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经学家陈祥道生平考证

合集下载

陈旸与他编纂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

陈旸与他编纂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

陈旸与他编纂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陈旸是北宋音乐理论家,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官至礼部侍郎。

陈旸,字晋之,北宋熙宁元年(1068)生于闽清县宣政里漈上(今云龙乡际上村),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

绍圣元年(1094)陈旸以布衣身份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制科入仕,授顺昌军节度使推官,后任太学博士。

宋徽宗即位,陈旸进献《迓衡集》,得到赏识,升为秘书省正字。

崇宁二年(1103)时任礼部员外郎的陈旸著成《乐书》二百卷,朝廷上下给予很高评价,升为太常丞。

历官驾部员外郎、宣德郎、礼部员外郎、讲议司参详礼乐官、鸿胪太常寺少卿、礼部侍郎。

政和二年(1112)陈旸因“言盐铁利”被罢官,但不久又复职,除右文殿修撰、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

除《乐书》外,陈旸还著有《礼记解义》十卷、《孟子解义》十四卷、《北郊礼典》三十卷。

陈旸深受仲兄陈祥道“礼乐治道之急务”的思想影响,遵奉儒家礼乐治国的理念,认为治国“本之为礼乐,末之为刑政”(《乐书·序》),老百姓应“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引导,用礼教规范,其次才是刑法和行政命令。

他希望恢复三代礼乐制度,继承先兄“礼乐并行于世”的遗愿,完成了古代礼乐制度中乐制资料的搜集、整理,写成煌煌巨著《乐书》200卷。

陈旸《乐书》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比德国1732年出版的“西洋最早的音乐百科全书”《音乐辞典》还早600多年。

全书共200卷,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卷1至卷95)为“训义”,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10种经书中有关音乐章句,逐条逐句加以诠释,对古代音乐理论进行梳理,考证古代乐制,阐述儒家的音乐思想。

第二部分(卷96至卷200)为“乐图论”,篇幅占全书的百分之六十,是全书精华所在,内容包括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魔术及多种宫廷典礼音乐的介绍,内容渊博宏广,也可称是中国文艺学术史的第一部表演艺术百科全书。

旴江医学史考(宋代)

旴江医学史考(宋代)

旴江医学史考(宋代)1 儒而通医大家辈出旴江流域,素有“才子之乡”和“医学之乡”美誉,既是儒学的传播中心又是医学的传播中心。

儒医相通,很多儒学大家兼通医学,而医学大家又是饱学之士。

如大哲王安石和陆九渊,既是“荆公新学”“陆王心学”的的创始人又是医学大家。

仕人以通医为荣,崇尚“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涌现出众多儒医大家,以儒通医、儒医相通、弃儒从医、先儒后医者众,如王安石、刘敞、半侯、袁燮、释戒明、释道振、全自明、易安宁、谭师一、程炯、陆贺、陆九渊、陆久叙、陆游、危云仙、危子美、危碧崖、危熙载、刘三点、陈医、周民、周后游、刘什景、刘医博、黎民寿、傅常、黄彦远、吴曾、陈自明、席弘、席灵阳、席玄虚、席洞玄、李駉、李浩、晏传正、周与权、揭伯徽、徐梦莘、侯逢丙、侯登、慈济、张迪成、严三点、陈景元、胡以逊、李医、王医、余明可、姚谷清、姚鑑溪、释道清、释献可、释志宁、释师圣、释德显、释幼聪、释复济等58人,谱写了一幅璀璨的“儒人达医”的群芳谱,光耀中华。

1.1以儒通医大家多为既重儒学治世又重医学济人的名仕,著名者有:北宋丞相王安石(1021~1086年),临川人,精研诸经创“荆公新学”,熟读岐黄精通医学。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三》自云:“自诸子百家之书,及于《难经》《素问》《本草》……无所不读”。

《证治准绳·类方》中收载有荆公(王安石)妙香散方遗馈后世。

王氏注重改革,推行新法,改革太医局和医学教育,加强医政、药政及医学教育管理,设立医学十三科,提倡“儒人达医”,开辟了一条“医而优则仕”道路,亦促进了家乡医学的发展。

[7~9]名儒刘敞(1019~1068年),清江樟树人,庆历六年进士,学问渊博,官至集贤院学士,以儒通医,医药造诣颇深。

欧阳修在《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中称刘敞“于学博,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

