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的哲学意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意蕴及现实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意蕴及
现实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发表的一篇著名著作,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关于生态的观点。
他称生态的核心有两条:一是以
人为中心的观点,二是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观点。
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他认为,
人总是要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对环
境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维护。
但是,同时他也指出,改善环境的途径不
仅仅是局限于个人做出的努力,而是需要社会政府等去完善制度,以
确保整个社会和受影响的环境能够持续发展。
在当今的现实中,人类的活动正在大规模破坏环境,因此,对马
克思关于生态问题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
的支持,强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观念,主动积极保护环境。
同时,也可以借鉴他的思想,采取更具体的行动,利用完善的社会制度,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
生态价值观的哲学意蕴

第 1 卷 第 1 期 8 0
2 002 拄
自 然 N O. 0 1 0 c .. 2 t 002
1 0月
St is i il c is o a ur ud e n D a e tc f N t e
走“ 人 合 一” 道 。 天 之
价值 观 的哲学 思考 有着 重要 的理 论 意义 和实 践意 义 。 1
人 类 由 蒙 昧 、 蛮 走 向 文 明 , 农 业 时 代 步 人 工 业 时 代 野 由
进 而 达 于 信 息 时 代 。在 全 球 化 的 背 景 中 , 与 自 然 的 冲 突 人
思 维 方 式 转 向 整 体 主 义 的 思 维 方 式 , 功 利 型 思 维 方 式 转 向 互 利 型 思 维 方 式 。 同 时 也 使 传 统 的 伦 理 观 和 行 为 方 从
式发 生 了深刻 的 变革。
关 键 词 : 态 价 值 观 ; 维 方 式 ; 理 观 ; 为 方 式 生 思 伦 行
题 , 传 统 哲 学 和 科 学 中 是 被 忽 略 甚 至 被 否 定 了 的 。 特 别 在
明 史 上 具 有 伟 大 的 变 革 意 义 , 么 , 们 现 在 有 理 由认 为 , 那 我 人 类 不 是 自然 界 的 绝 对 中心 , 同样 具 有 伟 大 的 变 革 意 义 。 这
( ) 服 阶段 3征
工 业 革 命 以 来 , 产 力 迅 猛 发 展 , 类 生 人
一
随 着 人 类 力 量 的 增 强 , 们 慢 慢 认 识 了 人
些 与 他 们 的 生 活 息 息 相 关 的 自然 现 象 , 实 际 的 生 产 和 在
生 活 中 , 类 开 始 顺 应 自 然 , 仿 自 然 , 求 生 存 。 在 整 个 人 效 以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

2 0 1 3 年 第 5期 ( 总第 9 8 期)
福建 省社会 主义学 院学 报
中 图分 类 号 :G1 2 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 8 5 6 3 ( 2 0 1 3 ) 0 5 — 0 0 5 8 — 0 5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的各 种 形态 , 尤 其 是 春秋 战 国 时期 的各 流 派 , 如儒 、 法、 墨、 道, 尽管 各 有 其独 立 的
境 重要 价 值 的新 的认识 基 础 上重 新 审视 自然与 人 、
生 态环 境 与政 治 关系 的新 型政 治 。I 1 l 在我国 , 生态
政 治 意识 , 早 在古 文化 中就 已有萌 生 。儒 家 、 墨家 、 道 家等 思 想流 派 ,都 内含 着 丰 富的生 态 政 治意 识 。
从 中不难 发 现 , “ 恒 ” 的范 畴 即生 态 观 的范 畴 。 “ 恒 常” 、 “ 恒事” 、 “ 恒位 ” 、 “ 恒道 ” 、 “ 恒度 ” ,正是 一 个从
、
传统 文化 的生态 政治观 及启 示
生 态 政 治 是 自2 0 世纪6 O 年代 起 在 西方 国家 兴
起 的 旨在 解决 生态环 境危 机 的一 种新 型政 治 。生态
的认 识 泥淖 , 而要努 力 去认 识 和掌 握 客观 事 物 的普
践中, 形 成 了独特 的生 态 文 化 价值 观 , 可 被 我们 去 认 识 和发 掘 , 在 当今建 构 以人 与 自然 和 谐统 一 为 主 要 特征 的现代 新 型生 态文 明社 会 的进 程 中 , 古 文 化 之 生态 观 对我 们 的哲 理性 启示 , 是一 笔 重要 的理论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意蕴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标签:道家生态环境天人合一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现代中国生态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生态观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道家思想提醒人们关爱自然。
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意蕴、政治意蕴,而且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意蕴,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是互利共生的自然主义的自然观、因任自然的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互利共生的自然观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道家的自然观是互利共生的自然观。
因为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被破坏。
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排放越来越多,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这一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人们活动能力的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生。
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来没有把人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不仅充分肯定了自然的本质是生养万物、并且自由生长,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的关系。
老子要求“为无为”,实现无为则无不治;庄子则进一步提出“爱人利物之谓仁”,强调不仅要“爱物”,更要“利物”,以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因任自然的方法论道家学说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本源上宇宙的诞生、发展、消亡,建立了宇宙形成的自然哲学体系,另一方面从规律和方法上,探索自然运动的规律,解决人与自然相处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
其
核心思想是生态和社会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这一思想主张人
类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也愈加严峻。
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中
