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港台、内地流行歌曲风格特征浅析

合集下载

传播媒介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

传播媒介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发展。

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更加快了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开始确立。

90年代中后期,中国成功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

1997年、1999年香港与澳门分别回到祖国的怀抱,使人们越来越有国富民强的体验感与幸福感。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关系也进一步发展,这使得两岸三地的音乐文化更加开放与融合。

此时的非政治性歌曲逐渐多了起来,音乐创作基本摆脱了极“左”思潮的政治化影响。

有记载称:“1993年至2000年可称为中国音乐艺术思潮的‘拓新时期’,总体上呈现出了回归常态和开拓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新旧磨合之探索’与‘多元繁荣之争鸣’。

”[1]205经过改革开放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市场经济的到来,有些人适应能力差,缺乏独立自主、大胆开创的精神和勇气;由于社会产业化的调整,企业纷纷改制,很多职工出现下岗问题,开始自谋生路;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不再是国家统一分配,使他们毕业就要面临自己找工作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当时的人们开始怀念之前的计划经济年代。

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与社会心理,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歌坛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作人与歌手。

此时流行音乐的风格更加多元,签约制、造星运动开始广泛实行;歌手的演唱风格也更加趋于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这其中,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在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签约制与经纪人制的推广及其他歌手签约制的全面推广,使流行音乐的制作方式开始向模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与之配套的经纪人制的实施,也使得流行音乐市场相对更加有序。

另外,《著作权法》的实施等,都对此时期的流行音乐发展有一定影响。

(一)歌手签约制的推广所谓签约制,就是唱片公司或者制作公司(很多唱片公司和制作公司为一体)发现有潜力的歌手,认为经过公司的打造、运作能“红”,就会与歌手签订制作合约。

传播媒介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

传播媒介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

传播媒介视角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传播媒介发展的繁荣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经历了从落后赶上到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的历程,与此各种传播媒介的兴起和普及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

本文将从传播媒介的视角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变迁。

传播媒介在9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仍然是主流的信息传播渠道。

通过这些传统媒介,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得以传播和推广。

电视台播放音乐节目,广播电台播放流行歌曲,报纸杂志刊登音乐评论和专访,为当时的流行音乐提供了必要的曝光和宣传。

一些音乐杂志如《音乐之声》、《摇滚》等也成为了音乐爱好者获取音乐信息的重要渠道。

也正是由于传统媒介的相对滞后和受限,90年代初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依然比较落后。

在9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主要受到欧美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的影响,缺乏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创新。

传统媒介虽然能够推动音乐的传播,但在宣传手段、曝光渠道等方面依然存在缺陷,限制了音乐的发展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传播媒介的兴起,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逐渐走向了多样化、国际化和专业化。

1994年中国大陆首家商业电台——广东电台音乐台开播,标志着商业广播的兴起,为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商业电台通过不断扩大播音范围,增加音乐节目时长,加大对流行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使得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听众基础。

90年代中期以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

互联网为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各种音乐网站、音乐论坛的兴起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更多获取音乐信息、交流音乐见解的平台。

网络音乐平台的兴起也为音乐人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和活力。

歌唱背后的“歌唱”——当代“两岸三地”中文流行歌曲简史与意义解读

歌唱背后的“歌唱”——当代“两岸三地”中文流行歌曲简史与意义解读

歌唱背后的“歌唱”——当代“两岸三地”中文流行歌曲简史与意义解读歌唱背后的“歌唱”——当代“两岸三地”中文流行歌曲简史与意义解读近年来,中文流行歌曲在两岸三地的音乐市场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华语乐坛的重量级歌手到新晋艺人,他们用音乐表达情感,传递价值观,在歌曲之中传播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与精神。

这些流行歌曲的背后,承载着独特的时代内涵与意义,也呈现出了歌唱本身的深刻内涵。

在探讨中文流行歌曲的历史与意义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两岸三地的音乐发展历程。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两岸三地流行歌曲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陆传统的戏曲、民歌及港台流行曲等多种元素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文流行曲风。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两岸之间的联系被断绝,中文流行歌曲也开始分道扬镳,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以台湾流行乐坛为例,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该地区中文流行歌曲的黄金时期。

一批优秀的创作人不断涌现,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进行融合,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流行歌曲。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深受听众喜爱。

这些年代的中文流行歌曲不仅是音乐艺术的成就,更是台湾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象征,塑造了那个时代的青春记忆。

