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年声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高考二模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学业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卷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卷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2)___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 劝学》)(3)曾皙在侍坐时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既是孔子之“志”,也常是后世文人所追求的。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任何现实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首要任务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实到人才培养上,除了传授学科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训练和提升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①根据具体问题整合相关学科的材料、数据、理论、方法②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③实现知识从简单叠加到有机结合的转变④最终得到一个整体的解释A.④③②①B.③②①④C.①④②③D.②③①④(2)《红楼梦》对语言、服饰、居室等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相对应,请指出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
”(林黛玉)B.“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王熙凤)C.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
(贾元春)D.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薛宝钗)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广东省深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 语文含答案

试卷类型:A 202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2024.2(答案在最后)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
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
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
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完会死”是合理的。
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
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
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
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
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
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
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警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
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
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
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
2022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本试卷共6页,18小题,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30分)1.默写古诗文。
(共10分。
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2)老骥伏枥,□□□□;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3)□□□□□,□□□□□。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欧阳修《醉翁亭记》)(6)诗人常在诗词中借明月表达对亲友的思念。
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表达对友人的挂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gǔpǔ美观。
(2)静下心来──不要fúzào──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
(3)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bùqī’érzhì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4)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短片中的古诗词与二十四节气画面相得益彰xiāngdé-yìzhāng。
2023届山东省高三语文第二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含答案】

2023届山东省高三语文第二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本试卷8页。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洗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
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
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包含了“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
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
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
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各民族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
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新题型专练人称的变化

语用新题型专练------人称的变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
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轨也没有。
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总爱对着地图,向往去远方游历,而且觉得最浪漫的旅行方式,便是坐火车。
每次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坐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
乡居的少年那么神往于火车,大概因为它雄伟而修长,轩昂的车头一声高啸,一节节的车厢铿铿跟进,那气派真是慑人。
过桥时俯瞰深谷,真若下临无地,一颗心,也忐忐忑忑吊在半空。
黑暗迎面撞来,当头罩下,一点准备也没有,那是过山洞。
惊魂未定,两壁的回声轰动不绝,你已经愈陷愈深,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
光明在山的那一头迎你,()。
这一连串的经验,从惊到喜,中间还带着不安和神秘,历时虽短而印象很深。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先是一片幽昧的微熹,迟疑不决,蓦地天光豁然开朗,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B.先是一片迟疑不决的幽昧的微熹,蓦地天光豁然开朗,黑洞把你吐向白昼C.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先是一片迟疑不决的幽昧的微熹,蓦地天光豁然开朗D.你被黑洞吐向白昼,先是一片幽昧的微熹,迟疑不决,蓦地天光豁然开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目的地则远在千里外等我”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文中人称由“我”变为“你”,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刚从寂静的山庄来到这里,城市千奇百怪的噪音听起来像洪水一般喧嚣。
尽管满眼都是人群,但他感觉自己像置身于一片荒无人烟的旷野里。
一种孤单和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起来。
现实的景象消失了。
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见了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见夕阳染红的东拉河边,饮饱水的黄牛抬起头来,静静地凝视着远方的山峦……“唔……”他像呻吟般地发出一声叹息。
消失的年声阅读及答案

消失的年声阅读及答案肖复兴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
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
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
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
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
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
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
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
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
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
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质量监测卷 附答案 (6)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质量监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0分)1.看拼音,写词语。
(6分)在高高的xuán yá( )上,立着一棵松树,她tiào wàng( )着天边的cǎi hóng( ),wēi xiào( )着。
刚刚过去的fēng bào( )丝毫不能动摇她,她就是一面屹立不倒的qí zhì(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压轴.(zhóu) B.沧海一粟.(sù)C.蹿.上来(cuān) D.排闼.(tà)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A.礼貌模湖日寇壮烈B.汇集豪迈检阅神密C.渔网干燥讲座凝视D.琴键抵御软棉棉威风凛凛4.“飧(sūn)”是会意字,它的意思可能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2分) A.早饭B.晚饭C.午饭D.食物变质5.“髎”是形声字,它可能与下列哪一项的读音相同或相近?( )(2分) A.珍B.骨C.廖D.羽6.下列古诗不属于唐诗的一项是( )。
(2分)A.《回乡偶书》B.《江南春》C.《宿建德江》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7.下列语句表述得体的一项是( )。
(2分)A.凡超速者从重处罚。
B.小草微微笑,请从旁边绕。
C.不行就不行,逞什么能?真是的!D.老李康复出院了,临别时,医护人员握着老李的手说:“谢谢您的配合,欢迎您再来。
”8. [易错]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A.旅游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认识。
B.“稻、麦、黍、菽、稷”统称“五谷”。
C.没有烧开的开水,喝了容易生病。
D.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要随时改掉自己身上的坏毛病。
9. 下列诗句与诗题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过故人庄》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本命年的回想阅读答案

本命年的回想阅读答案导语:《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文章以主要的篇幅写了家乡火热的春节景象,描绘了一组色彩缤纷的乡村年景图。
它用词生动、准确、语言朴实、充满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本命年的回想阅读答案本命年的回想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簸箕()()烙饼()hé()家疙瘩()()晾脆() 大吃大嚼()栗子() 秫秸()()糖黏() 鬼suì()打更() 亲支近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2)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从空中俯瞰这座岛屿,秀美如画,宛如仙境,令人赏心悦目。
B.班会课上,大家七嘴八舌,对自己心中的中国梦发表着各自的看法。
C.他认为做生意的人可以自卖自夸,为自己打广告,以吸引顾客的注意。
D.小亮本来是沉默寡言的,转入我们班后居然返老还童了,整天都充满活力。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B.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
C.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
D.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
5.下列句子均存在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1)在传统节日的活动中,让人们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2)我国的传统节日都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今增设了假期,传统节日的内容可以更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6.请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 )(2)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
()(3)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7.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举行以“走进春节”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如果你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你能够完成下面的任务吗?(1)有不少古诗词写到了春节,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
(18分)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
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
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
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
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
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
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
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
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
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
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
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
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
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
不是吗?
(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18.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3分)
答:
19.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4分)
答:
20.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21.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
答:
22.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4分)
答:
答案:
18.(3分)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做铺垫。
19.(4分)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
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20.(4分)声音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1.(3分)过年,既要有年味,又要有年声;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22.(4分)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