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
发展。
在生态危机面前,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价值体现如下:
首先,在环保理念上,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自然和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
从
哲学层面揭示了自然的本质与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一致,可以为政治生态学的研究提供
深刻的理论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以人为本”的发展都不可以追求短期利益,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长期影响,从中追求
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也为中国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学术支持。
最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世界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可以借鉴当代社会治理中生
态规制的实践方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
实践价值,并为多元化环保理念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同时,其对全球生态问题也具有重要
参考价值。
因此,我们应当深入研究、认真借鉴、扎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和谐共生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共生的观念,认为世界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生态系统。
而人类与自然之间也应该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不能过度破坏自然环境,而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 抱朴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抱朴守一”思想是指要尽可能地保持事物的本来面貌和状态,不要过度修饰和改变。
这种思想可以符合生态学中的“自然状态保护思想”,即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天然状态,尽可能不进行过度干预和改变。
3. 心中有天地,万物皆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中有天地,万物皆感”也体现了生态哲学的精神。
这种观念认为每个人的心灵可以与大自然相连,感受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同时也认为自然中的万物具有灵性和情感。
这种想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情感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与自然共生共处。
4. 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人们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告诫人们不能过度干预自然界,以免引发自然灾害和人类灾难。
以上几个方面的生态哲学意蕴,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启示我们要关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保护思想,尊重自然界中万物的灵性和情感,关心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生态哲学思想总结

生态哲学思想总结生态哲学思想总结生态哲学是一种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通过综合学科的视角,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以下是对生态哲学思想的一个总结:首先,生态哲学思想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连通性。
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环境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对整个系统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我们必须从整体和连通性的角度出发,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平等与互惠关系。
传统的哲学思想通常将人类置于自然之上,认为人类拥有对自然的支配权。
然而,生态哲学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只强调人类的利益,而忽视自然界所提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量资源。
因此,生态哲学主张人类与自然环境应该建立平等、和谐、互惠的关系,以实现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生态哲学思想主张环境伦理的建立与实现。
环境伦理是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进行思考和探讨的哲学理论。
生态哲学认为,人类应该对自然界负起道德责任,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避免破坏自然系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采取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生态哲学思想关注人-环境关系的内在精神层面。
生态哲学认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更包括精神层面上的。
人类应该培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尊重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奇妙。
通过与自然的亲近和交流,人类可以更好地认识自身,获得内在的满足和平静。
最后,生态哲学思想强调全球视野和全人类的责任。
生态哲学超越了国家、种族和地域的界限,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纳入到一个全球的范围。
它呼吁全人类共同努力,面对共同的环境挑战,共同促进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践行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倡导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中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践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践行实践及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必须以保护自然界为前提”这一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认为,人类只有正确对待自然,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陷入自我毁灭的危机之中。
