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七下 生态系统 知识点归纳
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知识点

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知识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涉及了多个知识点,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领域。
以下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生物:本册重点介绍了生殖器官、生殖过程和性别的形成。
学生
将了解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和功能,并了解精子和卵子的结构和特点。
此外,生物多样性、遗传和进化也被涵盖。
2. 化学:本册重点介绍了杂质与纯净物质的区别,讲解了如何进行
纯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此外,还学习了常见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物理:本册物理知识点包括静电、光的传播和反射等。
学生将了
解静电的原理和静电产生的原因,明白光的传播需要媒质,以及光线
在反射中的特性。
4. 科学实践:本册强调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一些
简单的科学实验。
这些实验有助于学生发展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学生可以扩大对生物、化
学和物理等科学领域的认知,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
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还可以为将
来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华东师大2011课标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种群和群落》_0

种群和群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种群的概念;(2)判断自然界中的种群;(3)说出群落的概念;(4)说出群落的四个分层结构(5)说出群落的分类;(6)通过描述,学生能够说出为何种群落;2、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掌握在材料中查找关键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群落中各种种群间的关系,学生能够意识到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在生活中能够爱护动物。
(2)通过群落的类型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能够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意义,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我的学生是初一的学生。
本节内容的知识来自对自然的观察和归纳总结,在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但是部分学生对物种的概念理解还不够到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这里要再稍微提一提物种的概念。
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不能进行很好的归纳总结,所以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一些帮助。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种群的概念;(2)群落的概念;教学难点:(1)种群的概念;(2)群落中各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3)群落为什么存在分层现象;(4)生物如何适应它们生存的环境。
本节内容的重点就是两个概念的理解。
种群是自然界中生物常见的群体,学生有比较多的生活经验,那么结合图片和前面生物个体的引导,学生意识到生物还有另一种生存方式就是以群体的方式生存。
再通过观察这些群体有什么样的共同性,让学生归纳出种群的概念。
在理解种群概念的基础上,在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自然环境中往往不止一个种群生活着,从而理解群落的概念。
配合相应的习题,从而突出重点。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利用视频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视频中的狮子与水牛的斗争结果如何?一头狮子是(?)、一群水牛(?)【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一头狮子是(生物个体)、一群水牛(种群)【教师活动】:那么在生物学上怎么样的生态结构叫做种群呢?PPT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自己归纳。
七年级生态系统知识点

七年级生态系统知识点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影响,形成多样的生态关系。
本文将对七年级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地理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体)和非生物性生态因素(如气体)等因素组成。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群集合而成的,是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2. 生物种群生物种群是同一物种在某个特定区域内的集合,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貌、土壤和水体等,它们相互作用影响着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和生物种群。
4. 非生物性生态因素非生物性生态因素如气体,对生态系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层次生态系统按照物种数量和生态影响力的大小不同,可以分为生态圈、生态区、生态型、生态带、生态系、生态群系等层次。
三、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能量必须不断流动,而物质循环也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1. 能量流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源的主要来源。
进过光合方式,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动物提供能量。
然后,食物链就将能量逐步传递,直至最终归于分解者,即维持土壤肥力和物质循环。
2.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
通过死亡生物和其他碎屑的分解、分解虫、分解菌和其他分解生物的各种作用,将一些旧有“物”的成分转化为新的“物”,不断的循环利用。
四、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关系生态系统是由众多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千丝万缕的生态关系贯穿其中。
1. 捕食关系在食物链中,存在各种捕食关系。
例如,草-eater-herbivore-carnivore高度相互依存和调节。
在这几种畜牧业生态系统中有许多例子。
2. 共生关系共生是生物之间互利共生的一种生态关系。
有许多类型的共生关系,如寄生共生、互惠共生、协同共生等。
3. 竞争关系当生物的生存必需品(如食物、水、空间)因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生物的需要时,生物之间就会产生竞争关系。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doc

