为 4个 阶 段 , 每 个 阶 段 又 分 不 同 层 次 : 分 别 是 单 载 波 TD— CDM A S 系 统 、 多 载 波 TD—S CDM A 系 统 、 单 载 波 HS PA 系 统 、 多 载 波 HS P 系 统 、单 载 x x A 波 LT 系 统 、 多 载 波 LTE 系 统 和 TDD 未 E
2. 单 载 波 技 术 1
HSx PA 可 在 现 有 TD—S CDM A 网 络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演 进 , 在 无 线 接 入 网 络 侧 进 行 相 应 的 修 改 , 使 得 下 行 传 输 速 率 从 3 4 k i s 升 到 每 载 波 28 M b ts 网 络 8 bt 提 / . i , / 架 构 及 核 心 网 络 保 持 不 变 。 H Sx PA 可 以 为 运 营 商 拓 展 更 广 阔 的 空 间 , 为 数 据 业 务 最 终 超过 语 音 业 务 奠 定 技 术 基 础 。
1 第 一 阶 段
第 一 阶 段 主 要 包 括 单 载 波 和 多 载 波 的 TD—S CDMA 系统 ,采 用 的 关键 技 术 有 CDMA 、上 行 同 步 、智 能 天 线 、联 合 检 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第三代移动通信(3G)是全球通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是由中国无线通信标准化组织(CWTS)制定,并被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国际电信联盟)接纳的三大3G无线通信主流标准之一。

TD-SCDMA是FDMA、TDMA和CDMA 这三种基本传输模式的灵活结合,具有系统容量大、频谱利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它使用1.28Mchip/s的低码片速率,扩频带宽为1.6MHz。

TD-SCDMA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基带部分,如智能天线技术、联合检测技术、时分双工、同步技术、动态信道分配技术、软切换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功率控制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信道估计与补偿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从而大大增加了系统容量,提高了系统抗干扰性能,大大降低了发射功率,节约了制造成本。

本论文主要简述三大主流标准的技术的差异和TD-SCDMA的发展历程。

重点介绍TD-SCDMA的技术特点,因为TD-SCDMA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基带部分,这里详细的介绍其中的几种关键技术:智能天线技术,联合检测技术,功率控制技术,接力切换技术。

关键词 3G TD-SCDMA 智能天线技术联合检测技术软切换技术Title emphatic technology of TD-SCDMAAbstract3G is the focus by the global communication vocation attention to, TD-SCDMA is made by CWTS and is adopted by ITU. It is one of the three main stream standards. TD-SCDMA is actively integrated in three base transmission modes :FDMA TDMA and CDMA, this standard has large system capacity ,use spectrum of bandwidth efficiently, and has the ability to resist interference etc traits. It use low chips speed , this speed is 1.28Mchips/s. spread spectrum bandwidth is 1.6MHZ. the emphatic technology ofTD-SCDMA is converged on base band, For example :intelligent antenna technology, more users detection technology, TDD technology, synchronous technology, 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 technology, soft hand-off technology, radio network technology, power control technology, software radio technology etc tissues of original technology. swaggeringly add to the capacity of system, aggrandize ability to resist interference. Swaggeringly debase launch power, conservativethe cost of manufactured.This treatise emphatically vignette technical difference of the three mainstream standards and the history of TD-SCDMA ‘s developments. Emphatically introduce technical trait of TD-SCDMA. Because the emphatic technology of TD-SCDMA is converged on base band, particularity introduce some of the emphatic technology: intelligent antenna technology, more users sensing technology , power control technology, relay hand-off. technology目录第一章引言 (3)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3)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浅析 (3)1.3 3G主要特征 (4)第二章 3G主要技术标准 (4)2.13G标准技术特点 (4)2.1.1 WCDMA (4)2.1.2 CDMA2000 (5)2.1.3 TD-SCDMA (5)2.2 3G标准对比分析 (6)2.2.1 WCDMA与CDMA2000的比较 (6)2.2.2 TD-SCDMA与WCDMA和CDMA2000比较 (7)第三章 TD-SCDMA中的关键技术 (8)3.1 智能天线技术 (8)3.1.1 智能天线的概念 (8)3.1.2 智能天线的自适应算法 (10)3.1.3 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 (10)3.1.4 智能天线在TD-SCDMA中的应用 (12)3.1.5 使用智能天线的有关问题 (14)3.1.6 小结 (15)3.2 联合检测技术 (15)3.3 接力切换技术 (16)3.3.1 接力切换原理 (17)3.3.2 接力切换与其他切换主要区别 (18)3.3.3 接力切换应用优势 (19)3.3.4 小结 (19)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一……………………………………………………………………………………………………………………第一章引言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一)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即1G,是the first generation的缩写)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采用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有多种制式。

我国主要采用TACS,其传输速率为2.4kbps,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漫游,只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如频谱利用率低、业务种类有限、无高速数据业务、制式太多且互不兼容、保密性差、易被盗听和盗号、设备成本高、体积大、重量大。

所以,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2O 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产物已经完成了任务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即2G,是the second generation的缩写)移动通信系统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目前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技术主要有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两种技术,它能够提供9.6-28.8kbps的传输速率。

全球主要采用GSM和CDMA两种制式,我国采用主要是GSM这一标准,主要提供数字化的语音业务级低速数据化业务,克服了模拟系统的弱点。

和第一代模拟移动蜂窝移动系统相比,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保密性强,频谱利用率高,能提供丰富的业务,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可以进行省内外漫游。

但因为采用的制式不同,移动标准还不统一,用户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漫游,还无法进行全球漫游,虽然第二代比第一代有更大的带宽,但带宽还是很有限,限制了数据的应用,还无法实现高速率的业务,如移动的多媒体业务。

(三)第三代——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随着通信业务的迅猛发展和通信量的激增,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要有大的系统容量,还要能支持话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有效传输。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根本不能满足这样的通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第三代(即3c,是the third generation的缩写)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国际上统称为IMT一2000,是国际电信联盟(1TU)在1985年提出的工作在2000MHz频段的系统。

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相比,第三代的最主要特征是可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

1.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浅析1999年11月5日在赫尔辛基结束的ITU-R TG8/1第18次会议上,顺利地通过了IMT-RSPC输出文件,确定了全球统一的无线接口标准——IMT-2000,标志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基本定型,3G总共包括了5个大的标准。

目前经国际电信联盟(ITU)认可的3G无线传输技术主流标准共有3种,分别是欧洲的IMT-2000 CDMA-DS,即WCDMA,美国的IMT-2000 CDMA-MC,即CDMA2000,以及中国的TD-SCDMA。

3G标准是各地区根据本地区移动通信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

它们各有千秋,究竟谁能在3G时代获取用户的青睐,关键是看哪种标准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1.3 3G主要特征3G系统有别于第一、二代以提供语音和低速数据业务为主的移动通信系统,ITU对3G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1)全球普及和全球无缝漫游的系统。

2G一般为区域或国家标准,而3G将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覆盖和使用的系统,它将使用共同的频段并统一标准;(2)具有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特别是Internet业务。

可满足具有不同通信要求的各类用户的需要;(3)具有可变的高速数据率。

3G同时支持无线接口不同的高低数据比特率。

在快速移动环境下,最高速率达144kbit/s;在室外到室内或步行环境下,最高速率达384kbit/s;在室内环境下,最高速率达2Mbit/s;对应于不同的数据速率要求基站的覆盖半径分别约为12km、300m和10m。

(4)便于过渡、演进。

为保护已有投资,3G网络一定要能在2G网络的基础上灵活演进而成,并应与固定网兼容;(5)高频谱效率、高服务质量、低成本、高保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