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材料生命周期评价
第六章产品策略概述

第六章产品策略一、产品组合:指企业生产销售多种产品时,各种不同类型产品之间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也就是经营范围和结构。
二、产品组合的有关概念产品组合包括四个因素:产品项目、产品线宽度、产品线深度和相容度1、产品项目:凡是列入销售目录的产品名称均成为产品项目,即品牌、规格、款式或价格档次有所不同的单个品种。
2、产品线:指具有相同使用功能但其规格、型号、档次、款式不尽相同的一组类似的产品项目。
3、产品线宽度:指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产品线的数目。
4、产品线深度:指一条产品线中不同规格、档次、款式的产品数目。
5、相容度:指企业内各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以及其他方面相互关联的程度,又称产品线的一致性。
三、产品生命周期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早由营销学家雷蒙德.弗农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
2、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最后被淘汰的全过程,包括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四、讨论产品生命周期应注意的事项1、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使用寿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产品使用寿命是指产品的自然寿命或称物质寿命,是由消费过程中的时间、使用强度、维修保养等因素决定的,是产品使用价值的体现;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它是由市场上的各种因素和产品自身因素决定的,是产品交换价值的体现。
2、产品生命周期是针对某产品线的产品项目而言,是这一产品项目的市场寿命,而不是整条产品线的市场寿命。
3、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是一条理论曲线:曲线呈“S”型,接近正态曲线。
(特殊形态:循环再循环、成长-衰退-成熟,扇贝型、早夭型)4、理想的产品生命周期形态:投入期短,成长期快,成熟期长,衰退期慢。
五、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及营销策略(一)投入期的特点及营销策略1、投入期的特点(指新产品首次上市后的最初销售时期)(1)产品刚开始投放市场,许多消费者对产品不了解,不愿放弃自己的消费行为,对新产品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2)销售量小,单位成本高,价格高,利润少,甚至出现经营亏损。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方案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方案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2)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2)1.2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1.2.1 发展现状 (3)1.2.2 发展趋势 (3)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3)2.1 生态优先设计 (3)2.2 节能环保设计 (4)2.3 人居环境设计 (4)第三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5)3.1 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概述 (5)3.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介绍 (5)3.3 绿色建筑评价方法与步骤 (5)第四章绿色建筑技术策略 (6)4.1 节能技术 (6)4.2 节水技术 (6)4.3 节材技术 (6)4.4 绿色建材应用 (7)第五章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7)5.1 绿色建筑施工组织 (7)5.1.1 建立绿色建筑管理体系 (7)5.1.2 优化施工组织结构 (7)5.1.3 强化施工人员培训 (7)5.2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7)5.2.1 创新施工工艺 (7)5.2.2 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 (7)5.2.3 优化施工流程 (7)5.3 绿色建筑施工安全 (8)5.3.1 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8)5.3.2 施工现场安全措施 (8)5.3.3 环境保护与安全 (8)第六章绿色建筑运行维护 (8)6.1 绿色建筑运行管理 (8)6.1.1 运行管理原则 (8)6.1.2 运行管理内容 (8)6.1.3 运行管理措施 (8)6.2 绿色建筑维护保养 (9)6.2.1 维护保养原则 (9)6.2.2 维护保养内容 (9)6.2.3 维护保养措施 (9)6.3 绿色建筑能耗监测与评估 (9)6.3.1 能耗监测 (9)6.3.2 能耗评估 (10)6.3.3 能耗监测与评估措施 (10)第七章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与标准 (10)7.1 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概述 (10)7.2 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10)7.3 绿色建筑政策实施与监管 (11)第八章绿色建筑市场发展 (11)8.1 绿色建筑市场需求分析 (11)8.2 绿色建筑产业政策 (12)8.3 绿色建筑市场推广策略 (12)第九章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2)9.1 国内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2)9.1.1 项目背景及目标 (12)9.1.2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13)9.1.3 实施效果 (13)9.2 国际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3)9.2.1 项目背景及目标 (13)9.2.2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13)9.2.3 实施效果 (13)9.3 绿色建筑创新案例分享 (13)9.3.1 项目背景及目标 (13)9.3.2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14)9.3.3 实施效果 (14)第十章绿色建筑未来发展展望 (14)10.1 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14)10.2 绿色建筑技术创新 (14)10.3 绿色建筑产业升级 (15)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1.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到拆除阶段,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考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健康舒适、安全可靠等因素,实现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产业生态学每章节知识点2012323

产业生态学各章节知识点第一章1 产品导向的环境政策:指政府机构针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所制定的政策或规则,以协调产品各相关责任人的环境责任,并通过有效的信息工具辅助实施。
2污染控制方法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自由排放,末端治理,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四个阶段。