”《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称刘敞是清江樟树医药史上最早研究医籍方药的学者。

道在求其通_解经须性灵_一代通儒焦循的经学思想

道在求其通_解经须性灵_一代通儒焦循的经学思想
上谓之道 ,著作是也 ;形下谓之器 ,考据是也. 侍推阁下之意 ,盖以抄摭故实为考据 ,抒写性灵为著作耳. 然非经之所谓道与器也. 道者 ,谓阴 阳柔刚仁义之道. 器者 ,谓卦爻彖象载道之文. 是著作亦器也. ……侍因器以求道 ,由下而上达之学 ,阁下奈何分道器为二也 ? 来书又以圣 作为考据 ,明述为著作 ,侍亦未以为然. 古人重考据甚于重著作 ,又不分为二. ……古人著作 ,即其考据 ,奈何阁下欲分而二之 ? 考据之学 , 今人必当胜古 ,而反以为列代考据如林 ,不必从而附益之 ,非通论矣. ” ④ 《雕菰集》卷一三《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
首先 ,焦循认为“考据”不是“经学”。他说 : 近来为学之士 ,忽设一“考据”之名目 。循去年 在山东时 ,曾作札与孙渊如观察 ,反复辨此名目之 非 。盖儒者束发学经 ,长而游于胶庠 ,以至登乡荐 、 入词馆 ,无不由于经者 。既业于经 ,自不得不深其学
① 段玉裁《: 经韵楼集》卷八《博陵尹师所赐朱子学恭跋》. ② 袁枚《: 小仓山房文集》卷三 0《与程蕺园书》. ③ 孙星衍《: 问字堂集》卷四《答袁简斋前辈书》. 对于袁枚的这些论述 ,孙星衍复信予以驳斥 “: 来书惜侍以惊采绝艳之才为考据之学. 因言形
一 考据不是经学
考据 ,又称考证 、考订 、考核等 ,它原来是指一种 整理历史文献的技业或方法 ,包括广泛搜集资料 、鉴 别真伪 、分类归纳 、究明正诂等工作 。清代乾隆时期 的经学研究 ,由于主要是考证由汉代流传下来的经 典注疏 ,因而又被称为“汉学”。到了乾嘉之际 ,考据 之学已蔚然成风 ,成为学术界的主要思潮 ,主导了当 时学术研究的方向 ,学者甚至将它视为经学体系的 一种表现方式或一种评价经学价值的尺度 ,梁启超 对此曾有一个生动的概括 “: 家家许 、郑 ,人人贾 、马 , 汉学如日中天”。但是这样一种纯粹的学术考据方 法的倡导和流行 ,并没有给经学带来新的发展和增 长点 ,反而使经学研究走进了考据学的狭路 ,即人们 通常所说的“钻牛角尖”的地步 。当时一些崇尚宋学 的学者如姚鼐 、方东树就讥讽考据是一种“残碎”的 学问 ,是为了“骛名而已”。同时 ,在汉学阵营内部 , 也出现了对“考据”方法的自我检讨 ,如当时仍然健 在的考据大师段玉裁便自悔所学说 “: 喜训诂考核 , 寻其枝叶 ,略其本根 ,老大无成 ,追悔已晚 。”①这种 对考据学风的反省 ,促使学者重新认识“考据”之学 并为之重新定位 。如袁枚认为考据属形而下之学 , 按照“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古训 , 经传古文是“道”,而考据是“器”。如果以学术价值 来衡量 ,经传古文是“作”,考据则是“述”。因此 ,考 据的价值低于经传古文 。即如他所说“六经三传 ,古 文之祖也 ,皆作者也 ;郑笺孔疏 ,考据之祖也 ,皆述者 也”。②与袁枚相反 ,孙星衍则认为著作与考据并没

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志士----陈亮

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志士----陈亮

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志士----陈亮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志士----陈亮陈亮本是天纵英豪,自许为“人中之虎,文中之龙”,意在“推到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所以喜欢谈论兵法利害,无意于铅椠之业,事骫骳之文、无根之谈而消磨心志。

他谈兵治史,论道议理,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巨笔如掾,洋洋洒洒,均以开社稷数百年之基为己任,以天下大势与恢复大计为旨归。

后人也极力推许,以之为“真英雄、真豪杰、真义士、真理学者”,不敢以区区文墨之事绳之。

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朱熹曾经说过:“陈同甫(陈亮)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霸,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