与此同时,大陆流行歌曲也在发展壮大。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陆流行乐坛充满了创新和活力。

这一时期推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邓丽君的《甜蜜蜜》、邓紫棋的《喜欢你》、李宗盛的《稻香》等。

这些歌曲深受大众欢迎,通过音乐传递了爱情、友情、亲情等各种情感,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生活与人生的意义。

从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文流行歌曲背后的价值观与精神内核。

中文流行歌曲的共同特点是以感性情感为主题,强调个体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这种情感表达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也是对于“人生百态”最真实的呈现。

无论是快乐的爱情歌曲,还是抒发内心困惑的歌曲,都能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传递出人们对于幸福、失落、挫折等人生经验的思考与体验。

同时,中文流行歌曲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闻名。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

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作者:王韡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11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民谣与民通演唱风格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老狼与李琼是这两种演唱风格的各自代表性人物之一。

本文通过对歌曲的音乐形态分析、歌手的演唱形态分析、声学频谱分析,来论述老狼与李琼各自为代表的民谣与民通演唱风格。

[关键词]民谣;民通;演唱风格;老狼;李琼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927年由黎锦晖创作、黎明晖演唱的歌曲《毛毛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迄今已走过了近90年的历史,其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受众人数最多、受众面最广的音乐文化形式。

”[1]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流行歌坛发展高涨的年代,出现了多种演唱风格。

这其中以老狼为代表的民谣演唱风格与李琼为代表的民通演唱风格十分令人关注。

为此,本文以这两位歌手为例,以点带面论述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民谣与民通演唱风格。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从三个维度对歌手的演唱风格进行综合化、立体性的论述。

第一,音乐形态方面。

“因为音乐形态往往决定着演唱风格。

”[2]第二,演唱形态方面。

主要对歌手的声音特点、使用的声乐技能技巧以及表演方式等进行论述。

第三,声音特点是歌手形成演唱风格的重要物理因素。

笔者利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主任韩宝强教授开发的声学测试软件——“通用音乐分析系统(GMAS 2.0B)”,对歌手的代表性作品声音片段进行声学测试,使大家对歌手声音有一个更为直观、科学的了解。

一、民谣演唱风格:以歌手老狼的校园民谣演唱风格为例[HTSS]中国的民谣歌曲可细分为校园民谣、城市民谣、乡村民谣、军旅民谣等。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校园民谣成为中国流行音乐重要的音乐风格。

校园民谣以描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创作者与演唱者大多也都是大学生,这种音乐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台湾校园民谣以及国外乡村音乐的影响。

歌手老狼、叶蓓属于此时期校园民谣的代表性人物。

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的风格差异

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的风格差异

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的风格差异作者:张楠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2010年第12期摘要:港台和内地流行音乐的發展和音乐风格的差异。

关键词:发展轨迹区别原因在专业权威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音乐的分类是这样解释的,“音乐分为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

通俗音乐的涵盖面很大,包括民族民间音乐、轻音乐、流行歌曲、舞曲、乡村歌曲等等。

所以,流行歌曲,是通俗音乐中的一种。

流行歌曲多产生于城市,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易于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发展中趋向国际化,又有着明显的商业特征。

流行歌曲作为一种音乐形式,不仅传递着许多音乐方面的信息,又是一种传递人们感情的艺术形式。

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文化,甚至思想,它既丰富了人们的艺术视野,又开拓了艺术领域的广泛天地。

1 港台与内地流行歌曲的不同发展轨迹每一种文艺形式,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国流行歌曲有着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依据歌曲风格的变化,及社会制度的变革、意识形态的转变,我国流行歌曲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1 中国早期的流行歌曲(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时期流行歌曲的中心在上海,流行歌曲多见于电影歌曲、舞厅音乐。

歌曲中装饰音、上下滑音多见,格调婉转轻柔,甜美松弛,演唱有风格抒情、俏丽等特点。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如周璇、袁美云等。

这一时期中国无论港台内地流行歌曲的中心都是在上海。

1.2 第二个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七十年代末)从这一时期开始,内地与港台的流行歌坛出现了很大的不同。

内地:本时期中国内地基本禁唱流行歌曲。

早期的流行歌唱被认为是“靡靡之音”、“黄色歌曲”而被扫地出门。

当时在内地多唱一些群众歌曲、外国歌曲和一些民歌。

港台:流行歌曲在港台继续发展。

当时旧上海的很多歌星、作曲家转移到香港发展,这一时期港台歌曲的发展与上海时期有一定的相承关系。

这一时期港台涌现出的歌星有姚莉、潘秀婷等。

1.3 第三个时期(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内地:这一时期,内地流行歌曲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思想、文化、视野等各方面发生极大变化,流行歌曲也随之而变,新作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并得到广泛传唱。