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它主张以人类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还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张建立一种环保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生产方式上,要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生产关系上,要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动环保、节约、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践行,一系列的环保实践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在中国,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采取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措施。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推动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倡环保出行,宣传节约用水、用电等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
全球范围内,联合国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倡议,各国纷纷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各国也通过合作和协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价值的哲学意蕴杨昌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生态思维标志着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对生态价值的理解学界存在着分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生态价值可以界定为生态对人类的有用性。
生态价值是人类的核心价值之一,具体来说,生态对人们的生存、经济、政治、文化都有着巨大价值,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价值的最优化、最大化是社会的理性选择。
实现生态价值的最优化、最大化需要以人为本、改进发展模式,需要强化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制度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生态价值哲学意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全方位认识生态价值,树立生态价值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态价值的内涵人是万物之灵,人类的产生使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被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使自在世界逐步属人化,在人类的对象化活动、也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中必须坚持物的标准与人的标准的统一。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1],把物的标准与人的标准统一起来就涉及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性。
价值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哲学概念,从哲学的角度看,价值考察主体需要与客体所具有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它是判断客体对主体有用性的一个范畴,是客观实在性、主观目的性和社会历史性的有机统一。
生态价值属于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交叉研究领域,对生态价值的理解学界存在着分歧,“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就是生态”[2],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本文把生态价值界定为考察人类实践过程中生态对人类的有用性的一个范畴。
人类认识生态价值的历程体现在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之中。
生态环境从生命出现的那一刻起便存在了,人类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价值关系也很早就有所认识了,古人认为,“若夫山林匮竭,林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雕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匮,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焉?”(《国语·周语下》)。
明确而系统的生态观的出现则更主要的是近代的事情,其主要表现就是现代意义的、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生态学的出现与发展。
十九世纪,哲学实现了形而上学思维向辩证思维的变革,联系、发展的眼光进入人类科学的视野,这时生物学的大发展也折射着这方面的思潮。
达尔文写下了《物种起源》,通过“猫与三叶草”等现象揭示了生态要素的关联性;1866 年,E.海克尔(E.Haeckel)首先提出“生态学”(ecology)一词,eco-表示“房子”或“生活场所”,-logy 意思是“学问”,这标志了研究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生态学的正式形成;到了二十世纪,系统论的观念又开始大放异彩,1935年,A.G.坦斯利(A.G.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词,揭示了生物与其环境组成动态平衡系统的规律,生态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十世纪出现的一些具体生态事件和生态问题使人们更切实地体会到人与环境密不可分,人们开始大规模地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侧面进行生态的跨学科的研究,对生态价值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人类认识生态价值的历程同时也是人类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生态价值思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它的形成从特定的角度拷问了人类传统二元分离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
“从这种优裕的自然环境(森林生态系)中,孕育产生人类与自然亲和、与自然共生的可以称作森林哲学的‘自然亲和型自然共生型自然观’,或曰:‘物心一元论自然观’”[3]。
在人类生态中,人类与环境、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人类生态表现出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层次性,也就是说,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研究人类生态,衡量生态价值时,必须把人放到生态系统中,而不能游离于生态系统之外。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人的生物环境中包括了动物,动物的生物环境里包括着人。
事实上,人类的存在可以看作场的存在,研究人类生态必须以人类为主体,就如同普罗泰戈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但是人类的活动必须符合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以人类为中心,而不是以哪一个人、哪一个集团为中心。
与此同时,对以人类中心必须辩证地看待,把握度的范畴,特别是在人类影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能力都越来越强大的今天,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
