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造谣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合集下载

网络造谣法律规定是什么?

网络造谣法律规定是什么?

网络造谣法律规定是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真实性,导致有很多网友利用了网络,进行造谣和传谣活动,给很多人带来的伤害,侵害了别人的权益。

那么,网络造谣法律规定是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

网络的虚拟性和不真实性,导致有很多网友利用了网络,进行造谣和传谣活动,给很多人带来的伤害,侵害了别人的权益。

那么,网络造谣法律规定是什么?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一)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关于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3篇)

关于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虚假信息、谣言等现象也日益增多。

造谣他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国法律法规对造谣他人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及法律责任进行分析。

二、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同时也要求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一规定明确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行为的法律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这一规定明确了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法律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传播淫秽色情、赌博、恐怖、暴力、虚假信息等违法信息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这一规定明确了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法律责任。

三、造谣别人的法律责任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特别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刑罚将根据造谣行为对他人名誉造成的损害程度、传播范围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2. 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造谣他人名誉,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诬陷诽谤罪立案标准
1.具有强烈社会危害性或者严重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2.违反《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三款开展活动的,以及在法律范围内造成显著
的社会危害或者损害被害人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或者肖像权的,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3.被害人申诉案件被处以拘留、羁押、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根据相关证据确定
被害人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作出被告立案判决。

4.除上述情形外,涉嫌非法实施诬陷诽谤或者涉嫌有其他违法嫌疑的,也可以依法作
出被告立案判决。

(二)诬陷诽谤案件立案的证据要求
1.被告系有关法律法规的故意行为:指当实施诬陷诽谤活动时,被害人已明确了被告
与具体行为的关系;被告实施诬陷诽谤行为已达到其应有的水平,可以认定其具有有效故意;行为结果与行为之间存在充分的因果关系;被告实施的相关行为已经超出正常的范围。

2.依据被害人自述或者他人及其它调查证据证明:有充分的证据、基本确定的证据;
或者由受害人报告、行政机关处理的逆向跟踪证据;或者法官补充调查获取的证据;表明
有证据证明被告实施了诬陷诽谤行为。

3.被害人遭受损害的程度:被诬陷诽谤行为而遭受损害的被害人肉体、财产、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以及肖像权等各方面受损的程度,以及其所受到的损失程度,应反映在证
据中;其损失的客观性应符合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的标准。

4.犯罪人归责:结合案件实际和证据,证明犯罪人对案件具有明确而有实质性的归责,表明犯罪人具有诬陷诽谤行为;在所向披靡的证据情况下,有实质性的证据证明犯罪人有
犯罪倾向。

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

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

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与他人互动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言论的泛滥与滥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各国纷纷出台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

本文将探讨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网络言论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的基本内容。

不同国家对于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定略有差异,但其核心目标是一致的:保护个体隐私、维护社会秩序、打击网络谣言和恶意造谣、防止网络暴力和诋毁行为等。

比如,在中国,网络言论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网络言论的边界,对于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言论提供了明确的处罚和救济措施。

然而,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这些法律规定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对其进行了过度干预。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它保障了公民的表达权利、信息获取权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权益。

而过度限制网络言论可能导致信息屏蔽、舆论封锁和言论自由的虚化。

因此,如何平衡网络言论责任和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成为了重要课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加强公众对于网络言论责任的认知。

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到网络言论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从而减少违法言论的产生。

其次,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与监督。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场所,应该承担起责任,建立健全的审核制度和举报机制,有效打击网络谣言、恶意诽谤等不良言论。

此外,也需要提高司法机关对网络言论的审查能力和公正性,确保对违法言论的惩罚公正合理。

尽管网络言论责任法律规定对于言论自由可能有一定限制,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限制是有必要的,目的在于保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言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侵犯他人的名誉、隐私和尊严。

只有在有序的网络环境下,公民的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网络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

网络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

网络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网络诽谤罪是指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他人进行恶意诋毁、诽谤,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诽谤现象日益严重,对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于网络诽谤行为的处罚标准和刑事判决也备受关注。

首先,网络诽谤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明确的诽谤对象,即被诽谤的具体个人或组织;二是要求具体的诽谤内容,即诽谤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三是要求具体的传播方式,即诽谤行为是通过何种方式传播的。

只有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能构成网络诽谤罪,才能依法立案追究责任。

其次,对于网络诽谤罪的刑事判决标准,主要根据诽谤行为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性来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对于轻微的网络诽谤行为,可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对于严重的网络诽谤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可以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同时,根据不同情节和情况,还可以加重处罚或减轻处罚,以确保刑罚的公平和合理。

