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识教育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合集下载

论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论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论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二者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但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方面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本文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剖析二者的内在联系,深度把握二者相互补葺的促进关系,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为深化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标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预计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超过50%。

面对着数量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通识教育是一种国外传入我国的教育理念,已经被高校普遍所接受,并在积极推行。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共存并行的,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

但从二者的教育目的来说,都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能够全面发展的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做“人”的教育,并且二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

因此,分析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分析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二者发挥联动优势,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改革创新,进而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育人目的。

一、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一)通识教育的含义、特征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指对受教育群体普遍进行的内容相同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出具有主体性和完整性的人而实施的一种全面的普及教育。

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学识智慧、人格品质、感情心理、社会经验等方面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通俗地讲,通识教育就是指那些没有那么直接的为未来职业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内容。

这种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其教育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掌握最基本的、通用的知识和道德规范,为其提供全面的基础知识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教育内容包含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人际交往等,并充分利用学科间的互融互通,形成了兼具广度与平衡性的内容体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doc

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doc

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作者:甘慕仪徐刚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0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虽分属于不同的教育体系,但两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方面均有许多共同之处。

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对通识教育的政治引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念、二者的关系、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情况、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关系[作者简介]甘慕仪(1978- ),女,广东佛山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徐刚(1962- ),男,湖北安陆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学院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

(广东顺德528333)[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162-02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而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来从国外、境外大学引进的一种教育思想。

不少院校正在积极推行通识教育,因而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并行的局面。

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做人”的教育,其教育基本目标都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因此,非常有必要就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加强对通识教育的政治引导。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基本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

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全新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全新探索

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全新探索摘要:高校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关乎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

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能使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素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实践的价值。

因此,新时代下,高校应以思政教育为导向,构建思政育人体系,促进思政教育的创新,推动思政进入新的教育格局,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使大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彰显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的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探索引言强化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的探索,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发展需要不断攻破难关,强化顶层设计能提升素质教育的完整性与育人性,又能基于高校特色构建中国化教育模式。

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更能借此契机加强专业课程改革,以此打破限制中国化教育发展的阻碍能,实现思政教育的新生,助力中国化教育迈向新的历史舞台。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实践必要性(一)立德树人实践需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实践的根本与本质,强调高校教育实践的“立德”与“树人”的思想与概念。

思政教育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关注师生政治信仰、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的教育学科,能够使他们从中获取思政信息及教育内涵,以此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而课程思政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凸显思政教育实践的价值,这为思政育人体系的建构提供支撑。

新时代下,思政育人体系的建构,也促进了立德树人在高校教育中良好的实践与落实,更能够发挥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的,强调教育育人的思想,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彰显高校思政育人实践的价值。

(二)拓展思想政治课程育人效果教育效果与教育质量提升是高校永恒的追求,课程思政建设能拓展传统思政课程辐射面更能提升育人效果,确保均衡理论和实践教育比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首先,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会借助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

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石书臣近年来,随着国内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的一个热议话题,甚至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不仅影响了我们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也模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

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明确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一、通识教育的由来及其在我国的实践探索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进行理智方面的训练,排斥任何职业的或功利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

”把自由教育思想改造成通识教育是在美国。

工业革命后,科技的发展使得专业教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相互疏离,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因此就有学者提出通识教育。

最早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

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

她认为,“简言之: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现在,重视通识教育已成为现代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理念。

但在我国,通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识教育的提法也不普遍,通常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命名。

将“通识教育”狭义地理解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的特殊情况。

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启示

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启示
呈 现 出 稳 定 发 展 的 态 势 。 我 国 港 澳 台 地 区 的 通 识
同趋 向 。例如 哈佛 大学 , 本 科 生 必 须修 读 的全部 其
课 程 中有 四分 之 一 是 核 心课 程 ( o eC riuu C r ur lm, c
即原来 通识 教 育 课 程 的 改 良版 ) 其 理 念 在 于 学 生 ,
特 定 的信 息 量 , 了 解 某 些 领 域 的 知 识 现 状 , 的 或 它
教 育在 2 O世 纪 五 六 十 年 代 起 步 , 今 已有 较 成 熟 至
的经验 , 这些 成 熟 的 经 验 , 于我 们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对 理论教 育 的改革具 有很 好 的借 鉴意 义 。
V oL8, o. N 1
M ar , 00 . 2 8
文 章 编 号 : 6 1 7 3 2 0 ) 1 0 6 —0 1 7 —3 5 ( 0 8 0 — 0 1 4
由 : 通 识 教 育 对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教 育 的 ; 日 、
江 海 , 志伟 程
( 南京 工程 学院人 文与 社会 科 学 系 , 苏 南京 , 1 1 7 江 2 16 )
空 间 。此 次 改革 , 从 国外 和 我 国 港 澳 台 地 区 “ 可 大 学通 识教 育 ” Ge ea E u ain 得到 启发 。 目前 , ( n r l d ct ) o 他们 大学通 识 教育 发 展势 头 良好 , 们 的一 些 做 法 他
值 得我们 借鉴 。
其独立 思 考 的能力 。应 该 讲 , 些 能 力是 当代 大学 这
体 系 , 承多 于创 新 , 去 的 一些 痼 疾 并 没 有 得 到 继 过
长 。各地 对通 识教 育 的 目的表 述 各 异 , 是 大 体 上 但