生态价值以人类为主体、为中心,坚持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标准,又坚持科学标准,实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
归根结底,生态体现着一种对人类的有用性。
“现代人类中心论仍然是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主导性价值观念”[5],合理的生态观、生态价值观不是要恢复到原始社会的生活,不是我们对生态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理性地保护生态、开发生态,人类不能退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业社会,更不能退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
二、生态价值的多维分析理性而明确的生态意识、生态思维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问题,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生态价值的认识、探索显得越发重要。
生态价值是人类的核心价值之一,生态对人类生存、对经济发展、对社会进步和居住环境改善价值巨大,对生态价值准确而清晰的定位有助于保护生态、开发生态、实现生态的效用最大化和最优化。
首先,生态对人类生存具有前提性的价值,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生态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地理空间、水、阳光、空气、食物和温度等,地球是目前所知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天体,“对整个生物圈来说,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价值每年在16万亿——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相当于1999年全世界GDP约28万亿美元的1.18倍”[6]。
以水域生态系统为例,它在提供水产品的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排涝抗旱等多种用途,实际上,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是难以具体计算的。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然而,长期掠夺资源也给生态带来巨大的破坏。
地面沉降、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沙漠化、耕地减少、生物物种减少、资源枯竭等都是突出的生态问题,某些方面,中国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生态破坏给人类、给我国带来巨大压力,生存是生态对人类的核心的、首要的价值,保护生态对人类生存意义十分重大。
其次,生态对人类还有直接的经济价值,生态为人类提供了很多有商业交换价值的财富,对促进人类社会繁荣有着重大意义。
生态的直接经济价值可以通过每年从中获得的收入、投入的维护成本来衡量,还可以通过计算负面损失、治理费用来判定,例如在造成人们的疾病的治疗费用、劳动损失方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报告估算,1995年全国仅因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碳污染影响导致的人体健康损失就高达171亿元。
人类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既是生态的主人、又是生态的一个元素,对生态经济价值的开发必须保持适度的原则。
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合理地发展畜牧业可以提高草地生产力、增加居民收入、为国家创造财富,也有利于团结稳定。
但是放牧过度,牧草会逐渐稀疏、衰退、降低可持续生产力,甚至引起草地退化、水土流失。
过度放牧是沙漠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我国沙漠化土地已经达到约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以上,对生态经济价值的开发必须采取理性的态度。
第三,环境事件使生态具有了政治意义。
为了改善生态,人们开始谋求施加政治压力,生态破坏导致了生态运动的出现,产生了生态非政府组织、绿党,人们对生态采取直接的政治行动,“以直接行动阻止被抗议者视为的环境退化已经成为最近几年政治舞台上日益突出的特征,而且,它是由一种表面上看相互间不同的人群集合完成的,包括从中产阶级的‘宁闭’(Nimby)到新时代主义的旅行者”[7]。
由于地球本身的物理作用,加之全球化的日益扩张,生态问题的国际性也日益强烈,生态问题在国际事务中比重加大,国际环境组织的作用凸现,至今全世界已有数千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生态价值在政治方面多以负价值的形式出现,意识形态也开始成为焦点。
恩格斯首先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制度因素,“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8]二十世纪西方进而出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就其影响而言,复旦大学的俞吾金、陈学明等就认为,在各种生态理论思潮中,发展最快的就是生态社会主义,而尤其是其中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美国的詹姆士·奥康纳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两重矛盾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两种危机,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经济危机、人与自然矛盾造成的生态危机,他认为当前最紧要的就是要使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起来,“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怎样使环境运动转变成促进激进的社会经济变迁的重要力量”[9]。
第四,生态还具有文化意义的价值。
良好的生态使人有天人合一的感觉,绿色的大地、清洁的空气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论语·先进》记载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曾皙希望“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深得孔子赞同;伊斯兰教《古兰经》把“其中有水河,水质不腐;有乳河,乳味不变;有酒河,饮者称快;有蜜河,蜜质纯洁;他们在乐园中,有各种水果,可以享受”(47:15)的地方视为理想的“乐园”;《阿弥陀经》等佛经描述的极乐世界里空气清新、溪水清澈、花木繁盛;乌托邦的城市规划中没有污染、城市的建立者最爱护的似乎也是花园。
可以说,和谐的生态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之一,它是人类在自然界里诗意地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化”的结果,同时又是“化人”的熔炉。
生态的独特性往往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财富。
漫长的地质变化形成了生态的多样性,它是地球历史的见证,可以为研究地球历史、生物起源和进化、人类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生态的科学价值十分巨大。
生态的物种多样性更是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素材,它还提供多样性的基因宝库,为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扩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一个基因甚至就有可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