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波产生电路

合集下载

lm358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

lm358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

《LM358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设计与应用》一、引言在电子领域中,波形发生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电路,它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波形信号,包括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等。

LM358作为一款宽幅增益带宽产品电压反馈运算放大器,被广泛应用于波形发生器电路中。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LM358设计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产生电路,并简要介绍其应用。

二、LM358正弦波产生电路设计1. 基本原理LM358正弦波产生电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振荡电路产生稳定的正弦波信号。

通过LM358的高增益和频率特性,结合RC滤波电路,可以实现较为稳定的正弦波输出。

2. 电路设计(1)LM358引脚连接。

将LM358的引脚2和3分别与电容C1和C2相连,形成反馈电路,引脚1接地,引脚4和8分别接正负电源,引脚5接地,引脚7连接输出端。

(2)RC滤波电路。

在LM358的输出端接入RC滤波电路,通过调节电阻和电容的数值,可以实现所需的正弦波频率和幅值。

3. 电路测试连接电源并接入示波器进行测试,调节RC滤波电路的参数,可以观察到稳定的正弦波信号输出。

三、LM358方波产生电路设计1. 基本原理LM358方波产生电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LM358的高增益和高速响应特性,结合反相输入和正向输入,实现对方波信号的产生。

2. 电路设计(1)LM358引脚连接。

将LM358的引脚2和3分别与电阻R1和R2相连,引脚1接地,引脚4和8分别接正负电源,引脚5接地,引脚7连接输出端。

(2)反相输入和正向输入。

通过R1和R2的分压作用,实现LM358反相输入和正向输入,从而产生方波输出。

3. 电路测试连接电源并接入示波器进行测试,调节R1和R2的数值,可以观察到稳定的方波信号输出。

四、LM358三角波产生电路设计1. 基本原理LM358三角波产生电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LM358的反相输入和正向输入结合,实现对三角波信号的产生。

2. 电路设计(1)LM358引脚连接。

将LM358的引脚2和3分别与电容C1和C2相连,引脚1接地,引脚4和8分别接正负电源,引脚5接地,引脚7连接输出端。

5-3正弦波发生电路

5-3正弦波发生电路

ü 右图所示 LC 并联网络。
ü 等效阻抗:Z = 1 //(R + jw L) jw C
=
L/C
R + j(w L - 1 )
wC
ü 谐振频率:w = w 0 =
1 LC
(此时回路呈纯阻特性,且阻抗最大)
谐振阻抗:Z
=
Z 0max
=
L RC
Ø LC 并联谐振回路(选频特性)
ü 右图所示 LC 并联网络。
ü 技巧: 支路两端口间极性相反; 支路内部各器件极性顺支路端口极性。
Ø LC 正弦波振荡器(实用特点)
ü 电感三点式电路容易起振,但波形不好; 电容三点式电路由于反馈信号取自电容两端(不含高次谐波),所以波
形好,缺点是不容易起振。
ü LC 正弦波振荡器的幅度条件一般较易满足; 若不满足,可采用一些辅助措施(参讲义 P172)。
Ø 正弦波发生电路 v 产生正弦振荡的条件(15.1) v RC 正弦波振荡器(15.2) v LC 正弦波振荡器(15.3) v 石英晶体振荡器(15.4)
v 产生正弦振荡的条件
ü 正弦振荡器: 无需任何输入,即能产生稳定(幅度、频率)的正弦波输出。
ü 负反馈放大电路在通频带内是负反馈; 在通带外,因附加相移可能会形成正反馈,从而产生自激振荡; 这是必须加以克服的。
则:F&(+)
=
3+
j(
1 w
- w0 )
w0 w
ü 幅频表达式:| F&(+) |=
1 32 + ( w - w 0 )2
w0 w
w -w0 相频表达式:jF&(+) = -tg -1( w 0 3 w )

正弦波产生的原理

正弦波产生的原理

正弦波产生的原理正弦波产生的原理正弦波,在电子学中被广泛应用于信号传输、功率放大、调制解调、振荡等方面。

正弦波是最简单的周期波形之一,它能够被使用者方便地辨认和使用。

本文将从物理学和电子学角度探讨正弦波的产生原理,并介绍正弦波产生器的工作原理。

一、物理学角度正弦波可以由简谐振动产生。

简谐振动是一种物理学现象,指具有恒定周期的振动运动。

其核心思想是保持振动平稳,并返回其原始状态。

在简谐振动的情况下,系统中的受力完全受外界的引导,并且满足牛顿第二定律,即F = -kx。

其中F是受力,x是位移,k是一个常数,称为力常数。

当我们将质点拉到其平衡位置时,它会释放弹性能量。

这种能量会使质点开始振动,并且振幅的大小与初始位移的大小有关。

当振动发生时,质点尝试回到平衡位置,但惯性会使其超过一定位移,然后反向运动。

因此,振动周期可以定义为一个完整振动运动所需的时间。

如果我们假设时间和位移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那么我们将获得振动速度和加速度。

具体而言,加速度随时间和位移的改变而变化,而速度则随时间和位移的导数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解释我们看到的波动周期性,即正弦波。