浅谈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中的主要功能
通识教 育的 目的在于 维护大 学的 人 文精神 ,使学 生树 立理 想信 念 、陶 冶道德情 操 、培 养哲学 思维 、强化历
史意识、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学生慎 思明辨的能力,提升学生想象力、表
现 力、沟通 和交流 能 力。加强通 识教 育对促使学 生思 想政治 品德形成 和提
通识教育的出现和深入开展,恰 好为实现隐}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创造 生
了 良好 的条件 。一 般来 说 ,学校 思想 政 治教育 的方式主 要有 显性和隐性 两 种 ,隐性 的思想政 治教育方 式主要 是 指 无意识 的教 育,这与有意 识的 向大
学生灌输思想道德说教内容相比具有
很 大的优 势 ,隐性 的思想政 治教 育方
育中的开拓功能 通识教育强调培养全
面发展 的人 ,这就 在一 定程度 上开 阔
( ) 二 通识教育在离校思想政治教
之中进行价值观的自我调整,激发学
生 的学 习热情及升华学生的人 生理 想。 (四 )通识 教 育在 高校 思想政 治 教 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般来 讲 ,人
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我国社
个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直接关 系到 他的人 生观 、世 界观、 价 值观 。在 高等学 校 ,通 识教育 的开展 能够 让在校大学生 广泛吸取文 、 、 、 史 哲 艺等多学 科 的知识 ,可 以 引导学 生辨
的思想品德 的基本 心理结 构是 由品 德 认识 、品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 、品德 意志 与品德 行 为这 四种要 素构成 的。个体要 对道 德
会 正处 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 当中 , 也正是处 于 由传统社会 向现代社 会转

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

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
和 能 力 结 构 , 成 完 整 的 、 互 联 系 的知 识 观 , 形 相 使
互补充 , 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体系。思想政治 教育的系统性包括全面性、 协调性 、 连续性和发展 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地协调 、 发展和完善 , 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 ,才能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
育 目标 的实现 。
点:
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追求 自由的诉求 ,教育 理念存在相通之处 。一是都注重对人 的存在意义
的探 索 。促 进人 的全 面发 展是 通识 教 育 与 思想 政 治教 育 的本 质要 求 ,教 育 的 目的就是 要 把人 教 育
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 。通识 教 育对思 想政治 教育 有着 重要 的意义 。

第一 , 导向性。通识教育是一个具有引导功能 的教育 , 它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导 向; 引导高等教育
朝 着科 学 的方 向发 展 ; 引导 学生 如何 做 人 , 成 正 形

通识教育 与思想政 治教 育 的内涵及
[ 收稿 日期 ]0 1 1 — 2 2 1— 1 0
[ 作者简介 ] 司丽华(98 )女 , 江牡丹江人 , 17一 , 黑龙 硕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思想政 治教育研究。

1 8・ 3
第 四, 综合性 。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科学 、 社会科学 、 然科学等多学科领域。通识教育就是 自 要打破人文 、社会 、 自 然科学之间壁垒分明的界 限, 促进人文与社会 、 自然学科 之间的交叉 融合 、 沟通和对话 ,给予学生较为合理全面 的不 同大学 由于
办学 风 格 、 色 、 特 文化 背景 存 在 差 异性 , 建 立 起 都
符合 自身特色 的通识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通识教 育也呈现多元 化的趋势 , 融通 中外 、 汇通古今 , 注 重历史与现代 、 科技与文明的对话 。 第三 , 普遍性 、 基础性 。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 大学生的教育,也是每个大学生都应 当接受 的教 育, 是培养我们所有的人 , 无论是作为父母 、 配偶 、 观光 旅 游者 、 领导 人 、 民 、 务 员 、 选 公 文化 科 学工 作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嚣釜Ⅵ渊一㈣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边疆(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辽宁沈阳l10015)[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子系统。

