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讲课教案

流行病学讲课教案
流行病学讲课教案

第一章绪论

什么是流行病学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4点内涵

1、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非某个个体

2、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

3、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4、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群体的观点

比较的观点

概率论的观点

多病因论的观点

社会医学的观点

流行病学的6个应用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分布及其特点

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疾病诊断、治疗与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价

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

卫生决策和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概率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续发率SAR: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

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病死率: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的比例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患病率分子是特定时间内所调查的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数,而发病率是一定时间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

患病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发病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影响患病率高低的因素

散发: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

散发形成的原因:

某病在当地常年流行,居民有一定的免疫力或因疫苗接种维持着人群一定的免疫水平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

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

潜伏期长的传染病

流行: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水平

爆发: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某地区存在的现象

自然地方性:因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使一些人类传染病的分布局限于一定地区,这种现象称为自然地方性。这种疾病被称为自然地方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某些传染病可在某一地区长期存在(森林脑炎),这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判断地方性的5点依据:

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类人群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类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

3、外来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有可能发病,其发病率与当地居民相似

4、迁出该地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倾向

5、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季节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季节性有哪3种情况:

严格的季节性

季节性升高

无季节性

短期波动: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周期性: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

周期性的特点取决于哪4方面:

1、疾病的传播机制易于实现,只要有足够的易感者便可迅速传播

2、病后该疾病可形成较为牢固的免疫力,流行后人群免疫水平持续的时间长短,决定该病

流行间隔的时间

3、新生儿的增加及易感者积累的速度也决定着流行的间隔时间

4、病原体的变异及变异速度

长期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研究长期变异的规律,首先考虑以下问题

观察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观察期间治疗措施是否有重大进展

对慢性病长期变异的解释

发病与死亡资料的准确性

移民流行病学: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移民流行病学研究的原则:

1、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不同,而接近于移

居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2、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相近,而不同于移

居当地人群的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三角模型: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宿主、环境、动因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常情况下三者互相作用保持动态平衡,人们呈健康状态;一旦三者中一个发生了变化,且超过了该三角平衡所能维持的最高限度时,平衡即被破坏,人们将发生疾病

病因网模型:多病因学说认为不同的致病因素与疾病构成不同的连接方式,即病因链,多个病因链交错连接起来就形成病因网。

疾病发生的三要素

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病因研究的四个步骤

按疾病流行分布,分析流行原因

根据流行因素提出病因假设

用流行病学方法检验病因假设

以八大标准推断病因

用Mill准则形成病因假设的5个方法

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偏倚(系统误差):在流行病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推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对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错误估计,系统歪曲了两者间的真实联系

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前两个可导致虚假关联,混杂偏倚则导致间接关联

混杂偏倚:流行病学研究中,在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研究的疾病有关,又与暴露因素有关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歪曲了所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

病因推断的8条标准

关联的强度

关联的时间顺序

关联的特异性

关联的可重复性

关联的生物合理性

剂量-反应关系

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

终止效应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应用

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提出或初步检验病因学假设

现况研究(模型横断面研究)

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态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现况研究3不特征

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不能得出有关因果论的结论

一般不用于病程较短的疾病

6个目的

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

发现病因线索

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

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

用于疾病监测

为研究和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

普查:

为了了解某人群健康状况或某疾病的患病率,或制定某生物学检验标准,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抽样调查:

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

抽样的5种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

整群抽样

分层抽样

多级抽样

第五章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

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种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亚组,观察两组或多组成员结局发生情况,比较各组之间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定该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

4个特点、3个用途、3种类型

特点:

时间上是前瞻性的

属于观察性研究

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

是从“因”到“果”的研究

用途: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自然史

类型:历史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暴露:能影响结局的各种因素,即研究对象具有的与结局相关的特征或状态,或曾接触与结局有关的某因素

