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30年巨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巨变

组员:李至诚 陈强 刘俐强 缪文璠
主要内容 • 服饰篇 • 美食篇 • 住房篇 • 出行篇
服饰篇
• 衣——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虽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 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买布要布票,人们衣着虽比解放前有 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长期买布要布票,人们衣着的款 式颜色很单调每人拥有的衣服数量不多,一套衣服要穿好 多年,兄姐长大了,留给弟弟妹妹穿的,常常新老大,旧 老二,缝缝补补再老三,贫穷之家有姐妹共用一条裤子, 兄弟共穿一件衣服的,要相亲时有借人家衣服的,当时社 会上男女衣服的色彩没有多大差别,就是蓝、黑、灰、军 绿组成的服装的主色调。如今每个家庭平分男女老少,每 人都有好多套衣服,春夏秋冬齐备,冬天怕冷有羽绒服保 暖内衣,保暖鞋,夏天不怕热,有桑蚕丝亚麻等透气性好 的面料,,各种服装色彩艳丽,款式新颖,把世界点缀得 更加多姿多彩
出行篇
• ---改革开放前,农村的人外出以步行为主当时农村很少有人有自行车 的,我上中学时学校离家有十几公里地,我们当时早早起床步行到学 校的,当时社会流行三转一响的说法,三转就是收音机,如果哪家女 儿出嫁有三转一响赔嫁或收到这样的彩礼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如 人外出乘车很不方便,要步行很远的路程到县城才有长途汽车,而且 班次很少,如今家家户户的自行车,不少人家有电动车,摩托车,还 有人家有汽车,农村后来流传出了这样的话,欲致富,先修路,“现 在农村村村有公路,汽车通到了家门口,不少家农民当上了公交司机 和售票员,近几年还修了铁路,外出乘火车还是乘汽车随便选择,部 分先富起来的人外出还做飞机呢,读中学时我们看的科幻书集,什么 太阳能,火箭上天,摇控,当时认为是天方夜谭,而现在都一一变成 了现实,八十年代初我们看的影片《追捕》,看到真优美家每个房间 都有一台电视机了,改革开放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我们老 百姓得到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家乡30多年发展变化

家乡30多年发展变化三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学习历史的课堂上我们依稀的记得老师给我们描述的三十多年前中国的面貌——人们工资很低,一个月几十块钱;物价也很低;物品凭票供应;结婚时,最好有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等。
而在这短短的30几年期间,我们伟大的祖国完成了她的完美蜕变。
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
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近年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
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外交、祖国统一等诸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政治上,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制度越来越完善,坚持人们当家作主的原则,在国际上我们成为了常任理事国;文化上,当年我们觉得外语是一门很国际化的语言,现在外国同胞们也觉得汉语很博大精深,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学习和热爱汉语,科教兴国也逐渐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祖国统一上,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面对这一次次的天灾,如1998年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无一不彰显着我们势不可挡的崛起。
沉睡的雄狮终会崛起,而现在我们已然奋起。
真切的感受莫过于亲身体会。
家乡的发展变化,总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教育。
出生于农村的我们,爸爸妈妈可能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甚至学校都没有几所。
我的家乡崂山30年的变化的作文

我的家乡崂山30年的变化的作文
作文一
《我的家乡崂山 30 年的变化》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的家乡崂山在这 30 年里,发生了好多好多的变化。
以前呀,崂山的路可难走啦,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泥水,走起来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可现在呢,路变得又宽又平,汽车在路上跑得可稳啦!
以前,爷爷奶奶说住的房子也很小很旧,一家人挤在一起。
现在呀,好多漂亮的高楼大厦在崂山建起来了,房子又大又亮。
还有哦,以前买东西要去很远的集市,东西的种类也不多。
现在,家门口就有大超市,里面什么都有,想要啥都能买到。
崂山的学校也变得越来越好啦。
以前的教室很简陋,现在有了新的教学楼,还有好多先进的教学设备呢。
我爱我的家乡崂山,它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好了!
作文二
《我的家乡崂山 30 年的变化》
小朋友们,我要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崂山这 30 年的变化。
记得我爸爸小时候,崂山的山上可没有这么多树,光秃秃的。
现在呀,大家都努力种树,山上变得绿油油的,可好看啦!