”为此,他与陈亮进行长期的论辩。

时至今日,陈亮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教育思想等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醇液佳酿,愈久弥香。

但这样一位天才,一生历经坎坷,两次入狱,好不容易状元及第,却随即病卒。

陈亮是浙江永康人,据他自己考证,永康陈氏虽然繁多,瓜瓞绵绵,宗分支出,谱牒不曾相通,但均是皇家之后。

在他的《先祖府君墓志铭》中,陈亮自豪地宣称,自司马氏南渡建立东晋之后,颖川陈氏的后裔随之进入江南,后来陈霸先就为陈代开国之君。

虽然从陈霸先到陈叔宝,四世也不过三十年,但陈氏毕竟是在龙椅上坐过,这样的荣耀可以让子孙挺胸抬头、踌躇四顾了。

就在六朝陈代的时候,皇家的一个分支迁徙到永康,留下一座皇陵,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陈氏子孙。

三十年的国祚确实太短,留给永康陈氏的福泽也相当少,陈氏子孙很快泯然于众人矣。

陈亮的八世祖陈通已经是个农民了,不过他十分能干,辛勤劳作,勤俭持家,终于先富了起来,“以财豪于乡”,可以算是一方之大财主了。

到陈亮高祖的时候,陈家人丁兴旺,家境富裕,子孙番衍,召开一个家庭会议,动辄就有数百人参加。

此后盛极而衰,逐渐没落,所谓“死生困顿,何所不有”(《祭三五伯祖父》),家族中各种各样的状况都开始出现了。

为了寻找更好地出路,陈亮的曾祖父陈知元投身于行伍,大宋宣和年间死在抗金前线。

《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张孝祥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