内地90年代流行音乐之总结

内地90年代流行音乐之总结

内地90年代流行音乐之总结内地90年代流行音乐之总结1990年摇滚乐的兴起,亚运歌曲的创作,是当年内地的音乐主流,在内地已经逐步形成了民歌、摇滚乐、早期原创流行乐三足鼎立的形式。

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亚运歌曲的创作亦成为1989~1990年间流行音乐界的重要活动。

亚运歌曲经过多次征集。

第一次较成功的作品是《走近我,走近你》(徐思萱词、士心曲);第二次有《亚洲雄风》(张藜词、徐沛东曲)、《亚洲的太阳》(陈哲词、侯牧人曲),《黑头发,飘起来》(剑兵词、孟庆云曲);第三次有《光荣与梦想》(晓光词、刘青曲)等。

大家现在熟悉的孙楠在90年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集《弯弯的月亮》,但是我们真正开始喜爱他还是从他以后的《红旗飘飘》和《不见不散》开始。

总体来说这一年,女歌手除了在亚运歌曲中有所建树以外,这一年的唱片成绩并不是非常理想。

这一年,可以称之为亚运之年。

· 年度推荐歌曲:《亚洲雄风》《黑头发,飘起来》1991年91年的内地歌坛稍显沉寂,屠洪刚在91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张专集《感觉自己》。

九十年代初期的歌手在出道开始都并没有受到相当的关注,倒是他们在几年后支撑起了内地流行音乐的一片天。

比如屠洪刚后来的《精忠报国》、《孔雀东南飞》、《霸王别姬》。

黑豹乐队首先在香港、台湾发表了初次问世的专辑《黑豹》。

· 年度推荐歌曲因为当年度的歌曲我们并不是非常熟悉,也并没有多少流传到现在。

所以选取一些他们成名后的歌曲作为推荐。

屠洪刚《你》《霸王别姬》《精忠报国》黑豹乐队《don’t break my heart 》《无地自容》1992年经过一年的沉寂,内地歌坛在92年开始走入了一个新的篇章。

江涛在92年推出了第一张专集《拜托了朋友》,为今后的《愚公移山》奠定了基础。

陈明也在92年推出了《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可以说是当年被狂卖的一张专集。

虽然我是在92年以后才听到的这个歌。

陈明以后的专集也一直比较好的延续了当初的风格,到后来的《为你》、《幸福》、《我要找到你》、《逃之夭夭》都是非常不错的歌曲。

浅谈20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作者:王柏杨来源:《活力》2009年第14期[摘要]毛泽东同志说过: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

为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着、联系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

所以,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快慢是流行音乐发展快慢的基石。

[关键词]经济的发展;流行音乐;综合国力中国的90年代,改革开放已经见到了初步成绩。

生产力的解放,增强了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从而有利于以共同的理想团结人民,凝聚人心。

而我国流行音乐的春天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一.90年代我国的流行音乐发展的初级阶段90年代以前,我们的流行音乐发展还不够成熟。

但1989年有三件大事从另一个角度预示了流行音乐文化走进了一个新时期,这就是海外音像制品开始正式引进、卡拉OK的引进和传媒的市场化。

90年代我们处在一个与国际刚融合的时期,处于把外国好的音乐引来,我们的音乐走出去的时期。

1990年亚运会刘欢和韦唯演唱的《亚洲雄风》最为成功。

在演出界。

移居香港的词作家陈哲则成立了CZ唱片公司,致力于将题为“另一只眼睛看中国”的国内作品推向海外。

1989年,广东珠江经济台开始改版,向现代大众传媒商业形式过渡。

随后全国电台网络迅速跟进,随之而来的是报纸纷纷开辟周末版,杂志纷纷娱乐化,电视台也开设娱乐节目,一直到1993年,大众传播网络的商业化基本完成。

这是大众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

对于流行音乐,引进版、卡拉OK和大众传媒网络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既直接又巨大。

它迅速地造就了中国第一次追星族的狂热,并全面地把港台歌星推向大陆。

从赵传、张雨生、姜育恒、郑智化、小虎队到四大天王,港台歌手在几年间风光无限。

相比之下,国内的流行音乐进入了第一次低谷期,1989到1993年间,流行音乐在这样几个方向上继续发展:一个方面是摇滚乐在北京兴起,小型的非赢利型的摇滚PARTY兴盛一时,组建乐队成风。