以前,村里的小河边垃圾到处都是,河水也脏脏的。
这几年,大家一起保护环境,小河变得清澈见底,还能看到小鱼在里面游来游去呢。
以前出门,很多人都是骑自行车或者走路。
现在,好多人家都有了小汽车,出门方便极了。
以前大家只能在田里干活,挣不了多少钱。
现在,家乡发展了旅游业,好多游客都来崂山玩,叔叔阿姨们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
30 年,崂山的变化可真大呀,我相信未来会更好!。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家乡巨变精编版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家乡巨变卢志浩1151746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家乡巨变我的家乡在邵阳市新邵县寸石镇的一个小乡村花桥村,自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家乡一步一步脱离贫困,奔向富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引进外资,首先发展东部经济,导致东西部经济差距日益拉开,东部繁荣,西部贫困,经济差距险峻。
国家就出台了西部大开发的计划,西部的经济得到的快速的发展。
发展西部,又开始了中部崛起,这个中部地区的人们带来了福音,这让中部的能过引进大量外资来发展经济开发,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中部的区的竞争实力。
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使得它有更多的资源来开发地区资源,城市就不断向农村蔓延,农村经济的到了发展。
新农村计划的实施真正改农村朋友们带来了福音,政府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的奖罚措施,鼓励农村发出生态自主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体系,政府采取措施将城市人才引进农村,给农村注入了新的血液,农村将会以另一种全新姿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新农村的旗帜在飞扬,为了了解家乡向新农村发展的情况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巨变,展开了此次调查。
以衣、食、住、行来看。
衣: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收入增加。
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求新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行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人们接受。
食:以前吃饭必须靠粮票、油票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
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但老一辈人的这方面有所欠缺,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蔬菜、水果四季常有。
居民家庭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主食细粮4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消费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不支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1978年12月,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沧海一粟,然而就是这三十年间,中国人民的面貌,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人民面貌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此,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的家乡也一样有了巨大的变化。
从以下四方面最能体现改革开放在百姓生活上发生的变化。
一、同家乡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显性变化1、衣、从带补丁的粗布衣到现在的追求名牌与时尚服装从我父母老一辈人的回忆叙述当中了解到,当时家乡里的人都是自己做一件粗布衣服。
从新到旧,这个穿过那个接着穿,穿到坏了也舍不得扔掉,补补接着穿,往往到了最后,这件衣服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了,一块补丁接着一块补丁,而且什么颜色的补丁块都有。
除了衣服,鞋是自己做的布底鞋,都穿漏脚趾了,缝缝还接着穿。
衣服只是一种防寒的工具,没有美感而言。
过年了,谁家给女孩子买个带颜色的发带扎到头上,大多会引来同村小伙伴不停羡慕的眼光,小姑娘更是高兴好长一段时间。
如今记忆中的这些已经永远成为回忆,一去不复返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了。
家乡的百姓在穿着上与三十年前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别说穿带补丁的衣服,就是稍稍坏点了也不穿,不是时尚款式服装不穿,不是名牌服装不穿。
如今,百姓也舍得在穿着打扮上消费了,以前是出门没有衣服穿,现在是出门不知道穿哪套好。
从外衣到睡衣,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上的鞋子,样式不断更新,都讲究个时尚和搭配协调。
小伙子、大姑娘、小媳妇都把自己打扮地漂漂亮亮。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城市的发展变化,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作为家乡的一分子,我记录下了我眼中家乡30年来的发展变化给我带来的深刻体会。
30年来,家乡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1.住房条件现在社会一大热点问题就属住房了,确实现在的住房问题不容乐观,但跟过去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
听老一辈人讲述他们那个时代的住房状况,我们这一辈则是非常幸运的了。
在他们看来以前门前的路很窄,终日阴暗着,难得在屋里见到阳光,最怕的是下雨天,雨水总是要流进房屋里,然后那样的潮湿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生活极度不适。
现在可好了,道路宽敞、整洁,门前也是出太阳就见阳光,且相对于以前极差的治安状况,而今可真算得上是太平盛世了,门前晾的、晒的,从来都不会丢失,到附近串个门子、溜达溜达,也从来都不用关门的。
对他们而言,不仅住房拥挤而且环境也不好。
过去这50平方米的老房子住着祖孙三代7口人,家中不要说添置家具,平时就连家人来回走动都觉得拥挤。
但那时很多家庭都是这样,慢慢地有了上下两层的“将军楼”,再后来小户的商品房问世了;现在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跃进层,甚至别墅……各式各样的房子可多着呢。
现在有的退休老人喜欢在自己的院子里种些花花草草,有的养几只小猫小狗,生活的非常惬意舒适。
这种条件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2.穿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穿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年,大多数老百姓穿着的衣服都是做的,布料凭布票到商店购买,女孩子要是有件的确良的衣服可了不起,服装都是以灰、蓝、黑3种颜色为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着装开始追逐潮流与时尚,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牛仔裤、连衣裙、吊带裙等等不但款式新颖,而且色彩亮丽。
现在男女老少穿着又讲究起质量来,棉、麻、丝……穿着舒适、吸汗透气。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篇一:改革开放30年家乡变化状况调查报告改革开放30年家乡经济巨变社会调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