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

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

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

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

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

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

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

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

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

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

孝宗即位,知平江府。

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

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

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

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上嘉之。

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

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

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

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

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

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

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译文:张孝样,字安国,历阳乌江人。

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

传统“拜揖礼”说略】

传统“拜揖礼”说略】

【传统“拜揖礼”说略】 坐 古无桌椅,器皿置于地,凡祭祀、饮食诸事,皆坐于地。礼经上所谓“坐”,即如今日之“跪”。古人席地而坐,其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如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在《仪礼·乡射礼》中,“主人坐取爵于篚降洗”,“主人坐奠爵,遂拜,降盥”,“兴,席末坐,啐酒,降席”,等等如是文字描述,亦见诸《燕礼》、《大射礼》等礼经他篇之中。古人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即所谓“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完成致意。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而由跪(或坐)至起立,则谓之“兴”,故“兴者,起也。” 跪、跽(长跪) 亭林先生《日知录》云:“古人之坐,皆以两膝着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矣。”在文献中,合乎礼义之“跪”有二:一是臀部与脚跟接触的跪姿,此即“坐”;一是身体与大腿小腿约成90度、臀部不与脚跟接触的跪姿,此较前者尤为敬意,古人谓之曰“跪”。但由于前者古人亦有称为“跪”者,故后者又称“跽”或“长跪”。盖此跪之时挺身直腰。此时身体加长。故名之。由于“跽(长跪)”的姿势殊为恭敬,所以恳请别人之时往往行跽礼。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云秦昭王诚恳求教范雎曰: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闲,秦王复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 秦王原来坐(跪)着,要请教时即跽(长跪),以示恳切之情。 《史记·项羽本纪》云: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此处项王按剑而跽则明显是一种戒备之举。蹲踞 这是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今天所谓的蹲相类,所以《说文》说:“居,蹲也。”《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意思是睡觉不象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的姿势,也不用象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把两膝跪在席上。这是一种比较随意、放松的姿势。 箕踞 这是古人认为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不跪而将两足前伸,全身状若带柄畚箕,谓之“箕踞”。其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象箕一样。《礼记·曲礼上》:“立毋跛,坐毋箕。”箕,即指箕踞,有时候也叫做“夷俟”。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是一种倨傲无礼之态。 蹲踞箕踞二者,均为古人视作不合乎礼仪之举。《论语·宪问》篇云: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夷俟即箕踞,原壤虽为夫子老友,但其箕踞之,孔子对其放浪形骸之状深不以为然,因此以拐杖敲打其小腿纠正之。 《史记·刺客列传》言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的场景云: 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成,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当时腿断,亦只能倚柱而箕踞之。 拜、叩 跪的本义是屈膝、单膝或双膝着地,臀部抬起,伸直腰股。《说文解字》曰:“跪,拜也”。《说文通训·定声》也说:“跪,两膝拄地所以拜也”。可见,跪和拜亦同义。跪拜,单从字面来讲就是跪而磕头。在中国传统中,这是作为臣服、崇拜或高度恭敬的表示;拜的本原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凡两手下地曰拜。即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不跪不成拜,这是屈膝下跪后时配合跪进行的一个手的动作;而叩的本义则是击打,如《列子·汤问》中的“叩石垦壤。”就是说用镐刨石头。叩头就是跪在地上,上身从上向前向下的移动。