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探险旅游开发初步研究
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区岩浆岩大地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

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区岩浆岩大地构造环境及成矿意义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区是我国的一处重要岩浆岩型铜矿床,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境内。
该区铜矿主要分布在火山岩、次生岩和基性岩中。
行业统计显示,该矿区备储量和开采量均居云南省岩浆岩型铜矿之首。
矿区的岩浆岩大地构造环境和成矿意义备受关注。
岩浆岩是形成于地壳深部的一种火成岩,由深源岩浆在地下逐渐凝固形成。
在深部岩浆与地壳岩石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热液的活动,这就为岩浆岩的成矿提供了条件。
而铜矿的形成更是与岩浆热液活动密不可分。
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区位于滇藏钙碱性岩带的西北部,该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和其变异岩非常发育,这些岩石是形成该地区岩浆岩的重要成分,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基础。
在中生代晚期,由于地壳的加厚与广泛拉张而形成了一系列逆冲褶皱构造以及变形剪切构造,进一步促进了岩浆作用和热液活动。
因此,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区的大地构造环境非常重要,成矿环境的形成是必须专注于整个区域的地质演化历程。
滇西北地区被誉为我国岩浆岩型铜矿床的重要成矿区之一,主要开采对象包括黄铜矿、辉铜矿、硫砷铜矿以及铜钴矿等。
当地的铜矿具有很高的铜品位和广泛的品种。
据调查显示,该区岩浆岩成矿期最早可追溯到1.8亿年前,最新成矿期可复至6500万年前。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地质热液活动丰富多彩,铜矿成分的多元化程度也就体现出来。
黄铜矿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生成的,在成矿作用的过程中,由于硫化物与氧化物等成矿柱石的长效作用,黄铜矿与其它矿物共生的现象比较少见。
而辉铜矿则与黄铜矿一样,在类型和属于加温型铜矿。
硫砷铜矿属于另一类铜矿,其主要形成在中低温度下,可以和其他矿物结合生成矿体。
铜钴矿主要形成于热液流体迁移过程中,富铜的热液经由反应,进一步含有更多的钴。
在滇西北地区,与铜矿成因相关的地质因素非常复杂,既包括基本地质条件,也包括长期的地质历史和构造运动等。
从岩浆岩成矿特征分析,该区成矿活动与区域性正断层具有明显关系。
麻栗坡老山风景区开题报告(一)

麻栗坡老山风景区开题报告(一)麻栗坡老山风景区开题报告一、概述•麻栗坡老山风景区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境内,是一处充满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的旅游胜地。
•本文将对麻栗坡老山风景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发展潜力。
二、自然环境•麻栗坡老山风景区位于滇西北高原地带,地势高峻,山峰云雾缭绕,气候宜人。
•具有较高的海拔和陡峭的山峦,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景、瀑布和悬崖峭壁。
三、人文历史•麻栗坡老山地区历史悠久,是苗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
•这里保存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当地的宗教祭祀、婚俗等特色文化活动。
四、旅游资源4.1 自然风光•麻栗坡老山风景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包括奇峰、瀑布、峡谷等景点。
•游客可以进行徒步登山、观赏瀑布等户外活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4.2 文化体验•旅游区内设有苗族、彝族等民族风情村落,游客可以感受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参与当地民族节日庆典、手工艺制作等活动,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4.3 生态保护•麻栗坡老山风景区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采取科学管理措施,限制游客数量,保护动植物资源,确保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五、发展潜力•麻栗坡老山风景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可以开发更多的游览线路,丰富旅游项目,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六、结语•麻栗坡老山风景区作为一处充满自然与人文魅力的旅游胜地,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将其打造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麻栗坡老山风景区开题报告一、概述•麻栗坡老山风景区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境内,是一处充满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的旅游胜地。
•本文将对麻栗坡老山风景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展现其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
二、自然环境2.1 地理位置•麻栗坡老山风景区位于滇西北高原地带,地处云南省的西北部,靠近中缅边境。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和其开发对策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成功承办了"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
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
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1、多样性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
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大理旅游资源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大理,位于云南中部偏西,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
海拔约为2090米,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
地处低纬高原,四季温差不大,干湿季分明,以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常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以秀丽山水和少数民族风情闻名于世,大理州共有12个县市,其中有3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大理的旅游业是起步比较早的,先后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城市”的称号。
2010年4月又被评选为“国际文化休闲旅游魅力城市”。
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大理旅游资源的分布:从大理州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500个旅游资源点在大理州12个县市境内均有分布。
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空间分布密度来看,大理市在全州12个县市中都位居第1位,且优势明显。
根据大理州旅游资源的集聚状况和空间分布规律,可将整个大理州范围划分为5个旅游资源大区。
中部旅游资源区范围为整个大理市,旅游资源分布密集,旅游基础设施完备,主要优势旅游资源有苍山洱海自然风光、大理古城历史文化、喜洲白族村落、下关现代城市设施等,可开展山水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休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属于多功能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也是大理州旅游形象的支撑性区域。
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成熟且知名度高,既是大理州的旅游中心,也是滇西北的重要旅游区和云南省旅游发达地区之一。
东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宾川、祥云2县,交通条件优越,是大理州的东大门。
该区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宗教建筑与宗教文化,其中宾川鸡足山被称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可开展宗教文化旅游、自然风光旅游等,属于大理州佛教历史文化最为深厚和佛教文化遗迹较为集中的佛教文化旅游区,也是大理州需要进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
南部旅游资源区范围包括弥渡、巍山、南涧3县,既是大理南诏国的发祥地,保留有完整的古城风貌,又拥有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同时澜沧江上的小湾电站亦分布于此区。
核心—边缘理论在川南与滇东北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的运用

