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道论述题题目

合集下载

敦煌学论述题

敦煌学论述题

敦煌学论述题
敦煌学是指以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和安西县榆林窟为中心的历史、艺术和考古等诸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下面列举了十道关于敦煌学的论述题目,供您参考:
1. 论述敦煌学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及其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2. 分析莫高窟壁画的艺术风格演变及其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3. 讨论敦煌遗书的发现对中国古代文献学的贡献和意义。

4. 阐述敦煌学研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文化价值。

5. 探讨敦煌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挑战。

6. 分析敦煌石窟群中各个洞窟的宗教属性及其在佛教传播史上的角色。

7. 论述敦煌学在推动汉字书法艺术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8. 讨论敦煌壁画中的乐器与音乐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9. 探讨莫高窟壁画中的服饰文化及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10. 分析敦煌学研究对现代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

内科论述题(全部)

内科论述题(全部)

内科学论述题总结(全部)心内部分12道呼吸部分19道第三章第三节论述题35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第七章论述题5102.女患,25岁,呼气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10年,多于春季发作。

6小时前闻花粉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大汗,经治疗不缓解,呼吸困难持续发作而来诊。

查体:呼吸频率33次/分,血压120/80mmHg。

神志清晰,口唇发绀,双肺满布哮鸣音,心律整,心率130次/分。

血气分析:PH 7.26, PCO2 75mm Hg,PO2 50 mmHg, HCO3-26 mmol/l。

(1)请写出诊断(如有分期请注明分期及分度) (4分)(2)根据此病例血气分析,请写出酸碱失衡类型 (2分)(3)请按类第七章论述题510男,20岁,近一周咳嗽、咳痰,2天来呼吸困难带哮鸣,大汗,面色苍白,肢凉,脉搏126次/分,血压90/60mmHg,双肺哮鸣音,心脏无杂音,口唇发绀,血气分析:PH7.24, PCO277mmHg,PO2 48 mmHg, HCO3- 34 mmol/l。

最可能的诊断是(1)请写出诊断(如有分期请注明分期及分度) (4分)(2)根据此病例血气分析,请写出酸碱失衡类型 (2分)(3)请写出治疗原则(4分)第七章论述题310心源性哮喘特点第七章论述题310女性,32岁。

门诊就诊,2个月来干咳、胸闷憋气,心悸,呼吸困难,夜间发作明显,影响睡眠,既往有过敏性鼻炎,有类似发作病史。

听诊双肺散在哮鸣音,心率110次/分。

(1)治疗的方法是:(2)上述病例门诊治疗后病情好转,但2周后喘息发作,气促明显,心悸加重,急诊就医。

体检:烦躁不安,端坐位,心率120次/分,双肺满布哮鸣音,首先考虑的诊断(3)上述病人因病情较重收人病房,经用大剂量氢化可的松、氨茶碱等药物滴注,症状未能缓解,痰粘稠难以咳出,进食极少。

查体:汗多,心率120次/分,呼吸音低,双肺哮鸣音明显减第七章论述题5102.女患,25岁,呼气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10年,多于春季发作。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过程和理论的学科,其中有许多论述题涉及到教育的不同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学论述题:
1.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论述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什么?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它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
2.学习理论: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等。

探讨这些理论对于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影响。

3.教育制度和改革:论述当前教育制度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

思考教育体系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发展。

4.教育心理学:探讨学生的发展、动机、认知过程等方面的心理学原理如何影响教学和学习。

5.教育技术:论述教育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角色和影响。

讨论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和数字化教学的挑战和机遇。

6.多元文化教育:探讨教育如何更好地应对不同文化、种族和背景的学生。

讨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和实践。

7.教育伦理:论述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的伦理标准,包括教育公平、学术诚信、师德等方面的问题。

8.教育评估:探讨教育评估的目的、方法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讨论如何更有效地评估学生和教学质量。

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题1、试论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涵义:中国虽仍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但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的经济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但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这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基本特征(要点):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日益衰败的中国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自然经济的基础虽遭破坏,但依然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已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的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2、概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基本内容及国民党一大宣言对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并说明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区别。

(1)三民主义基本内容:“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中心思想是反对清朝的贵族统治,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建立汉人当权的统一的民族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其中心思想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

论述题

论述题

论述题:1.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答:1,联想使得美感化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彩2.联想使得美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动不已的审美现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潮儿”的对比联想。

2.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答: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向的产生3,意向的孕育起源于主题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物在这种相遇中以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题则激发其创作的冲动4,意向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3. 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答: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一向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

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

因此,他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4.“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清除。

5. 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答:1.美感包括客观的美德刺激和主观对与美的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得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象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

中考历史论述题参考

中考历史论述题参考

中考历史论述题参考
中考历史论述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出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参考题目:
1.论述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影响。

2.论述二战对中国的影响。

3.论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4.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

5.论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6.论述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7.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及其原因和影响。

8.论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启蒙及其意义。

9.论述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0.论述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这些题目只是提供了一些思路,具体的题目还需要根据中考的要求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来制定。

在回答论述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论述的主题和观点,二是要提供充分的史实和证据来支持论述的观点,三是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地进行论述,四是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9道论述题题目

9道论述题题目

一、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二、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谈谈你对我国进行了30年的改革事业的看法。

三、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四、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该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五、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六、运用马克思注意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结合现实,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抵制”三俗”文化的重要性。

七、运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论述我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八、运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原理,说明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

九、怎样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

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

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共性——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中公 论述题

中公 论述题

中公论述题
1. 请论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2. 请论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3. 请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未来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4. 请论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5. 请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请论述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与创业。

7. 请论述老龄化问题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8. 请论述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和社会问题。

9. 请论述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改革方向。

10. 请论述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二、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谈谈你对我国进行了30年的改革事业的看法。

三、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四、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该如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
伟目标。

五、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的历史进程。

六、运用马克思注意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结合现实,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抵制”
三俗”文化的重要性。

七、运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论述我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
性。

八、运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原理,说明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的重要性。

九、怎样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
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这个道理,贯穿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他原理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给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矛盾的一般法则。

人类的认识总是先从认识个性开始,经过抽象,把握该类事物的共性;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再去研究新的个性。

人类认识的一般秩序是:“个性——共性——个性”或“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2.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谈谈你对我国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事业的看法。

A: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他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下,实施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民由贫穷走向富贵奔小康。

生产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我国经济逐步快速的发展。

但是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地方性的贫富差距,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

从而我们应该明白,纵使我国30年的改革与经济发展是主流。

我们也不能忽略次要的问题与作用。

B:一、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这是主流。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在前进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那是支流。

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理解这些困难和问题,发展大好形势。

3.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一、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极其积极因素是肯定的,首先必须承认我国几千年来创造的大量传统文化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及继承的态度,批判和提出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三、对网络文化要采取分析、选择对我们有利的内容,譬如不能沉迷与网络游戏。

网络上腐朽的东西不予继承,要批判和抵制。

4.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二、建设是个伟大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制定长远的目标和计划。

要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5.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核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将终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6.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结合现实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抵制“三俗”文化的重要性。

一、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到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的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从而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三俗文化”是指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和媚俗文化。

要以雅反俗,以雅代俗。

目前最关键的是树立雅的标准。

国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现阶段核心价值体系,重建道德体系,坚决制止“三俗风”流行。

同时,要制止媒体的三俗化,规范媒体行为。

主流媒体必须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善于批判那些腐朽堕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7.运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论述我国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为: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名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