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等也。君父之尊必用稽首。拜而后稽首,此礼之渐也;必以稽首终,此礼之成也。故《大明会典》曰:“后一拜,叩头成礼。”此古之遗意也。 先秦之时相见所行之礼主要有拜礼和揖礼。拜,是以跪着为前提的。 《周礼·春官·大祝》说拜礼有九: 辩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周礼》九拜,历代礼家解说纷异。然此九拜之中,以稽首、顿首、空首三者为重则为共解。 1、稽首,《荀子》云“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这是最隆重的拜礼,凡臣拜君都是再拜稽首,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稽首,拜头至地。”其仪是先屈膝跪拜,而左手按右手,拱手至地,再慢慢伸头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稍许。手在膝前,头在手前。《礼记·玉藻》篇说“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郑注:“致首于地,据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贾疏对稽首的解释是:“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宋代经学家陈祥道在其《礼书》中说:“稽首者,诸侯于天子、大夫士于其君之礼也。然君于臣亦有稽首,《书》称太甲稽首于伊尹,成王稽首于周公是也。大夫于非其君亦有稽首,《仪礼》:‘公劳宾,宾再拜稽首;劳介,介再拜稽首’是也。盖君子行礼于其所敬者,无所不用其至。则君稽首于其臣者,尊德也;大夫士稽首于非其君者,尊主人也。”但需要说明的是,礼,是相互的,稽首虽然是表达最为尊敬的礼节,古人并非仅仅是臣拜君,君主对待臣下,一样也用稽首礼。(后世随着递变,亦有方外之人举手所行常礼曰稽首者。然其同名而意异。)2、顿首,其仪大致与稽首略同。区别在于稽首头至地时略有停留,动作舒缓不显著。而顿首则是头快速顿地且触其额而即起,动作明显。《周礼·春官·大祝》注:“顿首拜头叩地也。”疏:“顿首者,为空首之时,引头至地,首顿地即举,故名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所以《周礼正义》上说:“二种拜俱头至地,但稽首至地多时,顿首至地则举,故以叩地言之,谓若以首叩物然。”陈氏《礼书》说“春秋之时,晋穆赢抱太子顿首于赵宣子,鲁季平子顿首于叔孙,则顿首非施于尊者之礼也。”李陵《答苏武书》末尾称“李陵顿首”,丘迟《与陈伯之书》末尾称“丘迟顿首”,以及传统书信、帖札往来之中,署曰“某某顿首或某某顿首拜”者,皆是其例。3、空首,又称拜手,简称拜。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头不至地。触手即起。这是古代男子的常用礼,也用于君对臣的回礼。所谓“空”,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上,而是悬在空中。《周礼·春官·大祝》疏:“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是也。即《尚书》拜手稽首。”古人常说的“拜”就是“拜手”的省称。《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古人在行稽首、顿首礼时,一般要先行拜手礼。 4、振动,即振恸,稽颡而后踊之。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也就是说,顿首拜毕起而踊之,与哀乐节奏相应,表达极度的哀恸之情。郑注:“杜子春云:‘振读为振铎之振,动读为哀恸之恸。’玄谓振动,战栗变动之拜。”凌廷堪《礼经释例·周官九拜解》:“四曰振动,此即《丧礼》拜而后踊也。振动之拜,诸儒言人人殊,惟杜子春得之。盖因凶事之有振动,犹吉事之有稽首,皆拜之最重者。”5、凶拜,凶丧之拜。“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先稽颡而后拜手,头触地时表情严肃,表示凶丧事重。这是丧礼中最重的拜礼,用于三年斩衰之丧。凶拜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故《礼记·杂记》云:“三年之丧,即以丧拜。非三年丧,以其吉拜。” 6、吉拜,先拜手而后稽颡,是谓吉拜。亦属丧礼之拜,但较凶拜为轻。《礼记·檀弓上》:“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头而后拜,硕乎其至也。三年之丧,我从其至者。”郑注:“(拜而后稽颡,)此殷之丧拜也,颓,顺也。先拜宾,顺于事也。(稽颢而后拜)此周之丧拜也。颀,至也。先触地无容,哀之至。重者尚哀戚,自期如殷可。”依郑注之说,吉拜,指丧拜中之轻者,即稽颡,可用于齐衰期以下,不能用于三年斩衰。故《礼记·杂记下》又云:“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 7、奇拜,《周礼正义》:“云‘奇拜,谓一拜也’,一拜者,谓君拜臣下。按《燕礼》、《大射》有一拜之时,君答一拜,后郑从之。”奇为单数,即一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古人以再拜为重,所以说“一拜,(君)答臣下拜。再拜,拜神与尸。” 8、褒拜,褒羡之拜,也称“报拜”。 “褒读为报,报拜谓再拜是也。”这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或三拜,其再拜以上拜数不一。传统上以再拜为重。古人行礼多用一拜,再拜表示加敬,三拜则表示遍及。 9、肃拜,又称手拜,是拜礼中最轻的一种。跪,俯首两手下垂,头及两手均不至地。《周礼·春官·大祝》注:“肃拜,但俯下手(俯身拱手下地),今时撎(揖)是也。”疏:“肃拜者,拜中最轻,唯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军中用肃拜礼,是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所以《礼记·曲礼上》说:“介者不拜,故曰为事故,敢肃使者”。《左传·成公十六年》中记载的晋楚交兵,晋将却至对楚君的使者“三肃使者而退”。这个“肃”,就是指的肃拜。其仪是屈膝跪地,头微俯,手拱举而下,头虽低但不至手,手虽下但不至地。其使用者一是身披甲胄的将士,不便拜倒;二是妇人。肃,就是手到地的意思。后世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署“谨肃拜”。妇人行礼也称“端肃拜”,亦即源于此。 ——以上,是为《周礼》之“九拜”。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四十九》云:“此九拜,稽首、空首、顿首、振动四者为拜仪之正。肃拜则专为妇人之拜。吉拜、凶拜,则因事而别其手之所尚。奇拜、褒拜,则随礼之隆杀,为拜之数。皆依上五拜而为之别,异其仪节也。”(贾公彦则认为稽首、空首、顿首三者为正拜。兹存此说。)周礼所谓九拜,或就头、手、身、足配合言之,或就行礼次数言之。其具体行礼时则要视行礼之对象来决定。故《曲礼》云: 大夫、士见于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君若迎拜,则还辟不敢答拜。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士见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国始