( ) 一 空间联系的便 利性 本文所指的川南旅游 区包括 四川盆地南部 的 自贡市 、 泸州 市和宜宾市 , 是我 国沿海地 区与长江流域 组成 的“ ” T 字型生产 力布局的底部 。处于川 、 、 、 滇 黔 渝结合处 , 地理位 置独特 。这一 地区有东西 向的长江 黄金水道 ,南北 向的铁 路大动脉 内昆铁 路、 内宜和昆水 高速 公路和一个 二级机场 , 建的乐宜 高速和 在 拟建的成 贵铁路 。 宜宾港则是 国家规划的长江六 大内河枢纽港 之一 。 根据核心一边缘理论 , 这些道路建成以后 , 中心城市宜 其
二 、I 与滇 东北 区域旅 游合 作基 础分 析 J南 I
川 滇区域旅游合作的传统重点是在旅游 开发 较早 、 区等 景 级较高 、 知名度较 大的川西和滇西北地 区 , 而对川南 和滇东北 关注较 少。四川南部是 2 0 0 6年四川省确定的的新五大旅游环 线之一 , 即四川省“ 五大旅游新精 品” 区之一 景 蜀南竹海石 海生态度假旅游 区的重要旅游城市所在地 , 其旅游资源等级和 数量在全省乃至全 国都 比较著名 , 云南 东北部是云南省新兴 的 旅 游区 , 其发展后劲很大 。 加强 区域旅游合作 , 对这一经济次发 达 地 区来 说 尤 其 重 要 。
【 键 词 】 核心一边缘理论; 关 区域旅游合作 ; 构想 【 中图分类号 】 52 【 F9. 3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0426 (000— 190 1 —7821 ) 00—4 0 7
一
、
核 心一 边缘 理论 的 由来
核心一边 缘理 论是 由美 国地 理学 家弗 里德 曼 (..r d J Fi — R e m n 于 16 a ) 9 6年 系统 提出 的, 是解 释区域之 间经济发展关 系 和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理论 。他认为任何一个 国家或地 区 , 都是由核心区和外 围区组成 。 核心区是国家的城市或城市集群 及其周围地 区组成 , 心区工业发达 、 核 技术先进 、 口和资本集 人 中, 经济增长速度快 ; 围区是那 些相对于 核心区域来说 经济 外 较为落后 的区域 。 在发展中 , 核心 区居于统治地位 , 围区依附 外 于核心区而发展 ,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 的条件下发生转化 。 该 理论在近 四十年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得到 了不断 的验证 、 充 实和调整 。 核心一边缘理论 对区域旅游合 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在 区域旅游合作 中,旅游 资源丰富且 品味高 的区域获得快速 发 展。 逐步发展 为旅 游核心 区, 核心 区的资金 、 术 、 技 人才存在 边 际效用递减规律 , 逐渐 向外 围扩散 , 并产生次级核心 。 核心区和 边缘地 区是主次相连 、 紧密不可 分的 , 者通过旅 游产业各要 两 素 的流动合作 , 达到共赢效果 。外 围区为核心 区提供 资源和地 域空 间 , 使核心 区的扩散得 以实 现 ; 核心 区为外 围地 区输入 资 金、 技术 、 客源 、 人才等要素 , 使外 围区发展壮大 。
滇西北探险旅游风险控制研究