第一章水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
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
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
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
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
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
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归纳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归纳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归纳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在的环境。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生物学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栖息地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2. 生物群落:指在某一地区内由不同物种构成的生物群体。
3. 生物种群:生物群体中一种或几种具有同一种群特性的个体的总和。
4. 生态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或职位,用以获取养分和能量。
5. 栖息地:生物种群生活和繁殖的地方,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6. 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土壤、空气等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非生命因素。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从食物链中传递,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过程来获得、转化和释放能量。
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经过食物链的传递和分解,最终回归到环境中。
3. 自我调节和平衡:生态系统通过调节物种数目、控制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来保持稳定。
4. 社会功能: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依赖和相互关系,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
5. 保护和改善环境:生态系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保护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三、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1. 生物个体:最基本的生物单位,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通过生长、繁殖等方式维持物种的生存。
2. 种群:同一物种的个体在一定区域内的总和。
3. 群落:生物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互相依存的物种群集。
4. 生态系统:包括了群落和其所处的环境。
四、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1. 捕食关系: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物种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来维持生态平衡。
2. 共生关系:物种之间相互依存,通过相互合作获得利益,如树木与苔藓植物的共生关系。
3. 竞争关系:物种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而相互竞争。
4. 共存关系:不同物种在同一生态系统内共同生存和繁殖。
生态系统知识点的总结

引言概述: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转化来维持自身生存,并与环境相互影响。
本文将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包括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功能与调控机制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生态系统的定义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连接的系统,由生物组成的社群与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所构成。
2.生态系统的界定:生态系统通常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圈和地理区域等层次。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成:生态系统由生物体组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之间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非生物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包括环境因子,如气候、土壤、水等。
这些环境因子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1.养分循环:生态系统通过养分循环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将养分传递给其他生物体。
2.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能量从一种生物体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
3.环境调节:生态系统对环境的调节能力很大,包括调节气候、保持水源、防止土壤侵蚀等。
4.保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体之间相互依赖,保持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非常重要。
5.提供生态服务:生态系统还能为人类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包括水源保护、泥炭土制造、食物生产等。
四、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1.自调节机制: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机制对外界的干扰做出反应,从而实现自我修复和稳定。
2.人类干预: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包括破坏生境、捕捞过度等。
因此,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调控也非常重要。
五、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1.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
这可以通过建立保护区、限制破坏性活动等方式实现。
2.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平衡: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农业发展需要与生态保护达到平衡,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 华东师大级下册自然科学课件

的数量可能是_增_加__。
12/11/2021
对某种生物减少可导致其他物种变动的分析:
1、在某食物链中,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 则该食物链中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 2、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 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会因此而迅速增加; 增加到一定程度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原 因:种内斗争加剧,无天敌下自身素质下降等), 所以,数量 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稳。定
12/11/2021
思考:
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 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 、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果将最后一句改为“这些生物共同构 成_群__落___,则答案又是什么呢?
12/11/2021
在南极科考中,科学家发现,南极的企鹅体 内竟然有杀虫剂DDT,这一地区从来没有施 洒过农药,那么,DDT是哪里来的呢? 农田中大量使用DDT,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后,导致水生生物中毒,远在南极的企鹅也 难幸免
草原生态系统 12/11/2021
12/11/2021
12/11/2021
12/11/2021
生态系统中有大量的植物、动物、微 生物,它们各有什么重要的作用,相互之 间关系如何呢?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12/11/2021
思考与讨论
12/11/2021
3、除食物链之外还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不可缺少,是生命活动存在的最基本条件
12/11/2021
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到 哪里去了? 被细菌、真菌等分解了。
归类:腐生生物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分解者
归还无机环境
(联系无机界 和有机界的
华师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第5章 5.2.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 习题课件