总的来说,网络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和判刑标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只有严格依法依规立案,才能保证对网络诽谤行为的及时、有效打击;只有依法判决,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网络诽谤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加大对网络诽谤罪的立案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诽谤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诽谤罪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网络素养,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和判刑标准是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法律工具,必须严格依法依规执行,才能有效打击网络诽谤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希望广大公民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诽谤罪立案标准只要满足一条

诽谤罪立案标准只要满足一条

诽谤罪立案标准只要满足一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诽谤罪是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有一定的立案标准。

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就可以构成诽谤罪,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公开的,而且是对公民的名誉进行了公然的侮辱。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公开的,而且是对特定个人的名誉进行了公然的侮辱。

这里的“公开”是指在公共场合或通过公共媒体进行传播,而“公然的侮辱”则是指对他人进行了恶意的攻击和诋毁,给其名誉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其次,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有损于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名誉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而且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因此,任何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最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具有明显的恶意。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出于对他人的敌对情绪或者不满情绪,而进行的恶意攻击和诋毁。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主观故意要求的,也就是说,必须是出于明显的恶意,才能构成诽谤罪。

综上所述,构成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就可以构成诽谤罪。

无论是公开的侮辱行为,还是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还是具有明显的恶意,都可以构成诽谤罪。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牢记法律的底线,不要随意侵犯他人的名誉权,更不要进行恶意攻击和诋毁。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谣言的法律处置措施有哪些

网络谣言的法律处置措施有哪些

网络谣言的法律处置措施有哪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如同病毒一般迅速传播,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从扰乱社会秩序到损害个人名誉,从误导公众认知到破坏市场环境,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觑。

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法律对于网络谣言的处置有着明确而严格的措施。

首先,行政法律处置是常见的手段之一。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行政机关在发现网络谣言后,会进行调查核实。

如果确认属于违法行为,将依法对造谣者给予行政处罚。

这一措施能够迅速制止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其次,民事法律处置也是重要的一环。

当网络谣言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权利时,受害者有权依据《民法典》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造谣者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例如,如果某人在网络上散布关于他人的虚假谣言,导致其名誉受损,受害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造谣者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失等,以恢复自己的名誉和权益。

再者,刑事法律处置是最为严厉的手段。

对于一些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的网络谣言,可能会触犯刑法。

比如,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规定,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定罪处罚。

此外,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以诽谤罪定罪处罚。

那么,在法律实践中,如何认定网络谣言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信息的真实性,即所传播的内容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

如果是毫无根据的虚构或者歪曲事实,就很可能构成谣言。

其次是传播的意图,是故意传播还是无意为之。

造谣怎么定罪判刑(造谣罪怎么判多少年)

造谣怎么定罪判刑(造谣罪怎么判多少年)

造谣判几年造谣判几年需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决定,具体如下:1、造谣可能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2、为了从中获取其中一种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具体如下:1、须有捏造其中一种事实的行为;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造谣罪怎么判刑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造谣罪怎么处罚【法律分析】:口头造谣一般不构成犯罪,但是可能涉嫌诽谤罪或者诬告陷害罪;构成诽谤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构成诬告陷害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网络造谣的法律规定有哪些网络造谣时常发生在社会中,对于网络造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规定,以净化网络空间,网络造谣视其程度的不同最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因此,大家不要对消息不加求证的基础上,以身试法,制造谣言,以下为你介绍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12.28)四、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一)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六、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二、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三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第四条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第五条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第六条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第七条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一)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二)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数额达到前款规定的数额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第八条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第九条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犯罪,同时又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的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十条本解释所称信息网络,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刑法法律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赢了网建议大家遇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必要时可寻求法律援助的帮助。