论述你对20世纪中国流行音乐的认识,字数不低于500字

论述你对20世纪中国流行音乐的认识,字数不低于500字

论述你对20世纪中国流行音乐的认识,字数不低于500字纵观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中国流行音乐似乎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流行。

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歌曲创作领域以传统的抒情歌曲为主,港台流行音乐开始传入内地,同时,校园歌曲也成为了当时的一道靓丽风景。

这一时期可谓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巅峰时期。

这一时期诞生的大多数情歌都比较高质量,歌曲歌词简单平淡却又真实深刻的折射了人生,曲调悠缓动听并且总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手,例如王菲,陈奕迅,张雨生等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如今仍在乐坛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时还有很多经典的歌曲,诸如红豆之类的经典情歌至今风可以在大街小巷听到而校园歌曲大多成了永恒的经典流传下来,像同桌的你,想把我唱给你听这些歌曲每在毕业之际几乎都可以听到。

以上是对中国流行音乐全胜时期的一个简述,这个时期的大多数音乐都成为了经典,但现在的乐坛情况却不尽人意。

如今的乐坛出现的歌手一批又一批的,却只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很少有歌手能长久屹立不倒,由此可见经典的歌曲更是少之又少。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似乎每过一段时间,总会有一种形式的音乐成为流行,随后这种音乐中好的就会成为经典流传下去,而不好的就会被遗忘被另一种代替,依次类推下去。

在前几年,这种感觉依旧很强烈,一提到当时的流行总能很快的想到几首歌,而当这个时期过去,就会有几首歌被人们所铭记;但现在,我却不清楚这个时代的流行在哪里?似乎音乐的世界变得很复杂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几乎将它染得看不见原有的颜色了。

以前提起流行就很自然地将它与好的经典的联系在一起,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提起流行我们想到的总是一些恶搞的歌词很恶俗的或根本没有内涵的歌,而这些歌人们却甘之如饴。

像爱情买卖,这首歌的曲调算是不错的,歌手的声音也很有穿透力很有特点,但是我却不明白它的内涵到底在哪(这里并不是批判也不是讽刺这位歌手,只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很直白的歌词,到底是要讽刺爱情的背叛还是要抨击现实的黑暗呢?而流行还有另一种形成方式,那就是人们的“恶作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 已不复存在 ,国语歌 曲快速发展 ,出现 了和粤语 演唱的 《 东方之珠 》引领 了内地 与港台歌手同台演出
歌曲齐头并进 的发展状态 。 融合稳定期 。1 9 年香港 回归祖 国以后 ,香港音 7 9
音乐迎 来了一 个快速发展的 时期。作为世 界金融 中心 历和情感变动中寻求灵感。这种创作观念的转变给香 的香港 ,其经济 、文化开放程度较高 ,在 日益繁荣 的 港流行音乐注入 了强大的活力 ,随之涌现 出了一批推 交流中受到了来 自世界各地的影响。多元文化在香港 崇 自由、彰显 自我的歌 曲 ,歌词创作 出现 了多元化的 地 区的融合在标志大众文化的流行乐坛上首先得 以展 走 向。从题材范围看 ,歌词 明显突破 了前一阶段以爱
[ 关键 词】 行 歌 曲 ;创 作 及 演 唱 风 格 流 【 图 分 类 号】 J 2 【 献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N 2 1 8 (0 0 — 0 0 0 中 65 文 文 C 2 — 2 5 2 1 )4 0 1 — 4 1
9 年代华语流行音 乐波澜壮 阅的景 象。 0
等等。同一时期 的 “ 四大天王 ”以四种不同风格崛起 对唱、组合、乐队 、歌舞一体 。其 中最具代表的组合 四大 天 于流行乐坛 ,这也恰好 印证 了这一时期歌 曲的多元趋 是刘德 华 、张 学 友 、黎 明 、郭 富城组 成的 “ 势。从歌词的表现形式看粤语歌 曲的垄断地位在这个 王 ”。 乐队 则 以 B Y N居 冠 。 1 9 年 由刘德 华 与那 英 EO D 7 9