3 产业生态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成型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
4 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以及生产消费行为调控的系统科学。
产业生态学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的实践要落实到企业、园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各个层面。
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是产业生态学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5 产业生态学产生背景:由于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于是人们意识到,应该按照自然界的生态模式来规划产业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的矛盾。
产业生态学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6 产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2)产业系统代谢过程模拟与改进,例如产业代谢分析、物质与能量流动分析等;(3)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 );(4)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与面向环境的设计;(5)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政策,例如产品导向的环境政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等;(6)产业生态学的应用与实践,具体分为在企业、园区以及国家/ 全球等各个层面的应用。
7 产业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是:(1)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冲突的问题。
(2)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3)对其他学科产生重大影响。
(4 有利于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第二章1垂直关系是产业生态链的主要结构,根据这种垂直分工划分为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
2资源代谢分析包括元素流分析,分子流分析和物质流分析。
3 Allenby 提出理想产业系统包括资源开采者,物质处理者,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四类基本组成部分。
第六章 现代制造技术

特点: 特点:
设备利用率高、柔性好、缩短产品周期、减少库存 提高质量和生产率、降低中小批生产成本
四.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 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CIMS核心——集成,是人、技术和经营三大方面的集成
例:水喷射加工 组成:①超高压水射流发生器;②磨料混合和液流处理装置; ③喷嘴 ④数控三维切割机床;⑤外围设备等 加工:金属、非金属(石材、玻璃)、木材与纸制品、塑料制品、 织物与革制品等 切缝宽约0.5mm,Ra12.5μm,切割精度达±0.05mm
图6.1 水喷射加工装置示意图 1—带过滤器的水箱;2—水泵; 3—贮液蓄能器;4—控制器; 5—阀;6—蓝宝石喷嘴;7—射流束; 8—工件;9—排水口;10—压射距离; 11—液压系统;12—增压器
图6.9 CIMS的基本组成 CIMS的基本组成
基本组成: 基本组成: (1)管理信息系统——预测、经营决策、生产计划、技术准备、 销售、供应、财务、成本、设备、工具、人力资源等各项管理模 块 (2)工程设计自动化系统——CAD、CAPP、CAM (3)制造自动化系统——CNC机床、加工中心、FMC或FMS (4)质量保证系统——质量决策、质量检测、质量评价、质量信 息综合管理与反馈控制等功能 (5)数据库系统——支持CIMS各系统并覆盖企业全部信息 (6)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将CIMS各个功能分系统的信息联系 起来,支持资源共享、分布处理、分层递阶和实时控制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柔性制造系统(FMS) ——由数控设备、物料运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组成的自动化 制造系统 根据任务或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 组成:数控加工系统,物料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 (1)加工系统——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其它设 备 (2)物料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传送带、自动导引小车 工业机器人、上下料托盘、交换工作台 (3)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控制、刀具管理、质量控制,数据 管理和网络通信 还包括刀具监控和管理系统,冷却系统、切屑系统等附属设备
6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30
巴斯塔布尔:引入成本-效益分析,认为保护幼 稚产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收 益的现值。对保护产业要求更高。从静态到动 态。 R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大 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3.贸易效应:保护、消费效应之和,即替代进口的 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的下降。
即Q1Q3与Q2Q4之和。
11
4.税收效应:政府对于进口征收关税的财政收入。 在图中这部分税收为 PwPt ×Q3Q4
5.国际收支效应:因进口下降引起的对外支付降 低,即外汇的节约。其数量等于
关税谈判属于重复博弈。关税谈判中最常见战略是 威胁和承诺。威胁体现在报复上。关税战略中,报 复是为承诺服务,承诺才是目的。
20
两个大国A、B, B
A
无关税
有关税
两种商品,
无关税 (8,8 ) (2,10)
一次性博弈:
有关税 (10,2) (4,4)
两个静态均衡状态
1、双方均采取高关 关税谈判就是为了达到无关税最优,这时
国产品竞争的部门,技术部门 关税保护措施——对工业品禁止输入或规定适当的税率 课收关税应当有一定的限度 关税保护措施应当有步骤地进行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 利益冲突,产业结构动态调整 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
28
(二)新贸易保护理论 国际贸易中,价值转移或国际剥削,贸易利益极端
5
(二)关税的特征
1.透明性 2.非歧视性:与配额相比较 3.稳定性:变动须立法 4.市场功能性:反映市场供求 5.防止寻租 6.保证国家利益:关税收入直接交给国家
第六章 出版物市场

第六章出版物市场(一)第一节概述一、出版物市场的含义:狭义:具有一定的场地和设施的出版物交易场所;广义:出版物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供给者、需求者。
须把握:1.出版物市场是出版物商品交换的场所;2.出版物市场表现为消费者对某种、某类或全部出版物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3.出版物市场是出版物交换关系的总和。
反映了出版物商品流通的全局。
二、构成要素(一)出版物商品供给者,(二)出版物商品:是出版物市场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三)出版物商品需求者;1.需求者与市场的关系,哪里有消费者,哪里就有需求;有什么样的出版物消费者,就形成什么样的市场需求结构。
2.需求者形成市场的条件:1.有购买动机,2.有购买能力,3.达到一定数量。
(四)市场信息:包括生产、发行、需求、价格信息等。