来源:(网络造谣的法律规定有哪些/l/xf/61866.html)精彩推荐: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自诉案件/l/xf/169553.html拘留的概念和适用条件/l/xf/169552.html‘公捕’可能侵害名誉权/l/xf/169551.html致第四届尚权刑事辩护论坛/l/xf/169550.html批准,决定逮捕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l/xf/169549.html提起自诉的条件/l/xf/169548.html中国刑事拘留适用分析/l/xf/169547.html拘留的羁押期限/l/xf/169546.html公诉案件能转化为自诉案件吗/l/xf/169545.html错误逮捕的确认/l/xf/169544.html新疆多部门多措施共同应对‘针扎事件’/l/xf/169543.html自诉人的刑事诉讼权利有哪些/l/xf/169542.html刑事自诉提起的条件/l/xf/169541.html刑事拘留的条件及期限/l/xf/169540.html正确掌握‘逮捕的三个要件’/l/xf/169539.html刑事自诉案件当事人如何进行诉讼/l/xf/169538.html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l/xf/169537.html东莞司机撞死抢匪被以过失致人死亡罪批捕/l/xf/169536.html 浅析不批准逮捕案件及其执行监督/l/xf/169535.html自诉人需要承担的诉讼义务有哪些/l/xf/169534.html自诉案件的条件/l/xf/169533.html告诉才处理案件/l/xf/169532.html刑事诉讼中的级别管/l/xf/169531.html逮捕措施适用中存在的问题/l/xf/169530.html原蚌埠市政协副主席徐社新涉嫌两罪受审/l/xf/169529.html 刑事自诉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l/xf/169528.html刑事案件当事人须知/l/xf/169527.html人民人民警察法里的继续盘问四种情形与刑事诉讼法里的刑事传唤措施有何不同/l/xf/169526.html审查逮捕环节如何保障人权/l/xf/169525.html嫌疑人撕毁传唤证/l/xf/169524.html强制措施的适用/l/xf/169523.html郑州‘彭宇案’二审谁撞了谁仍是谜/l/xf/169522.html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l/xf/169521.html刑事自诉案件疑难问题探讨/l/xf/169520.html取保候审保证金的交纳/l/xf/169519.html‘传唤时间’的法律打架/l/xf/169518.html逮捕的程序/l/xf/169517.html刑事自诉制度探微/l/xf/169516.html小法庭也能做大文章/l/xf/169515.html被害人对不服不批准逮捕的诉讼结案舍件应享有刑事自诉权/l/xf/169514.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反诉/l/xf/169513.html对刑事传唤不服不能提起诉讼/l/xf/169512.html对异地拘留设立特批程序/l/xf/169511.html公诉案件能转化为自诉案件吗/l/xf/169510.html自诉案件/l/xf/169509.html刑法司法解释溯及力/l/xf/169508.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范围有哪些/l/xf/169507.html湖南郴州警员不慎致农妇死亡被逮捕/l/xf/169506.html逮捕后变更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l/xf/169505.html‘接返’途中为何遭遇刑事拘留/l/xf/169504.html把握‘无逮捕必要’的四点意见/l/xf/169503.html刑事自诉一审诉讼须知/l/xf/169502.html小心/l/xf/169501.html刑事自诉状或者告诉笔录应当包括的内容/l/xf/169500.html哪些案件可以提起刑事自诉/l/xf/169499.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调解和和解/l/xf/169498.html寻根究底法/l/xf/169497.html刑事自诉案件主体刍议/l/xf/169496.html属于非法经营罪的行为/l/xf/169495.html离婚无证据法院不支持/l/xf/169494.html北京检察院出便民条例传唤当事人不得超12小时/l/xf/169493.html 刑事自诉条件/l/xf/169492.html自诉案件的范围/l/xf/169491.html既遂与未遂的犯罪量刑如何确定/l/xf/169490.html刑事自诉状或者告诉笔录应当包括的内容/l/xf/169489.html逮捕的条件是什么/l/xf/169488.html网民愚人节微博发假新闻被拘/l/xf/169487.html逮捕及其适用条件/l/xf/169486.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调解和和解/l/xf/169485.html六旬翁猥亵幼女被刑事拘留/l/xf/169484.html错误逮捕≠国家赔偿/l/xf/169483.html审理自诉重婚案件不能调解/l/xf/169482.html提起刑事自诉的流程/l/xf/169481.html‘采花大盗’终落网劫财劫色被判重刑/l/xf/169480.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反诉/l/xf/169479.html自诉案件的范围/l/xf/169478.html传唤程序/l/xf/169477.html人民法院对于自诉案件进行审查后,如何进行处理/l/xf/169476.html 公安机关执行拘留必须遵守哪些程序/l/xf/169475.html对自诉权与公诉权并存案件司法实践的思考/l/xf/169474.html交通伤残等级鉴定及时限/l/xf/169473.html共同犯罪量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l/xf/169472.html刑事自诉制度怎样重构最合理/l/xf/169471.html传唤到案如实交代应当构成自首/l/xf/169470.html执行程序中拘留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l/xf/169469.html提请批准逮捕书与逮捕程序/l/xf/169468.html逮捕权限划分和程序/l/xf/169467.html第三百四十一条<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出/l/xf/169466.html刑事自诉案件庭前实体审查质疑/l/xf/169465.html刑事自诉一审诉讼须知/l/xf/169464.html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规定(2017年最新版)/l/xf/169463.html刑事立案材料的来源/l/xf/169462.html劳动者被收审,拘留,逮捕,劳动合同如何处理/l/xf/169461.html 自诉案件的提起条件/l/xf/169460.html持刀抢劫男作案不忘提醒事主报警/l/xf/169459.html探析刑事自诉案之规定不应成为法律的“摆设/l/xf/169458.html 刑事自诉可否请求损害赔偿费/l/xf/169457.html逮捕的条件和批准机关/l/xf/169456.html刑事自诉状的格式说明/l/xf/169455.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