二、电子学角度在电子学中,正弦波可以通过使用RC、RL和LC电路产生。

RC、RL 和LC电路是包含电阻、电容和电感的电路。

对于这三种电路,通过施加恒定电压或电流,并考虑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特性,我们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波形信号。

例如, RC电路可以产生锯齿波。

RL电路可以产生方波。

LC电路可以产生正弦波。

LC电路由电容器和电感器组成。

它们是一对共振电路,电容器存储电荷,而电感则储存能量。

在LC电路中,电容器和电感器的值可以调节以控制波形。

当电容器的极性相反时,电容器和电感会产生共振,并产生正弦波。

正弦波的产生也可以通过使用晶体管、二极管和其他电子元件组成的电路。

例如,晶体管和二极管可以结合形成多种产生正弦波的电路,例如Colpitts振荡器和Hartley振荡器。

波形产生电路实验报告

波形产生电路实验报告

波形产生电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波形产生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了解不同电路参数对波形产生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1.示波器2.函数信号发生器3.电阻、电容等元器件4.万用表三、实验原理1.基本原理:波形产生电路是指能够产生各种规定形状的周期性信号的电路。

其中,常见的信号有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等。

2.具体实现:通过改变元器件参数或改变连接方式,可以得到不同形状和频率的周期性信号。

例如,正弦波可以通过RC滤波电路产生;方波可以通过比较器电路和反相放大器电路产生;三角波可以通过积分放大器电路和反相放大器电路产生。

四、实验步骤及结果分析1.正弦波产生电路:(1)将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连接至RC滤波电路输入端;(2)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为1000Hz;(3)调节RC滤波电路中的R值和C值,观察示波器上输出的正弦波形状,并记录下所使用的元器件参数;(4)重复以上步骤,改变RC电路中的R和C值,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调节RC电路中的R和C值,可以得到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正弦波。

2.方波产生电路:(1)将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连接至比较器电路输入端;(2)设置比较器电路阈值电压为0V;(3)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为1000Hz;(4)观察示波器上输出的方波形状,并记录下所使用的元器件参数;(5)重复以上步骤,改变比较器电路阈值电压和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调节比较器电路阈值电压和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可以得到不同占空比和频率的方波。

3.三角波产生电路:(1)将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连接至积分放大器电路输入端;(2)将积分放大器电路输出连接至反相放大器输入端;(3)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为1000Hz;(4)观察示波器上输出的三角波形状,并记录下所使用的元器件参数;(5)重复以上步骤,改变积分放大器电路中的R和C值,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情况。

波形发生电路原理

波形发生电路原理

波形发生电路原理波形发生电路是一种电子电路,用于产生特定形状和频率的电压或电流波形。

它通常由活动元件(例如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被动元件(例如电阻、电容)组成。

波形发生电路的原理基于信号的周期性。

一般来说,波形发生电路需要一个参考信号(例如时钟信号、振荡器信号),根据参考信号的周期和幅值来产生期望的波形。

具体的原理取决于所采用的电路拓扑和元件类型。

常见的波形发生电路包括正弦波发生器、方波发生器、矩形波发生器和三角波发生器等。

下面以正弦波发生器为例,介绍其工作原理:1. 整体思路:正弦波发生器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反馈机制,将一个信号通过放大和滤波处理后再输入到自身,形成一个稳定的正弦波输出。

2. 振荡器电路:正弦波发生器的关键是振荡器电路,它负责产生频率恒定的振荡信号。

常见的振荡器电路包括LC振荡器、晶体振荡器、RC振荡器等。

以LC振荡器为例,它由电感(L)和电容(C)构成,并配合放大元件组成正反馈网络。

3. 放大器电路:振荡器电路生成的振荡信号较弱,需要经过放大器电路放大后才能得到理想的输出。

这里可以采用放大器电路,如共射放大电路或运算放大器等。

4. 滤波器电路:放大器电路放大信号后,仍然会存在一些杂散信号或高频成分。

因此,需要使用滤波器电路,如低通滤波器或带通滤波器,将不需要的信号滤除,只保留所需的正弦波信号。

通过以上的电路组合,正弦波发生器可以实现将一个参考信号转换成期望频率和幅度的正弦波输出。

实际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元件和电路拓扑,以实现所需的波形。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波形发生器可能有不同的电路原理和参数设置,本文所述仅作为示例,具体应用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正弦波发生电路