2022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自2022年1月1日起,农民种地不需要交农业税了;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正式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2022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40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1500名非洲各国代表成员、20多个联合国相关组织以及非洲重要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2022年11月5日,我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成为了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
中国在开展,渐渐跟上了世界的脚步。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局部,网络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翻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一点鼠标就看到了整个世界。
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
30年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芒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在我的家乡,经济的开展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又如何,我通过暑假的时间就我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2022年08月二、调查地点:淮北市〔经济开发区〕三、调查方式:询问局部本地的人及自己的亲朋好友,去相关单位了解以查询网络的方式获得详细的数据四、调查内容:淮北市的人民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变开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消费状况为主题进行调查五、总体状况及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开展迅速,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1、按经济的开展来说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是1996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由新城综合区和龙湖工业工程区组成。
家乡三十年变化 乌海

家乡三十年变化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内蒙古乌海市,一块传说中人们骑马放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神奇土壤。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
乌海是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
要说我家乡的三十年变化,首先要谈谈她的历史由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里一直是荒凉的戈壁滩和人迹罕至的丘陵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乌海作为资源富集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尤其是煤炭资源。
其时,正值全民总动员“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年代,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开始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里,黄河西岸,桌子山下出现了亘古未有的建设场面。
1961年7月9日,国务院第111次全体会议通过,批准建立乌达市和海勃湾市。
乌达市建立后,将阿拉善左旗的宗别立、乌素图、巴音木仁3个牧区人民公社划入乌达市。
197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乌海市。
竖年1月10日,乌达市和海勃湾市正式合并成立乌海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海勃湾。
自此,乌海市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跃上版图,开始了寻求腾飞的历程。
1978年,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后,阵阵春雷响彻大江两岸,乌海也从一个地处西北的默默小城,到如今世人瞩目的工业新城,经历着脱胎换骨式的转变。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说说乌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经济。
乌海的成立始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因而乌海的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是建立在煤矿资源开发的。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乌海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煤炭开采,到改革开放时即三十多年前,其煤炭产业已初具规模,1959至1970年陆续新建或改扩建平沟煤矿、旧洞沟煤矿、老石旦煤矿、公务素煤矿、公务素露天煤矿、设计能力277万吨,1975年实产原煤125万吨。
此外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均为县级市)还新建或改建红旗煤矿和摩尔沟煤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30年巨变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条商铺林立的街道,一件件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一切都令人目不暇接。
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手机、电脑已十分普遍。
而在改革之前,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现在相比截然不同。
曾听父母说过,改革开放之前的人们,生活条件十分的差,路都是土做的,双小又窄,蜿蜒曲折,凹凸不平。
一起风,尘土飞扬,令人睁不开眼;一下雨,满是泥泞,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而如今,城市里都是清一色的柏油马路,又宽又平坦,就连乡下,也铺上了一条条水泥路,现在,每当我行驶在平坦大道上,心中总洋溢着一种幸福的感觉。
三十年前的人们,平常基本上没有什么荤菜上桌,只有逢年过节时,才可以好好享受一番。
那时正处于生长高峰期的孩子,总是没有足够的营养来补充生长发育的需要,而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出现了营养过剩的症状。
鸡鸭鱼肉已是家常便饭,有时还会去各种各样的饭店享受山珍海味。
这巨大的变化是多么惊人!
如今的人们,不仅生活条件发生了改变,思想上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在以前,人们的思想十分保守与陈旧,女人都穿着长衣长裤,即使是夏天,也不敢穿裙子。
若是谁穿的稍微时髦一点儿,准会有人在背后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可是如今,人们打扮得时尚前卫,发型也是千奇百怪。
观念也是有天壤之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也正一天天富强。
以前,我们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遭受着其他国家的侵略,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舟七号“的顺利飞天,都标志着我们中华民
族的强大。
这一切都在向世人宣告,我们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个真正的实力强国。
这些种种的变化,证明我们的国家愈加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人们的生活大多都达到了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是巨大的,也是伟大的,这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个过程,它见证着一个强国的崛起!
阮苏徽
2008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