随着旅 游 的个 性化发 展 , 以单 一观 光层 次 为主 的旅 游产 品 已经
区、 白马雪 山 、苍 山洱 海 )、一 处 国家地 质公 园 ( 玉龙 黎 明一 老君 山 ) 许 多新近 崛起 的旅游 地 。这 对向往 原始 野性 的大 自然 的探险 和
不 再能 满足人 们对 旅游 和休 闲的心 理要 求 ,从而转 向文化 、休 闲、
的各 类特 色旅 游产 品转 化 ,包括 探险旅 游在 内的 多种专项 旅游 产 品
正在 或 即将 被重 点开 发 。例 如 ,滇西 北 “ 香格 里拉 探险 游” 已被 国 家旅游 局列 为 中国向世 界隆 重推 出 的1 条 国家级 精 品旅 游线 之一 ; 1 “ 茶马 古道 探险 游”也 是 国家重 点 开发 的旅游 产 品之一 。 由于旅游
() 1从客观 角度 出发 ① 自然 条件恶 劣 ,灾害 频繁 由于 滇西北 三江 并 流带地 质构 造十 分复 杂 。区 内多种地 质 灾害
本 的野 外旅 行常识 ,如装备 使 用 、露 营 、消毒 及方 向辨 别等 ;还有 频繁 、普遍 而典 型 ,地 震 、滑 坡 、泥石 流 、崩塌 广泛 发育 。 山地 的 探险旅 游者 必须 熟悉 掌握特 殊 知识技 能 ,如漂 流 、攀岩 、崖降 等 的 生态 地质环 境 、地质 成景异 常脆 弱 。
区 域 经 i 斋
滇西北探 险旅游风险控制研究
一 张晓莲 吕赛男 云南 师范大学商学院
[ 要 ] 文在分析 滇西北探 险旅 游现状及 存在 风 险原 因的基础 上 来探 讨应 对风 险的 对策 。 摘 本
[ 关键 词 ]Βιβλιοθήκη 滇西北 探 险旅 游 风 险控制
一
、
序 言
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解读

滇西旅游区
包括保山地区、德 宏傣族景颇族自治 州。该区以自然景 观为主,同时也有 民族村寨和宗教旅 游地。该区发展战 略以重点开发腾冲 火山地貌和温泉旅 游资源、众多的文 化和宗教旅游地、 姐告的中缅边境旅 游(这里的边境贸易 已较为繁荣)为主。
滇西南旅游区
包括临沧地区、思茅 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 自治州。该区有风景 秀丽的亚热带和热带 原始森林和多种民族 的风情习俗。该区发 展战略以重点发展生 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为 主,这两种旅游方式 通常可以相互结合。 在勐腊可发展边境旅 游,在澜沧江—湄公 河可发展跨国航船旅 游。
制作人:马维静 旅游管理2班
参考资料:
《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年,云南省旅游局,
世界旅游组织 《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云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云南旅游资源分布
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2006年—2010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81万人次增加到
3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6.58亿美元增加到13.24亿美元, 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5%; 接待国内游客从7721万人次增加到13837万人次,国内旅游 收入从447.1亿元增加到916.8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38% 和15.45%;旅游总收入从499.78亿元增加到1006.8亿元,年 均增长 15.04%。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266.8万人次, 比“十五”期间增长109.8%;旅游外汇收入达50.2亿美元, 比“十五”期间增长141.8%; 接待国内旅游者5.3亿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90%;国 内旅游收入达3184.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15.2%;旅 游总收入达3539.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41.1%。
迪庆概况——精选推荐

迪庆概况迪庆慨览“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是云南省惟⼀的藏族⾃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的青藏⾼原南延地段,是世⼈向往的⾹格⾥拉,世界⾃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区。
澜沧江和⾦沙江⾃北向南贯穿全境,形成“雪⼭为城,江河为池”的特殊地貌,是滇西北⾼原上⼀颗璀璨的明珠。
⼀、悠久的历史迪庆有着悠久的历史。
维西傈僳族⾃治县境内的⼽登新⽯器⽂化遗址证明,远在六七千年前,迪庆就有⼈类⽣息繁衍。
德钦县永芝、纳古、⽯底等地出⼟的⽯棺墓及随葬⽂物显⽰,约在⼆千三百多年前,吐蕃先民已在这⾥创造了个性鲜明的⼟著⽂化。
秦王朝时期,吐蕃统治势⼒已延伸到迪庆。
汉朝,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郡县。
东汉时,迪庆为牦⽜羌地。
三国蜀汉时期,属云南郡地。
隋时为南宁州总管府地。
唐调露⼆年(公元680年),吐蕃在今迪庆境内维西塔城⼀带设“神川都督”。
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回回亲军”挥师南下,西路军兀良合台经旦当(今⾹格⾥拉)、罗裒间(今维西)并于境内⾦沙江上“⾰囊渡江”,后平⼤理国。
元⾄元⼗四年(公元1277年),设临西县,属丽江路军民抚司巨津州。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在今维西县设刺和庄长官司,直属云南都司管辖。
明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572年),丽江军民府⼟知府⽊⽒染指藏务,经营康区,并以迪庆为据点,攻下巴塘、理塘、乡城等康南地区。
这⼀时期,⾹格⾥拉称“中甸”,维西称“你那”,德钦称“阿德酋”。
清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准于中甸互市”,“遂设渡通商贸易”。
清雍正四年(公元1276年),清政府将迪庆地区划归云南省,设中甸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设维西厅。
千百年来,居住在迪庆这⽅⼟地上的各族⼈民勤劳勇敢,为争取和平与⾃由,同⼀切残暴势⼒进⾏顽强⽃争。
早在唐咸通⼗五年(公元669年),迪庆藏民就投⼊“洛⾦邦”奴⾪平民⼤起义。
公元1801年,傈僳族⼈民不堪忍受清王朝、⼟司、喇嘛寺的重重压迫剥削,爆发了震惊清王朝的“恒乍绷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