三、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1. 买方市场特征:1)较长时间内普遍出现市场需求旺盛、供给相对不足等情况;2)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导致出版物商品交换价格上升,对生产起刺激作用;3)供给价格弹性较小,而需求价格弹性较大。
2. 卖方市场特征:1)较长时间内普遍出现市场需求基本饱和、供给相对过剩等情况;2)供给者之间的竞争导致出版物商品交换价格下降,对生产起抑制作用;3)供给价格弹性较大,而需求价格弹性较小。
(三)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出版理念现在是买方市场。
出版单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开发出切实满足消费者正当需求的出版物,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版活动的主动性,刺激消费,开拓市场。
四、出版物市场竞争我国出版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总体上出于相对较低的层次,主要表现为出版物商品的竞争。
(一)品种竞争:及时迅速提供品种,占有早期市场;(二)质量竞争:高质量商品占领先地位;(三)价格竞争,(四)宣传竞争: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
1.宣传力2.宣传艺术3.宣传速度。
(五)服务竞争。
第二节出版物市场需求一、出版物市场需求特征:1.无限扩展性,2.多样性,3.层次性,4.可诱导性,5.专指性,6.伸缩性,7.区域性,8.时效性(与内容有关,与品种有关)。
中成药学-第6章-已上市中药的变更与再评价

三、变更情形
(一)持有人变更管理 (二)药品生产场地变更管理 (三)其他药品注册管理事项变更
四、变更管理类别确认及调整
1. 变更情形在法律、法规或技术指导原则中已明确变更管理类别 的,持有人一般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变更管理类别。
2. 变更情形在法律、法规或技术指导原则中未明确变更管理类别 的,持有人应当根据内部变更分类原则、工作程序和风险管理 标准,结合产品特点,参考有关技术指导原则,在充分研究、 评估和必要验证的基础上确定变更管理类别。
省级药品监管部门依职责负责辖区内持有人药品上市后生产监管 事项变更的许可、登记和注册管理事项变更的备案、报告等管理 工作。
依法组织实施对药品上市后变更的监督管理。
பைடு நூலகம்
申请人应当根据其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 响,进行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向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提出补充申请。
四、已上市中药再评价的主要内容
1. 中成药上市后的质量再评价 2. 中成药上市后的工艺改进 3. 中成药上市后的疗效评价 4. 中成药上市后的经济学评价
五、国家对上市中药再评价的举措
1. 批准文号清查工作。 2. 药品再注册审批审查工作。 3. 提高药品质量标准。 4.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 5. 其他相关法规文件发布。
(二)《药品上市后变更管理办法(试行)》 药品上市后变更包括注册管理事项变更和生产监管事项变更。 持有人应当主动开展药品上市后研究,实现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鼓励持有人运用新生产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科技成果,不断改进和优化生产工艺, 持续提高药品质量,提升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药品上市后变更不得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不良影响。
《环境规划与管理》张承中主编 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4.简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5.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主要成果及其历史功绩。
6.简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的召开背景及其主要成果。
7.阅读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并归纳其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8.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9.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与手段。
10.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1.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并说明各项对策包「含的主要内容。
2.试分析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关关系。
3.请在三类相关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环境经济政策)中选择一类,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汇总该类政策执行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已颁布的各项规定(列出汇总表)。
4.说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
5.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是该法的第二次修订,请比较该法二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6.试比较1996年版《水污染防治法》与1984年版《水污染防治法》内容的变化,并分析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发展动向。
7.试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因和目的。
8.简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的含义和相关规定。
9.举例说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实施过程对污染严重城市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说明我国环境标准的分类方法,并按污染控制因子分类例表归纳常用环境标准目录。
—-Vr.第三章I.管理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定义?2•什么是管理的二重性特点?试采用管理二重性性质剖析我国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4.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的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哪几方面?其后哈罗协?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对管理职能的分类又作了什么说明?5.简述现代管理不派中各种学派的管理思想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ve ntory A ssessm ent
Life Cycle Assessment Phases- based on ISO 14040
Life Cycle Assessment Framework Applications: Direct Applications: Goal and Scope Definition Inventory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Impact Assessment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c Planning Public Policy Making Waste Management Marketing Other Others
1990年由国际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SETAC ) 统一为LCA(life cycle assessment ).