正弦波发生电路
03
在电子乐器中,RC正弦波发生电路可以用于合成器、效果器和采样器 等设备,产生音符和音效。
04
在科学实验中,RC正弦波发生电路可以用于模拟地震、潮汐等自然现 象,进行相关研究。
LC正弦波发生电路的应用实例
01 02 03 04
LC正弦波发生电路常用于产生高频信号,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信号。
在通信领域,LC正弦波发生电路可以作为载波信号,用于调制解调器 和无线传输系统。
晶体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总结词
晶体振荡器是一种利用晶体元件的压电 效应产生振荡的电路。
VS
详细描述
晶体振荡器由一个晶体元件和两个电容组 成,通过调节电容的大小,可以改变振荡 频率。当晶体元件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 生形变,进而产生交变电场,形成正弦波 。晶体振荡器的优点是输出信号的频率稳 定度高、精度高,但价格较高。
正弦波发生电路
目录 CONTENT
• 正弦波发生电路概述 • 正弦波发生电路的工作原理 • 正弦波发生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正弦波发生电路的性能指标与测
试方法 • 正弦波发生电路的应用实例
01
正弦波发生电路概述
正弦波的定义与特性
正弦波是一种周期性变化的波形,其幅度和频率均随时间变 化。在数学上,正弦波可以用三角函数表示,其波形呈正弦 曲线形状。
选择合适的晶体振荡器型号,根据晶 体振荡器的频率计算输出频率,选择 合适的运放配置以获得理想的输出波 形。
实现方法
根据设计步骤搭建电路,将晶体振荡 器接入电路中,通过运放进行信号放 大和缓冲,输出理想的正弦波信号。
数字信号发生器正弦波发生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设计步骤
选择合适的数字信号发生器芯片,根据芯片的规格和功能编写程序以生成正弦波信号, 选择合适的DAC配置以获得理想的输出波形。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九讲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九讲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

即振荡频率为
电子技术基础精 品课程——模拟
(+)
× (+)
(+) (-)
反馈
(+) (+)
(+)
(+) ×
反馈
满足相位平衡条件 电子技术基础精 品课程——模拟
满足相位平衡条件
9.3.3 LC三点式振荡电路
1. 三点式LC并联电路
仍然由LC并联谐振电路构成选频网络 中间端的瞬时电位一定在首、尾端
电位之间。 三点的相位关系 A. 若中间点交流接地,则首端与尾端
电子技术基础精 品课程——模拟
例如文氏桥典型电路
+×+
+
T2
电子技术基础精 品课程——模拟
例9-1:根据相位平衡条件,利用瞬时极性法判断以下电路能否 振荡
Rb1
RC1
+
T1
+
× Re1
RC2 +Vcc
-
T2
C
R-
Ce Re2
RC
不满足相位平衡条件,不能振荡 电子技术基础精 品课程——模拟
作业
• P312 • • •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九 讲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
2020年7月18日星期六
9.1 正弦波振荡器的振荡条件
• 正弦波振荡电路
– 没有输入信号,依靠自激振荡产生正弦波输 出信号的电路
• 组成:
1. 放大电路 2. 正反馈网络 3. 选频网络 4. 稳幅环节
正反馈框图如图示 。(注意与负反馈方
框图的差别)
1 振荡条件
则,输出频率为
的正弦波。
RC正弦波电振子荡技术电基路础一精般用于产生频率低于 1 MHz 的正弦波

正弦波的工作原理

正弦波的工作原理

正弦波的工作原理
正弦波的工作原理是由一个振荡器产生的周期性变化信号。

振荡器通常由一个反馈电路组成,该电路将一部分信号输出并输入到振荡器的输入端,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

当振荡器启动时,初始输入信号经过放大并经过反馈电路返回到输入端。

由于正反馈的存在,输出信号越来越增强,振幅逐渐增加。

当振幅达到阈值时,反馈电路开始衰减,导致输出信号减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出信号继续增加和减小,形成周期性的波形。

如果振荡器的频率稳定且恒定,输出信号将呈现出特定的频率和振幅。

这种周期性的波形就是正弦波。

正弦波具有许多应用,其中包括电力系统中的交流电信号、音频信号和无线通信中的调制信号。

正弦波的特点是周期性变化且具有相同的波形,这使得它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路原理:
TR1 结型场效应管在这里充当压控可变电阻,它与R3、R4一起构成文氏振荡器的负反馈回路,TR1的电阻越大,负反馈越强。

D2、D3、R8、R9、R10与 IC(2/2)对输出振荡电压进行全波整流,在IC的1脚产生负的整流输出电压,经过D1
与R7、C4滤波后获得一个负的直流电压,该电压与振荡输出的幅值差不多相等。

这个负电压加在TR1的G极,控制着TR1的D-S极之间的电阻值。

振荡输出幅度增大,TR1的G极电压就越负,TR1的D-S极间阻值变大,负反馈增强,使得振荡幅度减小。

通过以上的自动调节,使振荡幅度保持稳定,避免放大器进入非线性区域,从而获得良好的正弦波形。

文氏振荡器常见的一种稳幅措施是在负反馈回路中加入二极管(见下图):
目的也是在输出幅度增大时使负反馈增强,但由于二极管的非线性,会使输出波形发生少许畸变。

而提供的这个电路的负反馈回路中不含有非线性元件,因而能获得高质量的正弦波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