04《太极图》的渊源

04《太极图》的渊源

04《太极图》的渊源对《太极图》渊源的考证,实质上是对周敦颐著作另一种形式的真伪有无之争。

在这个问题上,大致有三种主张,一是因袭说,二是自创说,三是加工改造说。

因袭说认为《太极图》完全出自陈抟的《先天图》,朱震首倡其说。

自创说认为《太极图》是周敦颐一手自创,并无师承,朱熹首倡其说。

加工改造说则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并非自创,是有渊源的;亦非因袭,是通过改造和加工的,黄宗炎、毛奇龄力主其说。

即便同属加工改造,又因原作来源和加工程度的不同而各有其说。

因此,对《太极图》渊源的探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一、朱震、朱熹之说最初对《太极图》的渊源进行系统考证的是号称“经学深醇”的朱震。

他在《汉上易解》中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朱震说的这个传授体系表面看来上下衔接,授受有人,实际上是不无矛盾的。

朱震上句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而再下句却说“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这样,陈抟的《先天图》至穆修手中分而为二,由李之才传邵雍的是《先天图》,而直接传给周敦颐的是《太极图》。

实际上,邵雍的《先天图》与周敦颐的《太极图》不仅名称不同,内容也完全不一样。

邵雍的《先天图》也叫《先天卦位图》,可方可圆,可繁可简,是一种单体而又多变的组图,以八卦为象。

明儒归有光于(〈先天图辩》中概括其特点说:列横图于前,又规而圆之,左顺右逆以象天;填而方之,交加八卦以象地,谓出乎伏羲。

据黄百家的考证,《先天卦位图》即是陈抟的《先天图》。

黄百家曾在《百源学案》的邵雍小传后加注说:考其初,《先天卦图》传自陈抟,抟以授种放,放授穆修,修授李之才,之才以授先生。

顾先生之教虽受于之才,其学实本于自得。

和邵雍的《先天卦位图》相反,周敦颐的《太极图》则是一种多体相联而固定不变的图式,以圆圈为象。

中国易学历代圣贤

中国易学历代圣贤

中国易学历代圣贤上古及先秦时期伏羲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和人类的始祖,姓风,建都于陈(今河南开封东)。

《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认为八卦乃伏羲所画。

神农亦称连山氏、烈山氏。

一说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相传为姜永(今湖北随县)人,相传伏羲氏所作之易,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

神农氏扩大了易象的运用,运用阴阳升降消长之象和理数,奠定了中医之基础。

相传其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黄帝古史中说他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伏羲之易,至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

其治易,用途甚广, 深致远,制器尚象,发明了文字、音律、干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臼、方矢及棺椁衣衾,并据易而立礼制,兴礼乐治百官,济万民,开拓中华之文化,还曾作兵家八阵法以破蚩尤。

黄帝之易,以坤为首位,认为坤象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作《归藏易》。

周文王商末周部落领袖,姬姓,名昌。

商纣时为西伯,故亦称伯昌。

周武王之父,武王有天下,追尊为文王,故又称文昌。

相传其被囚羑里时,曾取法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取象于干,裳取象于坤),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演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姜尚姜尚,名望,又称姜子牙。

其祖原居东方、与禹一起治水有功,对于吕,遂以吕为氏。

因周文王曾封尚为专管军事的太师,故又称“师尚父”。

传说,姜尚早年很穷,虽有才华,但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钓鱼,果为文王所赏识。

文王被囚羑里归国后,重用姜尚,参与策划伐商大计,后来扶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民间常称他为姜太公。

传说古代兵书《六韬》为他所著。

周公西周杰出政治家。

姓姬,名旦,亦称公旦,叔旦。

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3 I 第 2卷第 1 c 期
Vo .3 No 1 1 2 .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uh aUnv ri o r a fS iu iest y
21 0 2年 2月
F b. 0 2 e 2 1
宋代经学家陈祥 道 生平考证
苗 露
( 华师 范 大学历 史文 化 学院 四川南 充 西 670 ) 3 0 2
《 淳熙三 山志》 《 、闽清 县志》 等地 方志记载 中只有关于陈祥道 志 》 《 熙 三 山 志 》 《 清 县 志 》 看 , 不 见 有 此 记 载 。 此 、淳 及 闽 来 均
闽 梅 存 据 事 迹 的 一 些 零 散 的记 载 。可 能是 因 为史 料 稀 缺 , 今 没有 学 者 外 , 清 陈 氏 家 族 有 累 世 珍 藏 的《 阪 陈 氏 族 谱 》 世 , 闽 清 至 对 陈 祥 道 做 专 门 的 研 究 。今 人 所 编 的 各 种 辞 典 中 及 福 建 省 的 文史专 家黄培 熙先生考证 , 此谱 自陈 呖( 陈祥道 之弟 ) 十二 世
重修 奎峰陈 氏家谱 》 而《 , 重修奎 地 方 性 研 究 著 作 中 对 陈 祥 道 生 平 叙 述 说 法 不 一 ,且 都 与 史 料 孙 以上抄 自乾 隆五十四年 的《
记 载颇 有 不 合 之 处 ,笔 者 就 所 能 见 到 的史 料 对 陈 祥 道 生 平 及 峰 陈 氏家 谱 》 的蓝 本 正 是 祥 道 与 其 弟 呖 同 撰 的 《 上 陈 氏 家 涤
志 》 , 建 闽 清 寅 政 潦 上 ( 福 州 市 闽 清 县 云龙 乡 际 上 村 ) 。 料 和 观 点 。 )福 今 人
英 宗 冶 平 四 年 (0 7 进 士 。 至 秘 书 省 正 字 , 阁 校 勘 。是 北 16 ) 官 馆 宋著名 经学家和理学家 , 学贯通经传 , 精 于“ ”深于《 为 尤 。不 妨 对 各 家 观 点 逐 一 分 析 论 证 : 首 先 , 陈祥 道 生 年 为 15 若 0 3年 或 15 0 4年 , 陈 祥 道 登 宋 按
《 史 》 关 于 陈 祥 道 的 记 载 , 在 其 弟 陈 砀 传 记 之 后 做 宋 中 只
考证。
关键词 : 陈祥道 ; 生年 ; 仕宦历程 ; 卒年
中图分类号 : 0. I 62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5 0 3 ( 0 2 0 - 0 6 0 2 9 - 48 2 1 )1 0 8 - 3
陈 祥 道 (0 2 19 ) 用 之 , 字 韦 14 — 0 3 字 一 占之 ( 《 熙 三 山 仕 宦 历 程 做 一 些 简 单 考 证 ,为进 一 步 研 究 陈 祥 道 提 供 一 些 材 见 淳
理 至 唧 对其 介绍不过寥寥 3 6字 , 谓 语 焉 不 详 。 此外 ,续 资 治 少 年 英 才 , 应 被 时 人 赞 誉 , 少 在 当地 地 方 志 和 其 族 谱 中对 可 《 闽 、福 通 鉴 长 编》 史 料 笔 记 《 友 谈 记 》 以 及 《 书 》 《 建 通 志 》 其 应 有 赞 誉 之 辞 。 但 是 从 今 天 所 能 见 到 的 《 书 》 《 建 通 和 师 , 闽 、福 、