培优探究·拓展练
【点拨】 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 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因 此,土壤里的细菌、真菌将果皮、菜叶分解,产生 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所以找不到了。这些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整合方法·提升练
(2)人工改造后的溪流,水体自净能力大大下降。从生态 系统的结构及生态平衡的知识分析,其本质原因是 _溪__流__生__态__系__统__的__生__物__多__样__性__下__降__,__导__致__生__态__系__统__的____ _自__动__调__节__能__力__减__弱___。
整合方法·提升练
17 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C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的分解者 B.一个鱼缸中所有金鱼和水草 C.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整合方法·提升练
【点拨】 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只包括了
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 态系统,故A不符合题意。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 水草,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和部分植物, 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 不符合题意;
夯实基础·巩固练
【点拨】 生态系统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B中
没有非生物成分,所以不能叫生态系统,故选B。
夯实基础·巩固练
9 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生物成分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最为重要,消费者和分解者可有可无 C.非生物成分对生物成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D.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 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 知识点
知识梳理
一、 种群
⒈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中,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注意点:一个种群的个体有大小,年龄,雌雄等差别。
⒉ 种群是由同一种生物的许多生物个体组成的,但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
加,而是具有单一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
率和死亡率等。
注意点:种群密度是指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计算方式为:种群密度=生物
个体的数量÷种群生存的面积或容积。
二、 群落
⒈ 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各个生物群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组成的集合体叫做生物群
落,简称群落,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有多种种
群的集合体。一个群落中的生物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
系,如食物关系,竞争关系和互助关系等,它们分布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分层
现象)和水平结构(种群分布的地域性和种群密度差异)。
⒉ 根据群落的基本特性及生存环境,可将群落分为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其
中陆生生物群落又分为热带雨林群落,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林群落,草原群落,
荒漠生物群落和沼泽群落六种类型。
群落类型 特点 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群落 植物种类丰富,层次多,动物种群多。 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常绿阔叶林群落 植物种群的高度较低,树冠整齐,乔木通常只有两层,种群数量比热带雨林群落少。 温暖多湿的亚热带地区。
针叶林群落 一般由松鼠和杉属的植物组成,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 寒冷潮湿的寒温带地区
草原群落 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动植物以羊牛马等为主 旱雨季明显的半干旱地区
荒漠生物群落 植被覆盖稀疏,动物少。 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
沼泽群落 分为草本沼泽和森林沼泽,主要植物有花蔺,水葱等。 低洼和排水不良的地区
注意点:群落内起主导作用的是绿色植物。
⒊ 植被
① 覆盖地面的植物及群落叫做植被。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植被可分为自然植被
和人工植被(或栽培植被)。
② 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有降水量,气温,光照条件和土壤条件等
③ 沙丘上出现草本植物 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 出现灌木群落 出现乔木,形成
乔木群落(即天然森林的形成)。
三、 生态系统的分类
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它可分为自然生态系
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类。
生态系统的类型 典型的生态系统 组成物质
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各类植物,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菌类等微生物,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淡水生态系统
鱼,虾,藻类,水鸟等动植物,水分,阳光,空气,水中
的营养物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海洋生态系统
鱼,虾,藻类,珊瑚等动植物,水分,阳光,空气,水中
的营养物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半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农作物,昆虫,蚯蚓,田鼠等动物,各种微生物,土壤,水分,空气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人,建筑物,交通工具等人工物质,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
阳光,空气,水分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注意点:①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面积最大,最复杂,对环境作用最明显的生态系统。
②吃植物的动物叫做草食性动物,吃草食性动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
四、 生态系统的组成
⒈ 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生物成分按照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
能和特征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养
分等物质和能量。
⒉ 生产者也叫自养生物,是指能利用外界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并
储存能量的生物,主要是指植物。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成分。
⒊ 消费者是指能直接或间接的利用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进行生活的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直接以植物作为食物的动物叫做一级消费者,以一级消费者作为食物的动物叫做二
级消费者,依此类推。
⒋ 分解者是指能将动植物的尸体,动物粪便等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土壤的生物,
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者也是生态系统中必备的成分。
注意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此过程中,物质
被循环利用,能量进行了流动。
五、 食物链和食物网
⒈ 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关系连接起来的一条“锁链”。
⒉ 食物网是指将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食物链连在一起,而构成的多条食物链相互交
错成的网状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渠道。
⒊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吸收的太阳能,
终点是热能,路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的,不
可逆的,从上一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传递效率仅为10%——20%。
六、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⒈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
生物种类繁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当外界的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
自动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⒉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七、 生物圈
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综合圈。生态系统具有等
级结构,即较小的生态系统组成较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生态系统组成复杂的生态系
统。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⒉ 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岩石圈的上层(土壤层)和
水圈的一部分。上至10km高空,下到海平面下12km的海沟,2-3km的岩层,其中海
平面上下100米左右范围内的生物最为活跃。
⒊ 生物圈的组成: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其中人是生物圈中的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