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针对目前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生为本,把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内容,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最后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720200—01一、大掌生恿慧政治教膏的■一佳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培养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有判断力与道德人格.有不断学习、终身受教育与自我完善能力的个体,从而使大学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t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本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入,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

“以人为本”是彰显民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根本。

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中强调“以人为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思考一切问题都要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发展靠人才支撑,政绩靠人才创造,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们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战略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量,把学生的全面素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通识教育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作者:翟立曲云峰
来源:《教育界》2012年第31期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重大使命。

本文以对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为基础,全面总结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并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契合点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19世纪,是基于对现代大学的学科划分过于琐细、知识被严重割裂等问题,以及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策略。

李曼丽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


通识教育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通识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

但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流思想传播领域,因此笔者尝试从通识教育的视角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对大学生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两者的契合点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方面,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方面,两者都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规律方面,两者都遵循“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规律;教育内容方面,两者的契合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的交映、人文与政治的渗透以及人
文教育的互补;教育功能方面,两者互补渗透,即通识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认知功能,克服意识形态所带来的狭隘性和片面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防止通识教育迷失价值取向。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主体特征、社会要求等方面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一)育人体系亟待完善
言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们习惯地将其定格于高校内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严重缺失。

即便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日趋浮躁的社会氛围和功利化、工具化和实用化的育人倾向的影响,一方面课堂教学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出现被弱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的认同表现出“口头上认同、心目中忽视”的状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链条众多方面的缺失,严重削弱了工作实效性。

(二)工作队伍亟待加强
中央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工作队伍的主体。

然而,实际工作中将主渠道理解成唯一渠道,将主体理解成全体的认识普遍存在。

专业课教师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忽视乃至蔑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对本职工作专业化和学科化的认识偏差,以及授课内容的空洞和授课形式的古板、年轻辅导员的人生阅历和理论知识的相对浅薄,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与“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教育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本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内容相对泛政治化、没有紧贴学生需求、滞后现实社会发展;形式和方法上重灌输说教、轻体验示范;重理论、轻实践;重集体、轻个体。

在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

(四)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面临多种有利条件,但需要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也更加纷繁复杂。

其中两个方面尤为
突出:第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基本认知,更应在促进“知行合一”方面下工夫;第二是在国际交流迅速推进、出国留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国际化的教育内容、办法和途径,使学生既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又具有国际视野。

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创新能力不足,尚不能完全做到有的放矢。

三、通识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解答
(一)以开阔视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通识教育不但通过撕破学科的壁垒,贯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突破学校教育的领域和内容限制,贯通学校和家庭、社区、社会等各个教育和学习领域,极大地开阔了教育视野。

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地弥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缺失,促使家庭、社会、中小学回归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通识教育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主张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这可以极大地弥补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不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二)以贯通的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不断提高
通识教育以平等对话等形式,贯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并通过在现实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中的参与、体验、感受和实践,经由“通”到“识”的整合和升华,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人生价值和做人做事的道理。

通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需要大量贴切的事例和辅助材料来充实课堂,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当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在收集资料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也可以得到提升。

同时,教师也必须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通过在课堂和生活的结合对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

所以,通识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平台。

(三)以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改进
通识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鲜明地表现出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直接的宣扬和单向的灌输具有不同程度的反叛心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图和方式方法越直接,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越趋于抵触,反之越隐蔽,则越能为大学生所接受,进而转化为内心要求[4]。

以通识教育的隐性课程为例,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政策及教学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学校教学及学习经验,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以
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既包括课堂教学中潜藏在教材、教学方式中的文化价值等,也包括校外的教育活动和因素,如社区活动及社会文化氛围等。

虽然隐性课程通过大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发生作用,教育者却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设计和利用,以隐性课程实现显性目标。

如在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候,添加对学生为人处世的引导,使教育内容可感可知可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改进。

(四)以与时俱进性特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通识教育的与时俱进性源于通识教育不断调整的教育目标和通识教育紧贴生活、紧扣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因而通识教育可以灵敏地感触到时代前进的脚步,以及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在通识教育的大框架之下,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大学都可以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

而结合这种量身定做的通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加灵敏地感知到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需求,以及需求的变化。

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切实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04-10-15.
[3]顾海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06(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