g .- O ̄纪 年 代 香港 流 行歌 曲 的创 作 及 演 等 ,歌词的表现形式以粤语为主。 t
多 元 繁 荣 期 。 经 历 了短期 翻 唱 之港地 区政治经济局势稳定 ,流行 开始将 目光从台湾回归到本土 ,注重从 自身的现实经 0 O
[ 作者 简介 ] 彤 (9 1 ), 男,硕 士 ,吉林 艺 术学 院音 乐学 院副 教授 主要研 究 方 向为音 乐 教学 与研 究 。 钱 17一
付 晓 雪 (9 2 ) ,女 ,硕 士在读 ,长春 大学 光华 学 院助教 主要研 究 方 向为音 乐 教学 与研 究 。 18 一
21年第4 0 1 期 ( 总第 13 ) 0期
演唱技巧发展缓慢90年代流行歌曲带动下的唱片产业蓬勃发展为了牟取利润唱片公司极力缩短歌曲的产出周期加之当时用现代科学技术装配起来的录音棚已经可以有效的弥补歌手演唱中的不足
厶u 1 1上r ( 13 ) 总第 0期
亩 乙不 字 阮字 于 字 木 经 纬 艮・
J U N L O I I O L G F T E A T ・ c d m cF r m O R A F J LN CL E E O H R S A a e i o u
No. 20l 4. 1
(o.0 V 1 1 3)
2 世纪9 年代港 台、 内地 流行歌 曲 0 O 风格特征 浅析
口钱 彤 ①付 晓 雪②
( ①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0 2 ;②长春 大学 光华 学院 ,吉林 长春 ,1 0 0 ) 30 1 3 0 0
【 要】 音 f作为一个 时代 的印记 ,在 两岸 三地 不 同的政治 、经济 、文化 背景 下,在历 史演进 、变革 中以各 自不 摘 流行 t . 同的方 式在 其风格 、艺术特征等 方面取得 了长足 的发展 。各地 流行音 乐在 发展历程 中也是相 互影响 ,交融互补 ,并 以 各 自在创作风格和演唱风格 两方面表现 出的不同风格特 色,共 同勾画 出了2  ̄ 0
吉林 艺术学院学报 ・ 学术经纬 J UN L O I I O L G F T E A T A a e i 里 ! m O R A F J L N C L EE O H R S・ c d m u
No .2 1 .4 01
(o.O ) V 1 1 3
情为主的局面 。出现 了很多以励志、进取 、博爱 、亲 锻炼 而铸就 了长盛不衰的演唱之路 。但是 ,从整体上 情 等内容 为题材 的歌 曲,一经推出就 受到社会各阶层 看香港流行歌手演唱技巧没有取得太大的进步 ,这也 的喜爱。这其 中以B Y N 乐队最为著名 ,他们的作品 成为与那一时期乐坛繁荣极不相称的异常现象。 EOD 都充分的体现 了现实社会与多元的风格 。如描 写母爱 的 《 真的爱你 》;以热爱 自由为主题的 《 阔天空 》 海 2 .多样的演出形式 9 年代流行歌 曲的演 出形式纷繁多样 ,有独 唱、 O
的塑造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中表现 出了持久的生命力和 现 出从 相 对 单 一 到 多元 再 到 融 合 的 发展 轨 迹 。这 一 过 广 泛 的 影 响力 。 港 台 、 内地 2 世 g 9年 代 流 行 音 乐 的 程分 为三 个 阶段 。 0 20 崛起 为当今流行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 ,对9 年 0 引鉴萌发期 。这一 时期香港原创音乐作 品产量 下 代两岸三地流行乐坛创作风格和 演唱风格的梳理和研 降。但是将 台湾地 区的国语歌 曲改编成粤语歌进军 香 究 ,能够有利地把握 其发展脉络和 演进规律 ,寻找流 港乐坛则成 为一股潮流。这种引进带 有明显 的倾 向性 行音乐影响力的来源及其作用方式。 和 单 一色彩 ,其 表现形 式在 内容上 以情 歌 为主 ,具 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 《 耶利亚女郎 》、 《 醒时分 》 梦
作 为一种大众文化 ,流行音乐的发展记录 了近几 现 ,表现 出了那一时代的独特风貌。 十年来 中国社会生活沧海桑 田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 ( )创 作风 格 方面 一 和社会进步 ,人们的文化消费样式 日益增 多 ,流行音 乐 已然 融入 到人们 的 日常生 活中 ,在 大众 审美 观念 1 .从多元走向融合的歌词题材 9 年代香港流行音 乐乐坛 的歌词创作在题材上 呈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