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即ISO 14000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ISO 14000 主要分为6个系列,即环境管理系统、环境审计、环 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术语和定 义等。
所谓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所谓生命周期评价技术(LCA)是一种评 ) 价某一过程、产品或事件从原料投入、加工制备、 价某一过程、产品或事件从原料投入、加工制备、 使用到废弃的整个生态循环过程中环境负荷的定 量方法。具体地说, 量方法。具体地说,LCA是指用数学物理方法结 是指用数学物理方法结 合实验分析对某一过程、产品或事件的资源、 合实验分析对某一过程、产品或事件的资源、能 源消耗,废物排放。 源消耗,废物排放。环境吸收和消化能力等环境 负担性进行评价,定量确定该过程、 负担性进行评价,定量确定该过程、产品或事件 的环境合理性及环境负荷量的大小。 的环境合理性及环境负荷量的大小。 从定义来看LCA不是针对材料的,更多的是 不是针对材料的, 从定义来看 不是针对材料的 产品和服务,目前也有人提出了MLCA, 产品和服务,目前也有人提出了 , Material LCA。 。
2.环境影响因子
某些学者曾用环境影响因子(environmental affect factor,EAF)来表达材料对环境的影响: EAF=[资源,能源,污染物,生物影响, 区域 资源, 资源 能源,污染物,生物影响, 性] (6-l) -) 相对于能耗表示法,环境影响因子考虑了资源、 环境影响因子考虑了资源、 环境影响因子考虑了资源 能源、污染物排放、 能源、污染物排放、生物影响和区域性的环境影响 等因素, 等因素,把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原料和能源的 投入及废物的产出都考虑进去了,比能耗指标要全 面综合一些。
表6-3 ISO 14000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框架 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框架
2.LCA的定义 LCA的定义
所谓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LCA) 是一种评价某 所谓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 ) 一过程、产品或事件从原料投入、加工制备、 一过程、产品或事件从原料投入、加工制备、使用 到废弃的整个生态循环过程中环境负荷的定量方法。 到废弃的整个生态循环过程中环境负荷的定量方法。 具体地说, 具体地说,LCA是指用数学物理方法结合实验分析 是指用数学物理方法结合实验分析 对某一过程、产品或事件的资源、能源消耗, 对某一过程、产品或事件的资源、能源消耗,废物 排放。环境吸收和消化能力等环境负担性进行评价, 排放。环境吸收和消化能力等环境负担性进行评价, 定量确定该过程、 定量确定该过程、产品或事件的环境合理性及环境 负荷量的大小。 负荷量的大小。 从定义来看LCA不是针对材料的,更多的是产品 不是针对材料的, 从定义来看 不是针对材料的 和服务,目前也有人提出了MLCA,Material LCA。 和服务,目前也有人提出了 , 。
表7-2
一些材料及元素的环境负荷单位比较
4. 单位服务的材料消耗
德国渥泊塔研究所的斯密特教授 (Schmidt)于1994年提出了一种表达材料环 境影响的指标方法——单位服务的材料消耗量 单位服务的材料消耗量 (Materials intensity per unit of service, , MIPS), ),MIPS指在某一单位过程中的材料消 ), 指在某一单位过程中的材料消 耗量, 耗量,这一单位过程可以是生产过程也可以是 消费过程。详细介绍可参见斯密特教授的专著 《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一书。
7. 碳排放
由于全球变暖的现状,和京都议定书的约束,有 很多国家意识到了二氧化碳的危害,碳排放量逐 渐也形成了一种评价环境影响的指标。 bp公司推出了一款碳排放计算器,计算出行方 式、城市能源结构来计算个人和家庭的碳排放量, 生活方式的碳排放量,私家车是公交的10倍。 应该和美国目前在开发一种低碳排放的水泥。
第一节 常见的环境指数 及其表达方式
在进行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之前, 首先要确定用何种指标来衡量材料的环境负担 性。关于衡量材料环境影响的定量指标,已提 出的表达方法有能耗、环境影响因子、环境负 荷单位、单位服务的材料消耗、生态指数、生 态因子等。
1.能耗
20世纪 年代初 欧洲一些旅行社 用能耗 世纪90年代初 世纪 来表达旅游过程的环境 在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用能耗来表达其 在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用能耗来表达其 对环境的影响(现已基本淘汰能耗表示法) 对环境的影响(现已基本淘汰能耗表示法)。 表6-1 一些典型材料生产过程的能耗比较 产品名 水泥 钢 铝 142.4 36.7 31.8 能耗
LCA的起源 1. LCA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 衡方法