生年考
语 》 学 , 有 《 礼 注 解 )2卷 、 礼 记 讲 义 》 4卷 、 周 礼 纂 之 著 仪 3 《 2 《 图》 O卷 、礼 例 详 解 》 0卷 、 ( 常 ) 书} 5 2 《 1 《太 礼 1 o卷 、论 语 全 解 》 《 ( 作《 一 论语 句解 》 1 fl 陈 祥 道 《 语 全 解 》 其 师王 安石 )0卷 1。 r z 论 得

张 岂之《 中国学术思想 编年》 中认 为陈祥道 生于 15 0 3年 ,
些 辞典 类 型 的 书 籍 于 陈 祥 道 生 年 , 日 15 或 0 3年 , 云 15 或 04
0 4年 之 说 , 之 传 , 荆 公 学 派 论 语 学 的 集 成 性 著 作 。其 《 太 常 ) 书》 到 年 。而 福 建 地 方 性 的 资 料 的 记 载 则 持 陈 氏 生 于 14 是 ( 礼 受

简 单 的介 绍 — — “ 道 , 用 之 。元 韦 中为 太 常 博 士 , 秘 书 英 宗 治 平 四年 许 安 世 榜 进 士 ( 文 仕 宦 历 程 中有 阐 述 , 不 赘 祥 字 f 亍 终 下 此
省正 字。所著 《 书》 百 五十卷 , 砀 《 书》 行于世 。” 述 )则其登科时年龄为 1 或 1 礼 一 与 乐 并 H , 4岁 5岁 , 四 五 岁 中 进 士 , 谓 十 可
列 论 西 认 时 任 翰 林 学 士 、 史 院 修 撰 的 范 祖 禹 “ 详 博 洽 . 诸 儒 所 及 ” 吴 其 昱 所 作 《 宁 格 勒所 藏 < 语 全解 > 夏 文 译 本 考 > 为 陈 国 精 非
14 ) 诸 但 哪(l 的 赞 誉 , 礼 学 思 想 也 受 到 当 时 学者 许将 和 苏 轼 等 人 的 氏生 于仁 宗 庆 历 二 年 (0 2 。 家 说 法 不 一 , 都 未 对 自身 观 I M 其
【 收稿 日期]0 0 — 8 2 1- 8 2 1
}【 作者简 介】 苗露(9 4 )女 , 1 8 一 , 山西 长治人,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 0 0 9级硕士 , 研究方 向: 门史。 专

要: 陈祥道是 北宋重要 的经 学家和理 学家, 他的《 礼书》 e l 全解》 经学著作在 中国经学史上具有重要 的学术价 和{e - 等
值 , 陈祥道 本人的研 究可 以为其经 学思想的研究提供 独到的价值 和贡献。可能是 因为史料稀缺 , 对 至今没有 学者对 陈祥道做 专
门的研 究 , 而一些辞典及地方性论著 中对于陈祥道生平事迹说 法不一, 故有必要 对陈祥道生平与仕 宦历程 的几 个疑 点问题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