暴露人群的选择方式

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对照人群的选择方式

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

计算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

累计发病率=观察期内发病人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发病密度=观察期内发病人数/观察人年数 (人年数=人数*年数)

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F

RR=I e/I0,AR=I e-I0,ARF=(I e-I0)/I e*100%

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

基本原理和特点

暴露

用途

匹配

病例和对照的选择

OR 比值比及其意义

计算OR值得4步骤

入院率偏倚

选择偏倚的控制

回忆偏倚

调查偏倚

混杂偏倚

优缺点

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原理(图)、方法

主要类型

对照、随机、盲法、重复基本原则

常用对照方法

盲法常用观察和测量方法

常见偏倚

排除、退出

第八章筛选与诊断实验的评价

筛检

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人群中将那些实际有病或有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与真正无病的人区分开来

筛检诊断实验

目的不同区别无症状的早期病人、病人与健康人区别病人和可疑有病实际无病的人

对象不同健康人或表面健康的人病人或可疑患者

要求不同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科学、准确

费用不同价廉医院内比较昂贵

结果处理不同阳性者做进一步诊断或干预阳性者进行治疗

确定诊断试验界值的方法

均数加减标准差法、百分位数法、ROC曲线法

灵敏度Se真阳性率

a/(a+c)*100%

假阴性率FNR漏诊率

c/(a+c)*100%

特异度Sp真阴性率

d/(b+d)*100%

假阳性率FPR 误诊率

b/(b+d)*100%

约登指数

Se+Sp-1,或1-假阴性率-假阳性率

预测值

阳性预测值a/(a+b)*100%,阴性预测值d/(c+d)*100%

提高筛检与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

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采用联合试验

第十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过程:病原体进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传染病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人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传染、流行过程的区别

传染:对个体

流行:对群体

传染源:机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可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到侵入新的宿主前,在外环境所停留和转移的全过程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潜伏期意义及用途

经空气、食物、饮用水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必考3选1)

经空气: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冬春季节高发;儿童老人多见;未进行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升高;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高发

经饮用水: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水源经常被传染的地区病例终年不断,呈地区性;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停止使用受污染的水源或进行消毒、净化水源后,爆发或流行可消退

经疫水:病人有疫水接触史,如抢险救灾、收获水稻、游泳等;发病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如水网地区、雨季和收获季节;易感人群进入流行区后可致爆发或流行;对疫水消毒或加强个人防护可控制疾病发生

经食物:病人有使用同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一次大量污染可致爆发;停供污染食物后爆发可消除;发病一般潜伏期较短,临床症状较重

垂直传播的三种方法

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时传播

人群易感性影响因素

升高:新生儿增加;易感人群迁入;免疫人口免疫能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

降低: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

疫源地、大小取决于?消灭的三个条件

疫源地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的向周围所能波及的范围。

大小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传播途径的特点和周围人群的免疫水平

消灭的三个条件:传染源被治愈、死亡后移除;疫源地外环境中的所有病原体均被消灭;所有易感接触人群在经过最长潜伏期后均未发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感染

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达到控制甚至最终消灭某传染病的目的

冷链:为了保持疫苗从生产到适用过程中均在适宜的冷藏条件下进行,所需要的多环节链式

冷藏运输储存设备

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存在的地区进行消毒

随时消毒:在传染源存在的地区,对其排泄物和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场所及时进行消毒终末消毒:在传染源被治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第十一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概念

慢性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或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一类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四大特征

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高

是主要死因,对健康、生活影响大

造成重大疾病负担

其主要危险因素不多,可知、可预防

危害

是导致劳动能力丧失、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以及造成残疾的重要原因

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

三级预防

P148 知道什么情况属于什么级别预防

一级:从生活方式、膳食等方面预防

二级: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包括检查制度建立、疾病筛检

三级:临床预防,特点是已发病

4个主要危险因素

吸烟、缺乏身体活动、不合理膳食、超重与肥胖

第十二章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所有应当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