化学工程 物质一能量流平
20世纪80年代 欧美 “从摇篮到坟墓”(from cradle to grave)的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初始生命周期名称 :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green design、life cycle design、product 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al quality、product integrity等
Im p ac t D e s c rip t o rs
Im p ac t D e s c rip t o rs
V a lu a t i o n M eth o ds / M o d e ls
V a lu a t i o n
I m p ro v e m e n t A sse ssm e n t
1.目标和范围定义
6.生态因子
综合考虑材料的使用性能和环境性能的生态因子 表示法(eco-indicator,ECOI)的主要思路是考虑 两部分内容:一是材料的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一是材料的环境影响 impact,EI),包括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排放的 ),包括资源 , ),包括资源、能源的消耗, 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加上其他环境影响, 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加上其他环境影响,如 温室效应、区域毒性水平,甚至噪声等因素;另一部 另一部 分是考虑材料的使用或服务性能( 分是考虑材料的使用或服务性能(service performance,SP), ),如强度、韧性、热膨胀系数、 , ), 电导率、电极电位等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 ECOI=EI/SP (7-2) / 此式基本上扣除了其使用性能的影响,在较客观 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环境性能比较。
第二节 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早期曾采用单因子方法来评价材料的环境影 响,如测其废渣的排放量,评价其对固体废弃物污 染的影响等。采用单因子评价不能反映其对环境的 综合影响,如全球温室效应、能耗、资源效率等。 而且,用如此多的单项指标,比较起来也太麻烦, 甚至有些指标还无法进行平行比较。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专家提出了一个综合的 综合的 评价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assessment,LCA)。 )。LCA方法现已,成为全世 , )。 界通行的材料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并已在 ISO 14000国际环境认证标准中规范化,是 ISO 14000 的标准系列之一。
5.生态指数
除上述表示材料的环境影响指标外,国外还 有一种生态指数表示法(eco-Point),即对某 即对某 一过程或产品, 一过程或产品,根据其污染物的产生量及其 他环境作用大小, 他环境作用大小,综合计算出该产品或过程 的生态指数,判断其环境影响程度。例如, 的生态指数,判断其环境影响程度。 根据计算,玻璃的生态指数为148,而在同样 条件下,聚乙烯的生态指数为220,由此即认 为玻璃的环境影响比聚乙烯要小。由于同环 境负荷单位、环境影响因子相同,指数表示 法也是无量纲单位表示法。计算新产品或新 工艺的环境影响的生态指数是一个很复杂的 过程,故目前这些表达法都还不是很通用。
3.环境负荷单位
环境负荷单位( 环境负荷单位(environmental load unit,ELU) , ) 是用一个综合的指标,包括能源、资源、 是用一个综合的指标,包括能源、资源、环境污染 等因素来评价某一产品、过程或事件对环境的影响。 等因素来评价某一产品、过程或事件对环境的影响。 这一工作主要是由瑞典环境研究所完成的,现在在 欧美较流行。 表7-2是一些材料及元素的环境负荷单位比较, 可见,贵金属元素的环境负荷单位特别大,这与实 际情况基本一致。 由于单位材料的质量环境负荷单位是一种无量 无量 纲单位,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换算某种材料的环境负 纲单位 荷单位并与其他材料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目前还 没有完全为公众了解和接受。
LCA的技术框架及评价过程 第三节 LCA的技术框架及评价过程
LCA评价方法技术框架包括4部分:目标和 范围定义、编目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及评价结 果解释(见图6-1).
Im pa ct Assessm ent Go al De finitio n an d S co ping Im provem en t Assessm 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